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卡奴 >

第15部分

卡奴-第15部分

小说: 卡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用,成为睡眠卡,还有的学生不及时还款形成呆账。不但没有为银行创造价值;对银行的资源是一种浪费;还带来诸多麻烦;比如投诉。
  特别是在不理性的刷卡消费后,“卡奴”们会无力偿还“巨额”债务,最终给一心发卡的银行带来经营损失。卡债风暴如果没有谨慎处理,将愈滚愈大,有些卡债族最近仍持续大量刷卡,期待赶搭债务协商机制,将债务与利息丢给银行。很多人以为,银行有钱,多出一点钱有什么关系? 其实,银行获利减少,员工势必减薪、失业,投资银行的小股东,也得眼睁睁看着手中股票价值缩水,乖乖缴款的持卡人,却发现卡友权益缩水。其实,卡债风暴跟你、我以及整个经济都有关系。由卡债风暴引发的信用紧缩,势必冲击民间消费的成长动力。
  用透支信用卡消费就能获得积分、奖品,南京有大量市民办理了多张透支卡。不料,尽快还钱也能获得积分、奖品。昨日,南京一家银行无奈举办了“促还款活动”,只要尽快还钱就发奖品。原来,“卡奴”太多,还钱困难,产生大量“老赖”,银行深感无奈。只有采取这种奖励办法促使卡奴主动还债。
  加快受理市场建设是当前银行卡部门重要的工作之一,但是有些银行只注重市场建设而忽视风险管理。这样在业务发展初期可能会节省一部分人力和物力,业务可以得到较快增长。可结果也不难预料,随之而来的投诉、索赔,垫款等系列风险将给银行卡业务带来经济上和信誉上的损失,影响银行卡业务的最终利润。同时,只重速度、不重风险地发展市场势必造成过一段时间就得全面清理的局面,最终发展速度也难以上去。所以,卡奴的大量产生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危害已经到了不可忽视的地步。第四章卡奴的本源问题信用其实是一笔看得见,算得出的现金。恪守信用是一种品德,一种德行,一种对人对己对社会的负责精神。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过度消费(1)
第五章 卡奴的本源问题
  第一节 过度消费
  大家可能没有忘记一个曾风靡一时的经典故事。故事说,一个美国老太和一个中国老太在天堂里见了面。中国老太说,我这一辈子,日积月累,就要到天堂前,总算有了一套房子。
  美国老太说,我这一辈子,住着一栋房子,就要到天堂前,总算还清了贷款。
  这则故事,其实说的就是消费理念的问题。也许,中国老太花了大半生的时间为买房而积蓄,自己享受新房的快乐时间看上去似乎远远不如美国老太那种年轻时问银行借钱而提前购房的超前消费的模式。
  曾经有人对这两种方式展开过讨论,试图得出总结,到底哪种消费方式好。其实,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生活和幸福”观的选择,我们无法判断哪一种方式“最优”。
  因为,中国老太住房的快乐可能来自于能够事前验证为购房所付出的每一次有意义的劳动及其每一笔劳动收入,可能来自于让自己的孩子共同享受改善的居住条件所带来的家庭快乐,也可能来自于没有对未来收入变化的那份过分的恐惧。只要中国老太对自己的选择感到满意感到快乐,那就无法指责这种消费方式的落伍!同样,对超前消费我们也无可厚非!美国老太那种生活方式的选择可能来自于自己能够尽早感受到不需要父母的呵护而独立生活所带来的快乐,也可能因为有偿债的压力而使自己未来的生活和工作更具有挑战性,于是,就能够不断地品尝到从未来不懈的努力和由此而来的每一次成功中所获得快乐。总之,这种选择只要对当事人来说,是快乐、合理的,那就没有任何可以挑剔的原因。
  但是不能理解的是,当今中国社会,尤其在年轻人当中为什么要把超前消费当作“时尚”而去取笑和鄙视中国老太的消费方式?尤其可悲的是没有美国老太的价值观和社会环境而去一味模仿美国老太的消费方式,结果,“超前消费”的流行词不知不觉就被“房奴、车奴和卡奴”这类悲哀的词汇所替代了。
  人类的消费理念以及消费活动是整个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渗透在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与整个人类社会生活的背景密切相关,社会的伦理风尚、道德规范体系对于人们消费观念有极大的影响力。信用卡的不同使用也能体现人的消费理念的不同。合理使用信用卡,遵照信用规则消费,养成良好的消费伦理,则能成为信用卡真正的主人。反之,过度消费,超过自己的信用底线,盲目追求奢华,使自己的消费伦理观念陷入浮华的表象,则会成为卡的奴隶。
  从前文卡奴的种种现象,都可以表明,引发卡奴产生的主要症结,归根结底,在于消费理念的问题。缺乏消费伦理道德,养成过度消费的习惯以及观念是卡奴产生的关键。而过度消费不仅仅是一个行为方面的问题,还包括环境影响,心理观念、市场引导等等方面的因素。因此,卡奴的形成也是由于社会伦理、人的心理等多方面造成的。
  在我国古代,“黜奢崇俭”是消费思想的主题。大多思想家总是将节俭归之于善,将奢侈归之于恶。中国古代的《左传》认为:“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司马光把消费与人的欲望联系起来,认为节俭是大德,因为它使人寡欲,一切德行皆从节俭来;而奢侈是大恶,因为它使人多欲,所有恶行都才奢侈发端。先秦思想家墨子认为,节俭是圣人之所为,而淫佚是小人之所为,并断定“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他把节俭上升到人格和人的生存发展的高度上,其节俭思想的丰富性、深刻性和严厉性,在古代独树一帜。

