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春秋霸事笔记 >

第25部分

春秋霸事笔记-第25部分

小说: 春秋霸事笔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关于管仲协调君臣关系的例子,列出如下几点:

  一、当国君大脑*的时候,就乘他特别来劲的那刻,冷漠他,再说明原由。

  在《管子》中记载:“桓公谓管仲曰:‘请致仲父。’公与管仲父而将饮之,掘新井而柴焉。十日斋戒,召管仲。管仲至,公执爵,夫人执尊,觞三行,管仲趋出”。说的是齐桓公来兴致,挖新的井,斋戒十日,就为了和管仲喝酒,管仲去了,喝了“三行”,故意不告而别,齐桓公就不高兴。于是,管仲回来说明原由,“臣闻之,沉于乐者洽于忧,厚于味者薄于行,慢于朝者缓于政,害于国家者危于社稷,臣是以敢出也”。

  再如“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立有间,有贰鸿飞而过之。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对”。齐桓公对着鸿雁感慨,一时兴奋豪言抒发大志,两个臣子却一起冷漠他,再告诉他称霸是怎么样的,不是空洞的感慨和幻想。

  二、当国君坚决要一意孤行的时候,就随他去,顽皮的孩子需要挫折的磨练,才会回来找妈妈。长勺之战就是例子,前文已经充分叙述过了。

  三、当国君提出不切合实际的行动或者想法的时候,用话敷衍他,让他觉得这个行动或者想法没有什么意思,去掉他的劲头,转移他的视线,再说明这个行动或者想法的不切合实际,需要怎么做才可行。如果还不满足的话,就哄哄他,小孩偶尔是需要糖果搪塞他一下的。

  就像这次,管仲漫不经心地说:“伐楚嘛,齐国之力再加中原几个诸侯之力足以。”

  他虽然这么轻松地说,但是,伐楚在整个霸业里是最艰难的一个事情。他这么说是想先打消齐桓公担心的心理,然后,把概念偷换了一下,说:“攻打楚国起码要预谋二年,就是做二年的准备,首先,约会各国商议对策,要秘密进行。其次,部署战略,怎么打,直接杀进去,还是用计谋,等等,过程比较麻烦。”

  “这个样子啊!那算了。”齐桓公摆摆手,自己心里也知道这不是件说来就来的事情。“那么,不行就先预谋着。”内心很不高兴,语气里感觉是在撒娇。

  管仲心里暗笑,国君总是有这种打仗的瘾,估计是二年没打上仗心里又痒痒了,耐不下心来。想法被管仲给间接否决点了,心里自然是不高兴的。他是齐桓公的仲父,相当与父亲,“父亲”当然明白自己“儿子”的心理,撒娇是需要哄哄的。

  而且,目前还有那么一些小国总举着“反齐”的旗帜,管仲于是就说:“现在倒有个国家必须解决一下。”

  “哪个?”齐桓公来兴致了。

  “鄣国,就是原来纪国的附属国,后来,纪国被襄公给灭了,这个小国就一直和我们敌对,乘现在有空闲,正好解决一下。”

  “对!这个烦人的小国原来就说要解决掉的,一直耽搁着。还是一贯的政策,先降,不降就灭。”君臣会意地笑笑,做再伟大的政治家也要会讨好上级,没有说拉着脸,直言不讳的政治家能够完成什么大事的。

  管仲在此之前,其实,已经打算对鄣国进行军事行动,此刻只是借口把齐桓公的忧虑暂时转移开,缓解这种君臣上决策的压力。上头说想打,下头否决了,上头肯定不高兴,不高兴的话,彼此之间就潜在地产生了一种隔阂,日久,关系就会紧张。即便彼此明白要相互理解,但是心理上有些毛病是自己不能控制的,所以,政治家也要学会柔软地缓解关系。

  君臣一笑,反而增加了默契感,这是政治的艺术。

  在夏季的时候,管仲就安排了兵力集结在鄣国的附近,《东周列国志》里说管仲就派大司马王子成父在面对着鄣国那边的城墙上巡视了一天,鄣国就害怕得投降。这个说法是有些夸张的,而且其文中说齐桓公在被管仲否决伐楚的想法之后,提出要攻打鄣国,也是错误的。齐桓公担心的斗穀於菟做楚国令尹是秋天的事情,而解决鄣国是夏天就已经部署的,所以,在作者认为,管仲很早就已经在部署对付那些小国,鄣国是第一个。

  至于鄣国,的确是投降的,还不是立刻。管仲在夏天的时候部署了兵力,是想对鄣国造成一种心理压力,使其臣服于齐国。但是,鄣国没有立刻投降,而是去求助鲁国政府的帮忙,当然鲁庄公是不同意救援的,可是,有一些和鄣国亲近的“反齐”派别的人士有率领小军队企图前去营救,算是义气吧,救援军队到了“成”这个地方就不敢前进。为什么呢?猪都知道,那么点兵力去和齐国精锐的三军去打,等于白白送死。所以,就义气到那里了,再前进就不是义气了,就是去送死。

