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正经的政治书:国际政治梦工场-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序一 世事没一本正经
陈冠中
读沈旭晖的《国际政治梦工场》,我像上了一课历史课,或者说恶补了很多课历史课,如果你恰好也像我一样喜欢中外历史、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这本书可以超额满足你。坦白说,我是喜出望外,一口气追读全书的每一章以至误了睡眠,勤奋程度如中学时看武侠小说,*亦然。
我对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的兴趣从来很大,认识却是很选择性的,亦带着偶然性。人住在大陆,就对非官方的中国共产党史多了点耳濡目染;住到台湾,才认真地看点当地历史;因为佛教,所以去了多次印度、尼泊尔、不丹和西藏地区,顺带懂得关心一下南亚和西藏问题;911之后,才急忙看关于中东和*教的资料;游了一次土耳其,又补看了一些中亚和奥图曼帝国的研究,慢慢联想起中学时读过的奥匈帝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曾经写过西方*主义的文章,因此也曾囫囵吞枣旁及了一点20世纪的欧洲史,如法西斯主义和苏东共产主义。另外,跟很多学过英文的香港人一样,比较注意美国英国的事。
可是,自己对美国英国的认知和关注点也是不断在修正的。英国如何治爱尔兰?为什么在冷战结束后,全世界各地还有超过700个美军基地?美国的军事—工业—能源—政党—国会—总统复合体是如何运作的?
另外,虽然嚷嚷了这么多年亚非拉,即后殖民学者所说的三洲,但仍是一鳞半爪,所知有限。我很久之后才知道首都是金沙萨的刚果(金)面积等于三分之二个西欧,阿根廷曾是世界最富有国家之一,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在90年代中有超过50家全国电视台及超过一百家广播电台。
就算是耳熟能详的地区,其实还是有隔的。我们真的懂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泰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德国、意大利吗?其余的,更不用说了。
不过,这些经验恰恰是告诫了我必须谦虚,因为世界不平,世事远比我们想象中复杂,我们对别的地方大多是不了解的,甚至连印象都没有,就算有印象,十居其九是以偏概全的。
如果我们的国际知识是从中文主流媒体上得来的,那千万不要自以为是,以现在三地报纸和电视的国际时事报导为准则的话,我可以大胆说,我们几乎什么都不懂,没有一点是弄对的,都是想当然。
更不幸的是,也没有一本历史正典或名著是可以完全信赖的。
西方也好不到哪里。举个近例:多年以来,大家都认为贝纳德?刘易斯是美国的*及中东文化权威,连小布什政权对*世界的假设也很多受刘易斯的影响,侵略伊拉克后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弄得灰头土脸。
听上去很令人沮丧,但唯一的寄望也只是有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尽量去追寻历史和国际真貌。如果你愿意用心去找,现在还是可以找到相对贴近事实的文章和书。比较起来,近年的国际关系和历史书比前精确多了:对历史定论的修正主义重写,对精英历史用社会史角度重述,以被统治者的视角颠覆统治者观点,以非官方论述解构官方版本,多了对话语权和话语位置性的自觉。
我觉得沈旭晖这本书,虽常语带本土幽默,态度却十分严肃,执著地还原世事的真貌或多貌,为中文读者的国际认知进行再教育,毫不骑呢,更难得是并没有犬儒。他的网撒得非常广,除了知识惊人外,也够胆识,不卖账,不怕政治不正确或抵触官方底线,不给知青的弱小心灵留点希望,更无惧得罪单轨思维的愤青,破除迷信已到了遇佛杀佛、但求传真的无情境界。算他够狠,正合我胃口。我真想知道香港怎么会孕育出这样的一个年轻奇人?他的功夫是怎样练出来的?
闻悉这本书即将在大陆出版,我非常欣喜,也相信一定会吸引大量读者。内地看书的人口本来就多,而国际关系和历史,不论是本国的还是别人的,都还是很多人爱读的。如果能一本接一本地出版,知识分子更会佩服沈旭晖多过于丹、易中天。
现在是中国崛起、国力辐射全球的时候,国人需要谦虚和更多的真知灼见,而不是官方公关宣传、一致的口径、政治正确的国际分析、想当然的义愤填膺,起码大家要知道历史不是主旋律电影,世事的复杂暧昧,是没有一本正经可以承载的。什么时候国人才被容许去论述世事的吊诡歧义,即真正的坦然面对历史?
