彩虹重现-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关于长时间的分开:让孩子跟他熟悉的人在一起。告诉他你去哪里,为什么去,什么时候回来。让他知道你会想着他,给他留你的照片,而且如果可能就给他打电话。你回来的时候告诉他你很想他,现在回来了。你需要重复说这些话。
如果父母不在身边,可考虑由其他熟悉的成年人照顾。建议其优先排列次序为近亲属、亲朋好友、老师、团体机构、具有爱心的社会其他成员。如果儿童与父母失散,政府和主管机构应该照顾和保护这些儿童,并设法寻找其家人。如有可能,可由儿童家庭所在的社区中的某个家庭代为看护,直到儿童与其家人团聚或找到寄养家庭。如果最终无法找到父母或亲人的下落,最好让亲属或熟悉的邻居照顾该儿童。只有在无人照顾的情况下,才考虑被领养或由不熟悉的人或机构照顾。
保护父母遇难的儿童。他们不但饱受地震的惊吓、生死存亡的威胁,更要面对亲人的死亡。他们也可能看来镇定和懂事,但心理创伤却非常的严重;他们的安全感遭到破坏,有强烈孤立和无助的沮丧。大人要安抚他,要肯定告诉他,“我会在你身边”“我们很爱你,会照顾你!”当然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一定要用行动表达你的诚意和坚定。
大人须注意的是:
1。建立孩子的信任与安全感,你的语言必须坚决肯定让孩子感到“爱我的大人站在我身边”。大人要避免过度的伤痛,引发孩子更多不安。这一点特别要强调,实际上的情况是,大人未必有孩子那么坚强,并且孩子的那种坚强有时候镇定得让人充满激动、无法相信,让人看到了生命传承的强大力量。
比如,灾后一个准备要被截肢的女孩,其实她已经知道父母在北川山上劳动的时候被山体滑坡掩埋了,她从被废墟里挖出来的那一刻起,从来没有掉过眼泪。当她的亲人姑妈提到要截肢的残酷事实时,忍不住哭泣的不是孩子,而是姑妈。她突然的一句话,不得不让看望她的专业人员担心她的心灵重创,她说:“我又没有死,你们哭什么?”
当然,我们还是希望她释放自己郁积的痛苦。当谈论起与她感情最好的姐姐也一同遇难时,她想起了姐姐的一句鼓励她学习的话“你考上了高中,姐姐给你买一台电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五章 灾后儿童青少年的生活(8)
时,她的情绪终于似黄河之水喷涌而下,哭得很伤心,但是依然没有眼泪,这种面如死灰的哭泣,似乎有些令人“恐怖”……2。鼓励孩子参与遇难亲人的告别仪式或哀伤辅导你需要用爱,坚定地带着孩子清醒地去面对亲人死亡的事实,而不是一味隐瞒以掩盖事实,要给予支持和引导。让他知道,未来的路需要自己勇敢地面对,要自己好好地活着才能告慰逝去的亲人。孩子勇敢向前,父母即使在天堂,也会充满微笑。
第五章灾后儿童青少年的生活98让儿童参与亲人的告别仪式,利用灾难纪念日、亲人忌日等特殊的日子进行纪念活动,借此机会与儿童讨论既往灾难,以帮助儿童用更积极的方式面对它。
尽快回到有规律的家庭生活中,保持正常的睡眠和饮食起居;保证所在家庭的平静气氛;父母可以与儿童一起整理弄乱的房间,帮助儿童重建熟悉的生活环境。学校是家庭之外对儿童最重要的场所,尽快复课可以帮助儿童恢复生活常规,获得更多的支持,重建儿童的控制感和安全感。
如果生活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要帮助儿童尽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重新建立对生活的确定感和信心。有可能的话,可以让孩子饲养宠物。宠物可以成为孩子很好的伙伴,还能帮助培养孩子的爱心和交流能力,甚至给心理闭塞症的幼儿以帮助,让孩子更快乐,减小精神压力。
不要批评儿童暂时出现的一些幼稚行为。要注意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儿童,给予其爱和照顾。反复向儿童承诺,灾难的发生不是他们的错。
当儿童遭遇灾难或创伤性事件后,父母、老师应该暂时减少对儿童各种学习与行为规范的期望,减少压力,要鼓励儿童进行身体锻炼和参与费体力的游戏。但应避免无原则地长期迁就儿童,逐渐地,尽可能要求儿童遵守基本规则,能听得进别人的意见,坚持上学,避免暴力或过激行为等。
(通过游戏,尽快让孩子回到正常的学习和快乐的环境当中。赵红摄)谈话不是最主要的,主要的是:
1。无言的相伴多陪伴,少说话。比如握住孩子的手,拍拍孩子的肩膀,已传达了很重要的信息:我和你在一起。如果这时候你不断说话,更多说明是你很焦虑,想通过说话来缓解内心的不安。
2。无条件的倾听无论他说什么,你都学会做一个积极与贯注的倾听者,只是不时的用“嗯”、99第五章灾后儿童青少年的生活“啊”、“哦”来回应就可以了。
3。无限的关怀有时候一杯温水胜过千言万语,手中感觉热水的温暖,眼中看到你关怀的动作,才是他们最需要的。
