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本教材·孟子大学中庸卷-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疵缆娜松U庋摹傲既恕保抛阋浴把鐾丈怼薄H欢献涌谥姓飧觥捌肴恕保谷荒敲疵怀鱿ⅲ∷谷掌蚴硥摷洌谱砣獗ィ氐郊抑兄螅共恢叱艿亍敖酒淦捩保撬的衬掣蝗恕⒛衬诚曰虑胨苑埂U飧觥捌肴恕币辉蛴米有槲谟械男槿佟捌邸逼淦捩ㄐ吕硕潦槎兰沂追ⅲ┮辉虼笱圆徊训亍敖尽逼淦捩姓饬较疃窳拥男芯叮星艺凑醋韵玻蛔砸晕牵媸遣恢靶叱堋蔽挝铮 傲既恕辈涣迹恢劣诖耍∶献永漩劣哪姆泶蹋先蛔阋苑⑷松钍
社会上有些人只是谄媚逢迎,巧取豪夺,图谋富贵以骄人;有些人一味作奸犯科,杀人越货,以谋取财富,向人夸耀;另有好色之徒,专事骗情、骗色,以向人炫耀……这类无耻、败德之徒,套句孟子的话:“其家人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顾炎武曾经痛心地说:“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知识分子或人民的公仆要是恬不知耻,只是追求个人的富贵,那么国家的前途就让人担忧了。
(四)
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远千里③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④?’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⑤,而国危矣。万乘之国⑥,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⑦。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⑧。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⑨,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⑩。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上·一)
章旨
孟子劝梁惠王倡行仁义,勿使上下交征利而危及国家。
注释
①梁惠王即魏惠王。姓魏,名罂(yīng)。“惠”为谥号。旧都安邑(今河南安邑县),后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故称梁惠王。
②叟音sǒu,长老之称。
③不远千里不以千里路途为远。
④何以利吾家如何有利我的家。家,大夫之家。
⑤上下交征利上下相互征取财货利益。征,取。
⑥万乘之国拥有万辆兵车的诸侯国。乘,音shèng,一车四马为乘。
⑦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在万乘之国中获得了千乘兵车,在千乘之国中获得了百乘兵车,不能说不多了。
⑧餍音yàn,满足。
⑨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没有一个有仁德的人会遗弃他的父母啊!
⑩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没有一个讲道义的人会把他的国君拋在脑后啊!
析论
本章是《孟子》全书开宗明义的一章。梁惠王问孟子“何以利吾国”,他所说的“利”,是指“富国强兵,以报仇雪恨”这一类的功利之事。这种逞一己之私欲、不恤民命的念头和行径,完全不合孟子居仁由义的思想。因此孟子斩截明快地反诘道:“王何必曰利?”然则要谈什么呢?孟子紧接着说“亦有仁义而已矣”。“仁义”与“功利”的分辨,就是本章的核心议题。
孟子经常把“仁”、“义”并称。恻隐之心是仁的发端,行为适宜是义的表现。恻隐之心就是“不忍人之心”,孟子认为当政者应以“不忍人之心”,推行“不忍人之政”。换言之,推行政务时,应该善待人民,不可让人民受到任何伤害。施行仁政,还要用“义”来节制,才能使得事事物物的轻重本末都合宜适中,恰到好处。如此一来,即使是追求富国强兵,也将完全符合仁义的要求;也不至于为了逞一己之私欲,不恤民命,穷兵黩武,侵伐邻国了。这应是孟子对梁惠王强调“亦有仁义而已矣”的原因。
孟子顺着梁惠王的功利思想,从负面推论,指出一味“征利”的严重后果。假如国君、卿、大夫、士、庶人等社会各阶层的人都各自谋取私利,惟利是图,到头来必然无耻狡诈,巧取豪夺,不完全夺取他人的权势财利是不会甘心的。于是社会必然失序,国家必然危殆,试问覆巢之下还有完卵吗?身陷乱世还能安享私利吗?不遵仁义,只求功利,其短视、其灾祸有如此者!
孟子卷·论性善(11)
严正的批判之后,孟子再用简明扼要的言词作心理建设:“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因此居上位者若倡导仁义,鄙弃功利,臣民自能风行草偃,崇仁尚义,而爱亲敬长,勤勉为国了。孟子的结论是:“仁义”才是治国的至德要道。
(五)
宋①将之楚,孟子过于石丘②,曰:“先生将何之?”曰:“吾闻秦、楚构兵③,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④焉。”
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⑤。说之将何如?”曰:“我将言其不利也。”
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⑥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告子》下·四)
章旨
孟子指出君王治国要怀仁义而去私利,才能王天下。注释
①宋战国时宋国有名的学者,属墨家。,音kēng。
②石丘宋国地名。
③秦楚构兵秦、楚两国交兵。构,交也。楚怀王十七年,楚与秦战于丹阳(今河南丹水县南),秦大败楚军。
④遇契合。
⑤指通“旨”,大意。
⑥号用以号召的名义。
析论
楚怀王十六年,秦、楚交恶,一场恶战正要开打。在大战前夕,宋要说服秦、楚之君不要打仗,这是一件很伟大的事。但是在孟子看来,宋的手段、说辞却不大高明。因为宋打算用利害来劝服秦、楚之君,这会让秦、楚两国趋向唯利是图,最后必然导致亡国。孟子劝宋要以仁义来说服秦、楚之君,让秦、楚两国都趋向仁义,最后必然能够完成王业。
战国时代,各国诸侯穷兵黩武,侵略邻国,并其土地,虏其人民,而秦国最为称霸。秦自秦孝公变法,一百五十余年后,吞灭六国,统一天下。秦始皇雄心勃勃,传位万世,但是不仁不义,残民以逞,导致上下交征利,结果传国仅十五年就被灭亡了。
近世以来,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先后掀起两次世界大战,当他们为了私利,用飞机大炮、军舰、战车来进攻别国;当他们杀人盈野、破城亡国的时候,气焰是多么地高涨!但是没有多少年,德、意、日战败投降了,徒然留下历史的喟叹而已。这就说明了“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六)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①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②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闲③也。”(《尽心》上·二五)
章旨
孟子指出舜和跖的差别,只在于追求善与利的不同而已。
注释
①孳孳勤勉不怠。本作“孜孜”。
②跖音zhí,相传为柳下惠的弟弟,春秋时代的大盗,有九千名手下,横行天下,侵暴诸侯,驱人牛马,取人妇女。
③闲音jiān,间隙也。今作“间”。
析论
人的本性原本相去不远,后来的发展所以不同,往往是因为后天的修为不同的缘故。如果每天起来都努力行善,久而久之,心中充满了仁义慈惠,就跟舜是同类的人。相反的,每天起来想的都是牟利,久而久之,心中充满了利害猜忌,就跟盗跖没有什么分别了。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孟子卷·论性善(12)
儒家认为,一个人心中的存念非常重要,只要心中存念为善,纵然平时没有表现出来,但是一遇到行善的机会,自然而然的就会表现出来。心中只想到牟利,纵然有再多行善的机会,也不肯去做。本章的孳孳为善与为利,我们应该从存心来解释,不能太拘泥。
问题与讨论
1孟子主张养心寡欲,但发展经济必须刺激消费,如何在寡欲和消费之间取得平衡呢?
