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春秋霸事笔记 >

第5部分

春秋霸事笔记-第5部分

小说: 春秋霸事笔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施伯一方面极力阻止鲁庄公出兵帮助公子纠,只要公子纠当不了国君,管仲就回不了齐国施展抱负,久而久之,在齐国方面没有希望,他自然就会考虑在鲁国从政;另一面又极力劝导管仲,说鲁国有良好的政治环境,贤能的人也比较多,国君又那么仁孝贤能,很重视礼节。

  那天,管仲就说了这么一段故事:“周公被封到鲁国,分不开身,他的儿子替他去治理鲁国,三年后才回到周王那里汇报政纪,周公问他为什么那么晚才来汇报?周公的儿子伯禽就说:‘我去鲁国之后,改变当地人粗俗的礼节,教化他们周朝的礼数,用了三年的时间,所以,才这么晚来。’姜太公在同时被封到齐国,五个月后就回到周王那里汇报政事,周公问他怎么这么着急就回来了?他笑笑说:‘我简化了君臣的一些礼节,按照当地人相关的方式做事。’于是,周公感叹说:‘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其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管仲这是在批评鲁国的政治弊端,过于繁复的程序和礼节,政治环境再好也没用。效率那么低,出兵帮助自己的亲戚都决定不下来,更何况自己百姓的事情,他在告诉施伯,不久的将来,鲁国必定臣服在齐国脚下。

  施伯内心一惊,更加的恐慌,虽然这仅仅是一个故事,一个流亡犯的预测,但如果真的让这样一个人回去治理齐国,这种预测恐怕就会慢慢地变成现实。所以,他更加坚定地要留下管仲,阻止这样的事情发生,劝阻鲁庄公:放虎归山,后患无穷。

  这里正好给出了一个哲理:有知己,有时并非是好事,知己也可能就是对手或者敌人。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传奇女人文姜
鲁庄公的仁孝

  鲁庄公不肯出兵,管仲的计策遭遇到了阻碍,被困于此,无计可施。流亡的日子一天一天过去,好像一个人成了空壳,轻飘飘地游荡,内心唯有一个信念尚存:施展抱负,创造一番伟业。

  某一天,管仲独自在鲁国的街道上闲逛,以缓解内心的压抑。鲁国的百姓看起来非常重视礼节,彼此也比较友善。他在鲁国的街道上听到了很多事情,包括人们谈论政治、谈论自己的国君,当时的社会风气和言论自由远比秦统一天下之后的所有朝代来得宽松,百家争鸣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才会出现。

  在这些言论里,管仲注意到了一个很重要的细节,就是鲁庄公这个人特别的孝顺。孝顺本来是比较常见的,但鲁庄公是特别的孝顺,因为他的母亲是文姜,而文姜和自己哥哥齐襄公*害死了自己的丈夫,也就是鲁庄公的父亲,这是天下都知道的臭闻,对于鲁庄公来说是一种耻辱。可是,鲁庄公没有嫌弃给他带来耻辱的母亲,反而言听计从地侍奉着,因此说得上是特别的孝顺。

  这给管仲一个提示,他还没有找到可行的计策,正好可以借助这个女人的作用去引导鲁庄公。鲁庄公既然是个孝子,就让文姜去怂恿他出兵,现在只要讨好这个女人就可以了。

  对于这套计谋,后来有个不得不说的模仿者吕不韦,他的模仿或者说参照使他大获成功,一举成名,跟现在的模仿秀节目里造就明星似的。吕不韦的成功路线:首先他的注码压在了秦国国君的孙子异人的身上,表面上看,异人成为国君的可能性一般,但细一分析,当时的秦昭王老了,很快就会死掉(管仲当时的推导是齐僖公老了,很快会死掉),孝文王就会即位,儿子子楚为太子;孝文王多病,很可能过不了多久也会死掉,那么,就会轮到子楚做国君;现在子楚还没有确立太子,最受宠爱的华阳夫人没有子嗣。经过推导之后,只要每个环节不出错,华阳夫人间接掌握着未来秦国国君的继承权,一般人很难发现这个奥秘(管仲当时的推导是齐僖公到齐襄公,再到公子纠,且保证每个环节不能出错)。利用华阳夫人,把自己投资的异人过继给她,做将来的太子,国君(管仲当时是利用鲁夫人使鲁国出兵,公子纠就可以成为国君)。

  吕不韦在早期可以说模仿得很成功,甚至,盗用了管仲的名号“仲父”,这是齐桓公让天下对管仲的尊称,吕不韦也让秦始皇和天下人尊称他为“仲父”。

  文姜的心理

  话说回来,吕不韦了解华阳夫人的心理,可是,管仲还不知道鲁夫人文姜的脾气、个性和爱好。如果是爱财的,可以送点东西讨好,如果是爱名的,可以多奉承。无论如何,他现在需要解读这个传奇女人。

