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春秋霸事笔记 >

第2部分

春秋霸事笔记-第2部分

小说: 春秋霸事笔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平庸的小贩在饭店里得到了最原始的感悟。

  管仲的恩人是他的母亲,老母此刻还在家中担心他,想到这里,他狼吞虎咽了几口,结账的时候,他吃的饭钱还没有喂给马的料钱多。

  管仲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知恩、孝顺。其实,我们都没有彻底理解他后来说的那句话——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鲍叔牙是对他有知遇之恩的知己,他把他放在了第二位,第一位也就是最重要的是什么人呢?父母!在管仲看来,父母重于身边任何一个人。

  管仲牵着老马,出了饭店,心里思索着刚才的那个感悟,正往家里赶的时候,遇见了自己的好朋友召忽。

  召忽和管仲、鲍叔牙三个人是从小认识的好朋友,史书上大多只渲染管仲和鲍叔牙的友情,因为鲍叔牙在关键的时候举荐了管仲,但当时管仲和召忽的情义也同样深厚,他们俩也有共同的特点:素有大志。

  召忽看见管仲牵着驮货的老马走在大街上,立刻叫住了他,说正在找他呢。

  找我?管仲本来想躲开的,自己这副狼狈样怎么好去见自己的朋友?况且召忽的身份不一样,是国君的公子的老师(那时候凡是国君的儿子都称公子),这样打招呼很没有礼貌。但对方直接叫住了他,还急匆匆地说是找他,而且找了半天。

  管仲问:“什么事情啊?我这些天在外面跑货。”

  “国君找你去做公子纠的老师,马上跟我走吧。”当时齐国的国君是齐僖公,纠是齐僖公的第二个儿子,召忽就是他的老师。在这种战乱的年代,特别是到了要更替国君的时候,各种势力就开始拉拢人才,管仲被召忽推荐给了公子纠和齐僖公。

  “好的,等我回家见过了母亲,交了货,再跟你去。”管仲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惊喜,只是微微一笑,继续往前走,但他的内心是无比激动的,对于他来说,机会来临了,如果做了国君儿子的老师,那么他就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发挥他的才能,实现他的抱负。

从小贩到公子老师的转变(2)
做公子的老师

  管仲交了货,拜别了母亲,迎面吹来暖风,树上已经有些知了在叫唤。他先去见了齐僖公,其实,他们以前见过几次面,管仲曾经跑去向齐僖公推荐他自己的那套理论,但都被赶了出来。

  此时的齐僖公,受到去年“七国大战”败绩的影响,脸色苍白,他没精打采地看看管仲说:“你就是前几次老拿些理论来烦我的那个管夷吾?”

  “是的。”管仲在下面心想:上次大败之后,齐僖公应该有些后悔常年对外用兵,或许现在,这位征战多年的国君能耐下心来听他的那些策略。

  “哦,你毕竟是有些学问的,寡人虽然厌恶你这样的人,但还是喜欢有学问的人才,寡人命你去辅佐公子纠,愿意吗?”

  没等管仲说愿意,齐僖公就睡着了。当年豪情壮志的英雄,史书上称为小霸主的齐僖公如今累成这副样子,说着说着就会睡着。管仲内心感慨,退了出去,接着,去见公子纠。这是规矩,先面见国君,再去见公子。

  公子纠见到自己老师召忽引见的这个人,十分高兴。管仲不仅满腹经纶,而且相貌俊朗、身材魁梧。一般人的第一感觉都是丑的人让人厌恶,英俊的人让人喜欢。公子纠充其量也就是这么一个很俗的人,他第一眼看到的不是管仲的才华,或许他也根本看不到。他从小在“母亲做主”的恶劣条件下长大,凡事都不用他思考,母亲会决定他的一切,所以,没有多少聪明劲。虽然他不是长子,但有一点是管仲看重的,就是有一个强有力的娘家做后盾,他的母亲是鲁国先君的女儿,这个身份对于做国君还是有点希望的。

  齐僖公一共有三个儿子,最长的叫诸儿,其次就是纠,最小的是小白。最让齐僖公担心的是小白,这个孩子从小没有母亲,很顽皮。这年齐僖公的内心依然抹不掉上次“七国大战”的耻辱,没能攻打下纪国的遗憾,又感觉自己不久于人世,人一到了死亡的边缘,就会想到身后的事情。大儿子已经长大成人,二儿子不怎么聪明好学,目前已经有两个博学的老师教导,现在,只有小儿子很顽皮,也很机灵,需要一个人来管束,找谁呢?

  想了几天,齐僖公想到了鲍叔牙。因为这个人很温顺,很贤德,还因为他的贤德有些愚笨的成分,齐僖公经常批评他做事太讲究礼节不果断,这样的人或许去管教顽皮机灵的人很有效,能像化学反应一样中和。齐僖公就派人去找鲍叔牙。

  听到这个消息,鲍叔牙很郁闷。他早就听说公子小白是那种调皮捣蛋的人,很难管教,又比较顽固,只和国老高僖谈得来。让他去教这样的人还不如打他一顿,可是不接受任命的话就是违抗君命,小则撤职,大则杀头,那怎么办?

