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国学基本教材·孟子大学中庸卷 >

第13部分

国学基本教材·孟子大学中庸卷-第13部分

小说: 国学基本教材·孟子大学中庸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醵撸春醵咭并狻!蛎窠穸蟮梅粗玻抻妊伞>腥收姑袂灼渖希榔涑ひ印!保ā读夯萃酢废隆ひ欢
           章旨
  孟子认为,在上位者要施行仁政,善待人民,人民才愿意为他赴难。
           注释
  ①邹国名,位于今山东邹县一带。
  ②哄音hòng,交兵相斗。
  ③穆公邹国国君。
  ④有司古代官吏的通称。
  ⑤疾视怒目而视。
  ⑥老弱转乎沟壑年老和体弱的人民饿死,尸体被丢弃在田沟山涧中。转,弃。沟,田中沟。壑,音hè,山中涧。
  ⑦仓廪储藏谷物的地方。
  ⑧府库藏财货、兵甲的地方。
  ⑨慢轻忽政事。
  ⑩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从你身上做出来的,最后都会回报到你身上。
  尤责怪。
          析论
  在上位者要施行仁政,人民才愿意为他效命尽忠。穆公问孟子,对于那些眼见有司为国捐躯,却冷眼旁观的人民,究竟杀还是不杀时,心里不解的是:有这批死命报效国家的忠臣,为什么没有人民愿意为国家赴死尽节呢?显然穆公并没有体悟其间的缘由。
  孟子的回答,可以分解为三组相对关系:穆公与有司、穆公与人民、有司与人民。在古代,一般人民是无法直接上达天听的,下情想要上达,必须以官员为桥梁,如果官员存心欺瞒,又不幸遇到昏君,那么基层民间的疾苦真相,就难见天日了。孟子看出问题的症结,关键就在于有司与人民这层关系。当遇到凶年饥岁的时候,国家明明是仓廪丰足,府库充实,但是官吏却瞒上欺下,任那抵不住天灾的人民挨饿受冻,老弱饿死,填于沟壑,不得善终;四体健全的,流散四方以求生。这种无法以“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关怀,体恤人民的官员,怎么可能得到人民的信任,甚至愿意为他们牺牲生命呢?
  在点出这段社会真相之后,孟子引述曾子的话“出乎尔者,反乎尔者”,就是要让穆公知道,事出必有因,今日收成之果,无论善恶,必定根植于昔日栽种之因。若真要论罪的话,那么弃人民于不顾的官员,才是造成恶果的主因。官先不仁,民才不义,人民只是一面镜子,明白地反映出官员当初的恶行、恶状罢了。
  但是,再进一步看,有司不仁,又是谁造成的呢?当然是任命有司的国君了。国君如果能以爱民之心,推行仁政,必然会任用廉能勤政的官吏,对国家尽忠效命,对人民勤勉任事,人民有灾难,一定会赴汤蹈火,以“人饥己饥、人溺己溺”之心去救灾,并且及时反映给国君,让国君做出最适当的决策。相反地,如果官员不能勇于任事,欺上瞒下,最根本的原因,不是国君昏庸无能,就是国君的人格有问题。明朝末年“职方贱如狗,都督满街走”(见明谈迁《枣林杂俎·仁集》),但是却没有几个能为国效命的,结果盗匪横行,外敌入侵,国破君亡,人民横死。其真正的原因是明朝神宗以后的皇帝人格行事都有问题啊!
  

