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本教材·孟子大学中庸卷-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章旨
孟子认为父兄贤才有涵育熏陶子女的义务。
注释
①中也养不中能行中道的人,教养不合中道的人。朱熹《孟子集注》:“养,谓涵育熏陶,俟其自化也。”也,句中语气助词。
②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指贤德和不肖,其中的距离相差不多。所谓贤父、兄,若不能教养子弟,也就算不上有贤德了。其间不能以寸,其间距离不到一寸。
析论
父(母)兄(姊)若能实践中道,那么必然是孝悌忠信、乐善不倦的人;而涵育熏陶其子弟,使他们成为优秀的人才,也是合于情理、极为自然的事。有这样贤德的父(母)兄(姊),其幸福自是不在话下。至于才华出众的父(母)兄(姊),除了自己有所成就之外,也应分一些心力、时间,以教养、裁成其子弟。须知才德、智慧兼备的人,必然会实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理想。对于他人,尚且要立之、达之,何况是自己的子(女)弟(妹)呢?无论是品德之熏陶,或是才学之裁成,固然是由于父兄贤才,实则良好的环境也是相当重要的。
假如只顾成就自己,对于子弟却不加以教养裁成;那么纵使自己能守中道,有才德,这种人和那些不能守中道、而又没有才德的人,实在也没有多大差别。就像今天社会上有很多家庭,父母亲的才德学问都是很有成就,却整天忙着事业应酬,无暇以其才德、学问熏陶子女,而子女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熏陶,于是成为不肖子弟。果真如此,则为人父母者,诚难辞其咎。
(三)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②,胶鬲举于鱼盐之中③,管夷吾举于士④,孙叔敖举于海⑤,百里奚举于市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⑦,空乏其身⑧,行拂乱其所为⑨,所以动心忍性⑩,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告子》下·一五)
章旨
孟子借圣贤兴起、国家存亡的事例,说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忧患的环境,可以使人困心衡虑,动心忍性;安乐的环境,则会使人苟且偷安,生活糜烂。
注释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舜发迹于历山的田野中。畎亩,田野。畎,音quǎn,田沟。亩,田垄。
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傅说在捣土筑墙的生涯中被殷高宗所举用。傅说,殷代贤士,隐于版筑,殷高宗举以为相,国大治。说,音yuè。版筑,古人筑墙的方法,以版夹土,将土捣实以筑墙。
③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胶鬲在贩售鱼、盐的商场中被周文王举用。胶鬲,殷代贤臣,遭纣之乱,隐世经商,周文王知其贤而加以举用。鬲,音gé。
孟子卷·论教育(10)
④管夷吾举于士管仲在牢狱中被齐桓公举用。管夷吾,字仲,齐桓公尊称他为“仲父”,谥敬。士,狱官,此处指狱官所掌理的囚系人犯之事。
⑤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隐居在海边耕种,被楚庄王举用为令尹。孙叔敖,字叔,名敖。春秋时楚国人。
⑥百里奚举于市百里奚在交易货物的市场中被秦穆公所举用。百里奚,春秋时人。原来任虞国大夫,晋献公消灭虞国,俘虏了百里奚。百里奚逃到宛,被楚国人抓到,秦穆公听说他贤能,用五张黑羊皮把他赎回,授以国政,相秦七年而秦霸。
⑦饿其体肤让他身体受到饥饿。
⑧空乏其身使他困穷。空乏,穷困缺乏。
⑨行拂乱其所为做事时,拂逆扰乱他的所作所为,行,行事。拂,违戾。
⑩动心忍性耸动他的心志,坚忍他的性情。动,耸动、警动。
曾增也。
人恒过然后能改一般人常是有了不当的言行之后才能改正。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困滞郁结在心志中,阻碍梗塞在思虑中,然后才能奋起振作。赵岐《孟子注》:“衡,横也,横塞其意于胸臆中。”作,奋起。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从别人的脸色来验证,从别人的声音来听取,然后才能警悟通晓自己的过失。征,验。喻,知晓。
法家拂士法度的世臣与辅弼的贤士。拂,音bì,弼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处在忧患中才知奋斗生存,处在安乐中易于纵恣而败亡。
