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余劳集 >

第6部分

余劳集-第6部分

小说: 余劳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宁有种乎?”不要为得到上司的一点表扬,为买到一件廉价商品就激动不已。放开思维,睁大眼睛瞧一瞧,自己与富人的距离,怎么拉近,怎么好!到时候大家都富有了,社会和谐了,自然再也看不见“默默”小姐的征婚广告。
  作者题外话:写于2008年10月 txt小说上传分享

学一点表现幽默
幽默产生于人们正常逻辑思维关系的错位,给人感觉出逻辑结构上的差异和不协调,便会产生幽默的效果。当人们认为一切都处于正常状态的时候,谁也感受不到幽默,不会发笑;人之所以发笑,是因为发现了不正常之处,意会到了逻辑错位反差效果。例如说“长城是民族的象征,历史的资本,爱国志益教育基地,屡坏屡补,屡倒屡修。孟姜女以一夫之情,一妇之怨,哭倒长城,简直是‘民族败类’。秦始皇以天下为己任,以江山社稷为重,集民百万,修万里长城乃‘民族英雄’。”这显然是逻辑错位,引发反差产生出幽默的效果。

  表现幽默的人,在某种意义上是有意暴露自己的卑微、矮小、错误和可笑的形象,将自己的位置故意压低,把优越感送给自己的听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在自己工作、学习坏境里总有几个会表现幽默的同事或同学。我们常常称之为“穷开心”、“活宝”之类,其实正是这些“活宝”不时地给我们带来欢笑和快乐,给本平淡呆板的工作和学习环境添加了活跃跳动的细胞。我们不仅要感谢表现幽默的人,同时也要学会幽默。幽默是我们生活快乐的润滑剂,没有它我们转动生活的齿轮就会凝固锈浊。热爱生活的人们,学一点表现幽默吧!
  作者题外话:写于2008年1月 电子书 分享网站

闲谈读书
常听人说,读书有三境。按照培根说法:即消闲、装饰、长才干。读书为了消闲好理解。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劳作之余,偶翻书册,意在消闲,旨在娱乐。读书无他用,只凭兴趣,散读泛读。读书为了装饰,可理解为一个目的读书,学以致用,为所求而读书。读书为了长才干。我以为:这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了。读书消闲,旨在高兴;读书装饰,旨在求知。只有读书将书中知识变为己有,才是一个升华,一个飞跃。

  前两天一位博友和我探讨有关读书的话题,我和他谈了读书的这三种境界。他说自己读书感觉不属于这三种境界中的任何一种。但读到一本好书或者一篇好文章时,总是感觉到自己的一种潜能被激发出来,内心激荡着一股无法言表*。这种感觉好像我们都有过,当属读书的第四境了。

  英国诗人柯勒律治将读书的人分为四类:1、沙漏,进去多少流出来多少,头脑中毫无痕迹。2、海绵,全盘吸收,挤出来原封不动,甚至还脏些。3、滤豆浆的纱布,豆浆流出来,留在里面的全是渣滓。4、采宝石的苦工,淘汰矿渣,只捡纯净的宝石。我以为:读书中人很可能四种情况兼而有之,即使要我做一个滤豆浆的纱布,也不可能将豆浆过滤得那么干净。海绵就更难了,倘若读书能够将书中所言尽收,岂不成了科幻小说中的怪物!凡爱读书之人,也绝非是沙漏,书中所言一点不存,也很难办到。只捡宝石,不存一丝矿渣,人非圣贤,哪能做到啊!

  清代文人张潮在他的《幽梦影》里,将读书与观月联系在一起,有点意思。他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这番话又我们带入自己老祖宗们对读书的理解了,乍读,感觉这段文字深邃而有哲理。再读,给人感觉不过太世故罢了。阅历丰厚,因人而异,老与少在接受知识、对事物理解的方面,今天与古代社会相比,也非同日而语了。
  作者题外话:写于2008年1月

网络随想
初涉网络世界,千奇百态。纷繁的大千世界所有的,这里应有尽有。大千世界难得一见的,这里比比皆是。不知深浅的我,也跌跌撞撞的玩起博客来。不怕诸位见笑,长时间很少活动脑细胞的我。自开博以来的百十来天里,一门心思的写呀写,几乎将自己半尺皮囊里的那点东西,倾囊而尽。不过自己也落得玩得开心,玩得尽兴。如同一个三尺顽童,不知疲倦的捣鼓刚到手的玩具。眼看着这个玩具新鲜感,对我来说在渐渐地消退,也足足地过了一把网隐。

  静下心来,当自己看到各路玩家写手,花样翻新,为了吸引看客的眼球,使出浑身解术,标新立异,天马行空,五花八门的圈子、论坛亦应运而生。整个网络世界五色纷飞,缤纷灿烂。可谓是花草并茂,竞相争艳。余忽然想到了金庸先生笔下的桃花岛来,放眼一望,充满了美丽的诱惑,神奇飘逸。若没有令狐冲、肖峰那斯的本事(哈哈,我将人物反串了),劝君切不可随心游荡。当心啊,脚下机关重叠,玄幻莫测。若不留神,鼠标点击了哪个随便跳出的窗口,呜呼哀哉,说不定那时一个被鲜花掩盖着的陷阱。