  《左传》鲁庄公三十年经中记载:“夏,次于成”。说的就是想来救鄣的鲁国军队在“成”这个地方停止前进,驻扎在那里,其中没有记载率领的将领,没有记载兵力多少,只能说明是小部分军队。

  鄣国从夏天等到秋天,麦子都等黄了,一看没有什么希望了,再等下去,金黄的麦子说不定被攻打的齐国军队收去,到时候,自己不就亏大了,于是,就别等着义气了,降了吧,不降等死啊!这样“识时务”的国家交的政客朋友的义气也就是那样了。

  “秋,七月,齐人降鄣”。 。 想看书来

剿匪记
刚刚没有费多少力气降了鄣,九月份出现了一次日食,这次鲁国的史官没有在上厕所或者酗酒睡在家里,很认真地记下了日期:“九月,庚午,朔,日有食之”。人们正在议论日食这种奇怪的现象时,河北北部、辽宁南部的燕国(北燕,不同于“五大夫谋反”事件中河南北部的南燕)派使者从大老远地跋山涉水来求救,请求齐桓公出兵帮他们摆平一年到头侵犯抢掠他们的山戎。

  人的名气一大了,就容易招惹很多事情,特别是像齐国举着这么一面仁义的盟主大旗,而且身负维护地区稳定的责任,诸侯们有困难不找你找谁呢。

  齐桓公问管仲怎么办?那么老远,当时是到辽宁的燕国要绕过泰山,那带都是山岭,不像现在有火车直通,当时是要绕开这带的山区,就等于绕道经过石家庄,而不是从天津、山海关去辽宁。而且这带山区也是一些山戎势力的地盘,从那里经过的话,肯定是过不去的,要被“土匪”“打劫”。

  管仲也发愁,思量半天,说:“作为中原盟主,九州之长,诸侯有难不能不救,况且此次若因为路途遥远不能救援,那么,日后*楚国,其他诸侯也会因此而怠慢。”他总考虑的比较远,而且怕齐桓公不肯去,就拿楚国说事。

  齐桓公试探性地问:“可否约会他国?”就是想叫上些同盟国。

  管仲摇头:“山戎兵力不多,齐国足已,况且路途遥远,劳烦他国必然多生怨言。”

  齐桓公心说:就是我一个人去了,这样辛苦的活也只能他自己去做,做个大好人真难!

  于是,没有通知任何国家,齐桓公悄悄地结集了军队,在要经过济水,往石家庄方向去的路途上,遇见鲁庄公率领着军队亲自迎接到河边。鲁庄公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呢?因为齐桓公要绕道去燕国就必须经过鲁国边界,而当时齐桓公没有通知鲁国方面要去做什么。所以,边境的官员报告齐桓公率领大军朝这个方向过来,鲁庄公就担心会不会来*他,这个霸主的脾气谁也摸不准,干脆自己也率领大军前去,如果说是*他的,他也能抵御,如果说是去*别人的,他就说是想去帮忙的。

  聪明吧?

  公元前664年,冬天,舅舅和外甥就在济水河边相遇,鲁庄公皮笑肉不笑地问齐桓公:“这是去干嘛?”如果是换成别的国家,早就打起来了,居然不知会一声。

  齐桓公客气地回答:“我这是去救燕国,不想麻烦惊扰你们,就悄悄地行动了,不想在这里碰见你。”

  鲁庄公当时肯定是很感动,被这个盟主这种无私的精神所感染,内心感觉自己的行为很惭愧,他就是这样一个善良的国君,当即就说:“君剪豺狼,以靖北方,敝邑均受其赐,岂惟燕人?寡人愿索敝赋以从。”

  这些山戎国家的确经常滋扰中原地区,包括鲁国和齐国,以骑兵为主,来得快,跑得快。即使到了清朝年间,也有类似的民族抢掠边境。

  鲁庄公真心实意要跟齐桓公去*山戎,救助燕国,但齐桓公谢绝了。

  “北方险远之地,寡人不敢劳君玉趾。若逐有功,君之灵也。不然,而借兵于君未晚。”齐桓公虽然这么客气地说,其实,自己心里明白这么远的军事行动哪个国家也不会愿意参加,而且真的去了,不仅抢了自己的功劳,还有多生怨言,不讨好,就像管仲说的那样。

  舅舅就河边告别了外甥,鲁庄公含泪目送齐桓公,齐桓公就从这个时候的举动开始深得人心。他大老远地自己亲自跑去救燕国,燕国国君感动得跑到边界来迎接,当时真的哭了。他哭了有三个原因,一个是这伙“土匪”山戎太狠了,已经在燕国抢掠了好几个月;一个是见到了救兵,内心的苦一下子涌了出来;还有一个当然是被齐桓公亲自前来所感动。

