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春秋霸事笔记 >

第6部分

春秋霸事笔记-第6部分

小说: 春秋霸事笔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僖原以为会发生一场“二公子争位”的大战,当公子小白出现在他面前的时候,他惊讶地感叹:“此乃天意!”听完小白一番惊险的讲述,高僖心中已有决定。这夜的星空如此浩渺,而齐国的大地上天意已定。

  次日,高僖带着公子小白去朝中见齐国的官员,希望通过多数人拥立公子小白为国君。众人一开始犹豫不决,鲍叔牙便以公元前700年“宋庄公贪赂构兵”事件劝说大家:“如果公子纠做了国君,鲁国政府肯定会无休止地向国家索要报酬,齐国永远会受制于人,到时候,损失的是大家,是百姓的利益。我们立独立自主的国君,公子小白能先入城中,这也是一种天意的征兆。”众人心说有理,又见有高僖这样威望极高的老臣做保,基本上都投了公子小白的票。而其实,这是一场公子纠缺席的选举,只有一面之词,是很不公平的,但这就是政治,任何时候都不会给你公平的机会。

  公元前695年,《左传》庄公九年传:“夏,公伐齐,纳子纠。桓公自莒先入”。姜小白就这样坐上齐国宝座,开始他的事业,尊号齐桓公。

  六天以后当鲁庄公带着公子纠和他的大军正要进入齐国国境的时候,被守将告知国中已有国君,阻止大军前行,递上了齐桓公派人发的帖子,通知他齐国已经有国君齐桓公小白,谢谢他护送公子纠,让他可以回去了。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降在欢喜中的鲁庄公和公子纠脑子里,他们顿时脸色苍白,姜小白不是被射死了吗?所有的目光都射向管仲。管仲此刻就好像一个千古罪人,他自己也不敢相信,他的的确确亲手射出去一箭,射中了姜小白,居然没有射死,小白安然无恙还当了国君。现在谁也说不清到底是怎么回事,只能暂时把他列为叛徒的怀疑对象,虽然他有那五十个骑兵做证,但有没有逢场作戏就不得而知。

  鲁庄公大为愤怒,空欢喜一场,有种被耍的感觉,一个国君被这样糊弄,不仅丢了丰厚的利润,他要是这样回去,有多少人会耻笑他,在国际上丢尽脸面。鲁庄公整个人此刻已经陷入愤恨之中,恨不得杀了没用的管仲,杀了齐桓公姜小白,他带着人马浩浩荡荡地招摇着来,现在让他怎么回去?现在,只有攻进城去这一条路可以挽回他的面子,他的面子也就是鲁国政府上下的面子,他丢不起这个人,没有能够为父亲报仇已经失去了一些国民的信任,空手回去,国民肯定对他更加绝望,起码也要打下个一座城,占一块地。

  所以,《左传》庄公九年传说:“夏,公伐齐,纳子纠”。

  鲁庄公的上万兵马战车闯进了齐国境内,向国都进发,鉴于管仲在处理这件事上的成事不足败事有余,鲁庄公让他远远地跟在后面,管理后营的粮草。可是,管仲不放心,鲁庄公这个人没打过什么仗,《左传》庄公五年经:“冬,公会齐人、宋人、陈人伐卫”,六年经:“公至自伐卫”,这些都是没有什么战绩的战役,况且他不了解齐国的地形和政府,所以,管仲还是要去见鲁庄公。

对决——乾时之战
王权保卫战

  齐国国都里,齐桓公临时重组了内阁,大部分的朝臣没有换,因为大战在即,要先稳住人心。虽然此时朝中仍有些其他势力的大臣称病不来,处于观望状态,还有一些公子纠和叛军的党羽,但这些暂时都无关紧要。

  年轻气盛的齐桓公明白,既然得到了第一步的胜利,无论如何都要把它守住,绝不能轻言放弃。现在的问题是朝野人心未定,国人对这个刚刚组建的政府内阁和首脑还不了解,从而也没有多大的信任度,甚至有的人不知晓他是谁。另一面,鲁国的大军在逼向国都。

  这个时候,需要宣传政策,提高知名度。历史上凡是夺取政权的新君都要宣传一番,大赦天下,稳定民心。

  齐桓公的宣传方式:“七月丁酉,葬齐襄公”,见《左传》庄公九年经。

  举办隆重的葬礼,告诉国人刚上任的国君是名正言顺继承上任国君的,上任国君是他的哥哥,自己是打败叛军、保护百姓安居乐业的国君,并且出榜安民。

  但这些还不足以收拢人心,稳定朝政。现在需要一个胜利来证明给国人看,这个新建的政府有能力有实力来维护国家秩序的稳定,国人才会因此自豪,同时对政府增加信任感。就像齐襄公当年为了平息国人的怨言和骚乱,打了两场胜战,使自己在国际上的威望大增,国内的怨言和骚乱才平息一些,由此可见,胜利对于不安的政局是多么需要。

  内患未安,外患又来。鲁庄公的大军即将抵达城下,但这却又不失为一个时机,正如暴风雨来临有可能淹没庄稼,也可能滋养土地。齐国政府正需要这样一个胜利,一个保卫国家领土、抵御外来侵略的胜利。