  于是,管仲和召忽陪着公子纠去见文姜,管仲自己是不好单独去见她的,也未必能见到,只有公子纠可以借着亲姐弟的关系去拜望这个女人。

  文姜此时靠在椅子上,神思不定地望着前方,举手投足间都透着优美,就像传说中的西施皱眉都是很美的。这是管仲第一次见到这个传奇的女人,这个女人的故事早就在大街小巷传开了,甚至有人可以编黄色段子来说,还有文人为其写诗感叹,收录在《诗经》里的就有好几篇,可以说就是当时的一个绯闻明星。但管仲第一眼见到这个女人的时候,就感觉她并不像是大街小巷传言的那种让人唾弃的坏女人,她的眼神充满着愁丝,而不是妩媚,像一只蝴蝶,美丽而诗意,天真而脆弱,让人不忍心责怪。

  她一说话,管仲更加确定自己的判断,她并不是贪财或者好名的女人,而是一个重感情的女人,她和公子纠谈论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没有离开对齐国的思念和对齐襄公不幸的悲痛。说到自己老情人齐襄公被害的事情,又听到同父异母的兄弟如此的遭遇,不禁潸潸落泪,这个精通诗文的多情女子骨子里仍有自己的热血。

  管仲没有想到这个传奇女人是这么重感情,那么事情就好办多了,他陪公子纠经常去联络感情,煽煽悲情,自然就会起到作用。伤感越深,愤恨就越激烈,这个“文学女青年”咬牙切齿地跟自己的儿子说:“一定要报仇!杀了那些造反的恶贼!立刻出兵!”

  仁孝往往是得到人民信赖的优点,可在这里却又是一个致命的弱点,鲁庄公弄得进退两难,一边是母亲,一边是臣民大众,哪边都不好违背。

  管仲最终能说服鲁庄公出兵有三个条件:一是鲁庄公的虚荣心,二是他的母亲文姜的作用,三是来临的机会。

  什么机会来临了呢?

  公元前685年,夏,就在鲁庄公犹豫着是否出兵的进退两难之际,东面的齐国再次发生政乱,刚当了没几天的国君公孙无知被杀,齐国国内一度处于群龙无首的形势。这意味着出兵时机终于到来,对于公子纠,对于管仲,久等的一天即在眼前——然而在眼前的东西是否能够得到,管仲又生了一丝忧虑。 。 想看书来

论断:非纠即白(1)
出发之前的障碍

  鲁庄公见到了齐国政府派来迎接公子纠回国的使者,得知公孙无知已经被大臣雍廪设计杀掉,《左传》中说雍廪杀公孙无知的直接原因:“初,公孙无知虐于雍廪”。雍廪杀公孙无知并非全是为了国家社稷,更大的原因是个人恩怨。

  鲁庄公听到这个好消息,立刻叫来了公子纠,双方都很欢喜。但是施伯受了管仲那个故事的影响,还要劝谏鲁庄公。鲁庄公这回没有理睬他,和公子纠做了个口头协议,也就是当初答应出兵的报酬,现在出兵和当初出兵的形势不一样了,但是这个价钱还是同样的,这个协议对鲁庄公很有利。现在只需要带兵护送公子纠回到国内就可以了,不需要打什么大仗,这样简单的事情既能得到高额的利润,又能提升自身威望,何乐而不为呢。

  次日,鲁庄公就点了三百辆战车,上万人的兵马,任命曹沫为大将和开路前锋,两员得力的战将秦子、梁子率领左右军,摆出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中间是招摇星的大型军队阵势。其实,又不打战,护送个人也用不着这么多的军队,这么大的阵势。鲁庄公一定要亲自率领大军护送,一来是为公子纠壮门面,更主要的原因是为了制造声势,让各国诸侯都知道是他鲁庄公亲自给齐国国君“定位”,帮助一个实力相当的国家稳定政局,辅助国君,是何等的功绩,他就是陶醉在这种美妙的想象里。

  管仲的头脑始终是冷静清醒的,他知道现在有许多势力也想乘国内空虚占这个便宜,因而他的脸上总是带着一丝忧虑。

  公子纠问他:“老师,你怎么不高兴啊,我们等了许多年的机会终于来临了,你也应该高兴!”

  管仲没有回答,等鲁庄公和公子纠的兴奋劲过去之后,他从公子纠的身后走出来,跟鲁庄公说了自己的顾虑:别的势力倒不怕,怕就怕流亡在莒国的公子小白,况且莒国离齐都比较近。他曾经一直防备着的那个断言:“非纠必白”,此刻终于发生了,他和未来的齐桓公姜小白的政治矛盾已经上升到最尖锐的敌对时刻。

  管仲决定亲自去结论和毁灭“非纠即白”这个假设,他向鲁庄公要了轻便的骑兵五十人,快马加鞭去莒国除掉公子小白。这个时候他的恐惧就和施伯听到他说那句“鲁后世南面事齐”一样,以至于他要亲自动手杀人,这也是历史上对这位传奇人物唯一一次杀人灭口的记载。

