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春秋霸事笔记 >

第4部分

春秋霸事笔记-第4部分

小说: 春秋霸事笔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管仲的这番话表面是出自对事情的分析和劝告,但还有另一个企图,就是想乘机支开这个可能会与他们争夺位子的对手,目前看,齐襄公冒天下之大不韪要去和文姜私会,国内局势紧张,随时有可能发生*,不管是成是败,天下就都属于他们的了,公子小白和鲍叔牙只能远远地看着。

  鲍叔牙急匆匆地从管仲那里出来,赶往宫中,心里企求公子小白安然无事。

  公子小白流亡

  听了外面那些风言风语,在宫中憋着一肚子气的齐襄公此刻正没地方发泄,终于碰到一个人要来阻止他,而且是自己最讨厌的那个弟弟,他顿时大怒,公子小白一开口,他就拿脚上穿着的木屐砸过去,喊着要杀公子小白——要是别人还就真杀了,好歹顾及是自己兄弟没有下手。

  从当时的形势来看,公子小白的流亡是自身导致的,还是管仲的手笔,其实有很大的悬疑点:

  其一,在那么严峻的政局下,明明齐襄公是个暴脾气,对来劝阻的人会开杀戒,公子小白那样聪明的一个人,为什么要犯傻去撞枪口呢?必然是有人在怂恿。谁的怂恿公子小白会听呢?当然是鲍叔牙,但是,鲍叔牙如果要劝阻,为什么不自己去呢?他不至于笨到让公子小白去冒生命危险,必然是有谁“启发”“指导”了他,这个人可能就是管仲。

  其二,公子小白去劝阻齐襄公,如果被齐襄公杀死,对谁有利呢?当然是公子纠,因为接下去,如果发生国内叛乱,齐襄公一死,那么,公子纠的竞争对手就是公子小白,到时候必然是一番争斗,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但是,在没有发生叛乱之前,就把这个竞争对手提早解决掉,那公子纠做齐国国君的胜算就很大。根据后来鲁庄公送公子纠回国的时候、管仲刻意要先除掉公子小白可以看出,管仲早就想除掉此人了。

  其三,齐襄公既然当时没有杀公子小白,说明公子小白的性命还是没有危险的,那他就没有必要立刻逃跑,而拱手把机会让给别人。

  后来,管仲听说鲍叔牙真的带着公子小白跑了,去了附近的一个叫莒的小国,就对公子纠说:“我们也随时准备吧。”

  “准备什么啊?”公子纠不解地问。

  “逃亡或即位。”管仲的两个猜测,他的话里把逃亡放在了前面,说明概率要比即位高一些。

  公子纠还是不懂,看看身边另一个老师召忽,召忽心里明白管仲的推断。齐襄公既然没有把来进谏的公子小白怎么样,说明这个*的国君目前还顾及兄弟情意,没有彻底发狂,一旦他六亲不认的时候,那就要赶快逃亡。

  如果说齐襄公被哪个愤慨的义士给谋杀了,或者发生叛乱,公子纠就有很大机会做国君,但这个前提发生的概念并不高,管仲这边得做好两手准备。 。。

齐国的叛乱
齐襄公之死

  管仲整整等了七年,终于等到了那场*,齐襄公倒台,并且遇害。

  首先解读一下引起“齐襄公之死”的根源。其实,主要就是他“忠贞”的*之恋与当时严格的礼义观念相违背,即便在现代开放的社会来看,这种兄妹的*行为也是受人唾弃和咒骂的,更何况在当时封建的伦理制度下。周礼中规定:女人不能嫁给同姓,更别说是兄妹,如果他在“案发”之后马上收手,或许还不会落得这样悲惨的下场,然而齐襄公一意孤行。

  《左传》庄公二年经记载:“冬,十有二月,夫人姜氏会齐侯于禚”。政治事件的两个主角破除一切障碍再次相会,齐国国内人心惶惶。管仲在自己治国策略的第一条明确说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也”。就是说礼义廉耻混乱的国家,早晚要灭亡,正是有礼义、廉耻的引导,人们才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才能维持安定而平和的生活秩序。

  接着,《左传》庄公四年经记载:“春,王二月,夫人姜氏享齐侯于祝丘”。这对男女又相聚,无人敢管。后来,又在齐国和鲁国之间防这样的地方多次相会,而且据说一起看流星雨,“七年:春,夫人姜氏会齐侯于防。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这对男女越来越肆无忌惮,浪漫无比。

  虽然齐襄公利用战争等手段缓解了国内外的压力,但矛盾没有解决,越积越多,终于在公元前685年,得到了爆炸性的释放,齐襄公在这场叛乱中遇害。《左传》庄公八年传中记载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

  叛乱前的天气:上文说到过流星雨,“秋,大水。无麦、苗”,济水涨了潮,淹没了齐国、鲁国一带的禾苗。有时候自然现象引发的事件就是某一种预兆,往往它们的根源来自人的行为反应。河道不治理,自然就涨水;常年不修水库,就会干旱——这也反应了整个国家机器的运作情况。

