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大国的博弈 >

第15部分

大国的博弈-第15部分

小说: 大国的博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德国放弃了1914年以来征服的所有领土,包括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协约国军队占领整个莱茵兰地区以及该河东岸的三个桥头堡。德国还交出绝大多数战争器械,潜艇、重型枪支、迫击炮、飞机以及2万5千挺机枪。对此,德国谈判者痛苦地呼喊:“什么?我们完了!我们怎么抵抗布尔什维克呢?”曾立下汗马功劳的公海舰队最终驶出港口。11月的一天,薄雾蒙蒙,69艘舰艇包括战舰和驱逐舰驶过一排排协约国船只,前往位于英国奥克尼的斯卡珀湾。这一行动是投降的表现,协约国也是这么看待的。
  停战协定签订后第二天,法国大使见到了劳合·乔治。“首相先生说他从未奢望过如此迅速地解决这个问题,也没料到德国会像这样完全崩溃。”在所有协约国领导中,只有美军最高司令潘兴将军认为协约国应该继续向前推进,如果必要的话,还要跨过莱茵河。法国人不希望有更多人员伤亡,其统帅兼盟军最高司令福煦元帅警告说,那样的话,他们可能遇到顽抗并遭受严重损失。英国人希望在美国人过于强大之前讲和。当斯马兹阴郁地警告“布尔什维克无政府主义正在悄悄逼近”时,他说出了许多欧洲人的心声。
  协约国所犯的错误很久之后才显露出来,由于停战协定,绝大多数德国人没有亲身体验战败的经历,除了莱茵兰地区,他们没见过占领军。协约国没有像德国1871年在巴黎那样耀武扬威地闯入柏林。1918年,德军井然有序地返回国内,人群夹道欢呼;在柏林,新总统弗里德里克·埃伯特向他们致意,“任何敌人都没有把你们征服!”由于德军的勉强支持,摇摇欲坠的德国民主共和党得以幸存,协约国对德国的优势开始逐渐消失。
  协约国部队逐渐缩减,1918年11月,盟军共有198个师;到6月,就只剩39个了。他们能靠得住吗?他们基本上没有再战的热情;抗议及偶尔的兵变加速了盟军复员;国内,人们渴望和平和低税收。法国人坚持要求趁协约国还可以规定条款时讲和。克雷孟梭警告说,不能相信德国人,他们已经又变得“傲慢无礼”了。在魏玛,选民大会以歌唱“都是德国的”作为结语。协约国简直疯了,对他们说:“继续,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也许,有天我们会以断绝关系为要挟;但目前我们还不会强硬。”等四月份美军回国后会怎么样?“英法将独自面对德国人。”
  虽然这种悲观未免太早,但到了1919年春,盟军司令的确越来越怀疑如果对德宣战能否打赢它。尽管德军在战场上被打败,但其指挥机构以及千百万受过训练的人都保留了下来。福煦不断指出,德国人有7500万,而法国人只有4000万。协约国观察家还注意到,人民都反对条约过于苛刻。谁会知道盟军一步步深入德国时会遇到怎样的抵抗。军事专家警告说,他们将面对愠怒不乐的人民,也许还有罢工,甚至还有炮火,协约国几乎不可能打到柏林。
  盟军的封锁看起来也非常迟钝。虽然1919年封锁继续有效,盟军舰队依然在海上巡查运往德国的违禁品,但盟军对此越来越心不在焉。在负责执行对德贸易禁令的英国,公众舆论开始询问德国百姓的疾苦。负责驻德英军的将军对弗朗西丝·史蒂文森说,“如果允许德国小孩饥饿得满街独自乱跑,他就无法对部队负责。”海军上将对士兵的情绪非常担忧。第一海军军务大臣对最高委员会说:“如果最终条款能马上确定,海军就不必像现在这样被拴着作为封锁的工具,骚动不安的情绪也影响了海军,在下次更新停战协定时,如果能确定海军条款就可以稳定军心。”
   。 想看书来