4。无条件的接纳对于哭诉者,最不应该的是叫他们不要难过、不要哭泣,或者更有甚者,还带有指责的语气说:“哭什么!这有什么好哭的? ”你要做的是,告诉他想哭就哭吧,然后在适当的时候给他一张面纸,让他体会到被接纳的感觉。。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五章 灾后儿童青少年的生活(9)
(无言的陪伴,本身就是很好的心理抚慰。赵红摄 )不同的年龄段的孩子,其生理和心理的发育速度和成熟度都不一样,对外界的心理反应也不一样,因此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帮助要提倡分年龄段区别对待。
5岁以下的孩子,心理结构尚未发育完全,对经历的灾难内心是不确定的。他们的感受多来自大人的情绪,因此,父母应在孩子面前保持微笑,对发生的事件做愉快解释,尽快让孩子回到正常的生活中。
5~12岁的孩子,缺少良好的心理防御能力。因此,要避免加重他们的心理创伤。
一是,尽量不让他们亲眼目睹或通过媒体看到伤员、尸体等惨痛场景。二是,把他们转移到相对安全的地方,给他们食物和温暖,比如送往其他地方的幼儿园,让他们回到孩子的快乐世界。三是,用做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讲出自己的经历,帮助他们慢慢处理心理的创伤。
12~16岁的少年,心理结构已基本成熟。尽量不让他们看到血腥场面,告诉他们灾难后的心理反应只要不严重,不持续太久,就是正常的反应,要接纳这些情绪。突如其来的灾难可能会改变价值观、降低自信,要鼓励他们帮助小孩子、帮助弱者,找回自信。引导他们讨论灾难问题,暴露悲伤,分享恐惧,让他们看到生活中还有更加美好灿烂的东西。
第五章灾后儿童青少年的生活1001。家长和老师在面对灾难时都会有不安的情绪反应。留意自己在这些事件上的思(图为 6月 13日,心理辅导人员正在为北川学生做以班级为集体的团体心理辅导。赵红摄 )想、情绪及行为是否已经影响到了孩子,尽快让孩子们回归正常的生活与情绪状态。
2。家长和老师要保持冷静,缓解压力,寻求协助途径,以身作则为孩子提供学习榜样。切忌强装镇静,行为却表现慌张,这样只会加深孩子的疑虑。
3。陪伴是很重要的心理支持。父母也可能会因为自己身心受创、忙于灾后重建或家庭事务而减少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忽略对孩子的关心与支持;或可能会因为担心孩子的安全而过度保护或过多地限制孩子的活动,从而牺牲了孩子与同伴在一起活动的时间。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康复与成长。
4。向孩子解释,灾难与危机背后也有正面的意思,包括凝聚更强的互助力量,使民众更团结,更让我们懂得珍惜当前的时间,更懂得如何去保护大自然等。
5。自己积极地参加救助活动,本身给孩子以信心、以重建家园的美好希望,但不鼓励儿童参与力所不及的救助活动,避免再次受到伤害。
6。如果家长和老师感到力不从心,或对灾难的反应明显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工作与家庭时,需要及时寻求精神科或临床心理医生等专业人员的帮助。
媒体对灾难中的儿童有正面的影响。如在有关灾难的报道中,人们互相关心、相互救助的感人故事和社会对灾难人群的支持,以及如何重建生活等正性报道,特别是与儿童相关的正性内容,有助于儿童重建希望和安全感,引导儿童积极投入新的生活。
第五章 灾后儿童青少年的生活(10)
但是,也可能有一些镜头,孩子在看了以后,会出现不良的情绪反应。要注意引导,101第五章灾后儿童青少年的生活避免对孩子造成的不利影响,让他们明白这些情绪反应,只要不严重,只要不持续,是正常的,不必担心。为了减少他们长期沉浸在一些不良情绪当中的可能性,要限制孩子看电视、上网的具体时间,了解孩子看电视与上网的内容,或者与他们一起观看,及时与他们讨论有关问题。必要时可以关掉电视,并耐心与孩子交流彼此对灾难的看法和感受。应该告诉孩子媒体工作的阶段性,引导和帮助孩子回到没有媒体的生活中。
媒体对灾难的再次报道,可能唤起孩子关于灾难的感受与记忆,此时家长同样要注意对孩子的保护,减少他们接触这些信息和镜头的时间。也可借此机会与孩子讨论既往灾难、学会哀伤,帮助孩子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灾难、合理宣泄不良的情绪。
无情的灾难夺取了很多人的生命,尽管很多孩子不在抢救现场,但电视等媒体的报道使得孩子们同步感受着灾难的惨况。年幼的孩子会对灾难和死亡产生很多的惊恐和疑问。
怎样引导身边的孩子正确认识灾难和死亡?这是地震灾难带给家长、老师们的一道新课题。及时开展生命教育,是帮助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如果是尚未懂事的幼儿,家长可以暂时告诉他们 “这个人不见了 ”或 “这个人出远门了 ”。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很难明白什么是死亡。
