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霸事笔记-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桓公要变态地玩弄死管仲这个仇人,鲁庄公怕齐桓公因此不满意,又来个大军压境,就命令把管仲和召忽囚起来送到齐国使者那里。
管仲的大义
管仲得知公子纠遇害,齐桓公要捉他们活着回去杀掉,又得知是鲍叔牙率领大军压境,心里就明白了其中的含义。可他担心鲁国政府里的那个施伯,这个人比较厉害,可能会识破这种伎俩,后来听说齐国派来的使者是隰朋,这是个聪明人,已经说服了鲁庄公。
管仲终于没有落得个韩非子的下场,鲁庄公毕竟不是气魄雄伟的秦始皇,没有那么果断。管仲和召忽都明白了鲍叔牙的意思,他是想要组成当初的三足鼎。当初鲍叔牙没有听召忽的意见去做公子纠的老师,而听从了管仲,使三人分开,鼎不成,现在他召忽也不会成全鲍叔牙。召忽对管仲说:“古有死臣和生臣,我愿随公子纠于地下做死臣,你做生臣,施展你的抱负,证明我们并非没有实力治理齐国,只是时运不济。”说完这番愤愤的话后,就触柱而死,践诺了他当初的话,大凡忠臣烈士在那时候都是这种死法,惨烈而悲壮。
管仲曾经说过他是为国家大义,而不是“一个死纠”,只要利于齐国,他就生。管仲和鲍叔牙在这点上的秉性是相似的,忠于国家社稷的大义,所以,管仲的许多意见深得鲍叔牙之心,这大概也是他能说服鲍叔牙去做公子小白的老师的潜在原因。纵是先前有莒道上的横眉相对,也不妨碍他现在又来营救管仲。而召忽忠于君臣之义,公子纠的灭亡就等于他的灭亡,也算是佳话中的忠臣。
话说回来,在临行押送前,施伯表现出很悲伤的样子来试探管仲。管仲用话搪塞他说:“我活着回去给公子纠白冤。”施伯勉强点头,他了解管仲是在糊弄他。管仲关在囚车里,被押送出城,施伯仍不甘心,心说:“不能让他活着回去,纵虎为患。”转身又跑去劝说鲁庄公杀掉管仲。
管仲是间谍?
这边管仲的囚车缓缓地驶向齐国,管仲坐在囚车里一直在想鲁庄公会不会反悔,刚才他说要回国为公子纠白冤,很明显骗不过施伯的眼睛,看施伯转身行色匆匆,恐怕是看出什么破绽,施伯如果回去对鲁庄公说:“一个人自杀只是痛苦地一死,难道有人喜欢去受千刀万剐也不愿意自杀的吗?”
管仲想到这里,就让押送他的士兵加快行进速度,士兵们赶得气喘吁吁。在这种争分夺秒的时刻,生死只在一线之间,管仲内心感慨自己的抱负未展,可能就要死在这里,而前面却又有可能是一片展翅翱翔的天空,悲叹之际就做了这首《黄鹄》,希望做一只翱翔于无边无际的天空的大鸟,做好之后教给押送的士兵一起唱,《东周列国志》有收录歌词:
黄鹄黄鹄,戢其翼,絷其足,不飞不鸣兮笼中伏。高天何■兮,厚地何■!丁阳九兮逢百六。引颈长呼兮,继之以哭!
黄鹄黄鹄,天生汝翼兮能飞,天生汝足兮能逐,遭此网罗兮谁与赎?一朝破樊而出兮,吾不知其升衢而渐陆。嗟彼弋人兮,徒旁观而踯躅。
据说这首诗歌让士兵忘记了疲惫饥饿,加速了步伐,刚刚进入国境时,追兵果到,但已经晚了。
鲁庄公为什么会反悔追杀管仲?
乾时之战大败之后,暴露出来的疑点重重,可以说隐藏在管仲身上的隐情全面爆发。管仲是否属于间谍?这在当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让人雾里看花,不知就里,即使现在,也仍有很多人持怀疑态度。
首先,管仲在鲁庄公送公子纠回齐国临行前,提出要去杀掉公子小白,以除后患,表面上很有道理。可是,为什么要在这个节骨眼去除掉公子小白呢?在此之前为什么没有去做呢?而事实是他并没有杀死公子小白,还因为他的情报导致公子纠失去先机。
其次,就是乾时之战的败北问题,如果管仲在情急之下会做迫不得已之事,那为什么他不强谏或者死谏鲁庄公去改变军事部署呢?却只是本着他的一贯作风,最后,眼看着鲁庄公吃败仗。根据后面两场胜仗来看,鲁国的军事实力应该比当时的齐国强,何以会惨败呢?