啊,忘了一提,这本书还用了电影做由头。从每一篇文章里谈到电影的三言两语,可以看出沈旭晖对中外电影及流行文化也懂得挺多。不过我依然庆幸书的重点不在电影。
序二 电影·软实力·恋人关系
邱立本
很多人不会想到,电影会和国际关系扯上了关系。但在全球化的年代,电影和国际政治有一种微妙的互动。尤其近年DVD的发达,再加上翻版电影的推波助澜,每个人看电影数量,上升到历史的高峰,也加速了电影的突破力量,融化了过去可能难以融化的疆界。一个国家和一个城市的电影,已经超越了娱乐的意义,成为一种论述的载体,进而成为软实力的先锋,影响国际权力的版图。
沈旭晖的这套书,就是探索那些隐藏在电影中的软实力,抽丝剥茧,让读者发现在映像背后的微言大义。它不仅有娱乐指数,还有思考指数和艺术指数,还有延伸阅读,成为了香港学生一本最佳的“通识秘籍”——原来电影是可以这样看的,原来电影是有这么多深层意义的,原来国际政治是这样好玩的……
国际权力的版图其实不只是靠硬实力,不只是靠飞弹和潜艇来决定,也要靠那些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软实力,让人打从心底里喜欢你、亲你、想你,又或者有一点点恨你,但又永远不想离开你。
这简直就是一种恋人关系。爱得很深,也就恨得很快,但情到深处无怨尤,这就是软实力的魅力,也是电影和影迷之间的关系。一部成功的电影,可以胜过千军万马,赢得政客所不能赢得的人心。那些讨厌美国的拉丁美洲左派或是俄罗斯强硬派,也会被好莱坞的《泰坦尼克号》催人泪下的剧情所感动,哭得死去活来。日本电影《追捕》和《望乡》,以浓郁的人文情怀,在80年代的中国内地,融化了多少被反日情结所缠绕的心灵。
电影其实有意或无意地,展现了软实力的巨大威力。电影工业的生产链条,也客观上反映了一种价值链条。美国在70年代所推出的《*》(Deep Throat),也许是一两个电影人的“戏作”,但在*的深处,就隐藏了美国不同意识形态的争夺战。女主角Linda Lovelace的政治认同,也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抉择,从自由派变成了保守派再变成了自由派。一部看似闹剧的*片,却彰显了美国社会迥然不同的解读。它既是美国性革命和思想解放的高峰,颠覆了过去的性压制和思想框框,但也启动了美国保守派的反击,认为放纵已经到了文明的极限,展开了一场对自由派的割喉大战。
香港的电影,往往暗藏软实力的机锋,影响历史而又不落痕迹。70年代李小龙的电影,在殖民地的香港社会,呼唤早被冲刷得沧桑斑驳的中华民族主义,唤回失落的国魂,成为一个时代的经典。90年代周星驰的电影,也在中国大陆发挥了一种意外的力量。他的《西游记》,只是被香港人看成是“无厘头”的作品,但却被北京大学生视为嘲讽当权派的利器,借“西游”的杯酒,浇“北大”的块垒,成为争取开放和改革的突破口。到了21世纪,杜琪峰的《黑社会》,英文名字赫然就是Election(选举),也被解读为对香港和中国大陆选举的讽刺,批判这是一种小圈子和“密室政治”的产品。
近年在亚洲,韩国电影展现的软实力,大大超越了它的硬实力。在国际权力的版图上,韩国如果没有美国的军力支撑,很难和朝鲜的军队打成平手。但在软实力方面,韩国刚好成为了朝鲜的对立面。它所制作的影视作品,从《八月照相馆》到《大长今》,都可以风靡一时,让很多观众对这个分裂国家的士气和人文深度,都投以羡慕和尊敬的眼神。甚至在亚洲各国,形成了一波又一波的“韩流”,创造了文化交流史的传奇。爱看韩片的国际观众,会在朝鲜半岛的争议中,情不自禁地站在韩国这一边,因为他们也许不自觉地,就站在《大长今》女主角的这一边。
这就是影像的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它成为形象和意义的载体,让“大叙述”的密码,藏在那些目眩的光影中,隐藏在那些美女俊男中,化为“小叙述”的碎片,散落在千万人的心灵角落,微妙地改变了国际权力的格局。因为政治是一时的,但电影是永存的。这种创意产业成为特殊的思想武库,用批判的武器,来对抗武器的批判。它每天生产意义,也生产让你动心的,爱它、黏它、有点讨厌它,但又离不开它的软实力。
序三 作为一种精神生活的精神政治
赵汀阳
《领导者》主编沈文璟女士推荐我读了沈旭晖先生的《国际政治梦工场》,读来确实有趣。沈旭晖先生以近数十年来的各国电影为分析物件,进行了政治解读,不仅有政治观念的分析,也有相关政治历史背景、相关人物的故事以及秘闻之类的介绍,信息量如此丰富,让人佩服,尤其对我来说是一次电影大补课。沈文璟女士希望我能有所评论,我深感惭愧的是,书中所分析的电影几乎都是我没有看过的。