学龄期的儿童慢慢懂事了,就可以科学地告诉他们什么是死亡,尽量不要对孩子隐瞒或者编造理由,要让他们面对现实。隐瞒会增加他们新的焦虑和困惑。
当孩子们通过电视目睹到灾难画面时,家长可以进一步引导他们,珍惜每一天,勇敢地面对困难,要像那个 “可乐 ”男孩一样懂得感恩和乐观;要像那个即使双腿被卡得鲜血直流,还高唱《两只老虎》来安慰救援人员的小朋友一样乐观、勇敢……多用一些积极、向上的案例鼓励孩子,要看到生命的可贵和顽强。要告诉孩子什么是坚韧、乐观、从容、刚毅,学会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从小树立起尊重生命、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观念。
同时,要和他们讨论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如果不爱护大自然,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保护自然实际上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可以讨论到个人和人类之间的关系。地震,对个人,对某个家庭,甚至对一定范围的社会群体,都是灾难性的,带有毁灭性的。
但是对于整个人类来讲,它可以激活很多正性的力量,可以推动人类更多地去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问题,带来的是机遇、是生机,也是希望。
(激活生命的力量,鼓励孩子积极向上。赵红摄)第五章灾后儿童青少年的生活102由于儿童自身的大脑发育尚未成熟,应对外界的困难和缓解自己的情绪还没有经验,所以容易受到各种心理创伤的打击。另外一方面,由于儿童自身成长有很强的生命力,所以在修复创伤方面,也有很多积极的资源可以调动,有很多经历创伤的孩子反而比以往变得更坚强,更充满智慧。 。。
第五章 灾后儿童青少年的生活(11)
问题是,如果这种打击过大,以致调动所有的积极资源也无法弥补创伤所造成的大脑和心理损害。比如,现在已经有研究表明,小时候经历虐待的人,在长大以后,与大脑工作记忆有关的 “海马 ”脑结构将缩小 20%~ 40%。所以,儿童一旦遭遇心理创伤的强烈打击,可以影响智力发育,影响健全人格的形成,影响日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未来生活的方方面面。
所以,如果对这部分孩子不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受伤害的不仅仅是他们自己,还有他们未来的家庭,乃至于下一代。而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很好的办法,知道哪些孩子是需要积极干预的,哪些只是调动积极的资源就可以应付得了的。尽管先前已经谈到心理应激反应有很多的危险因素,但这些更多的是统计学的概念,即具有的危险因素越多,就越容易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这样的理论,本身就可能存在问题,似乎假设每一个危险因素的作用是等同的。实际上,有些因素是很关键的,也许只要一个,就足以够成致命的危险因素。
根据上面的分析,心理干预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比如,先是面上的科普教育,然后是通过提高自我识别心理问题的能力,或者是我们主动去发现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人。看起来,程序很简单,实际上,这样的理论又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所有的人,如果被证明此时没有严重的心理问题,以后也不会出现心理问题。
遗憾的是,经历地震灾难的孩子,尽管当前可以不表现出明显的心理问题,但是这种地震创伤增加了他们对未来生活事件的敏感性,即他们长大以后,很可能因为工作晋升、夫妻关系紧张,乃至更小的问题,而把自己彻底击垮。
所以,理想的情况是,将所有经历地震灾难的孩子都加以评估和心理干预,并一直保持互动的跟进服务。
为什么有的人无论道路如何艰难崎岖,仍能奋斗不息,而另外一些人则会被所遭遇到的小小挫折而折断了梦想的翅膀呢?为什么在相同的智力、资本和机遇的条件下,有的人能够克服困难,把握机会,获得成功,而有的人却一无所成?是天生的禀赋造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