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级,塑造孩子一生的关键-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引导一年级的孩子说出晚上所做的梦,也可以引导二年级的孩子把自己的梦境用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
方法三:动手VS智力发展——勤动手,智力好
看到这个题目,很多家长肯定会感到惊奇:动手与孩子智力发展之间有联系吗?
是的,不仅有联系,而且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那些动手能力强的孩子总会比其他的孩子要聪明。那么,这其中到底有什么科学依据吗?
脑科学家们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通过脑部解剖,脑科学家们发现,一般人的大脑皮层很厚、神经纤维生长又多又密,并且连结成了无比庞大的神经信息网络。但那些很少动手的痴呆症患者的脑部却呈萎缩状态,其大部未能得到正常发育。
通过这个实验,脑科学家们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人的动手能力与大脑的灵活度是成正比的。所以,他们建议家长们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动手做一些细活,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长,以促进孩子大脑及智力的发展。因为引导孩子动手,其实就等于让他们做“头脑体操”。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四、1~2年级,是开发孩子智力的“黄金期”(8)
另外,心理学家们经过研究也发现,一个人的动手实验和操作,比听和看更能迅速地调起自己的注意力,很快就能达到智力活动的兴奋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手脑是这样分工合作的:手的活动将外部的信息频频向脑内传达,使脑接收、分类、加工、组合等,然后给手下达命令;当手接触到某些外部信息时,大脑便立刻提取记忆仓库里的有关材料,并指挥手如何动作……这就等于在手脑之间有一条高速公路,信息正在这之间进行着高速的运动。在这种信息高速传递的过程中,孩子的智力自然也会快速发展。
既然手部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有如何重要的影响,那么,作为一二年级孩子的家长,我们又如何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呢?
一位幼儿园的老师曾给我讲述过这样一件事情:
为了方便孩子们拿自己的水杯喝水,我在每个孩子杯子的外面都贴上了标签,并写上了孩子们各自己的名字。虽然这些幼儿园的孩子识字不多,但他们都认识自己的名字。
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每天还是有很多孩子这样请求我的帮助:“老师,我口渴了,但我找不到自己的杯子!”每当这时,我都拿着这个孩子的杯子,指着标签上的名字问他:“难道你不认识自己的名字吗?”这时,孩子们大都会淘气或者不好意思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我认识自己的名字,但我不愿意自己去找杯子。”
是的,他们并不是不认识自己的名字,而是不愿意动手自己去找,这是孩子们习惯性懒惰的一种表现。虽然与幼儿园的孩子相比,一二年级的孩子已经算是大孩子了,但他们身上的这种习惯性懒惰并没有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而减少,不仅如此,这些习惯性的懒惰还有增长的趋势。
在与一二年级孩子家长接触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听到他们这样抱怨:
“我家孩子是越大越懒了,就算是家里的油瓶倒了,他也不管!”
“就算是客厅沙发上乱成一垃圾站,他也会视而不见!”
……
难道这些一二年级的孩子真的会对倒了的油瓶、乱成“垃圾站”的沙发等视而不见吗?并不是这样的,面对这些情况,他们也知道应该把油瓶扶起来、应该把沙发收拾一下,但他们那种习惯性的懒惰却约束了他们的行为,使他们故意对这些情况视而不见。
不仅仅是表现在生活中,孩子们的这种习惯性的懒惰也会发现在学习中,例如,孩子应该认真思考一道题、应该改正一个错字……但那种习惯性的懒惰却促使他产生了这样的想法:“等等再说吧!”“以后再说吧!”……如果家长任凭孩子这种习惯性的懒惰继续发展,这不仅不利于孩子动手能力的发展,而且还会使孩子智力的发展受到很大影响。
所以,家长们要想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首先要帮助他们克服那种习惯性的懒惰。关于这一点,一位家长是这样做的:
每天早晨起床时,虽然我们已经醒了,但我们总是想多躺一会儿,再多躺一会儿。其实,这种思想和行为就是习惯性懒惰滋生和蔓延的温床,所以,当孩子入学后,我一直就这样教育他:想要去做一件事情,就立刻行动。例如:
早晨闹钟一响,就立刻起床;
想要思考一道较难的题目,就把手中其他的学习任务先放一放,立刻思考;
某个字总是写错,就立刻查字典搞清楚它的写法和用法;
……