  鲍叔牙想到一个通用的办法:装病。生病了就不用去了吧,这种伎俩沿用至今,屡试不爽。鲍叔牙如果不去做公子小白的老师,那么历史将重演,因为公子小白就是后来的齐桓公。也就是说,后世那段鲍叔牙举荐管仲的千古美谈就不可能发生,相应的也没有齐桓公和管仲创下的一代霸业。

  那么是谁使得这段称霸的历史继续上演?这时候,有两个人听到鲍叔牙不去接受任命的消息,跑去揭穿他的伎俩,劝他去做公子小白的老师。

  这两个人是谁呢?

管仲的“完美企划案”(1)
三足鼎立的梦想

  没有读过《管子》的人万万想不到,后来的那段鲍叔牙举荐管仲,管仲因此为齐国创下霸业的美谈正是出自管仲自己的手笔。《管子》中的记载解答了这段藏在背后的历史之谜:跑去劝鲍叔牙接受任命的两个人,其中一个是召忽,另一个正是管仲。

  那么,这两个人辛苦的动机何在呢?

  召忽其实并没有这个意思——劝鲍叔牙接受任命,只是被管仲拉去,因为这样的事情,管仲觉得他一个人劝,鲍叔牙未必肯听,两个好朋友一起劝,把握就大一些。

  那么,管仲的理由呢?鲍叔牙这次真的不解了:以前管仲分东西比自己分得多,是因为他太穷,打仗逃得最快,是因为家里只有老母亲一人,这些都可以理解,现在我做不做公子小白的老师怎么会影响他?鲍叔牙虽然不解,但既然好朋友相劝,自然是好意,暂且听听。

  《管子》中有当时谈话的详细过程,这里把它剖析一下。

  解读其一:管仲提出自己心里的一个长远打算,他觉得齐国目前的形势,是齐僖公老了,将来即位的是他三个儿子中的一个,一般是长子。如果是长子诸儿,他觉得这个人做不长,性格暴烈,*无度,名声也不好。诸儿一旦倒台,那么有希望继任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公子纠,另一个就是公子小白。按长幼的顺序,当然是公子纠,但是现在的世道如此混乱,有能力者居之,谁都说不准。万一是公子小白呢,如果到那个时候,鲍叔牙是他的老师,那么我们就可以明哲保身。如果是公子纠继任,我们也可以明哲保身,两全之计。这就是管仲的“成名”策略,一个完美的“企划案”,“吾与尔各辅一人,若嗣立之日,互相推举”,一个如意的算盘。

  解读其二:在这里,还出现了另一个潜藏的历史预兆,预兆着这三个人的归宿。

  召忽本来是管仲拉来劝人的,听管仲这么一说,反过来劝鲍叔牙推辞掉这份工作。他认为齐国最后继任的只能是公子纠,让鲍叔牙也去做公子纠的老师,并说:“吾三人者之于齐国也,譬之犹鼎之有足也,去一焉,则必不立矣。”意识是说我们三个人就好像鼎的三只脚,有我们三只脚,鼎就可以支起来,暗示得天下。

  这跟《三国演义》里说:“卧龙凤雏得其一可得天下”的说法类似,可刘备两个都得到了,却只得了三分之一的天下。

  “不行。”

  管仲不赞成三个人同时辅助公子纠,甚至说公子纠即使继任了,也不会有什么建树。此时,管仲和召忽的意见出现了分歧和冲突,话题从三个人是否一起辅佐公子纠变成了公子纠做不做得上国君。

  召忽认为如果公子纠做不了国君,“虽得天下吾不生也”,表达他对公子纠的忠心(召忽表明自己的志向)。

  管仲则认为“夷吾之为君臣也,将承君命,奉社稷,以持宗庙,岂死一纠哉?夷吾之所死者,社稷破,宗庙灭,祭祀绝,则夷吾死之;非此三者,则夷吾生。夷吾生,则齐国利;夷吾死,则齐国不利。”(见《管子&;#8226;大匡》)管仲认为自己的存在并不是为了公子纠做不做国君,而是为了齐国的社稷,如果对齐国有利就活下去,没有利就死(管仲表明自己的志向)。

  这不仅仅是一场对未来的猜测的争论,更是两个人在表达自己对“义”的理解。“义”是什么?管仲表达了自己的志向,是为“大义”,召忽是为“小义”,两个人都没有错,这就是“义”的两种表达。

  这一番话也成为后来他们各自结局的预兆,一个为齐国社稷做了“生臣”,一个为君臣忠孝做了“死臣”。

  对于鲍叔牙,可以看出他在“义”上偏重于管仲理解的“大义”,他是一个以国家社稷为重的人,所以,他后来会举荐管仲,“鲍叔即进管仲,以身下之”,可见他内心世界纯洁的“大义”。