孟子卷·论政治(10)
由此看来,君主若能体察民心,施行仁政,慎选官吏,严格督导,就能让官员勤政,百姓富足;也才能使人民愿意患难与共、生死相依。这正是“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离娄》下·三)的道理。
          问题与讨论
  1“君子远庖厨”的真义何在?试申论之。
  2“不为”与“不能”有何分别?试举例说明之。
  3孟子许齐宣王“以羊易牛”为仁术,并说“推恩足以保四海”,试说这二者的关系。
  4梁惠王自认为已经尽心为国了,但是人民并没有因此加多。孟子以为梁惠王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的问题出在哪儿。你是否也有这样的经验,自认为已经尽心了,但是事情却不如自己所愿,请举例检讨症结出在哪儿?
  5孟子引用曾子“出乎尔者,反乎尔者”,告诫邹穆公什么道理?
  6孟子认为得民心则得天下,而得民心之道何在?
    二、因先尊贤
  “因先尊贤”是孟子重要的政治主张。所谓“因先”,是指为政者当依照先朝圣王的典章制度以治国。因为先王殚精竭虑,建立可行的典章制度,后人作为准则,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所谓“尊贤”,是指为政者当尊重道德崇高的贤士。因为行仁政不能单有善心善政,还必须有贤能俊杰,才能确切辅助君王,实行仁政。
  本单元选录四章,以明孟子“因先尊贤”的主张。治国之道,当遵先王之法,故首先编次“离娄之明”一章。为政必交邻国,因以大智、大勇之文王、武王为例,说明其道,故编次“交邻国有道”一章。尊贤使能为仁政之本,故编次“仁则荣,不仁则辱”一章。尊贤既然重要,然则如何识贤而舍不才,是为首要之务,故编次“孟子见齐宣王”一章。
        (一)
  孟子曰:“离娄①之明,公输子②之巧,不以规矩③,不能成方员④;师旷⑤之聪,不以六律⑥,不能正五音⑦;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⑧,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⑨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诗》⑩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
  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员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新浪读书独家首发)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
  《诗》曰:‘天之方蹶,无然泄泄。’泄泄,犹沓沓也。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犹沓沓也。故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离娄》上·一)
           章旨
  此章说明为政者应当效法先王之道,施行仁政。并强调人臣宜尽劝行仁义的责任。
         注释
  ①离娄黄帝时人,能于百步之外,见秋毫之末。
  ②公输子春秋时鲁国巧匠,名般,一作班。
  ③规矩画方与圆的工具。规,圆规。矩,曲尺,可以画方。
  ④方员方与圆,员,通“圆”。
  ⑤师旷春秋晋平公时的乐师,听辨音律,甚为敏锐。
  ⑥六律正音之器。黄帝时令伶伦作律,伦截竹为筒,以筒之长短,分别声音之清浊高下。乐器之音,即以之为准。分阴阳各六,共为十二律。
  ⑦五音古以宫、商、角、征、羽为五音,相当于现代音乐do、re、mi、sol、la,亦称“五声”。
  

孟子卷·论政治(11)
⑧仁心仁闻爱民之心与爱民之声。闻,音wén ,声誉。
  ⑨徒善空有善心。
  ⑩诗指《诗经·大雅·假乐》篇,是一首赞美周成王的诗歌。
  不愆不忘率由旧章不要有错误,也不要过失,一切遵循先王的法度。愆,音qiān,过错。忘,音wáng,通“亡”,遗失。率,循、由。
  准绳测量水平与正直的工具。准,水平仪。绳,用以画直的墨线。
  不忍人之政即仁政。
  仁覆天下仁政广被天下。覆,被。
  因凭借。
  播其恶于众播扬其恶,贻害于众人。
  道揆用以度量事理的道德规范。揆,音kuí,度。
  法守可供遵守的法律制度。
  朝不信道朝廷之臣,不信守正道。朝,指“朝廷”,此处借指“朝廷之臣”。
  工不信度百工不信守尺度。
  君子犯义官员违背道义。
  小人犯刑百姓触犯刑法。
  完坚固。
  辟垦殖。
  诗指《诗经·大雅·板》篇,是一首讥讽周厉王的诗歌。
  天之方蹶无然泄泄上天正要颠覆这个国家,不要再多言了。蹶,音jué,颠覆。泄,音yí,通“詍”,多言。
  沓沓多言。沓,音tà。
  非诋毁。
  责难于君要求国君实行艰难而理想的正道,指施行仁政。责难,以难为之事要求人。
  陈善闭邪陈述善道,闭塞奸邪。
  吾君不能谓之贼推说我的国君不能行善,而不谏正,这便是贼害国君。
          析论
  人类所以异于其他生物,创造出傲人的文明,主要是人类懂得利用工具,懂得累积知识。累积知识,使得人类可以集千百代、亿万人的智慧,不断地增长见闻,改进社会;利用工具,使得人类可以得到帮助,弥补先天才能的不足。孟子在这里先举了规矩与六律的例子,告诉我们工具的重要:善于利用工具,其功效胜于依靠天才。离娄、公输子、师旷,是具有过人才能的巧匠、乐师,但若缺乏工具协助,他们在制作与调音上,都将受到限制。接着孟子指出要维系人类社会的和谐,也得依赖“工具”,那就是先王所遗留下来的美好的典章制度、礼乐政刑。这些客观的制度仪礼,存于典籍,也有因革可考,是为政者必须善于利用,以平治国家天下的利器。一个国君若不知依此而行,即使再有政治才能,也无法治好国家。
  不论是规矩、六律这些有形的器具,或是典章制度这些无形的工具,它们的产生,绝非一人于一朝一夕所得以创造。但创发者、使之成形具体者,绝对是前代才智非凡的人;他们的创发,利用厚生,造福无数,因此得以称为圣人。后世为政者,欲平治天下,安定国家,便应效法古圣先王,体会其不忍人的施政仁心,揣摩礼乐政刑背后的精神,努力施行先王之道。一个国家,若有这样的君主,是幸福的。最怕的是执政者缺乏仁心,仁心不具,岂能懂得先王典章的价值?胡乱作为的结果,只有使百姓遭殃,群众受苦。因此,从政之臣最应该做的事,便是阻止如此缺乏仁心、不知效法先王的君主出现。文末孟子提示了为臣之道,在于时时刻刻期勉君主效法先王,施行仁政。一位贤臣,是永不放弃劝谏之责的。
  今日社会,已无君臣之分;国家大事,乃全民得以参与。是以凡是关心社会的国民,实应效法孟子所说的“恭敬之臣”,时时以理想责难于政府,监督政府,劝勉政府,使政治能更加清明,社会能臻于安康。
        (二)
  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
  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①、文王事昆夷②。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③、勾践事吴④。以大事小者,乐天⑤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⑥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⑦云:‘畏天之威,于时⑧保之。’”
  