析论
孟子综观古史,发现虞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都是早年遭逢艰困,备受煎熬。然而,这六位圣贤都是刚毅坚忍,不屈不挠,以恶劣的处境为熔炉,自我淬砺;以横逆的人、事为养分,涵养智慧。他们终于通过严格的考验,步步提高人生的境界,或成为仁民爱物的帝王,或成为辅弼君王的贤臣,对天下、对国家、对历史文化各有其卓越而深远的贡献。
于是孟子进而提出相当深刻的阐释。他认为像虞舜、傅说等这样的圣贤之所以饱经忧患,备历艰困,是上天“将降大任于是人”。肩负上天所交付的重责大任(启迪民众,安定天下的责任),必须接受怎样的磨炼呢?孟子昭示世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换句话说,也就是“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人的潜力是很大的,圣贤的潜力更是可以不断开发。越是环境艰困,越是横逆当前,就越能激发出潜藏在生命深处的能力、(新浪读书独家首发)智慧。一旦他们丰富了阅历,恢弘了气魄,充实了学养才能,深厚了道德修为,因缘际会,得遇英主,自能成就大格局、大事业。
至于一般人,是否也要历经磨炼,才能成长、成熟,从而有所作为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从“人恒过”到“而后喻”八句,就是针对一般人来说的。一般人还未成为圣贤,自然难免犯过。当他们遭逢事穷势蹙的际遇,自然会心中郁结,思路不畅了。经过深思力索,终于想通了,于是奋然兴起,有所改善,有所作为。当他们犯了言行之过,别人的不满、怨怒之气,或者形于脸色和眼神,或者发于声音和言辞。察觉别人的辞色,于是心中有所警悟,从而知过、改过。像这样不断的“困于心,衡于虑”;“征于色,发于声”,虽然本身原非圣贤,但是假以时日,也能培养相当的才智,而发奋图强,有所作为了。
个人的人生,固然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国家的兴亡,也是同样的道理。在政府中,如果缺少老成谋国、能遵守大经###的大臣;如果缺少忠肝义胆、具大智慧、骨鲠端方的辅弼之臣,必然是小人道长,日益沉沦。在国际间,如果没有强敌环伺,虎视眈眈;那么这种群小当道、君臣怠弛的政权,其前途也就不言而喻了。
问题与讨论
1学习语言,必须安排怎样的环境?
孟子卷·论教育(11)
2请描述你心目中理想的教育环境。
3孟子说:“人乐有贤父兄。”原因何在?你对这句话有何感想?
4在求学的生涯中,你曾有过“动心忍性”的经验吗?这样的经验,对你有什么启示?请扼要加以叙述。
5请举例说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孟子卷·论政治(1)
孟子的政治思想,其主轴在于“保民”,所谓“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梁惠王》上·七)民为邦本,无人民即无国家,无国家即无国君,无人民也无社稷;国君与社稷,皆为保民而立,是以人民最为可贵。而保民之道,在于制民恒产,使仰事俯畜,养生送死而无憾。如国君不能尽保民之责,人民无法安居乐业,那要国君又有何用?所以孟子主张国君不能尽责,可以“变置”。这种“民贵君轻”的主张,在孟子政治思想中,极为重要,故列为本大类之首。
为高必因丘陵,为方圆必因规矩,因势利导,自然易行。先王之道,犹如丘陵;先王之法制,犹如规矩,行之既久,又复有效,自当因之而行,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所以主张为政必须“因先”。但是孟子也认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离娄》上·一)徒有先王的良法,而无贤者的推展,也是难以发挥功效的。所以国君必须尊重贤者,重用贤者,使贤者居于高位,得尽所能以治国,由此可见孟子法治、人治兼顾之政治理念,故以“因先尊贤”之目居于次。
战国时代,诸侯黩武,兵连祸结,民不聊生。孟子有见及此,故极力反对战争,以为人君只要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即可保民而王,何用战争?故举凡耸动国君,自称“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的人,孟子皆目之为“民贼”,由此可见孟子对战争之憎恶。今故以“仁者无敌”为目而次之于末。
一、民贵君轻