  昨晚浙江卫视《新闻超市》栏目一则报道,说的是有五个白领女性受骗于同一个破落生意人。此人经商无术,倒是一个“多情”的种子。他利用网络骗色掠财,掠取对象均为白领女性。骗术很简单,网上聊天,仅靠买来的一套航空服,自称是飞行员。那些在酸溜溜男人堆里的高智商的女性,在他的飞行服面前变成低智能了,轻而易取地与之相约相见,以致共度一夜欢情。骗子得手了,给她的小情人喝了带有安眠药饮料,然后扒光情人的衣服,拍摄*,实施勒索。如此雕虫小技,先后五位白领女士上当,真可谓陪了夫人又折兵。

  令人眼花目眩的网络世界竟有如此的玄机!浙江五女受辱一事,只是其中普通一例罢了。打开电脑浏览网页,卖春卖笑者兼而有之,传经布道者兼而有之,猎奇恶搞者兼而有之……网络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是传播知识和文化的使者,是我们汲取营养和释放情感的海洋。它充满神奇和刺激,烟霞朵朵,阳光灿烂。然而在这片绚丽的天空下,鲜花丛中不乏夹杂着害草,良莠相伴。我们怎样才能驾驭和利用好它呢,那就要看自己的造化了。
  作者题外话:写于2007年12月

失落的年代
又是五月七日,这是个很普通的日子。在我记忆的年代里,它可不同寻常,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心里有点痛。

  1966年5月7日,毛泽东看了军委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后,给*写了一封信,在这封信中毛泽东要求全国各行各业都要办成“一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生产自己需要的若干产品和与国家等价交换的产品”,“也要批判资产阶级”。毛泽东还指出:“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这就是造成我们这一代人知识贫乏,以至后来成为贯穿整个“*”时期教育路线的指导方针,即所谓的“五七指示”。

  在那个特殊年代,“五七指示”,国人皆知,殃及了几代人。“*”初年无数的领导干部、文化、艺术界人士被关进“牛棚”学习改造,其名曰“五七”干校。六八年后千百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号称“五七”大军。那时,我还年少,没有赶得上“老三届”的“五七”大军。不过自己进入本市第十二中学的时候,校名十二也被拆开来,称为“五七”中学了。

  中学阶段没有留下任何有关课堂上学习的记忆,残存在脑海里的只是些背着被包长途拉练(将被褥捆扎成方块背在身上,长途行军),到农村、工厂劳动的“学军、学工、学农”生活场景。最难忘的画面是体育课,老师带着我们学习爬学校的围墙,其名曰“学军”。我们可高兴啦,自然也学有所成。记忆中的中学是一座旧时的孔庙改建,教室都是后来建的,唯一的大成殿换上了“图书馆”匾额,完整地保留着。大成殿边有一片桃树林,穿过树林就是学校的围墙了。围墙外面就是一个菜市,我和几个哥们经常从此处翻墙到校外菜市上,或买早点或游荡。记得有一次,又和几个同学在早读课时逾墙而出,在菜市上闲逛。看到一位卖菜的老农,身边带着一条大黄狗。当时是谁的主意,用什么方法带走了黄狗,现在记不清了。反正那天大家再也没到学校上课,几个人将那条黄狗带到一个同学家里用绳索将其吊在树上勒死。剥了狗皮,并用狗皮换来烟和酒。“学军”,真学出了“名堂”,学了屠宰,学了烟酒,并开始相交酒肉朋友。

  少年无知,无颜回眸。中学毕业后,胸无点墨的我们也被冠以“知识青年”,光荣地汇入了“五七”大军的洪流,奔赴“广阔天地”接受再教育。“五七”战士,“滚一身泥巴,干一辈子革命”是那个年代烙在我们心间的印记。当年的知青朋友在一起互称为“五七”战友,我所插队的那片北潦滩也被公社冠名为“五七”农场。当然,那年头以“五七”二字冠名的学校、农场数以万万千千。

  “四人帮”倒台,“*”结束,沉寂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准备在农村“干一辈子革命”的知青们也陆陆续续地返城。可是带有历史伤痕的“五七”标签,还远远没有结束。七八年、七九年,“上山下乡”的“五七”大军大多已回城安排工作。可新积压的几届紧随“*”教育路线一道成长起来的“初中”“高中”毕业的“待业”青年们,大多数又被父母单位“收编”为“五七”工厂的“五七”工。这一现象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才逐渐消失,“五七”这个特殊词汇才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剧。毛泽东功也罢,过也罢,俱成往事。毕竟,如今的中国已经完成了从一个贫穷落后向初步小康型社会的转变。看到80后、90后新生代们的学习环境、知识视野、物质生活诸方面的优越,对我们来说,多多少少也是一种心灵的抚慰吧!
  作者题外话:写于2008年5月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