惩罚方式与预防措施(2)
实际上,停战条款还是允许向德国运送食物,尽管协约国军事顾问曾警告说德国可能会建立库存,并因此而不太情愿签和约。法国人也不热情,克雷孟梭讽刺地说:“这个提议原本是为了通过提供食物和原材料换取德国人的好感。战争状态依然存在,任何屈服的表现都会被当成软弱。”威尔逊和劳合·乔治则更担心德国会进一步滑向无政府主义和布尔什维克主义,用劳合·乔治的话说,这些是“滋生散布欧洲的传染病的水池”。
  无论德国人如何催促,运送食物的速度总是很缓慢,因此德国人对协约国一直耿耿于怀。实质上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缺乏船只,协约国坚持要求德国提供船只,虽然这似乎不甚合理,却也说得过去,因为大部分德国商船都安然无恙地停靠在德国港口。船主虽一再催促,德国政府依旧故意拖沓,担心一旦出港就再也要不回来。德国还从协约国得到有关食物供应量的保证,并暗示它可以用美国贷款购买食物(很不现实,这也是这一时期德国对协约国的基本态度)。当确信无法从美国国会得到贷款时,德国政府同意使用其黄金储备,然而这惊动了法国人,因为他们想用这笔钱支付赔款。为此,最高委员会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会上,劳合·乔治挥舞着刚收到的来自驻德英军的电报,声称德国正处于饥荒边缘,法国这才勉强放弃原来的主张。到1919年3月下旬,第一批食物陆续运达德国。
  和约起草的延迟在另一方面对协约国也有不利。当战争胜利的兴奋被国家利益及竞争的永恒现实所取代时,战时联盟通常会解体。到1919年春,协约国对德态度不一已是公开的事实(德国人当然仔细研究协约国的媒体)。与通常描述的不同,真实的画面并不是报复心切的法国反对慈悲为怀的美国,英国被夹在中间。所有人都同意法国1871年失去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必须归还法国。没有人提出自治,也不存在征求当地居民意见的问题,虽然相当一部分人薄情地愿意留在德国。所有人都同意比利时及法国北部受到的破坏必须修复,并且所有人也都同意应该惩罚德国及德国人。威尔逊在战时坚持他只与德国统治阶级争吵,现在似乎连他都责备全体德国人民。他对在巴黎的密友说:“在未来几十年,人们会像躲避麻风病人一样躲避他们,到目前为止,许多德国人不清楚其他国家的感受,没有意识到他们即将无人理睬的处境。”所有人都同意必须阻止德国再次将欧洲卷入战争。
  1919年,几乎所有在巴黎的人都认为战争是由德国发动的(直到后来,才有人怀疑这一点)。德国违背了自己的承诺入侵中立国比利时。令协约国及美国人惊骇的是,德军行为恶劣(并不是所有暴行都是为战时宣传所造)。协约国认为,德国也因1918年签订的两个条约(现在经常被人遗忘)受到严重损害。《布加勒斯特条约》使罗马尼亚成为德国属地。在波兰小镇布雷斯特-立脱夫斯克,新的俄国布尔什维克政府与德国签订条约,把从波罗的海到高加索山脉的大片俄国领土交由德国直接或间接管辖。20年后,希特勒再次订立相同的目标。俄国失去了5500万人民,大约三分之一的农田以及大部分重工业、铁和煤炭。布尔什维克还被迫支付亿万金卢布。1918年4月,威尔逊说,德国人可能嘴上谈论着和平,但他们的行动表明了其真实意图。“他们从未在任何地方建立过公正,而是到处发淫威,掠夺一切,扩张自己。”同为教徒,同为自由党人的劳合·乔治和威尔逊都坚信应该严惩恶者。他们也坚信救赎,总有一天德国会被拯救。
  各国在惩罚办法、赔款及预防措施等大目标上,已经达成协议,除此之外的其他方面才是问题所在。德国皇帝及其高级顾问应该作为战犯被审判吗?在给德国的账单上应该包括那些项目呢?战争损失(不管什么损失)?人口损失?给战士###及孤儿的抚恤金?还有德国应支付多少赔款?德国应该拥有什么样的武装部队?它应失去多少领土?协约国在与旧德国还是战后出现的新德国打交道?因其前辈的过错而惩罚一个挣扎中的民主国家公平吗?
  惩罚办法、赔款及预防措施——都是互相联系的。弱小贫穷的德国必将对其邻国少一些威胁。但如果德国失去很多领土,再期望它支付大量赔款还公平吗?在不同条款之间取得平衡非常不易,特别是因为威尔逊、劳合·乔治及克雷孟梭之间意见不一或经常与各自的同僚有分歧。
  没有明确的原则可依使这些问题更加复杂。若是过去,一切会直接得多,战利品,无论是艺术品、大炮还是马匹统统归战胜国,战败国还要支付战争费用,正常情况下还会丧失领土。在维也纳会议上,法国失去拿破仑征服的大部分领土,还要支付7亿法郎赔款以及占领这些地区的费用。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之后(许多巴黎人对此记忆犹新),法国支付了50亿金法郎并失去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但1919年将标志一种新的民主。自由党及左翼呼吁“取缔合并,取缔惩罚性和平”;从华盛顿到莫斯科的政治家都采纳了这一建议。人们将按照自治原则而不是强权政治重新划定国界。
  公众意见没有任何帮助。人们普遍认为必须有人为如此可怕的战争付出代价;但渴望和平的愿望同样强烈。各协约国民众的呼声互相抵触:1918年12月,英国人希望绞死德国皇帝,但四个月后又开始摇摆不定了;法国人想削弱德国,但他们愿意把它交给布尔什维克吗?美国人希望摧毁德国的军国主义,同时也要复原德国。巴黎的政治家摸索着前进,尝试着关注选民的意见,坚持原则,制订出大家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鉴于面临的重大任务,他们前期在相对简单但象征性很强的问题上——德国皇帝的命运——花费大量时间就不足为奇了。
  

