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霸事笔记-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史书上说这是齐桓公“九合诸侯”的第一会,齐桓公当时还极其年轻,对于他四十三年的国君生涯,这只是第三个年头。在这次盟会上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先是零散的来了几个小国,后来连会议的主角也跑掉了,可以说失败之极,难免怒气冲天。
但管仲看来,这仍是一个小小的胜利,起码大的目的还是实现了,只是遭遇了一些挫折,而挫折正是胜利的前奏。管仲耐心地跟正在气愤当中的齐桓公分析了目前形势,首先要*的国家不是宋国,而是鲁国,不能因为其中细微的变化就打乱整个战略方向。
他在竹简上画了这么一条路线:先是山东西南部的鲁国,再是河南商丘一带的宋国,最后是河南郑州一带的郑国,地域由近到远,把政治军事辐射圈慢慢向外扩大,避免长途跋涉,首尾不能接应。
当中原各诸侯国还在纠缠本国事物的时候,管仲已经开始部署他的外交称霸路线图了,他对齐桓公说:“没有任何事情能比胸中的抱负不能实现更加愤怒和痛苦的。”
这也是他能够一次又一次的直面挫折的动力所在,后来他更是用几十年的辛苦谋略来经营称霸的步骤。如果几次的挫折就后退,或许他现在还是个衣食不饱的小贩,或许早在公子纠那个时候就自杀了,或许也可能在这次北杏盟会上打退堂鼓,过他齐国相国的富裕生活,总之,就用不着冒着战争的危险苦心地去谋划。管仲没有后退,他当时已经四十三岁,而姜太公在这个年龄还没有遇到他的明主,还在埋没着人生,想到这里,他觉得自己是幸运的。
齐桓公再次默默无语,为自己的激动和鲁莽沉默。他问管仲:“那么*鲁国应该怎么做?”
管仲很高兴,齐桓公现在已经能够静下心听他说。
经典智谋:杀鸡给猴看
鲁国是一只通灵的猴子
北杏盟会闹出一个戏剧性的事情,盟会的主角中途逃脱了,给原本看起来没有什么胜算“征讨行动”抹上了一层阴影,齐桓公面对这样的尴尬大发雷霆,发了一通火之后,听到管仲的话,也感觉到生气发怒于事无补,心中的理想若是不能实现,只能终身痛苦。于是,从长勺战役后,他首次冷静地思考,询问管仲:“如何*鲁国?”
鲁国并不是可以用强大的武力解决的小国,齐国和鲁国的军事实力相当,虽然齐国现在可能略胜一筹,但以往的战例是鲁国二胜一负,齐桓公因此担忧地问。
管仲说以军事实力来看,的确未必能打赢鲁国,而且鲁国人才比较多,又知礼仪,一旦国难,全国百姓必将站起来抵抗,就像一只通灵性的猴子。
说起猴子,有这么一个经典故事:“一个农民家里有一次猴子很不听话,不去干活,农民很烦恼,杀也舍不得杀,打也不管用,太聪明了,聪明就知道偷懒,那怎么办呢?一天,他想到一个办法,把猴子放在院子里,过了不久,抓了一只鸡过来,骂这只鸡:“你这个不听话的鸡,我把你宰了!”就把鸡杀了,煮了吃。这可把猴子吓坏了,不听话就要被杀啊!那我还是去干活,总比被宰了吃好,很自觉地去干活。”这就是成语“杀鸡给猴看”,齐桓公没有听过这种乡村的故事,管仲这么一说,品味一下,倒是很有道理。
“那么这只鸡是?”齐桓公拖长了音问道。
管仲用手指在版图上一点,鲁国北部的那个小国,叫“遂”,离鲁国国都比较近,属于鲁国的附属国。何为附属国?就是受大国监管,但完全具有独立的政治权力,只是因为国家太小,后来这样小的国家逐渐就被管制,被吞并了。
杀鸡
这只鸡就是“遂”,但是杀鸡的真正意图当然不能让“猴子”看出来了,也免得鸡跑了。首先要去责备这只“猴子”不听话,齐桓公就装模做样地率着大军,扛着一面招摇的大黄旗,威风凛凛地立在了鲁国东北面的边境上,没有发起任何的进攻,就好像武林盟主带着人举着旗先到达要*的邪教门前,也不说我是来*的,就是驻扎在那里。
这里顺便要提提原来在盟会上答应出兵相助的三个小国,说是一起征讨,各自出了一丁点兵马战车,自己溜过本国,分明就是壁上旁观。管仲心说就让他们观着吧,等摆平鲁国,看他们还坐得住吗?