  导火线:“齐侯使连称、管至父戌葵丘。瓜时而往,曰:‘及瓜而代。’期戍,公问不至。请代,弗许。故谋作乱。”因为齐襄公派两个将领驻守在一个疾苦的地方,答应他们等到瓜成熟的时候就派人来轮换他们,结果,齐襄公屡次推脱言而无信,两个将领不堪驻守在疾苦之地,才谋反。

  暴动经过:“冬,十二月,齐侯游于姑棼,遂田于贝丘。见大豕,从者曰:‘公子彭生也。’公怒,曰:‘彭生敢见!’射之,豕人立而啼。公惧,队于车,伤足丧屦。反,诛屦于徒人费,弗得,鞭之,见血。走出,遇贼于门,劫而束之。费曰:‘我奚御哉!’袒而示之背,信之。费请先入,伏公而出,斗死于门中。石之纷如死于阶下。遂入,杀孟阳于床。曰:‘非君也,不类。’见公之足于户下,遂弑之。而立无知”。大意是:齐襄公出游打猎撞见鬼,一气之下弄伤了自己的脚,回到住处,正好赶上叛军,虽然得到忠臣徒人费、石之纷和孟阳的掩护,还是难逃一死。历史上有些事情真的说明了这么一点,作恶的人最后千方百计地寻求庇护,也没有好的结果。

  叛乱的结果:异姓人做了国君,此人叫公孙无知。《左传》中记录了他的身份:“僖公之母弟曰夷仲年,生公孙无知,有宠於僖公,衣服礼秩如■,襄公绌之”。无知是齐襄公奶奶的弟弟的儿子,辈分稍微比齐襄公高一点,因为齐襄公对他很刻薄,所以,无知联合他人趁机谋反。

  管仲的流亡

  期盼已久的*发生了,有人欢喜,有人忧愁。在别人看来,管仲其实应该是欢喜的那一类人,因为其中一位叛军将领管至父就是他同族的父辈亲戚。

  在迅速控制住朝野的情况下,管至父来找管仲出任政府要职。此前,管仲曾在他的帮助下,入伍参加过几次战役。

  此前这位父辈亲戚的举荐都没有使他做成官,现在管至父亲自来找他,跟他说:“机会来了。”管至父从小看着管仲长大,知道他有经天纬地的才能,所以,直接要让他主持新政府的工作。但是,管仲没有答应,只是说考虑一下,等管至父带着兵马一走(那时候局势还很混乱,需要带些兵马保护自己),他立刻跑到公子纠那里,叫他们收拾行囊,必须马上就逃。

  为什么呢?叛军杀掉的是正统姜氏的国君,立的是异姓的公孙无知,公孙无知是个无能的人,自然听任叛军将领连称和管至父两个人的主张,目前的局面,他们肯定是杀一儆佰,铲除异己。姓姜“皇家血统”的人留在齐国势必要受到牵连,留在齐国等死,还不如逃到国外,寻找时机再回来。

  那么,逃往哪里呢?管仲认为鲁国是最好的选择,公孙无知做国君肯定维持不了多长时间,到时候,一旦下台,名正言顺的就是公子纠,再借助鲁国这个“娘家”的帮助,继位的把握就很大。

  “是啊!仲所言是对的,现在乘叛军没有回过神来,赶紧跑,不能坐以待毙。”召忽也劝公子纠。

  虽然公子纠有点“妇人之仁”的犹豫,最后,还是点点头,放声痛哭。一个普通人要离开自己出生的家去逃亡,自然是很悲切的,这也感染到了管仲。

  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叛乱发生后,他们被迫立刻收拾了行囊,趁着夜色,溜出了城门。

  管仲在月光下回望齐都的城墙,眼角湿润了,事情并没有按他希望的那样发生,公子纠没有做上国君,反而要流亡,前路茫茫,不禁再次悲叹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前方等待的仍是重重磨难。

  “仲!我们走吧!”召忽打断了他的深思,在夜色里,三个身影消失在远方。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感谢新浪国外网友的支持
我今天看见一行英语很惊讶,我对英语是外行,仔细点开评论一看,原来是国外的读者,在此特地感谢。该作品没有什么炒作,能够真心实意地去阅读,真的非常感谢,就好象在奴役的千里马遇到了真正识货的伯乐。

  2009…01…15 05:29:16 新浪网友(澳大利亚) 

  Your works are realy enjoyable for reading。

  Good job! 

