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国学基本教材·孟子大学中庸卷 >

第4部分

国学基本教材·孟子大学中庸卷-第4部分

小说: 国学基本教材·孟子大学中庸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疵缆娜松U庋摹傲既恕保抛阋浴把鐾丈怼薄H欢献涌谥姓飧觥捌肴恕保谷荒敲疵怀鱿ⅲ∷谷掌蚴硥摷洌谱砣獗ィ氐郊抑兄螅共恢叱艿亍敖酒淦捩保撬的衬掣蝗恕⒛衬诚曰虑胨苑埂U飧觥捌肴恕币辉蛴米有槲谟械男槿佟捌邸逼淦捩ㄐ吕硕潦槎兰沂追ⅲ┮辉虼笱圆徊训亍敖尽逼淦捩姓饬较疃窳拥男芯叮星艺凑醋韵玻蛔砸晕牵媸遣恢靶叱堋蔽挝铮 傲既恕辈涣迹恢劣诖耍∶献永漩劣哪姆泶蹋先蛔阋苑⑷松钍 
  社会上有些人只是谄媚逢迎,巧取豪夺,图谋富贵以骄人;有些人一味作奸犯科,杀人越货,以谋取财富,向人夸耀;另有好色之徒,专事骗情、骗色,以向人炫耀……这类无耻、败德之徒,套句孟子的话:“其家人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顾炎武曾经痛心地说:“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知识分子或人民的公仆要是恬不知耻,只是追求个人的富贵,那么国家的前途就让人担忧了。
        (四)
  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远千里③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④?’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⑤,而国危矣。万乘之国⑥,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⑦。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⑧。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⑨,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⑩。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上·一)
        章旨
  孟子劝梁惠王倡行仁义,勿使上下交征利而危及国家。
  注释
  ①梁惠王即魏惠王。姓魏,名罂(yīng)。“惠”为谥号。旧都安邑(今河南安邑县),后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故称梁惠王。
  ②叟音sǒu,长老之称。
  ③不远千里不以千里路途为远。
  ④何以利吾家如何有利我的家。家,大夫之家。
  ⑤上下交征利上下相互征取财货利益。征,取。
  ⑥万乘之国拥有万辆兵车的诸侯国。乘,音shèng,一车四马为乘。
  ⑦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在万乘之国中获得了千乘兵车,在千乘之国中获得了百乘兵车,不能说不多了。
  ⑧餍音yàn,满足。
  ⑨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没有一个有仁德的人会遗弃他的父母啊!
  ⑩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没有一个讲道义的人会把他的国君拋在脑后啊!
        析论
  本章是《孟子》全书开宗明义的一章。梁惠王问孟子“何以利吾国”,他所说的“利”,是指“富国强兵,以报仇雪恨”这一类的功利之事。这种逞一己之私欲、不恤民命的念头和行径,完全不合孟子居仁由义的思想。因此孟子斩截明快地反诘道:“王何必曰利?”然则要谈什么呢?孟子紧接着说“亦有仁义而已矣”。“仁义”与“功利”的分辨,就是本章的核心议题。
  孟子经常把“仁”、“义”并称。恻隐之心是仁的发端,行为适宜是义的表现。恻隐之心就是“不忍人之心”,孟子认为当政者应以“不忍人之心”,推行“不忍人之政”。换言之,推行政务时,应该善待人民,不可让人民受到任何伤害。施行仁政,还要用“义”来节制,才能使得事事物物的轻重本末都合宜适中,恰到好处。如此一来,即使是追求富国强兵,也将完全符合仁义的要求;也不至于为了逞一己之私欲,不恤民命,穷兵黩武,侵伐邻国了。这应是孟子对梁惠王强调“亦有仁义而已矣”的原因。
  孟子顺着梁惠王的功利思想,从负面推论,指出一味“征利”的严重后果。假如国君、卿、大夫、士、庶人等社会各阶层的人都各自谋取私利,惟利是图,到头来必然无耻狡诈,巧取豪夺,不完全夺取他人的权势财利是不会甘心的。于是社会必然失序,国家必然危殆,试问覆巢之下还有完卵吗?身陷乱世还能安享私利吗?不遵仁义,只求功利,其短视、其灾祸有如此者!