表面上一时没有发现什么,但仔细想想之后,却发现这些疑点,这就是导致鲁庄公后来反悔要杀管仲的原因。
可惜,智者总胜人一筹。
管仲踏进了齐国领土,对于他人生新的一页,他用那首歌来表达他的向往和志向。文人总是含蓄的,不会直接说我一定能成功,也不会去辩解,得意或失意,踌躇或颓靡,都是做一首诗词来抒发。在没有政治的世界里,管仲其实更像一个文人。
当鲍叔牙见到管仲的时候,也同样告诉他,他的政治生涯将开始崭新的一页,鲍叔牙亲自替他摘去桎梏,说了声:“辛苦了!”
管仲笑了,这笑容颇有些意味深长,只有他自己懂得这笑的含义:笑命运对自己的奖赏,也笑那个仍然未知的命运——什么样的命运在等着他?
鲍叔牙的伟大
鲍叔牙谏齐桓公
秋天一过,就是冬天,管仲就在这个季节交替的时刻回到齐国,虽然流亡很短暂,但是命运的波折太大了,挫折足以摧残人的心志。这年,他已经四十岁了,前途仍然是一片渺茫。此刻,他的所有希望都在他最好的朋友鲍叔牙身上。
鲍叔牙把管仲安排好之后,跑去见齐桓公,他的任务就是要说服齐桓公重用管仲。后来管仲才感叹:原来最了解他的人居然就是大义凛然的鲍叔牙。
有的书上说鲍叔牙先说服齐桓公,然后才去鲁国解救管仲。但是,《左传》庄公九年明确记载着:“管仲请囚,鲍叔受之,及堂阜而税之。归而以告曰:‘管夷吾治于高僖,使相可也。’”就是说先救回管仲,鲍叔牙才去跟齐桓公说:“管仲这个人比我和高僖都厉害,应该拜他为相国。”
要说服一个人接受他的仇人,说难也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心理学是在19世纪才产生出来的,这门学问公认的创始人是弗洛依德,到了卡耐基那里又把它转化到现实生活里,弄了门口才学。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门口才学就发挥到了极致,“说客”们能很好地把握对方的心理,战术运用自如。
鲍叔牙没有直接跟齐桓公说管仲如何如何厉害,只是当齐桓公谈到要拜他为相国的时候,他才借机勾起齐桓公的欲望,郑重地说:“您如果只是想做一个安稳的国君,保全社稷,用我和高僖就可以了,但是,如果想要称霸四方,成就一番伟业,非这个人莫属!”
哦!齐桓公感叹一声,这正是他想要的梦想,连忙问:“这个人是谁?”
“唯有管仲!”鲍叔牙的语气加强。
齐桓公一愣,很吃惊,然后摆摆手说:“那不行,他是我的仇人!”
鲍叔牙微微一笑,引出后面这段很有口才的话:“自古以来国家社稷重于私人恩怨,管仲有经天纬地之能,乃旷世奇才,如果主公要做一番伟业,仅此一人!仇恨只是一时之快,霸业才是千古佳话!”
齐桓公有所动容,如果说管仲真的是这样的一个人才,能够帮他建立霸业,那倒可以摒弃仇恨,重用此人。齐桓公虽然有那种君王惯有的“小气”,但在伟大的理想和自私的现实之间,他还是会选择去完成理想。就是因为有一个共同的理想:使齐国强大、开创霸业,这些人才摒弃前嫌走到了一起,为之奋斗。
正式朝见
鲍叔牙成功地完成了第一步,余下的就要管仲自己去走。
这里面有一个“心甘情愿”的问题。虽说管仲心中有着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渴望,然而他们毕竟曾经属于两个敌对的集团,生死恩怨并不能轻易泯灭。齐桓公的诚意有多大,管仲自不清楚,这也将影响到他将来的辅佐是否死心塌地,竭尽所能。
鲍叔牙当然也知道,所以,他劝说齐桓公以最高的礼仪去接待管仲,人才非要下一番功夫才能得到,这是一种尊重。为什么这样说呢?打个比方,得到了一块无价的美玉,总要编造一番如何如何弄来的经过,就是炫耀自己的本事,如果说是随手拣来,那不仅让人怀疑这块美玉,别人也只会认为你小子拣了个便宜而已。
于是,齐桓公沐浴三日,祭祀三日,这是相当隆重的礼仪。他亲自去把管仲接到宫中,管仲这才肯和齐桓公共事。后来,诸葛孔明也是这样觉得,要让刘备隆重地请他,自比管仲,累得刘备兄弟三人三顾茅庐。
这是管仲平生第一次正式地和齐桓公姜小白见面,以前不管是听说的,观察的,都并不能算是了解这个人的性格和思想。原本是仇人,此刻却隆重地把他请到宫中上座,管仲心里是没有底的,再三推辞,依然很谦卑地称自己是罪臣。
齐桓公心说你罪不罪的现在不要紧,等试探过你不是什么人才,再“罪”你个五马分尸也不迟。
经典“管桓对”(1)
君臣弄了半天才落座,管仲心说:面前这个年轻的国君还满有心计的,一直在谦让表示尊重,很会拉拢人心。
齐桓公咨询他:“寡人一直在担忧兄长齐襄公政令无常,遭遇叛变,寡人获主社稷,人心未定,国势不张。现在要修理国政,立纲陈纪,该从什么地方入手?”也就是说该怎么安定国家,用什么方法。
这一问,便有了有名的“管桓对”。诸葛孔明也在这个地方学了管仲,管仲觉得经过齐桓公这么隆重的接待,是时候把自己的大论拿出来谈,诸葛孔明也要刘备三顾茅庐这么隆重,才来个“隆中对”。
“管桓对”提出的治理国家相关的经济军事改革政策,远远比后世三国的隆中对广泛深刻得多,诸葛孔明的“隆中对”只不过使刘备三分了天下,管仲的“管桓对”却使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首霸,并且一直影响着整个春秋战国的政治,包括后来秦的商鞅变法以及秦始皇疯狂的军事政策。
管仲看着齐桓公认真聆听的眼神,命运告诉他,不能放弃这样一次难得的机遇,即使面前这个年轻国君的内心仍带着一点愚弄的试探。他顿顿声音回答道:“礼、义、廉、耻,是国家社稷的四根命脉,它们如果不能疏通,国家就会灭亡。现在主公要树立国家的纲纪,就必须疏通这四根命脉,用来教化驱使民众,这样一来,国家的纲纪就得以树立,国势也会振作起来。”(讲的是治国的思想路线)
齐桓公继续问:“那么,怎么驱使民众呢?”