孟子卷·论政治(12)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⑨。夫抚剑疾视⑩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唯恐王之不好勇也。”(《梁惠王》下·三)
            章旨
  孟子启发齐宣王当效法先王以仁、智交邻国,以大勇安天下。
            注释
  ①汤事葛汤以仁厚对待无道的葛伯。商汤定都亳邑,与葛国为邻。葛伯放纵无道,不祭祀祖先,但汤先后送牛羊供为祭祀,又派人助耕。
  ②文王事昆夷文王以礼对待无理的昆夷。昆夷,西戎国名。周文王时,昆夷曾侵犯周国,一天三次兵临周城东门,文王修德而不与战。周城受困,文王虽有愠怒,但仍派遣使者慰问,没有废掉邻国相交应有的礼节。
  ③大王事獯鬻周太王以忍让对待来侵的獯鬻。大王,即太王,周文王之祖父古公亶(音dǎn)父。獯鬻(音xūn yù)北狄国名,秦时称匈奴。周太王居邠(音bīn)地,獯鬻来犯,太王拿财货进献,却无法阻止獯鬻的不断侵犯。邠地百姓怒而欲与之战,太王因不忍百姓参与战争而受伤,于是率领私属离开邠地,迁往岐山之下。邠地百姓慕其仁而追随他,周于是日渐壮大。
  ④勾践事吴勾践以卑屈对待强盛的吴国。周敬王时,吴王夫差大败越王勾践于夫椒,越王以五千剩余军力退守会稽。吴王紧追至会稽加以包围,勾践委身求和,卑事吴王。其后吴王戒心渐懈,勾践始得自吴归越,生聚教训,终于起兵灭吴。
  ⑤乐天乐行天命。
  ⑥畏天敬畏天理。
  ⑦诗指《诗经·大雅·周颂·我将》篇,是一首祭祀周文王的颂歌。
  ⑧于时于是、因此。
  ⑨小勇血气之勇。
  ⑩抚剑疾视手持刀剑,怒目而视。抚,持。
  恶敢当我怎敢对抗我。恶,音wū,何。当,音dāng,敌、抗。
  诗指《诗经·大雅·皇矣》篇,是一首赞美周先祖功业的诗歌。
  赫斯赫然,发怒之貌。
  爰整其旅于是整顿他的军队。爰,音yúan,于是。旅,军队。
  以遏徂莒以阻止密国前往侵略阮国的军队。遏,止,《诗经》原作“按”。徂,音cú,往。莒,指密国军队,《诗经》作“旅”。此诗提到,密国出兵侵犯阮国,所以文王发兵前往制止。
  以笃周祜以增厚周朝的福祉。笃,厚。祜,音hù,福。
  对报答。
  书指《尚书·泰誓》篇,或作太誓。为周武王伐纣,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