  

孟子卷·论性善(11)
严正的批判之后,孟子再用简明扼要的言词作心理建设:“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因此居上位者若倡导仁义,鄙弃功利,臣民自能风行草偃,崇仁尚义,而爱亲敬长,勤勉为国了。孟子的结论是:“仁义”才是治国的至德要道。
        (五)
  宋①将之楚,孟子过于石丘②,曰:“先生将何之?”曰:“吾闻秦、楚构兵③,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④焉。”
  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⑤。说之将何如?”曰:“我将言其不利也。”
  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⑥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告子》下·四)
        章旨
  孟子指出君王治国要怀仁义而去私利,才能王天下。注释
  ①宋战国时宋国有名的学者,属墨家。,音kēng。
  ②石丘宋国地名。
  ③秦楚构兵秦、楚两国交兵。构,交也。楚怀王十七年,楚与秦战于丹阳(今河南丹水县南),秦大败楚军。
  ④遇契合。
  ⑤指通“旨”,大意。
  ⑥号用以号召的名义。
        析论
  楚怀王十六年,秦、楚交恶,一场恶战正要开打。在大战前夕,宋要说服秦、楚之君不要打仗,这是一件很伟大的事。但是在孟子看来,宋的手段、说辞却不大高明。因为宋打算用利害来劝服秦、楚之君,这会让秦、楚两国趋向唯利是图,最后必然导致亡国。孟子劝宋要以仁义来说服秦、楚之君,让秦、楚两国都趋向仁义,最后必然能够完成王业。
  战国时代,各国诸侯穷兵黩武,侵略邻国,并其土地,虏其人民,而秦国最为称霸。秦自秦孝公变法,一百五十余年后,吞灭六国,统一天下。秦始皇雄心勃勃,传位万世,但是不仁不义,残民以逞,导致上下交征利,结果传国仅十五年就被灭亡了。
  近世以来,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先后掀起两次世界大战,当他们为了私利,用飞机大炮、军舰、战车来进攻别国;当他们杀人盈野、破城亡国的时候,气焰是多么地高涨!但是没有多少年,德、意、日战败投降了,徒然留下历史的喟叹而已。这就说明了“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六)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①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②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闲③也。”(《尽心》上·二五)
        章旨
  孟子指出舜和跖的差别,只在于追求善与利的不同而已。
        注释
  ①孳孳勤勉不怠。本作“孜孜”。
  ②跖音zhí,相传为柳下惠的弟弟,春秋时代的大盗,有九千名手下,横行天下,侵暴诸侯,驱人牛马,取人妇女。
  ③闲音jiān,间隙也。今作“间”。
        析论
  人的本性原本相去不远,后来的发展所以不同,往往是因为后天的修为不同的缘故。如果每天起来都努力行善,久而久之,心中充满了仁义慈惠,就跟舜是同类的人。相反的,每天起来想的都是牟利,久而久之,心中充满了利害猜忌,就跟盗跖没有什么分别了。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孟子卷·论性善(12)
儒家认为,一个人心中的存念非常重要,只要心中存念为善,纵然平时没有表现出来,但是一遇到行善的机会,自然而然的就会表现出来。心中只想到牟利,纵然有再多行善的机会,也不肯去做。本章的孳孳为善与为利,我们应该从存心来解释,不能太拘泥。
        问题与讨论
  1孟子主张养心寡欲,但发展经济必须刺激消费,如何在寡欲和消费之间取得平衡呢?
