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1-2年级,塑造孩子一生的关键 >

第3部分

1-2年级,塑造孩子一生的关键-第3部分

小说: 1-2年级,塑造孩子一生的关键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学校里,老师总我让我们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回答那么难的问题,好恐怖呀,我不想去上学了!”
  “在学校,课间玩的时间才有那么几分钟,上一趟厕所,回来就得上课,真没意思!”
  ……
  因为一年级的孩子刚刚从自由玩耍的幼儿园走过,所以他们之中的大多数,都不能很快适应小学这种相对比较紧张的学习环境。而也有很多小学老师针对一年级孩子的这种不适应,把一年级的课堂笑称为“没有洋娃娃的课堂”。
  面对孩子对“没有洋娃娃的课堂”的抱怨,有些家长开始责备孩子:“不是告诉过你吗,上了小学就是大孩子了,怎么还坐不住呢?”有些家长开始规劝孩子:“老师在课堂上让你们回答问题,是为了锻练你们的能力,这没有什么恐怖的。”“你都已经上一年级了,不能像小时候那样只想着玩了”……
  但对于一年级的孩子们来说,家长们的这些责备和抱怨对他们是非有效呢?
  根据我对一年级孩子心理的了解,我敢肯定地说,家长的这种教育方式绝对是无效的,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教育方式还会起到负面的效果。例如,就像上面那种情况,当一年级的孩子抱怨自己坐不住时,如果家长责备他们,或是否定他们的情绪,或者认为他们的这种抱怨是在无理取闹,那孩子很有可能就会因为家长的不理解而对家长产生反感,进而使亲子之间的关系出现裂痕。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做,才能让这些一年级的孩子喜欢上这种“没有洋娃娃”的课堂呢?
  一位家长这样分享自己的经验:
  女儿刚上一年级那会,每天放学回家,她都跟我抱怨上课多么没意思,并不时地向我暗示,她想重新回到幼儿园。但一次偶然的事件,却使她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她不仅不再抱怨上学的生活,而且她渐渐地喜欢上了一年级那种“没有洋娃娃的课堂”。 。 想看书来