  劫杀公子小白

  一路飞奔,还是晚了一步,当管仲对鲁庄公提到公子小白的时候,公子小白已经在鲍叔牙的强烈建议下向莒国借了一些兵马,出发回齐国。所以,管仲到莒国扑了个空。他大为惊讶,公子小白怎么会先走一步呢?他的消息怎么那么快?这种意料之外的事情让他感到更加的不安,调转马头就往齐都狂奔。原先设想好除掉公子小白的方式落空,莒国离齐都太近,如果公子小白已经进了国都,那么公子纠从鲁国就是骑千里马也来不及,何况他们是坐着慢吞吞的战车。

  皇天不负有心人,管仲终于远远地望见了莒国护送的军队,还好姜小白没有到齐都,可是他走得这么快,到底是谁送的消息呢,看来公子小白此去必有内应。这么一想,管仲心说:“我更要干掉你了!”策马就拦截在了前头,笑着先问候他的老相识鲍叔牙。

  鲍叔牙和管仲已经有四五年没见面,此刻管仲突然出现,让鲍叔牙大为惊喜,正要问他从哪里来,又立刻意识到他应该是风尘仆仆地追赶他们而来的,去鲁国也不需要从这里经过,心里一沉,收起了好朋友见面时的笑容。管仲曾经教他为人臣要尽忠,在这种关键的时刻,他们只是政敌,只有君臣的大义在先,其他的以后再论,所以,他狠狠地瞪着管仲。

  管仲见鲍叔牙一言不发,阴沉着脸,看来是意识到他的来意,就“呵呵”笑了两声,冲车上的公子小白作揖道:“公子这是要去哪里?”

  小白回答:“回齐国,奔父丧。”

  管仲就责备他:“古往今来的礼仪是长幼有序,公子既不是长子,何必那么着急,稍等几日进城也不迟。”稍等几日?姜小白心说那时候也不用进城了,但答不上管仲这番礼义的责问,只好看着自己的老师鲍叔牙。

  鲍叔牙也是个很重视礼义的人,可是这种政治争斗的关键时候,礼义也只能暂且放在一边,自己也是答不上来管仲的这番话,只好怒斥管仲:“你我各为其主,你走你的,我走我的,咱们各不相干。”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论断:非纠即白(2)
管仲心说好一个不相干,见鲍叔牙要强行前进,自己手下带的兵马也只有五十,对方的兵马却有几百,加上战车,这种形势之下,只能使诈射杀姜小白。

  “罢了!”管仲拱手道别,转回马头,大家都以为他要走,就放松了警惕。谁知刚行出去没几步,乘众人不备,管仲拔箭拉弓射向公子小白的心脏部位,众人大惊,只见公子小白顿时口吐鲜血,失神倒下。

  这一箭就算定了“非纠即白”的结论,管仲这么想。公子纠有福,管仲策马飞奔回到鲁国报信,一路上他欣喜若狂,作为政治争斗的当事人,自己做的假设,自己命了题,对于玩政治的人该是多么欢快、兴奋和舒畅。

  这就是历史上很有名的事件,后世没有人对这个经过表示怀疑!

  据管仲自己后来回忆的那段话:“尝与鲍叔谋事而更穷困也。”说明那段时间他的运气实在是不佳,起码在齐桓公即位之前是这样,而齐桓公即位就是他人生大喜大悲的一个转折点。

  后来,史书上说这一箭不偏不斜地射在了公子小白的带钩上,《左传》中没有只字描述这个过程,而《史记》有这样的记载:“使管仲别将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带钩。小白详死,管仲使人驰报鲁。鲁送纠者行益迟,六日至齐,则小白已入,高僖立之,是为桓公”。

  当时公子小白急中生智咬了自己的舌头,吐血失神,倒下装死来迷惑管仲,让公子纠那边以为自己已经死了,再没有什么障碍。或许这就是政治争斗中常见的不确定因素,连人死没死都很难保证。反过来说,管仲的这一箭成全了未来的齐桓公,也成全了自己,否则,没有未来的齐桓公,也就没有未来的春秋霸业,他的远大抱负恐怕未必能实现。

  公子小白和鲍叔牙立刻换成便装,骑马走小道,以免被人发现他还没有死。这样一来,公子小白在暗,公子纠在明,而且,得知公子小白已死的消息,“鲁送纠者行益迟”,走了六天,直到临近齐国都城才吃了一惊。

  先入为主

  先说公子小白悄悄潜入城中,直接奔往威望极高的老臣高僖的府门,当初公子小白为什么能和公子纠一样第一时间得到齐国政乱的消息,正是缘于他以前的人缘。公子小白从小没有母亲,国人都很怜悯他,权臣高僖和他关系密切,后来他逃到莒国双方仍保持着沟通,当公孙无知被杀,高僖第一时间暗中派人给公子小白送信。

  高僖原以为会发生一场“二公子争位”的大战,当公子小白出现在他面前的时候,他惊讶地感叹:“此乃天意!”听完小白一番惊险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