管仲回答:“想要驱使民众,必须先爱护民众,还要安排好他们的生计。”(强调爱护人民的重要性)
齐桓公追问:“那么,怎么样才是爱护民众呢?”
管仲回答:“第一、公修公族,家修家族,相互帮助做一些事情,相互拥有一些共同的财产,那么,就可以增进民众相互之间的感情,相互友好。第二、赦免那些含冤的罪犯,修改那些不合理的宗法制度,鼓励生育,那么,民众就得到繁衍。第三、减轻对百姓的刑罚,少征收百姓的赋税,那么,民众就富裕起来。第四、礼贤下士,广招人才,教化百姓,那么,民众就懂得礼仪。第五、颁布法令要公正,执行要坚决,那么,民众才会正直。这就是爱护民众的方式。”(讲的是怎么样树立和谐的民风)
齐桓公又问:“民众得到爱护之后,该怎么安排他们的生计问题呢?”
管仲回答:“士、农、工、商,分别代表民众的四种类型。军人的儿子照常做军人,农民的儿子照常做农民,工人商人的儿子照常做工人商人,学习和工作都熟悉,不改变他们的家业,那么,人民自然就安定。”(讲的是怎么样安置百姓)
齐桓公问:“做到爱民,也使人民安定,但是武器不足,该怎么办呢?”
管仲回答:“要想武器充足,可以制定以兵器赎罪的制度,重刑犯以犀牛做的戟来赎,罪轻的可以用盾,一般的小罪,收些金属就可以了,有疑惑的案件就宽容嫌疑人。拿出证据差不多的,双方都收去一些弓箭,调解案件。这样的话,已成的武器可以直接用于战场,收来的金属材质好的可以打造兵器,差一点就制作成农业用具,这样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讲的是怎么样增加武器装备)
齐桓公问:“武器的问题到是可以这样解决,但是军费支出又该怎么办呢?”
管仲回答:“开山挖矿,煮海为盐,大力发展商业,进行天下物品的贸易,按时节调节货物。建设驿馆,使商人安心做生意,到齐国就像回家一样。商场繁荣了,就可以从中收取税收,用作军资。这样财政就够用了。”(讲的是商业和税务)
齐桓公问:“财政支出足够了,可是兵士不多,士气不振,怎么办?”
管仲回答:“军队在于精锐,不在于多。强大在于内心,不在于力气大。主公如果增加军队,休整兵器,那么,天下的诸侯也会跟着这样,高明不到那里去。主公应该精练士兵,不要靠虚名,而要认真做些实际的。我认为可以用内部管理来辅助军令迅速实施。”(讲的是“精兵”)
齐桓公问:“内部管理是怎样的?”
管仲回答:“内部管理的方法是把国家分为21个乡,其中工商业6个,军人15个。工商的乡保证财政费用,军人的乡确保兵力。”(讲的是“简政”)
齐桓公问:“怎么编制军队呢?”
管仲回答:“第一、5户组成一个‘轨’,设立轨长;10个轨组成一个‘里’,设立有司;4个里组成一个‘连’,设立连长;10个连就组成一个‘乡’,设立良人。就这样来传达军令。轨长率领的5个人叫‘伍’,有司率领的50人叫‘小戎’,连长率领的200人叫‘卒’,乡良人率领的2000人叫“旅”。然后,5个乡设立一个师,这一万人组成一个‘军’,由师长率领。15个乡出三万人,就成三军。主公率领中军,高、国两位各率领一军。
经典“管桓对”(2)
第二、四季的空闲时间用来打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