一、1年级,家长要帮助孩子顺利走过“幼小衔接期”(6)
事情是这样的:一天,我从书店买回来一本《一年级的小豌豆》与女儿一起读。刚开始,仅仅是书中那些漂亮的图画吸引了她,但我读着读着,她就开始喜欢上书中的“小豌豆”,而且她还常常这样对我说:“我喜欢小豌豆,我就是小豌豆。”
  偶然有一天,女儿放学后兴奋地对我说:“妈妈,我发现听课的乐趣了。”
  “噢?快讲给妈妈听听。”我急切地问女儿,并故意表现出有些夸张的神情。
  “‘小豌豆’说了,只要认真地与老师互动,很快就会发现听课的乐趣。我照她所说的去做了,我真的发现听课的乐趣了。今天老师还夸我了呢!”女儿骄傲地说。
  “你呀,简直都快成‘豌豆迷’了!”说完我既高兴又疼爱地把女儿搂在怀中。
  一年级的这些孩子就是这样奇怪,他们也许常常不听家长的劝告,不听老师的教诲,但他们却会死心踏地相信一个被作家,或者教育学家虚构出来的,同龄孩子的话。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拿上述事例中的小女孩与“小豌豆”来说吧,小女孩之所以会对“小豌豆”的话深信不疑,是因为“小豌豆”的经历让他们产生了共鸣。在《一年级的小豌豆》这部作品中,一开始“小豌豆”也是喜欢玩,不喜欢听课,但作家们或教育学家们却让这个“小豌豆”比现实的孩子成长的略快一些,她很早意识到了她应该学习,并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找到了听课的乐趣,然后把这些经验又传递给了现实生活中的孩子们。
  “我喜欢玩,我不喜欢学习”这是“小豌豆”曾经说过的话,她说出了所有一年级孩子的心声。因为这些心灵的相通和情感的共鸣,所以上述事例中的小女孩会对“小豌豆”的话深信不疑,进而会按着她所说的话,去寻找“没有洋娃娃的课堂”的乐趣。
  当然,由上述的这个事例我们还可以证明这样一个观点:家长的责备和否定,并不能让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喜欢上学习,相反,它还会使孩子对学习越来越反感。但如果家长能够理解这些一年级孩子的感觉,并认同他们的感受,或许他们也会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去寻找听课的乐趣。
  一年级的钧钧一放学就跟爸爸抱怨:“听课真没意思,除了老师一个人能自由活动之外,其他人都得干巴巴地坐着。”
  “是呀,上幼儿园时多好呀,整天玩游戏,而且还能自由活动。”爸爸放下报纸,认真地对钧钧说。
  “可学校根本就没有玩具,而且小学的老师也不会在上课时带我们玩游戏!”钧钧可怜地说。
  “那上课就更没意思了!”爸爸继续认同钧钧的感受。看到孩子不断地点头,爸爸神秘地说:“我小时候我觉得听课没意思,还刚刚因为没劲而故意给老师扰乱呢。但后来,我发现听课其实是很有意思的,例如,老师会说‘曰’字减肥之后就变成了‘日’字,就因为老师的这一句话,我一下记住了两个生字。”停了停,爸爸接着说:“你不妨也认真听一次课,看能发现有意思的东西吗?”
  第二天,钧钧一放学就对爸爸说:“我今天认真听课了,我也发现听课真的很有意思,老师说字母‘p’被人打了一巴掌,一转身就变成了‘q’,我一下也记住了两个字母。真有意思!”
  一年级的孩子喜欢游戏,喜欢有意思的东西,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一年级孩子的主要特点之一。在我与老师们的交流中,我发现大多数的小学老师都了解一年级孩子的这一特点,而且他们也正在努力使自己所课的内容变得更加有意思。
  同时,一年级的孩子是非常感性的,当他们的情绪得到家长的认同,而且他们觉得家长所讲的话很有道理时,他们是会按着家长所说的去做的。就像上述事例中的钧钧,他觉得爸爸所讲的话很有意思,也很有道理,所以他才会按着爸爸的建议去做。结果,在课堂中,他真得发现了听课的乐趣。
  其实,一年级的孩子就是这样成长的,每一个新的发现都会令他们恍然大悟。就像上述事例中的钧钧,当他真得发现听课的乐趣之后,他们会恍然大悟,同时会非常喜悦。这种美好的感觉会促使他们把“认真听课就会发现乐趣”的好习惯继续保持下去。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这些一年级的孩子正在一点点成长。
  由此,我总结出了家长引导一年级孩子喜欢上“没有洋娃娃的课堂”的三个步骤:
  一,了解一年级孩子的主要特点:喜欢玩,不喜欢学习;例如,家长可以给他们读,或者跟他们一起读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读物,如《一年级的小豆豆》,让他们感觉到,他们是被人理解的。
  二,理解并认同他们不愿意听课的情绪;
  三,举一些例子告诉他们,在课堂中是可以发现一些有意思的知识的,引导他们主动去发现听课的乐趣。
  通过这三个步骤,相信家长一定会使这些一年级的孩子喜欢上这种“没有洋娃娃的课堂”。
  

三、1~2年级,是孩子自我意识的重要萌发期(1)
什么是自我意识?
  心理学家表示,自我意识就是意识到“自我”存在的能力,自我意识的存在,是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试验:
  他给了猴子们一些木板,并让它们用木板来换糖吃。换到最后,猴子们的木板用完了,但他们还想吃到那些香甜可口的糖果,于是,这些小猴子开始用自己的尾巴来换、用自己的“手”来换、用自己的“脚”来换……
  这些小猴子们的行为让心理学家捧腹大笑,为什么这些看起来很聪明的小猴子会表现出如此可笑的行为呢?心理学家给出的解释是,猴子没有自我意识,他们不能把自己同周围的事物区别开来。我们都知道,再小的孩子也不会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去换糖果吃,所以,心理学家表示,有无自我意识是动物和人在心理上的分界线。
  那么,对于孩子来讲,他们的自我意识从什么时候就出现了呢?
  儿童心理学家表示,人并不是生来就有自我意识的,但人的自我意识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表现出来了。大约在1岁半或2岁左右时,人们的自我意识就已经出现了。因为在这一阶段,大多数的孩子都已经知道了自己的名字,并且几乎已经能用自己的名字或者代词“我”来称呼自己了,这标志着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出现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家长们会发现孩子不合作的行为会渐渐增多,例如,孩子搭积木时总是搭不好,但当家长帮他把积木搭时,他会不很不高兴,而且还会粗暴地把那些积木都推倒。其实,这同样是孩子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家长帮他把积木搭好,他之所以会生气,是因为这时孩子已经萌发了“我自己来”的意识,家长在没征得孩子同意的情况下就帮助他,这其实是不尊重孩子的一种表现。
  其实,从发展速度上来讲,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在小学之前,孩子的自我意识在缓慢地发展着,但到了一二年级,孩子的自我意识进入了一个重要萌发期和发展期。
  在生活中,细心的家长会发现,到了一二年级,孩子会发生很多变化:
  他们开始不断地自我评价了;
  他们开始出现了自尊的意识;
  有时他们很自信,但有时他们又非常自卑;
  ……
  其实,这些都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表现,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的自我意识包括很多方面,如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观念、自尊心、自信心、自卑感、自制力等。孩子的这些明显的变化在充分说明,他们的自我意识正在快速发展。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一二年级是孩子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萌发期。
  这时,也许很多家长会提出反对意见:“孩子在读一二年级之前,孩子的自我意识也在发展,为什么非说一二年级是孩子自我意识的重要萌发期,而幼儿园时期就不是呢?”
  在多年的教育学经验中,我发现,进入一二年级后,大多数孩子的自我意识会进入一个迅速发展期,他们的自我意识与以往会有着本质的不同。具体来讲,这些不同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会由外在特征转向内在特质。
  “我是谁?”是哲学中一个很重要的课题。但如果我们用这个话题问孩子,相信大多数在幼儿园阶段的孩子都会这样回答:“我叫XX,性别X,年龄X,居住在XX地,会做XX游戏……”的确,这些幼儿园的孩子对自己的认识仅仅局限在自己的外部特征上。