  剿匪记

  这伙在燕国肆意抢掠了好几个月的山戎也算是一个诸侯国,叫令支,当时在北面有很多滋扰抢掠中原的“豺狼”国,种类很多,比如山戎、北戎、北狄、白狄等等,就是那种蛮横抢掠为生的土匪强盗的团伙。实际上,在周朝早期,秦国也属于这种类型的诸侯国。

  齐桓公向哭哭啼啼的燕庄公询问清楚这伙山戎是什么名,有多少人,什么样的军事装备,在那些地方活动,燕庄公都一一回答。

  可是,第二天,还没等齐国找到他们,这些在燕国抢掠了好几个月的山戎令支得知有大军来救援,就迅速地跑回了老窝,相当狡猾。

  土匪跑了,按理说就应该收兵,可是,燕庄公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很悲戚,做给齐桓公看,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土匪跑了还会再回来!是啊!土匪跑了还会再回来,那怎么办呢?

  齐桓公看看管仲,意思是说:我们要不要救人救到底?还是,和上次救郑国一样,点到为止?

  管仲过去抚慰一下燕庄公说:“燕侯,放心!主公定会帮你铲除这伙山戎,解决您的后患。”

  燕庄公激动地要跪下似的,向齐桓公和管仲作揖:“多谢上国!多谢上国!”

  管仲心说:救人救到底,求佛求到西!如果再和上次那样无功而返,别人会觉得齐国总是在拣便宜,况且大老远的来一次,不能空着手回去。

  其实,剿灭山戎不像对付楚国,山戎才多少人,正面交战一下子就搞定的,只是头野猪,杀猪的关键就是能逮住它。楚国就不一样了,是头野狼,血腥得很。

  剿灭山戎首先是件不太难的事情,其次有很多益处,一个是卖给燕国一个很大的人情,几乎等于救命之恩。另一个是让诸侯国知道齐国是多么伟大的“老大”,有肉给你们吃,你们有困难给你们帮助!这些生活在*里的诸侯们是多么需要这种保护。没有多少人希望真正的战争,战争只是因为吃不饱、穷困、压力造成的纷争、抵抗,谁不希望有的吃有的穿安稳地活在和平年代,谁愿意真的去做流氓黑社会那样随时可能在大街上被人砍死,大多诸侯们也不希望战争,只是群龙无首。

  接着,在《东周列国志》中出演了一个齐国“剿匪记”的精彩故事:齐国军队先进入山岭,直捣令支国老窝,设计击败了令支的军队。令支国君率领残部逃到了孤竹国,齐国大军又追到了孤竹国,战车因为山路陡峭很难行进,管仲就依照他当初从鲁国押送回齐国时学会的方法,编了《上山歌》和《下山歌》,对军队在山地的行进非常有效。接着,在河边又遇到了传说中的登山神“俞儿”指路,打进了孤竹国。孤竹国败北,藏了起来,又设计把齐国军队引到了死亡的“迷谷”,管仲用“敲金击鼓”在狂沙中集合军队,又以“老马识途”走出了死亡之谷,击败孤竹国,取得了彻底性的胜利。

  这是一个很详细很彩色的版本,管仲在其中表现出来的智慧的描写绝对胜于《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而《三国演义》那些描写战争中的诸葛亮的细节都是作者“染色”的,在这里描写管仲的也同样是带着“颜色”的,不过,这种睿智加在管仲身上也不为过,至于整个轮廓应该是真实的。

  《左传》鲁庄公三十年传中记载:“‘冬,遇于鲁济’,谋山戎也。以其病燕故也”。这是当时出发与鲁庄公相遇的时间:冬。

  鲁庄公三十一年经中记载:“六月,齐侯来献戎捷”。时间是第二年六月。

  齐桓公从燕国剿灭山戎回来,再次经过鲁国国境,派人跟鲁庄公说:“我剿灭山戎回来了”,整整耗时七个月的远征。

  但是,作为史官对于此事,左丘明先生依然做了批评:“非礼也。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中国则否。诸侯不相遗俘”。我想齐国特意去告诉鲁庄公我打胜仗回来了是因为当初出发时在济水河边相遇的原故,回来时去报一声平安,这算是俗家的礼节,未尝不可,却不想和官方的礼制冲突了。 txt小说上传分享

密谋伐楚
齐桓公远征平定山戎之后,在中原名声大震,诸侯各国逐渐开始从心里认同这个舍己为人的盟主,在国际上树立了很好的形象。但与此同时,在南方,强大的蛮夷楚国在令尹斗穀於菟的改革和治理下,国力开始走向空前的强盛,和齐国之间形成了两股蒸蒸日上的势力。一个位于中部地区,一个位于南部地区,这样的膨胀势必要发生碰撞。

  所以,齐桓公有些熬不住,跟管仲提议,预谋*楚国,把它打死在萌芽阶段。其实,这个想法管仲也是认同的,但是自己家门口的事情还没有做好,就去远征,实在是有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