  幸好原来齐襄公手下能打仗的几个将领都拥护齐桓公,齐桓公立刻点了兵马,任命王子成父为右军将军,宁越为副将,任命东郭牙为左军将军,仲孙湫为副将,自己和鲍叔牙率领中军,曾经刺杀公孙无知有功的雍廪为先锋,也摆出左青龙右*,前朱雀后玄武,中间招摇星的阵势,这是春秋惯用的作战阵形。这里没有做接应和粮草的后军,因为这是城下的自卫战,后军就是国都的城墙。

  管仲陪着公子纠在鲁国军队阵形的后军,与前军相距几十里地。他整个内心很压抑,感到无法面对公子纠和召忽,虽然他没有撒谎,也不是什么间谍,可是,是他的失手使原本处在优势的地位突然间转为了极其不利的劣势,近在眼前的果实就这么丢了,甚至苦苦等待多年的梦想即将破灭,包括他远大的抱负。但事情总归还没有彻底失败,时机不佳,他早已经深深体会到那句话,也是他生命中的格言:“时不可必成,其人事则不广,成亦可,不成亦可”,只要不放弃努力。

  到这种地步,他依然没有灰心,从后营出来,跑到鲁庄公那里建议迅速进兵。乘齐桓公刚上任国内不稳,一旦攻打,其他势力必然有接应。而且鲍叔牙曾经讨教过他类似的问题,像新君即位怎么稳定政局,怎么防御对抗外敌侵犯,管仲都一一回答过。现在这样一个局面,城内齐桓公势必会听从鲍叔牙的安排,鲍叔牙没有什么军事才能,肯定会根据他讲述的思路布兵作战,况且兵法上说:“乘其不备而攻之”,管仲从后营跑到前营就是因为他了解整个战局的攻略,这场战争就像他和以前的自己在对决,胜算不可谓不大。

  可是,鲁庄公见到他就破口大骂:“汉奸!间谍!”他射杀姜小白的事情说不清之前,没有人会相信他。他从前营无奈地被赶了出来,这样的驱赶不是第一次,早在十几年前他就被听不进他说一个字的齐僖公赶出来过好几回,习惯了。

  他马上回到后营跟公子纠说:“准备接应。”意思就是说鲁庄公要被打败,公子纠和召忽还是相信他的,在一起谋事这么些年,是不是自己人自然清楚。

  鲁军的溃败

  鲁庄公不听管仲对目前战役的建议,驻扎在乾时这个地方,摆出强大的阵容。鲁庄公以为自己的军事力量是很强大的,况且本国重要的将领曹沫、秦子、梁子都在身边,而对方只是刚坐了一个月不到的毛头小子,说不定连人马都招集不起来,更别说打仗。

  齐桓公这边部队早就布置完毕,也有上万兵马。这场战役是自卫战,地形比较有利于他们,左军将军东郭牙建议在水草茂盛的乾时设伏兵,诱敌深入来取胜,这种计谋在春秋时期已经广泛使用。于是,左路军和右路军奉命各出一队兵马埋伏在乾时左右,前锋将军雍廪率兵前去诱敌。

  鲁庄公在中军阵列中看见齐国军队的旗帜,战车人马很少,还威风凛凛地来迎战,就命令把齐军杀个片甲不留,再攻进城擒了齐桓公。左右军将领秦子、梁子奉命前去交战,春秋时候,周礼尚未完全崩毁,战场上对阵经常要先责其义,如果能说降就说降,不能降的再战,尽量避免兵力的损失。经过一番责义,雍廪表面上装得哑口无言,理亏被激怒似的交战,打了一阵就装作不敌,要逃跑。

  鲁庄公就命曹沫乘胜追击,直捣齐都,结果前面的军队深入,中了埋伏,整个军队被从中间截断开,相互接应不及,鲁国全军溃败。大司马王子成父带领齐兵直接杀入中军,要擒鲁庄公。鲁庄公做了一回“后世的曹操”,丢盔解甲,坐着别的战车,在秦子的掩护下,逃往后军。幸好管仲这边做好了接应,命令兵士把重型的东西全部扔掉,但齐兵猛追不舍,鲁庄公和公子纠一班人仍然狼狈不堪。

  此次战役斩杀了鲁庄公的两员将领秦子和梁子,曹沫身负重伤,公子纠和管仲在后营幸免于难。齐国军队一直打到鲁国境内,侵占汶田,大获全胜而归,举国振奋。

  《左传》庄公九年传记载:“秋,师及齐师战于乾时,我师败绩。公丧戎路,传乘而归。”几乎全军覆没才叫败绩。

  这次自卫反击战的胜利对于新生的齐国政府如甘霖降临,齐桓公尝到了人生第一份甘美的胜利果实,年轻的心不禁热血沸腾。而对于管仲来说这是一个致命的失败,他和鲁庄公是绕道逃回鲁国的,就好像是曹操从华容道潜逃,幸好路上没有关羽。