  解读其三:由此,可以看出这三个人在“志”与“道”上的区别。

  管仲和召忽是志同,道不合。

  管仲和鲍叔牙是志不同,道合。

  鲍叔牙和召忽是志不同,道也不合。

  所以,最后产生的结果是鲍叔牙接受了管仲的意见,去做了公子小白的老师,他们是“道合”。

  未曾谋面的“君臣”

  鲍叔牙虽然接受了任命,但怕教导不了公子小白这个顽皮的孩子,于是,经常去请教管仲。《管子》中也有一段管仲指教鲍叔牙的话:“为人臣者,不尽力于君则不亲信,不亲信则言不听,言不听则社稷不定。大事君者无二心”。这话后来成为两个人狭路相逢的抉择。

  但是,公子小白并不是传言中的那么顽皮,他对鲍叔牙很尊敬,很礼貌,许多事情都去请教鲍叔牙,鲍叔牙不明白的时候,又去请教管仲,这其中的微妙联系也是潜藏在这段神秘历史中的细节。

  在此之前,管仲和公子小白几乎没有见过面。曾几何时,或许公子小白和老臣高僖在谈经论道时,曾经听到过府门外管仲的叫卖声,可能坐车经过管仲的摊位前,也可能在管仲被齐僖公骂吹牛赶出来时擦肩而过。

  公子小白真正注意到管仲的时候,是管仲出任他哥哥的老师,也就是鲍叔牙做他的老师的那段时间。他远远地看见公子纠车上多了一个人,相貌魁梧英俊,随口问身边的鲍叔牙:“那个人是谁?我怎么从来没见过。”

  鲍叔牙回答:“他是我的朋友,叫管仲,现在做公子纠的老师。”

  既然是自己老师的朋友,公子小白也就不好问东问西,这是礼貌,直到管仲后来射了他一箭,他才开始在意这个似乎一直和他有着某种联系的人,但这都是后话。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治国策略推销的失败
管仲虽然提出了长远的推测:非纠即白,但那是以后,目前齐僖公还没有死,他的第一个目标还是要投向这位国君。既然齐僖公给了他一个做公子纠老师的机会,也同样给了他一个接触这位小霸主的机会。他现在的任务就是要把他的策略推销给这个国君,灌输给这个国君,让对方信服,用他的治国理论治理齐国,使齐国强大。

  所以,他一开始其实就是个推销员,是在春秋逐渐兴起的策略推销团体中普通的一员,当然他没有那些厉害的“说客”般的口才,只有坚韧不拔的勇气,每一次都厚着脸皮去敲开那些元首的大门。

  每天,他找寻着机会向齐僖公说他那番已更加完善的治国策略,有时候他就在宫门口等,有时候托太监传报,都没有结果——大部分时间,齐僖公什么人都不见。

  后来,好不容易有一次机会,一个好心的太监看这个青年人几乎每天都来,就在合适的时间帮他传报,齐僖公才让他进去,并表示耐心地听他说一说他的治国策略。

  “主公欲霸天下否?”管仲直截了当地问的第一句话。

  齐僖公点点头,示意他往下说。

  “当今天下周王室……”管仲停下了,为什么停下了呢?因为齐僖公睡着了,好像他的大论是催眠曲。他惨淡一笑,悄悄站起来,退了出去。

  没有多久,这位以武力有所建树的小霸主齐僖公就这样睡去了,再也没有醒来,好像冬眠了一样,沉静在一个梦里。

  管仲的第一个希望破灭了。

  《左传》桓公十四年经(《左传》为鲁国史官所著,因此书中所有时间线索均以鲁国历史为纲,全书又分“经”、“传”两部分。):“冬,十有二月丁巳,齐侯禄父卒”。人们穿着厚厚的棉衣给这个没有报成“世仇”任务的伟大领袖祈祷,希望那些在他发动的战争下死去的人们宽恕他。

  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葬下了这位只听了管仲一句半大论的国君,或许到目前为止,他已经是最认真听的一位。

  有人说:“齐僖公死了,可以再跟下一任国君去说嘛!”

  你知道下一任国君是谁吗?是那个有点才能却荒淫无度的齐襄公,传言和自己的妹妹有染,并且性情暴躁。即使是这样,管仲也没有放弃,虽然他知道结果会是失败,但还是去试了试。

  “什么事情啊?”齐襄公从外面进来的时候,看见自己弟弟的老师管仲站在门口等他,于是问道。

  管仲跟进宫门去,还是那句开场白:“主公欲霸天下否?”

  嗯?齐襄公接下去连半个字都不想听,一脚就把管仲踹了出去。就像推销员上门推销别人不感兴趣的产品,被凶狠的主人赶了出来。

  管仲被踢了一脚,感到很疼,疼的是心,是内心的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