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我家儿子不是习惯了懒惰,而是习惯了立刻行动。
的确,懒惰可以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立刻行动也可以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所以,当孩子刚刚发现出懒惰的念头时,家长一定要帮他们把这种念头消灭在萌芽之中,这样,孩子才能很快养成立刻行动的好习惯。
当然,如果孩子已经习惯了懒惰,家长不妨偶尔让孩子尝尝立刻行动的好处。当孩子立刻去做某件事时,家长及时地鼓励他们,并给他们一定的物质奖励,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那种习惯性的懒惰也会慢慢改掉。
另外,对于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家长引导他们自己动手做一些细活儿,也能促进他们智力的发展。
一位家长这样分享自己的经验:
我家孩子都已经上二年级了,但到了陌生的地方,他还总是迷路。我知道,这与他的智力发展有很大的关系。于是,我决定让他自己动手绘制一幅小区的地图。
于是,我有意识地带孩子在小区里来回转,让他掌握小区的结构,另外,在此过程中,我还教会了孩子很多具体的知识,如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如何分辨方向、如何目测建筑物之间的比例等。
当孩子把整个小区的地图画好时,我发现他不仅掌握了很多画图的技术,而且有了很强的方位感,这下他再到陌生的地方去,就轻易不会迷路了。
对于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画地图可算是一件细致活儿。它不仅要求孩子了解所画地区的结构、建筑位置等,还要求他们掌握比例尺寸、坐标方向等画图必备的知识。在一般情况,如果家长要求孩子学习这些知识,孩子一定会因为这些知识的枯燥而不愿意学习,但如果家长引导孩子通过自己动手画一张地图,在不知不觉中,孩子把这些知识都吸收进行,而且还会掌握很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陌生的环境里分辨方向、根据方向辨别回家的路等。
所以,由这个案例我们可以得出,让孩子做一些细活,不仅可以使孩子掌握很多知识,而且还可以使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增长,从而使孩子的智力也得到提升。因此,当孩子在某些方面存在缺陷时,家长不妨引导孩子做一些细活,从而使他们的这种缺陷得到弥补、智力得到提升。
。。
第二章
孩子上小学了,很多家长都觉得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可以放松了。有些家长甚至还为这一观点摆出了详细的理由:“知识,孩子在学校可以学到;习惯,老师会教孩子养成;行为、品德,学校也会严格把关……”所以,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很多家长真的开始忽视对孩子的教育了。
作为一名执教多年的老师,我要告诉家长们的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虽然它们之间总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它们是不能互相替代的。
在与家长们接触的过程中,很多家长都曾不停地这样向我抱怨:
“我家孩子简直这是一个小霸王,在家里横行霸道,所有人都必须让着他!”
“我家孩子自私的很,有了好吃的从来都是先想着自己!”
“我家那‘小祖宗’太不讲理了,要他讲道理永远也讲不通!”
……
但令我惊奇的是,这些家长不断地抱怨孩子这不好、那不好,但这些孩子在学校表现得却很乖。他们不但很听我的话,而且还时常做些好事,自己的那些好吃的好玩的也愿意跟同学们分享。为什么这些孩子在学校和在家的表现会有如此大的不同呢?
我曾在多个方面思考过这个问题,我知道,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家是最能使他们放松的地方,所以在家里,他们会把他们身上最本质的东西表现出来。例如,懒惰、自私、霸道等。但当我从深层次挖掘孩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时,我发现家长的教育对孩子的这种行为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家长们可以这样想一想,很多孩子本是在同一个班级里学习、接受同一个老师的教育,但有的孩子学习成绩很好而且品德很高尚,而有的孩子不但学习成绩不好,而且还常常做一些小偷小摸的坏事。作为老师我知道,老师们对任何一名学生都是一视同仁的,他们不可能,也没有时间或机会给某个孩子开“小灶”。所以,孩子们的成绩有优劣之分、习惯个性有好坏之分、思想品德有崇高和低俗之分……只能从家庭教育中找原因。
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使孩子已经在学校接受了正规的教育,家长也不能放松对他们的教育,因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不能互相替代的两回事。
每当与一二年级孩子的家长沟通时,我常常会问他们这样这些问题:
“你知道一二年级孩子的心理成长任务吗?”