  2009…01…09 15:33:30 新浪网友(美国) 

  继续继续 

  
  凡是国外的读者留言,我都会珍惜地保存在这里,同时,也感谢其他的读者。

管仲的另一个知己
诱导鲁庄公出兵

  管仲曾经断言:非纠必白,但是齐襄公一死,坐上齐国国君宝座的既不是公子纠,也不是公子小白,而是一个异姓的贵族公孙无知。由于形势急迫,危机四伏,他们连夜逃到了公子纠的娘家鲁庄公那里。

  流亡到鲁国之后,管仲开始重新策划反攻回齐国,打败叛军,让公子纠坐上国君宝座,但这一切都需要鲁国的帮助。可是,向鲁国借兵谈何容易,虽然鲁国是公子纠的娘家,但是,有一件事情是永远无法磨灭的,那就是鲁国现任国君鲁庄公的父亲是被公子纠的哥哥齐襄公杀害的,鲁国和齐国就等于是仇人,鲁国是不会轻易去帮助仇家的。

  鲁庄公本就怀恨齐襄公杀害他的父亲鲁桓公,只是自己没有能力去报仇,也不想违背母亲文姜的意思,才大事化小,和齐国表面上正常邦交。

  这几天,鲁庄公听说自己的这个大仇人被叛军杀死了,心中无比喜悦,好像一口堵着的窝囊气一下子吐了出来,有股要扬眉吐气的*。但是,当见到从齐国跑出来落魄的公子纠时,不免又有些酸楚。他们也算是表亲,公子纠一见到鲁庄公就痛哭不已,跪在地上久久不能起来,“这一哭一跪”打动了所有在场的官员——这是管仲教他要深刻表现,才能感动人心。

  管仲为了消除鲁庄公的心理障碍,从三个方面去诱导他出兵:一、他知道鲁庄公为人仁孝,好感情,就用公子纠的悲惨伤心来博得他的同情;二、用丰厚的金钱报酬,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出兵打仗的消耗很大,如果没有丰厚的收益,在当时来说,很少有诸侯会乐于助人、无私奉献;三、用奉承的话语,天底下哪个国君不爱慕虚荣,暗示鲁庄公出兵平齐国之乱将如何如何的风光,鲁庄公自然心为所动。

  于是,鲁庄公在这三者利益所趋之下,召见了群臣,商议起兵帮助公子纠平定齐国叛乱。

  通常说来,在鲁国大的军事行动,通过的程序是很复杂的。

  然而,在这个时候,有一个人从朝臣的班列里走了出来,坚决不同意此刻出兵。鲁庄公满心陶醉的幻想被一盆冷水浇得干干净净。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得力谋士,老师施伯。施伯的话就好像一根针刺破了他刚吹着正大的泡泡。

  施伯进言道:“这个时候不是出兵的最好时机,齐国和鲁国的实力是相当的,没有必胜的把握,万一兵败会波及到鲁国政治的稳定,不可轻易冒险。”

  鲁庄公点点头,心说有道理,他的大脑是理智的,只好宣布暂缓出兵之事,暂缓也就等于遥遥无期。

  施伯其人

  公子纠那边整日在馆中等着鲁庄公起兵的消息,又听说有人进言阻止了鲁庄公立刻起兵,极其烦躁,心里埋怨:自己已经出了丰厚的条件,况且又是亲戚,这样的美事为什么还犹犹豫豫。

  管仲坐在一旁,无奈地苦笑,说:“这个聪明的人应该拉出去斩了!”

  鲁庄公也知道公子纠心急,自己又没有在政府内阁通过出兵的决议,就想派个人去抚慰一下,自己是不好意思去的,就选了施伯,心说:你不让我出兵,就你去跟公子纠说吧。

  管仲就这样见到了施伯,一个年长他一些的中年男子,穿着朴素,却无法掩盖文雅的气质和犀利的眼神,这让管仲感觉到鲁国也是人才济济的地方,政府里有这么有学问的人物,就好像他在齐国政府里见到的隰朋、高奚。施伯见到公子纠身边有两位老师,就想试探一下是不是人才,一个人能不能成大事有很大的因素取决于身边辅助他的人,秦始皇身边有许多战将,汉高祖刘邦身边有三杰,没有这些人,恐怕伟大的事业就很难成就。施伯先和召忽聊了几句,问了几句,心里就明白:嗯,是个人才。接着,又去和管仲攀谈,大惊,明白此人学问才华在他之上。《东周列国志》中这样说管仲:“博通坟典,淹贯古今”。知识和见解让人感觉像是能淹没人的思维,让人惊叹。

  于是,施伯几乎每天都过来和管仲交谈,深入的了解之后,心里明白眼前这个叫管仲的人是天下的奇才,就有意想把他留在鲁国,推荐给鲁庄公重用。

  上文曾经表述过管仲自己对未来的态度:自己的生是为了齐国的社稷,当然没有留在鲁国的意思。可是施伯这个人也是比较奇怪的,在当时的身份,一个是国家重要的大臣谋士,另一个只是流亡的*,以这么悬殊的身份没有必要恭敬地去拜望管仲——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个人的眼光,他可谓另一个鲍叔牙,甚至比鲍叔牙还虔诚。施伯经常间接性地暗示管仲留在鲁国发展,他是如此坚决而耐心地拉拢管仲,他知道奇才如同烈性的猛兽很难收服,却没料到管仲真的就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关羽。

  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