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国学基本教材·孟子大学中庸卷 >

第15部分

国学基本教材·孟子大学中庸卷-第15部分

小说: 国学基本教材·孟子大学中庸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失所,为政者都要惭愧自责,内咎不已。像这样爱民如子,饥溺是拯,还会不得人心吗?还会没有人和吗?实行仁政,就是“得道”,“得道者多助”,而成“仁者”,因此,孟子说:“仁者无敌。”(《梁惠王》上·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想看书来

孟子卷·论政治(16)
      (二)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①,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②;西丧地于秦七百里③;南辱于楚④。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⑤,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⑥。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⑦,薄税敛⑧,深耕易耨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⑩,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梁惠王》上·五)
            章旨
  孟子向梁惠王陈述“仁者无敌”的道理。
            注释
  ①晋国天下莫强焉当年天下没有一个诸侯国比晋国强大。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四○三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各自建立诸侯国。魏独得晋国的故都,所以梁惠王还自称其国为晋国。
  ②东败于齐长子死焉在东方,于马陵之战被齐国打败,我的长子魏申被俘虏而殉国。
  ③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在西方,被秦国袭击,割去河西七百方里的土地给秦国。
  ④南辱于楚在南方,(新浪读书独家首发)又于襄陵被楚国打败,失去八座城池,饱受侮辱。
  ⑤愿比死者一洒之愿意替那些为国捐躯的将士完全洗雪耻辱。比,音bì,为、替。一,全部。洒,音xǐ,洗也,洗雪。
  ⑥地方百里而可以王只要有一百方里的土地,就足以实行王道政治了。王,音wàng,作动词用,称王于天下。
  ⑦省刑罚减轻刑罚。
  ⑧薄税敛少征赋税。
  ⑨深耕易耨耕田时,翻土翻得深;耘田时,锄草锄得尽。易,治,用心整理。耨,音nòu,锄田。
  ⑩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让少壮子弟在闲暇时讲求孝、悌、忠、信的道理。
  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可以让他们拿着棍子去打退秦国、楚国的坚甲利兵了。制,音chè,掣也,拿着。梃,音tǐng,木棍。挞,音tà,攻击。
  彼夺其民时秦、楚等国剥夺了人民的农时。时,农时。
  彼陷溺其民秦、楚等国残虐人民,使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夫谁与王敌有谁能和大王为敌呢?
          析论
  粱惠王再三战败,一心一意只想雪耻复仇。除了企图凝聚强大的军事力量,杀人盈野、杀人盈城之外,就没有别的方法了。他希望孟子教他的,也不外乎此。这样的想法真是无济于事。孟子一向主张施仁义,行王道;主张“保民而王”,则无敌于天下。当然他的回答会让梁惠王大感意外了。
  首先,孟子提出“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三个施政要项。他认为只有法治清明,刑期无刑;降低税率,藏富于民,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努力稼穑,增加生产。如果不能“省刑罚”、“薄税敛”,而一味地苛刻待民,则民不聊生,势将离心离德,纷纷迁往他国,还谈什么深耕易耨,谈什么“愿比死者一洒之”呢?
  人民饱食暖衣之余,就要提高其教育水准。“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让每一名丁男都身强体健,知书达礼,他们自能“制挺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了。为什么呢?要知道治国的要务就是施仁政于民,把人民照顾好,让人民安居乐业。如果不此之图,一如秦、楚等国,“夺其民时”,不顾人民有父母妻子冻饿离散之苦,硬是把人民逼上战场,以满足国君开疆拓土的私欲,这就是“陷溺其民”,就是“残民以逞”。其结果必然是众叛亲离,不得民心。只要有机会,人民必然叛离,国君将成独夫。“陷溺其民”和“仁政保民”相较,其胜负高下就很清楚了。这就是“仁者无敌”的道理。
  古来好战杀人、残害百姓的政权,尽管逞其淫威暴虐于一时,但是最后的下场都很凄惨。为了满足侵略野心,发动世界大战的许多独夫如希特勒、墨索里尼、日本军阀,到头来莫不自食恶果,败国丧身。凡是大权在握的政治、军事领袖怎能不以此为鉴戒呢?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孟子卷·论政治(17)
        问题与讨论
  1孟子为什么说“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你对于战争有什么看法?《大学》一书,是教人由内在的德性修养,到外发的事业完成,一以贯之,不断进取开展的过程;已将一切做人做事的道理,包罗无遗,发挥尽致。称得上是本末兼备、惟精惟一、修己治人、明体达用的大学问,也是中国最有系统的政治哲学。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经朱熹改订,分为“经”一章,“传”十章。“经”为全书的总纲,“传”则分述总纲所举之三纲领、八条目。八条目中是以修身为本,而修身又以诚意、正心为先。故今选录,首列“经”一章,其次为“传”之诚意章、正心章,再次为修身章,然后依序为齐家章、(新浪读书独家首发)治国章、平天下章。读此数章,对于《大学》修己治人、内圣外王之道,应可大略有所了解。
        (一)
  大学之道①,在明明德②,在亲民③,在止于至善④。知止⑤而后有定⑥,定而后能静⑦,静而后能安⑧,安而后能虑⑨,虑而后能得⑩。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经》·一)
        章旨
  本章为《大学》全篇的总纲,阐明三纲八目的连贯性。由个人格、致、诚、正的修身功夫做起,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达到至善的境地。
  注释
  ①大学之道大学的教育宗旨、理想。古代最高的学府为大(音tài)学,以培养经国治世的人才为主,其教育内容即称为“大(音dà)学”。
  ②明明德修明自己内在的清明德性。第一个“明”,是动词;第二个“明”,是形容词,形容此内在的德性原本清明。
  ③亲民程子以为当作“新民”,使人日新又新,进步不已。
  ④止于至善达到最完美的境地,指明明德及亲(新)民,都要尽力达到圆满。
  ⑤知止知道要止于至善。
  ⑥定指志有定向。
  ⑦静指心不妄动,不为外物所诱。
  ⑧安指心能定静,随处而安。
  ⑨虑指思辨精详。
  ⑩得指达到至善的目的。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任何一件事都有先后次序。物,犹事。朱熹《大学章句》:“明德为本,亲民为末;知止为始,能得为终。”
  明明德于天下谓使天下人都能明其明德。
  齐其家指家庭中父慈子孝,长幼有序,和爱相处;家族中公平有序,没有纷争。齐,和谐整齐。
  正其心心有所主,不受情绪干扰蒙蔽。
  诚其意指使意念、志向真实无妄,都合乎德性的要求。
  致其知推极自己的觉识,使其所知无不尽。致,推极。知,觉识,指人心之灵觉。
  格物即物穷理,意谓在事物上探求其根源的道理。格,至、即。
  庶人平民。庶,音shù,众也。
  壹是一切、凡此。
  修身内在的修养功夫,此处亦包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者。朱熹《大学章句》:“正心以上皆所以修身也。”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犹言不修身而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那是不可能的。本,指修身。末,指齐家以至平天下。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所厚”指修身,即前面说的本;“所薄”指平治天下国家,即前面所说的末。厚、薄是相对的概念,分指重要的与次要的。此句意谓所当厚之修身,不能切实地做,却能做好治国平天下,那是从来没有过的。
   。。