惩罚方式与预防措施(3)
1919年,俾斯麦建立的帝国的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君主威廉,一个60出头的烦躁不安的老人,住在乌得勒支附近一座舒适的城堡里。战争结束时,军队逐渐瓦解,他说了几句豪言壮语宣称将与士兵共存亡但随后流亡荷兰了。连他最忠实的大将都很高兴看到他离开,喜怒无常的他一向难以让人忍受。威廉从来没有真正长大成熟;那个无人疼爱、浮躁的孩子变得喜欢乔装打扮,爱开残酷的玩笑。他怪癖的行为以及疯狂言论在战前使欧洲大为不安。也许从临床上来说,他真的疯了;1914年之前,德国不时有人谈论摄政统治。维多利亚女王还有其他麻烦不断的孙子,但也许谁都没有他的破坏大。正如一位批评家所说,在统治德国的“轻喜剧政权”下,皇帝拥有很大权利,特别在军事及外交领域。性格不同的人,统治的结果也许会有所不同;事实表明,欧洲大陆最强大的国家一步步走向1914年大战的爆发。德国皇帝一直宣称德国是他的,军队是他的,海军也是他的。1918年11月,其表兄弟,英国的乔治五世写道:“他毁掉了德国和他自己,我觉得他是最大的罪犯,因为他把整个世界卷入这场持续了四年零三个月的可怕战争。”这话说出了协约国许多人的心声。当受创的世界寻找应受责备的人时,还有谁比国王、软弱淫荡的皇太子以及军事首领是更好的人选呢?
  对于公众,政治家总是会迅速给予回应。在英国,联合政府展开战后选举。劳合·乔治说:“我们不能允许任何报复思想、任何贪欲支配最基本的公正原则。”很快,选民希望绞死德国皇帝的愿望变得显而易见。劳合·乔治似乎不喜欢这个说法,但却有同感。他想出复杂的计划:在伦敦或多佛城堡公开审判德国皇帝,然后在不可避免的有罪判决后把他运到福克兰群岛,这一想法逗乐了他自己,却惹恼了同僚如邱吉尔,激怒了国王。外交办一位官员在日记中评论说:“文件写满了有关绞死皇帝的废话,他们对他就像当初对待庞大的野象一样疯狂。我们必须想些更好的办法。”
  意大利人对此反应冷淡。曾经与同盟国签约继而毁约的桑理诺有充分的理由对战争的变幻莫测进行反省,他反复提出抗议,声明开创先例不可取。克雷孟梭对此论调毫无耐心。“什么是先例?让我来告诉你。有个人来了,他做了一些事情——或好或坏。好的,我们把它作为先例,不好的,罪犯——个人或国君——我们把它作为其罪行的先例。”德国的罪行史无前例——“为了结束竞争而破坏财富,折磨囚犯,潜艇海盗,对占领国妇女的暴行虐施。”
  威尔逊到来之前,由欧洲人在伦敦举行的会议上,讨论如何惩治德国皇帝及其下属占据了大量时间,但最终的结果是等待听取威尔逊的意见。美国总统也犹豫不决。他痛恨皇帝代表的德国军国主义,他怀疑威廉是否被其部下强逼。由兰辛领导的美国专家对程序的合法性表示不安。他们承认美国人可以不参与;相对来说,美国在战争中几乎没有遭受苦难。威尔逊最终勉强同意派一个委员会调查战争责任并对罪人适当处罚。包括兰辛在内的美国成员不同意以反人类罪审判德国。威尔逊对四人会议的其他调停人说,抛开德国皇帝不管或许会更好。“查理一世是个可鄙的人物,也是历史上最大的骗子;他以做诗而闻名,因被砍头而变身为烈士”。妥协起见,(或许是为了修改国联盟约中的门罗主义),威尔逊最终同意以“严重违犯国际道德及条约神圣性”的罪名指控威廉并要求荷兰政府交出此人。其他德国战犯将在其政府交出他们后由特别军事法庭审判。某美国专家认为,“擒贼先擒王”。
  到1919年春,公众对此追击兴味渐减。当荷兰拒绝交出德国皇帝时,很少威逼中立小国的协约国就默许了。6月25日,德国签约前不久,四人会议最后一次讨论该问题,气氛是愉快的而非报复性的。劳合·乔治说,皇帝应该带往英国。“小心别让他沉下去了,”克雷孟梭说,“不错,在英国受审,在法国行刑。”劳合·乔治在想,之后应该把他送到哪里。加拿大?某个小岛?“请不要把他送到百慕大群岛,”威尔逊叫道,“我想自己去!”直到最后一刻,德国政府一直在试图取消相关条款。其实他们本用不着如此担心。
  德国皇帝一直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