  看着鲁庄公胆战狼狈的样子,管仲更感觉到自己内心的困苦以及对未来的迷茫,又要从头再来,或许他将一直做着流亡的*,苟且一生。可是,那在他一箭下差点丢了命的齐桓公是不会让他苟且地活着的。

从死囚到万人之上
鲍叔牙的计谋

  否极则泰来,在经历过无数的失败和磨难之后,管仲一生命运的转折点终于到来。

  在齐国那边,满朝欢喜庆贺,鲍叔牙却在这个时候跟齐桓公说:“还没有到真正该庆贺的那刻,战争虽然胜利,但是异己的势力仍然残存,随时可能卷土重来,不可不未雨绸缪。”

  他了解他那两个朋友召忽和管仲,况且还有鲁国这样一个强大的势力支持。别人在欢喜胜利,他却面无表情地担忧其他,鲍叔牙就是这样一个“没趣”的人。

  可他的话是对的,这次的胜利只是因为鲁庄公的轻敌和不听管仲的建议。鲁庄公回到鲁国之后,已经十分悔恨,管仲也因此在他心中排除了一些间谍的嫌疑,至于射杀公子小白的事情就以后查明再论。

  但凡国君都有一个怪毛病,永远记得对他不好的人,特别是危险到他生命的人,晚上做梦都会惊醒。齐桓公觉得异己不铲除,自己的位置永远坐不稳,坐不安,那个射杀他的仇人管仲,那个威胁他国君地位的公子纠,如果不及早解决,终有一天会成为心腹大患。

  知道齐桓公的心意,鲍叔牙说:“乾时一战,鲁君臣胆寒矣!臣当统三军之众,压鲁境上,请讨子纠,鲁必惧而从也。”(见《东周列国志》)鲍叔牙考虑齐桓公是不好亲自动手杀自己的哥哥,这种有损德行的事情只有他做臣子的来,齐桓公就把三军的兵权交给了自己的老师鲍叔牙。

  鲍叔牙一方面提出斩草除根的建议,另一方面有自己的想法,公子纠、召忽、管仲这三个人里面有两个是自己的朋友,而且都是齐国贤能的人才,现在国家正急需这样的人。况且他也知道管仲是一个胸怀远大抱负的人才,就先自作主张,让隰朋出使鲁国跟鲁庄公说:“子纠,亲也,请君讨之。管、召,雠也,请受而甘心”。

  《左传》庄公九年传中的这句话是很有学问的,子纠为什么要“请君讨之”,“亲也”,就是说亲兄弟,这就是原因,杀亲兄弟在春秋的年代是很不义的事情,留给人家话柄,上面说齐桓公不能亲自动手,就是鲍叔牙也不可以,齐国任何一个人都不好去做,因为他是国君的儿子,没有犯什么错误,这里只有假借鲁庄公之手去行这不义之事,间接转化了杀人的罪名,降低了政府的不良影响。那么,后面这一句:“管、召,雠也,请受而甘心”,就是鲍叔牙的伎俩,意思是说管仲和召忽是齐桓公恨之入骨的仇人,要亲自杀掉,才能睡得着坐得安稳。鲍叔牙特意强调这个“请受”,就是暗示要“活”的管仲和召忽,鲍叔牙不能明说要任用他们,那时候,大凡国家与国家之间很嫉妒对方招聘到人才,别的国家强盛就对自己国家不利,这点毛病到后来的战国时期更为明显。鲁庄公如果知道齐国要任用这两个人,而且像施伯一样明白管仲是个奇才,就只有两种做法,要么为我所用,要么杀掉,后者的可能性大一点。所以,鲍叔牙找了这么一个一举两得的借口,在国家利益的角度上他更偏重于管仲的生死,毕竟管仲这样的人才仅此一个。

  鲍叔牙自己则率大军驻扎在鲁国边境,把鲁庄公吓得胆战心惊,连忙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可以说鲁庄公还处在乾时大败差点送命的心理阴影中,屁股没坐热,对方的大军又来了。经过商议,鲁国政府上下大部分人都认为只能答应这个条件,现在兵败士气大落,恐怕难以抵抗,经不起打了,只有杀一个公子纠以保鲁国平安。鲁庄公心说也只好这样了,勉强点头。鲁庄公九年传:“乃杀公子纠于生窦”。

  但是对于公子纠身边两个谋士的处理方式发生了争议,争执人主要就是施伯,早在公子纠逃来鲁国的时候,他就一直反对出兵齐国,现在既然已经大败,要么就全杀掉,要么就留下管仲,他更希望是后者。他对鲁庄公说管仲是个治国的奇才,进言鲁庄公留下这个人辅助治理国家,否则就杀掉,免得日后成就了齐国,就是鲁国的祸患。

  鲁庄公当然没有看出管仲有什么价值,天下奇才?他心里嘲笑,天下奇才怎么会一箭射没射死人都弄不清楚。本来想听施伯的,就直接杀了,可是,碍于齐国方面强调:“夷吾射寡君中钩,寡君恨之切骨,欲亲加刃,以快其志。若以尸还,犹不杀也。”好像齐桓公要变态地玩弄死管仲这个仇人,鲁庄公怕齐桓公因此不满意,又来个大军压境,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