孟子卷·论政治(18)
      析论
        一、三纲领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大学的纲领,也是大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此三纲领在句首虽然分别著有一个“在”字,但理解上,不能将三者视为各自独立的领域。全文对此三者一贯而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是非常强调的。换句话说,在“明明德”与“亲(新)民”之外,没有另一个“止于至善”;“明明德”之事的“止于至善”,便是要推致到“亲(新)民”,使天下人皆能“明明德”;而“亲(新)民”之事的“止于至善”,便是以“明明德”为基础,先觉者由己身做起,成为天下人的楷模,并透过教化,以启迪引导天下人自明其明德。亦即“止于至善”是包含“明明德”与“亲(新)民”而言的。
  二、八条目
  第二段中提到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朱熹:“此八者,《大学》之条目也。”这正是要完成三纲领的修为事项。首句的“明明德于天下”即是末句的“天下平”,但不直接说“天下平”,盖因欲平治天下,其方法断非全凭刑政以宰制百姓,而当以一己的“明明德”为本,并将此道推拓于天下,使百姓亦皆自明其明德,各自建立道德的人格,成就道德的社会,才算真太平。然而,“天下”的根本在“国”,“国”的根本在“家”,“家”的根本在“个人”,(新浪读书独家首发)所以想使全天下为道德的社会,还须先使国、家、个人,皆成道德之国、道德之家、道德之人,而其最根本处就在个人。个人要成为道德之个体,唯有修身。修身的先决条件则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没有此四者,便没有修身可谈,这是修身的具体内容。而细分之,则格物、致知属“穷理”的功夫,诚意、正心属“正心”的功夫,穷理又是正心的基础。当个人于所经历的事事物物,皆能推求其所以然之故与当然之常规,终能豁然贯通事理之极,使自己心灵本具的万物之理,能源源本本呈现于行事之中,则对于自己的意念、行为,必能察其善恶,进而为善去恶;意念、志向因此不会再被物欲私情所牵引,则灵心本性便能主宰己身,而道德人格于是可修养完成。
  八条目有着系列开展的关系,而其中以修身为中心。格物到修身是自我修养,为立己达己的功夫;齐家以至平天下,是道德推扩,为立人达人的事业。唯其己立己达,乃能立人达人,末段明言一切以修身为本,其意义在此。
        问题与讨论
  何谓“大学”?其教育的内容、理想为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