2孟子说:“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孟子只是强调杀身成仁吗?对于这个问题,请提出你的看法。
3孟子讲述“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这个故事,有什么含义?请加以说明。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孟子卷·论行为(1)
孟子既主张人性本善,以为仁、义、礼、智四端,皆存于我心,但如何存养扩充,则有待个人的修为。而修为之道,首重守身;守身在事亲,事亲之道,其惟孝悌而已矣。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事亲,事之本也……守身,守之本也。”(《离娄》上·一九)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是以本大类首列“行止务本”。
礼、义、廉、耻,(新浪读书独家首发)在天下国家是治乱之关键,在个人修持是德行之准则。得志时可以与百姓共同施行,不得志时则独行其道。是以君子极重操守,无论出处进退、取予辞受,皆须权衡利弊;待人处事,尤须时时自反,庶几可以无耻辱矣。故列“涵养操持”次其后。
一、行止务本
孟子的主张非常务实,因此落实在现世的做法也非常务实。他要求我们从日常生活做起,先亲爱自己的父母、兄长,然后扩大到周遭的朋友、乡人,再扩大到所有的人,最后扩及万物。父母是生养我们的人,人类不需要学习,自然就懂得爱父母,由这种自然的爱推展出去,而至于仁民爱物。这就是“道在尔”,也就是务本。本节选录“君子之于物也”、“道在尔”、“事孰为大”三章,以见孟子的主张。
(一)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①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尽心》上·四五)
章旨
孟子指出君子对于亲亲、仁民、爱物,其间的爱是有差等的,仁民、爱物皆当以亲亲为本。
注释
①物指草木、禽兽。
析论
孟子的主张从人性出发,因此极为务实,不为高蹈之论。以人和外界的关系而言,孟子指出君子对草木、禽兽,有爱心而没有仁心;对于一般人,有仁心而没有亲情。君子由亲爱自己的亲人,然后扩及仁爱一般人,再扩及爱惜一切草木、禽兽,这种爱合乎人性,可大可久,因此可以在人类社会实践。同时代的墨子,主张爱无差等,很有理想性、很动人,但是却只能造成一时的狂热流行,过一段时间之后就退烧了,因为不合人性,一般人很难长期实践。惟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才是符合人性,才能推己及人,做到仁民、爱物的境地。
(二)
孟子曰:“道在尔①,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离娄》上·一一)
章旨
孟子指出人人亲亲长长,天下就太平了。
注释
①尔通“迩”,近。
析论
人世间的事,本来是很简单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人人做好自己应做的事,天下就太平了。
孟子说的亲亲、长长,只是一个开端。能亲爱自己的亲人,这是仁的自然呈显;能敬重自己的长上,这是义的理性成长,再进一步扩充,当然能为国尽忠,见财思廉,待人有礼,行己有耻。
但是,有些人为了私利,会用很复杂的手段,制造出很多不诚实的事情来,一般人因为资讯有限,往往把复杂的手段误以为事情真相,于是所思所为受到误导,久而久之,把平易的道理想得深远了,把简单的事情看得艰难了。这时候,唯有直指本心,亲亲长长,在自己的地位上,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这才是正本清源之道。
(三)
孟子曰:“事①孰为大?事亲为大。守②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③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曾子④养曾皙⑤,必有酒肉;将彻⑥,必请所与⑦;问有余,必曰‘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离娄》上·一九)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孟子卷·论行为(2)
章旨
孟子指出守身事亲的重要,事亲则应养志,而非养口体。
注释
①事侍奉。
②守持守其身,使不陷于不义。
③失其身亏其身,陷于不义,辱其亲。
④曾子曾参。
⑤曾皙曾参的父亲。也是孔子的学生。
⑥彻通“撤”,撤掉酒食。
⑦与通“予”,给予。
析论
生命无价。父母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健康完整的身体,我们除了要好好爱惜,不做伤身害义的事情之外,还要懂得感谢父母。由此看来,守身和事亲是一体的两面,不可分开。
事亲除了奉养口体之外,最重要的是养志。人非禽兽,不是吃饱喝足就够了,人有志趣理想,其重要性往往超越饮食饱暖,君子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