过度消费(2)
在国外,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以前,也有许多思想家把节俭作为持家、立国之本。事实上,很多奢耻无度、过渡消费的君王,最终走向了衰亡。据说罗马就亡于奢糜之风,中国古代的殷朝也因此而亡。
  现代社会,人们的消费特点、消费结构、消费行为等诸方面都与古代不可同日而语,但是,“量力而出”在大部分人心目中仍是主导思想。20世纪70年代以前,受中国传统思想以及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许多人的消费观念是量力而出,谁也不愿意背着债务过日子。比如一个人,只有购买自行车的能力,他决不可能借钱去买辆摩托,如果他的积蓄仅仅只能买辆摩托,他的目标也不会盯着小轿车不放。消费观念巨大的改变出现在改革开放之后,先是双轨制,继尔盛行市场经济,而这种经济的驱动力只有一条,那就是逐利。当“十亿人民九亿商”的时候,革命的意识形态曾经要求人民做到的“艰苦奋斗”渐渐被视为可笑的事情。
  到了90年代,超前消费的观念越来越时髦,似乎不知道超前消费就是“土老冒”的代名词,就是不懂得享受生活的落伍分子。特别是进入21世纪,人们的消费观念一夜之间进一步发生了巨大的“革命”。随着中国成为一些世界顶级奢侈品最大的消费国,人们对奢糜的贪恋乃至它在实际生活中达到的程度,也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程度,这与几十年前形成十分鲜明的对比。这时候,一个人如果住着平房,也许他就会想着要买套楼房,当一个人住着楼房,他也许又会仰慕着在别墅里生活的舒适样子,这种念头随着大潮雨后春笋般产生,他们即使借钱贷款也不会放弃自己的目标。即使是普通的工薪阶层,也敢身穿着名衣、脚蹬名鞋、手挽名包。超前消费向过度消费迈进了一大步。信用卡的出现,为这些“高目标、高追求”者,大开方便之门。而这对于经济能力有限的人来说,即使超前实现了这些目标,但也无疑是过度消费。我们要清楚信用经济不是以赚多少作为消费的标准,而是建立在未来可以偿还多少的基础上进行超前消费。
  中国上海似乎是这场过度消费的前沿地带。我们经常能见到在繁华的大上海,公交站台、地铁入口,一群群身着迪奥、范思哲、梦特娇等世界级名牌衣服;肩挎路易·威登包包;手带劳力士金表的年轻男孩女孩焦急地等车、挤车的画面。
  他们月收入不过3000…5000元,在消费颇高的上海滩,怎么能买得这么几乎称得上昂贵的消费品呢?信用卡自然是他们的好帮手。她们会提前刷卡消费几个月的薪水,去专卖店买一个路易…威登的包,然后拎着这个包去挤公共汽车、搭地铁,或是走路上下班。
  对于生活在上海的外国人来说,他们理解不了这样的故事。 在他们眼中,买得起路易·威登的人,应该是有房、有车的富豪,有专门的司机接送。这种超前消费的思潮,在中国已经远远甚于萌芽这种思潮的西方资本主国家。也违背了思潮产生的本意,成为夸张的、扭曲的、甚至是变态的过度消费。这种非正常的消费理念,或许与当代年轻人缺乏理性的消费观念、缺乏科学的理财策略。
  一位朋友说起上海人对奢侈品的热衷,“大多都出于一点虚荣心。上海的女孩子喜欢攀比,一个办公室的人会非常注意谁穿了件新衣服,衣服是什么牌子的。另外,上海女孩天生喜欢比较奢华、考究的东西,所以她们会省吃俭用为自己买名牌。” 。。