三、1~2年级,是孩子自我意识的重要萌发期(2)
但到了一二年级,孩子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却会截然不同,他们一般会这样回答:“我喜欢XX事物,我的性格是XX,我的朋友们都认为我是个多愁善感的人。”的确,到了学龄阶段,孩子对自己的认识就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外部特征了,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在特质,并常常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来认识自己。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从幼儿园到一二年级,孩子的自我意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在特质,可以这样说,他们的自我意识发展进入了一个“质”的发展阶段。
  但需要家长注意的是,虽然孩子的自我意识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常常受到他人和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这一阶段的孩子常常会有入自卑或者是敏感多疑的“死胡同”。
  2.他们对他人的认识由具体转为抽象。
  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不可避免地要跟外界接触。在与他人接触的过程中,孩子对他人的认识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
  如果我们问孩子:“你的好朋友是谁?”相信大多数的幼儿园的孩子都会以住的距离和物质来定义朋友。例如,这们常常会这样回答:“XX是我的好朋友,因为他就住在我家隔壁。”“XX是我的好朋友,因为他常常让我玩他的电动小汽车。”……
  但到了一二年级,孩子对友谊的看法却发生了很大的不同,他们已经认识到了,真正的好朋友是建立在互相帮助、互相支持的基础上。例如,他们常常会这样评价自己的好朋友:“每当我遇到困难,XX都会帮助我,我们是真正的好朋友。”
  在与孩子接触的过程中,家长们会发现,从幼儿园到小学,孩子选择朋友的标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在幼儿园里,孩子可能常常会这样说:“XX长得很漂亮,我要和他成为好朋友。”“XX有好玩的玩具,我要和他成为好朋友”……但到了小学之后,孩子常常会这样择友标准:“我希望我的朋友跟我有共同的爱好。”“我希望我的朋友能够帮助我、支持我。”……
  其实,孩子的这一变化充分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孩子对他人的认识已经由具体向抽象转化。在幼儿园时,他们几乎只关注他人的外表以及所拥有的物质,但到了一二年级,他们也开始关注他人的内在特质,如爱好、性格等,并以此来作为寻找朋友的标准。这一切也在都表明,孩子对自己以及他人的认识和评价都在发生着“质”的变化。
  3.他们已经能够区分公开的自我和私下的自我。
  在幼儿园阶段,孩子一般不会太过关注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因为在这一阶段孩子的思维常常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无法猜测他人的想法,在一般情况下,他们也不会关注他人的想法。但到了七八岁左右,也就是一二年级时,孩子开始懂得,每个人都有公众形象,他们不可以在公众场合里为所欲为。也就是说,在一二年级这一阶段,孩子已经能够区分公开的自我与私下的自我了。
  生活中,大多数家长对幼儿园阶段孩子的评价常常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任性。例如,他们常常在公开场合就大哭大闹、他们常常因为一个玩具就与好朋友翻脸……为什么这一阶段的孩子会如此任性呢?
  其实,从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角度来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