我很少看电影,小时候看的不算,近十几年来看过的几个比较有印象的片子都好像主要是描写“不正常人类”(周星驰语)的,比如《落水狗》(Reservoir Dogs)、《低俗小说》(Pulp Fiction)、《猜火车》(Trainspotting)、《天生杀人狂》(Natural Born Killers)、《罪恶之城》(Sin City),还有《教父》什么的。想起来看过有一部是与政治有关的,大概叫做《没有天空的城市》(Once Upon a Time There Was a Country),描写南斯拉夫遭遇的,细节已记不清了,大概是说二战时一支南斯拉夫游击队以及部分群众打不过纳粹,就躲到城市地下。由于各种错误咨讯,一直不敢出来。几十年过去了,终于忍无可忍走出来,无比惊讶地发现居然还在进行战争,最后才发现是波黑战争。受到沈旭晖先生的书的鼓舞,赶紧恶补了几部《007》,更觉得沈旭晖先生的角度有趣,。那些大片类的电影,就其故事而言实在无聊弱智,但如果当成政治影片去看就比较有意思了。仔细回想,可以当成政治宣传片解读的影片在以前还是看过几个的(主要是战争片),其中几个美国片子的内容太雷同,所以都忘记了,只有一点政治色彩的印象,感觉美国电影的政治性甚至强过社会主义国家,比如很久以前看过俄国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阿尔巴尼亚的《第八个是铜像》,还有越南的《回故乡之路》之类的战争片,虽然是政治性的,但情感复杂深刻得多。
从政治学角度去看,深刻复杂的影片也许对于人类情感是好的宣传,但对于政治观念来说却是比较失败的宣传。美国最懂政治宣传,凡是与政治,尤其是国际政治有关的电影,都是立场鲜明而简单的。政治宣传的要点无非是善恶对比强烈、情感简单、符号化意象鲜明,然后就是重复、重复、再重复,这样一般都能够成功让大多数人“喜闻乐见”,除非是故事实在难看、观念混乱、表演和台词拙劣,就像中国现在多数的大片(奇怪的是,中国现在的电视剧却有一些很好看的,例如《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和《冬至》)。也许政治宣传已经成为美国人民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生活,在美国式影片中,西方之外的“其他地方”往往被描述成坏世界或者愚昧的世界,东方坏人神秘莫测阴险毒辣,*坏人邪恶但很愚蠢,非洲顺民可怜憨厚,如此等等的典型意象,或许满足了美国人对其他地方的简单化想象,而这些简单想象通过重复宣传就变成了关于其他地方的知识。美国人不如欧洲人那样认真理解世界的“其他地方”,有个笑话说,联合国做了个最简单的调查,问题只有一个:你对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食品短缺有何看法?法国人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因为不知道“短缺”是什么意思;非洲人也回答不了,因为不知道“食品”是什么意思;日本人也答不上,因为不知道“自己的看法”是什么意思;美国人更回答不了,因为不知道世界上“其他地方”是什么意思。
西方更懂政治宣传,这不奇怪,因为政治宣传本来就是西方的发明。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讨论到基督教在政治领域的种种发明,简单地说,基督教发明了后来被称为意识形态的东西(圣经、神学和圣经解释学),还发明了政治宣传(布道传教)、群众(信众)和绝对敌人(魔鬼和异教徒)。基督教的这些发明不仅形成了西方政治中许多固定的思维模式,而且通过宗教的广泛影响力而成为了西方人的精神生活,比如极其敏感夸张的“敌人意识”,如果找不到敌人,生活就好像失去了意义,正如卡尔?施密特(Carl Schmitt)所指出的,如果没有了敌人,生活就失去了“严肃性”。中国人对敌人缺乏如此认真的严肃意识,所以在政治意识上其实远远弱于西方。当然,我们也可以说,中国的传统思想所推崇的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政治,一种更有善意的政治。
。 最好的txt下载网
自序
《国际政治梦工场》可以在内地出版,教人兴奋和期待。笔者一直研究国际关系,特别是中国民族主义与中国外交、恐怖主义与反恐、次主权身份、中美关系等。在撰写学术文章的同时,往往对学术界的小圈子状况感到无奈,经常思考如何把相关信息传播给象牙塔以外的受众,因此想过音乐、想过体育,最后,数年前在阅读过Mark Carnes编的《History According to the Movies: Past Imperfect》后,锁定了电影为中介。
分析国际政治和电影的互动可以有众多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