鲁国政府望着齐国的大军不进也不退,一声不吭地驻扎着,也不知道是不是来攻打的,但*不离十,早做好了防备,正处在那种尴尬难受的位置。人家不说是不是来攻打的,就不好出击,出击了,人家反咬一口说你侵略,可能不是攻打你的,那就是糊涂地吃亏。所以,鲁庄公和他的政府都很别扭,猜测多半是因为盟会没有参加,也听到各国的一些消息,齐桓公要*这些不来参加会议的国家。
说起来,鲁庄公也是有点冤,盟会主题是给宋桓公定位,不是什么要紧的事,而且鲁宋两国没有什么交情。再一个,听说齐桓公要在盟会上立盟主,如果去了,不选齐桓公肯定会惹毛两国关系,这么一来一去的厉害关系,他干脆就不去了。这一不去,没几天,齐桓公不声不响地把军队结集到他门口了。
管仲让军队在鲁境上驻扎了几天,鲁国政府也憋了几天。这天晚上,他把王子成父叫来,让他连夜带一些精干的人马潜到北边的遂国,清早就把它打下来,先打下来,再宣布它的罪行,盟会不至,藐视王命,来一个措手不及。
大司马王子成父连夜带领军队北上,《礼记&;#8226;王制》中说:“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也就是说遂国非常小,相当于一个镇,这么屁丁点的国家,没有来得及防备,就在次日早晨被拿下了。
《左传》庄公十三年传:“遂人不至。夏,齐人灭遂而戍之”。
劝降
一得到在遂国战场上胜利的消息,管仲就把晚上写好的*书派人立刻送往鲁国。鲁庄公刚起来不久,吃了早饭,和大臣们在议论齐国驻兵不进的事情,就听到传报遂国在今天早上天刚亮的时候被齐国攻打了下来,罪名是盟会不至,藐视王命。啊呀!鲁庄公叹了一口气,齐国屯兵在自己边境是为了迷惑他,使他不能救这个附属国。北边附属国被灭,鲁国朝野震惊万分,遂国一些百姓逃到鲁国造成了国内的不安。
与此同时,齐国使者送上了*书,书上指出了鲁庄公北杏盟会不来参加,不吭一声,是辱没王命,特来讨罪,大致和遂国的罪名是一样。只是管仲在最后给鲁庄公留了个台阶下,这么写:“寡人敢请其故?若有二心,亦惟命”。就是说是不是有别的什么原因不来啊?这个台阶也是管仲设的套,就等对方说我是有原因,那么就等于对方妥协臣服。大军压境吓唬鲁庄公走这个台阶,妥协来避免自己国家遭受战争。
但是,偌大的鲁国政府并不都是庸人,也有不少聪明的人才,看穿了管仲这招“杀鸡给猴看”的心理战术,坚决不妥协,他们知道一旦开战,谁输谁赢都不一定。一部分大臣认为退一步保社稷,他们是被灭遂事件吓坏了,另一部分大臣坚决不妥协,弄得鲁庄公进退两难,总没有决心果断地做主,这样反倒让驻扎在边境的齐桓公有些急了。
齐桓公问管仲:“这个计策怎么不灵啊?”