“你知道他们需要什么吗?”
“你知道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问题吗?”
……
每当家长们对这些问题都表现得很茫然时,我就会告诉这些家长:“不了解有关孩子的这些问题,你是做不好他们的父母的。”
的确,如果家长每天只知道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只关心他们的身体成长,而不关注心理成长,或者说,家长根本不了解孩子需要什么,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将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那面对孩子忽然出现的那些问题,你很有可能就会手足无措,甚至是手忙脚乱。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说,也许有一天你发现自己钱包里的零钱少了,而你又在孩子的口袋里发现了很多还没有来得及吃掉的泡泡糖,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怎么办?
相信大多数的家长面对这种情况都会手足无措:批评、责骂孩子,怕伤害他们脆弱的心灵;就当这件事没有发生过,又怕孩子养成偷窃的习惯……但如果家长了解一二年级孩子的心理,了解那些偷窃行为是他们物欲和占有欲发展的一种表现,是由于他们对金钱的不正确认识而引起的。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一般都会知道要却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欲望,要教他们正确认识金钱,这样就能把孩子的偷窃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之中了。
所以,在教育一二年级孩子的过程中,家长要学会扮演很多种角色:
既是“先知者”,能够对孩子的行为做到未卜先知;
又是心理学家,时刻把握孩子心理的变化;
更是慈父慈母,拒绝打骂、侮辱、贬损等粗暴的教育方式,在心平气和的情绪下就能把孩子教育好;
当然,在大多数情况下,家长还要做孩子言行的“老师”,让孩子的言行在不知不觉中就受到正确的熏陶和引导。
。 想看书来
三、母亲教育——给孩子最科学的爱(1)
在与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听到孩子们这样评价自己的爸爸妈妈:
“我喜欢妈妈,因为妈妈总是那么贴心,总是那么无微不至地照顾我!”
“我要以爸爸为榜样,因为他总是那样幽默,而且我觉得他是一个伟大的‘万能人’!”
……
是的,在大多数孩子的心目中,爸爸和妈妈的形象都是完全不同的:妈妈是慈爱、温柔的象征,而爸爸则是严厉、强大的象征。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母亲教育与父亲教育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教育。母亲的教育能够让孩子变得更加细腻、更加有爱心,而父亲的教育却能让孩子学习坚强、充满力量。
在多年的教育学过程中我发现,那些从小缺少母亲教育的孩子常常会被不安全感包围,而那些从小缺少父亲教育的孩子常常会莫名其妙地陷入自卑情绪之中。所以,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母亲教育与父亲教育完全不同,它们不能互相替代,它们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此,在接下来的章节里,我们分别对母亲教育和父亲教育做详细地论述。
提到母亲教育,很多母亲常常这样向我抱怨:
“我家孩子真奇怪,我每天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他却跟他爸爸是一条心的。”
“我家女儿一点也不怕我,但在他爸面前却一点也不敢顽皮。”
“每当儿子不想完成任务时,他都会软磨硬泡地想让我妥协,但只要他爸瞪他一点,他就会乖乖地去完成任务。”
……
是的,细心的家长都会发现,在我们周围,大多数的家庭都存在这样的现象:孩子怕父亲不怕母亲。很多母亲常常会因此而感到烦恼,她们觉得自己在孩子面前没有权威。其实,在很多情况下,母亲并不是在孩子面前没有权威,而是她们的爱让孩子迷失了方向。
一个一年级的孩子曾对同伴这样说过:
我希望爸爸天天加班或者出差,这样我就可以做任何我想做的事情了。如果我不想写作业了,只要我对着妈妈哭会儿、闹会儿,她就会答应我的请求;虽然我的规定上写着九点半准时睡觉,但如果我对妈妈说:“你要是不让我再玩会儿,我明天就不去上学了。”妈妈就不敢再提规定的事了,这样我就可以玩到十点或十点半了。
我曾这样提醒过这个孩子的母亲:“要坚持原则,要严格按着规定所说的去做,不然孩子很可能就会无法无天了。”但这位母亲却这样对我说:“哪个做母亲的不心疼自己的孩子,只要看到他一哭,我就心软……”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位母亲之所以会在孩子面前失去权威,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她总是在爱的名义下无原则地向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