过度消费(3)
一位在LVMH集团上班的女孩表示,像她们这样供职于世界上最大奢侈品集团的女孩,虽然薪水未见得高,但工作中接触的都是一流名牌,而且老板也会要求职员具备良好的个人形象和品味,所以她们都非常在意自己的行头,绝不会买假货。 衣服可以到小店里淘一些名牌衣服,比如BCBG之类。因为服装大半是工厂里出来的,基本上属于真货,但是手袋等配件就一定要是真正的名牌。
  因此,很多奢侈品品牌在上海都有明确的销售目标,因为在这里,再贵的东西也卖得出去。
  如果一种行为不是个别行为,而是一种社会现象,那么其后面很可能有整个社会或者阶层的价值观支持。过度消费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可能反映了某种社会思潮。但是这里必须有一个前提,即这是主观上的过度消费。
  造成过度消费,除了主观方面的非理性因素,也有客观方面的因素。如果给定一个社会的统一的价值观,在不同的条件约束下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消费比例。超过社会平均水平的那些人可能会被认为是过度消费者。
  过度消费究其原因:一是生产力水平提高与商品经济发展,为消费观念演变奠定了经济基础;二是人们相互仿效、竞相攀比的现象越来越浓,为消费观念演变酿造了社会心理环境。
  比如攀比的虚荣心理作祟,因为周围的人都有小车,自己没有就是一种无能的表现;还有就是自身本性的享受和奢侈造成,骑自行车要费力气,骑摩托车要在风雨中穿梭,当然比不上小车里舒适。如果从这个层次上来理解过度消费,也许我们可以理解更加深刻。
  推动过度消费的动力,除了人们心理因素之外,社会力量也是不可忽视的。银行、工商、企业、商场等等单位几乎把推动消费作为头等大事,他们希望每一个消费者都投身到新消费运动中来,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全面参与新消费运动的涤荡和洗礼,积极承担起消费者的社会责任,倡导科学、和谐、品质、情趣和理性的新消费观念,为全社会树立起科学消费、理性消费、文明消费的新风尚而积极努力。但是,在消费经济条件不够的状况下,是很难做到以上科学消费观的,及至的后果也许是非理性的过度消费。如果人是完全纯粹的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就不会有人抢劫、杀人、吸毒、贩毒等等。所以人不是纯粹的理性人,似乎还有那么些“血性冲动”隐藏在人们心灵深处。一旦冲动占据消费的主导地位,那种理想的科学消费观则成为一种描摹出来的蓝图,和设想中的美好愿望。在持卡消费过程中,这种非理性的不确定因素表现的特别活跃。在购物或套现以前,某些人会处于理性状态,但是在操作过程中,过度消费的冲动则会涌现,但是,当背负起债务时,则又会陷进自责、后悔的理性反思中。但是,这种过程,对某些卡主来说成了周而复始的游戏,由此,难免成为卡奴。
  针对这种交杂的矛盾现象,在提倡积极消费的同时,也有些国家因为信用卡透支太厉害,提出控制过度消费,法国就是最典型的一例。在法国,有一种自我嘲弄的民间谚语是这样说的:“我们没有石油,但是我们有头脑”。理性的消费,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应该都是提倡的。一个理性人本来不应该过度消费,但那些隐藏在人们心灵深处的“血性冲动”常常作怪,所以说非理性是过度消费的基础。
  信用卡消费很便利,但没有人会给你提供免费的便利;消费的严重透支,其实就是负债消费,而为自己的负债而沦为还债的“卡奴”,又有什么可冤、可屈的呢?而这个成为某个消费对象的奴隶的“祸”,其实不是别人惹的,而是自己惹的。
  

消费伦理(1)
第五章 卡奴的本源问题
  第二节 消费伦理
  也许过度消费应该是指超过正常生活开支的消费。理性消费似乎是指量力而出的正常生活开支的消费。
  消费主义在19世纪末的美国已经出现,但当时的消费冲动还主要流行在上层的少数人士中,以一种低层次的“炫耀”行为来体现自己的身份。到了20世纪20年代,消费主义则扩大到更多的人群,成为“大众消费”。1945年二战结束时,美国的GDP达到了全球56%(中国当时只有4%。随后十几年,随着欧洲和日本的复兴,美国的GDP的比例虽有所下降,总量却更大了),美国人弥漫着一种对前景的乐观情绪,消费主义更加膨胀,并更加非理性化。
  在我国,“勒紧裤带”“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年代,也许理性的消费支出占总收入的百分之四十。而现在理性的消费支出和储蓄可能是###开。而美国居民的消费比例比中国居民的消费比例还要高。这种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