孟子政治思想中,民贵君轻是他的重要主张。民贵主张,是民本思想的延伸,孟子认为人民是构成国家的基本要素,君主与社稷,都是为民而立的,如果君主与社稷不能尽其职,就应该更置,故列“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本单元首章。“汤放桀”一章,阐明桀、纣为残贼之君,乃为一夫而被杀,以发明民贵君轻之义,故次之。天下既以民为贵,失民心者失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故又以“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章次之。君王不免有私好,若此私好能与民同好,依然可以王天下,而“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章,正是与民同乐之旨,故又次之。国家既以民为贵,保民者能王,“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章正论斯旨,故又次之。王化之本,在于养生送死足备,然后导之以礼义,故以“寡人之于国”章再次之。君能以民为贵,而行仁政,则民能亲其上而死其长,故终以“邹与鲁哄”章殿其后焉。
(一)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①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②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③,粢盛④既洁,祭祀以时⑤,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尽心》下·一四)
章旨
孟子主张以民为贵。以为社稷、君主皆因民而立,若不能尽其护民之职,则不妨更置。
注释
①社稷土谷之神。社,土地之神;稷,五谷之神。古代帝王、诸侯建国之后,往往立坛祭祀社稷,以祈丰年,后因以社稷作国家的代称。
②丘民人民。赵岐《孟子注》:“丘民犹言邑民、乡民、国民也。”
③牺牲既成祭祀所用的牲畜养得很肥美。牛、羊、豕之属,色纯者为牺,完整者叫牲,肥美所以称成。
④粢盛音zī chéng,祭祀所用的黍稷。黍稷曰粢,在器曰盛。
⑤祭祀以时按照时间祭拜。
析论
在两千多年以前君权至上的时代,孟子就有了“民为贵”的民本思想,强调“得乎丘民而为天子”,认为国君是为民而立的,真是难能可贵。
所谓国以民为本……没有人民,又哪来的国君?所以孟子说“君为轻”。至于土谷之神,也是为人民而设立的……没有人民,土谷之神又有何用?又有谁来祭祀?所以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依理而推,诸侯是天子所封,大夫是诸侯所命,其尊贵当然又比不上天子,更比不上社稷之神。因而孟子可以大声疾呼:如果诸侯、大夫治国、治邦,危及社稷、国家,就应该更立一个贤君;同样的,如果社稷之神不能尽其保民的责任,社稷之神也可以予以更换。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孟子卷·论政治(2)
孟子借此提醒国君,人民是该被疼惜的;也借此警告国君,没有人民的拥护,就会失去他的权柄,一切转眼成空。的确,没有人民支持的国君,就如一座没有人抬的轿子,终究不能自行移动。天下国君,若知反省,怎敢自尊自大?孟子在此,早将君权、神权压下,而将人民高高举起了。
现在,如果还有一些跟不上时代脚步的官僚,以为可以挟其权势作威作福,这些人都应当好好地看看孟子这篇文章才好。
(二)
齐宣王①问曰:“汤放桀②,武王伐纣③,有诸?”孟子对曰:“于传④有之。”曰:“臣弒⑤其君,可乎?”曰:“贼⑥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⑦。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弒君也。”(《梁惠王》下·八)
章旨
孟子指斥桀、纣是残贼仁义的暴君,以此警惕国君,不要贼仁害义,以免成为人人得而诛之的独夫。
注释
①齐宣王姓田,名辟疆,宣为谥号。齐威王之子,在位十九年(公元前三一九年至公元前三○一年)。
②汤放桀商汤流放夏桀王。汤,殷商开国国君。桀,夏朝末代君主。放,流放。
③武王伐纣周武王###殷纣王。武王,周朝开国国君。纣,商朝末代君主。伐,###。
④传音zhuàn,典籍、史书。
⑤弒臣下杀害君上。
⑥贼伤害,动词。
⑦一夫独夫,指没有群众支持的暴君。
析论
齐宣王质疑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以下犯上的举动,并且深不以为然。孟子则认定桀、纣都是贼仁、贼义,没有民众支持的独夫,根本算不得国君,所以###他、流放他,并无不可。
齐宣王迷信君臣的名分是一种绝对不可更易的制度;孟子则以为君王必须担负保民、养民的重责大任,如果国君失职,人民可以将之推翻,认定君若不君,便不能怪责臣之不臣。
的确,贼仁贼义的暴君,只会给天下带来###,误引苍生沦入万劫不复的绝地,怎能作为天下人的榜样,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