  2孟子说:“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孟子只是强调杀身成仁吗?对于这个问题,请提出你的看法。
  3孟子讲述“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这个故事,有什么含义?请加以说明。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孟子卷·论行为(1)
孟子既主张人性本善,以为仁、义、礼、智四端,皆存于我心,但如何存养扩充,则有待个人的修为。而修为之道,首重守身;守身在事亲,事亲之道,其惟孝悌而已矣。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事亲,事之本也……守身,守之本也。”(《离娄》上·一九)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是以本大类首列“行止务本”。
  礼、义、廉、耻,(新浪读书独家首发)在天下国家是治乱之关键,在个人修持是德行之准则。得志时可以与百姓共同施行,不得志时则独行其道。是以君子极重操守,无论出处进退、取予辞受,皆须权衡利弊;待人处事,尤须时时自反,庶几可以无耻辱矣。故列“涵养操持”次其后。
        一、行止务本
  孟子的主张非常务实,因此落实在现世的做法也非常务实。他要求我们从日常生活做起,先亲爱自己的父母、兄长,然后扩大到周遭的朋友、乡人,再扩大到所有的人,最后扩及万物。父母是生养我们的人,人类不需要学习,自然就懂得爱父母,由这种自然的爱推展出去,而至于仁民爱物。这就是“道在尔”,也就是务本。本节选录“君子之于物也”、“道在尔”、“事孰为大”三章,以见孟子的主张。
        (一)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①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尽心》上·四五)
  章旨
  孟子指出君子对于亲亲、仁民、爱物,其间的爱是有差等的,仁民、爱物皆当以亲亲为本。
        注释
  ①物指草木、禽兽。
        析论
  孟子的主张从人性出发,因此极为务实,不为高蹈之论。以人和外界的关系而言,孟子指出君子对草木、禽兽,有爱心而没有仁心;对于一般人,有仁心而没有亲情。君子由亲爱自己的亲人,然后扩及仁爱一般人,再扩及爱惜一切草木、禽兽,这种爱合乎人性,可大可久,因此可以在人类社会实践。同时代的墨子,主张爱无差等,很有理想性、很动人,但是却只能造成一时的狂热流行,过一段时间之后就退烧了,因为不合人性,一般人很难长期实践。惟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才是符合人性,才能推己及人,做到仁民、爱物的境地。
        (二)
  孟子曰:“道在尔①,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离娄》上·一一)
        章旨
  孟子指出人人亲亲长长,天下就太平了。
  注释
  ①尔通“迩”,近。
        析论
  人世间的事,本来是很简单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人人做好自己应做的事,天下就太平了。
  孟子说的亲亲、长长,只是一个开端。能亲爱自己的亲人,这是仁的自然呈显;能敬重自己的长上,这是义的理性成长,再进一步扩充,当然能为国尽忠,见财思廉,待人有礼,行己有耻。
  但是,有些人为了私利,会用很复杂的手段,制造出很多不诚实的事情来,一般人因为资讯有限,往往把复杂的手段误以为事情真相,于是所思所为受到误导,久而久之,把平易的道理想得深远了,把简单的事情看得艰难了。这时候,唯有直指本心,亲亲长长,在自己的地位上,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这才是正本清源之道。
        (三)
  孟子曰:“事①孰为大?事亲为大。守②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③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曾子④养曾皙⑤,必有酒肉;将彻⑥,必请所与⑦;问有余,必曰‘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离娄》上·一九)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孟子卷·论行为(2)
      章旨
  孟子指出守身事亲的重要,事亲则应养志,而非养口体。
  注释
  ①事侍奉。
  ②守持守其身,使不陷于不义。
  ③失其身亏其身,陷于不义,辱其亲。
  ④曾子曾参。
  ⑤曾皙曾参的父亲。也是孔子的学生。
  ⑥彻通“撤”,撤掉酒食。
  ⑦与通“予”,给予。
        析论
  生命无价。父母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健康完整的身体,我们除了要好好爱惜,不做伤身害义的事情之外,还要懂得感谢父母。由此看来,守身和事亲是一体的两面,不可分开。
  事亲除了奉养口体之外,最重要的是养志。人非禽兽,不是吃饱喝足就够了,人有志趣理想,其重要性往往超越饮食饱暖,君子可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