兵法里常常说:“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又有一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既然用了攻心战,就不可能打退堂鼓,改用别的招数。管仲说:“我还有一个棋子”。
什么棋子?管仲没有说,退出了帐篷,这是一件秘密武器,管仲曾经在鲁国的那段时间发觉的一个法宝,一个足以影响整个鲁国政治的女人。 txt小说上传分享
还有一件秘密武器
情感谋略
历史上虽然没有多少女人能够真正地掌握政权,但是有不少女人是在幕后影响着整个政治的发展趋势,在很多时候,女人的分量是很重的。就像“鲁桓公被弑”事件的主角文姜,她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绝对是一个倾国的美女,公认的政治祸水。《东周列国志》中描述她是“秋水为神,芙蓉如面,比花花解语,比玉玉生香”,这样的一个女人其实有什么罪呢?像西施那样有什么罪呢?可是,她的不伦爱情却导致了一场震惊当时政坛的血案,西施的美丽导致了一个君王沉湎女色最后亡国,要怪也只能怪她们太美了。
现在,公元前681年,她已经老了,成了一个中年妇人,是国君的母亲。两个男人都死了,就剩下她一个,心境很孤苦,但庆幸有个孝顺的儿子鲁庄公。
管仲在这个时刻想到了这个女人,想到了她那悲伤和孤独的眼神,还有她对那个惨遭不测的哥哥兼情人齐襄公的想念,我们不妨大胆地说,她是对自己祖国的依恋,就像一个热爱祖国的文学女青年。管仲流亡鲁国期间已经发现,这个女人在鲁国的潜在影响力就相当于国君,她可以制约自己的儿子鲁庄公。在鲁国的时候,他知道鲁庄公这个人的性格比较温顺,而温顺源于他的仁孝,从小就在母亲文姜的文学熏陶下长大(春秋时期诸侯的儿子几乎都是跟母亲在一起,父亲经常出去打仗或者外交,一去就二三个月),鲁庄公因此很听母亲的话,而文学的修养能使人温顺。
而且,文姜和齐桓公是姐弟关系,齐桓公姜小白是齐僖公最小的儿子,文姜的儿子鲁庄公就是齐桓公的外甥。在那个年代有一个复杂的亲属网络,许多国家能利用这种亲属网络拉拢势力,维持阵营。这么一算,其实,就是他们一家人的事情,叔叔要外甥乖乖地听话。文姜自从失去了依恋的齐襄公之后,就很在乎这种亲情。
管仲给文姜写了一封富有感情的信,希望她能出面化解这场叔叔和外甥之间的矛盾,说白了就是要利用这种关系,让文姜去怂恿自己的儿子向叔叔妥协,“鲁夫人欲其子亲厚外家,自当极力怂恿”。
从政治战争无情的角度来看,这是谋略;从感情的角度来说,这是愚弄。有许多时候人们把政治家看作是冷血的禽兽,卑鄙的小人,那是他们站的位置不同,在政治里,欲成大事者不拘泥于小节,否则妇人之仁怎么可能造就伟业,但是当他们回到文人的世界里,他们也是充满热情的知识分子。
放下笔的时候,管仲久久思考,政治有些时候就是残酷而过于理性的,甚至冷血。如果他和文姜只是两个普通的文人,或许会是笔友,或许会是至交。
后来,孔子因为管仲用的这些谋略而有些看不起他,《史记》记载:“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在孔子那里,“吴起杀妻”是罪恶的,“唐太宗玄武门杀自己亲哥哥”也是罪恶的,但是,没有这些卑鄙就不会有“贞观之治”这样的伟业。孔子虽然深明大义,治鲁三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但终未能完成大志。
管仲将信递给仆人,吩咐暗地送到鲁夫人文姜手里,然后就望着天际,心想:面前的路那么艰难,我所做的,无论后人会怎么评价我,我都必须继续前行。
鲁国被迫臣服
鲁庄公十三年,齐国大军在鲁国边境上驻扎了将近一个月,鲁庄公终于迫于内外的压力,回信给齐桓公:“孤有犬马之疾,未获奔命。君以大义责之,孤知罪矣!然城下之盟,孤实耻之!若退舍于君境上,孤敢不捧玉帛以从”。
意思就是说我当初是因为有点不舒服没有去参加会议,现在听到你的话,我知道错了,如果要会盟,希望能在别的地方,在自己的国境内,我感觉是一种投降的耻辱。鲁庄公一方面妥协,一方面找了个借口让齐桓公把兵退出鲁国边境,以解目前的军事危机。
齐桓公接到回信之后,很高兴,立刻就命令退兵,笑着跟管仲说:“你看看把这个鲁庄公逼得连命都不要了,反而要在我们的地盘上结盟。”
听齐桓公这么一说,管仲有点担心,鲁庄公是为了解目前的危机才这样做的,如果危机解除了,他会不会信守诺言来结盟还是个问题。以鲁庄公那样的性格,必然担忧齐桓公会因为长勺战役记仇而陷害于他,像他父亲一样的下场,惨死异乡,这其实是一个抹不掉的阴影。唯一的办法是立刻确定时间,尽早让鲁庄公签定原先以齐桓公为盟主的盟约,免得夜长梦多。
在没有从前线退兵的时候,管仲就起草了在“柯”这个地方会盟的帖子送到鲁庄公那里,双方确定下来时间和地点昭示天下之后,齐国军队这才全部撤退到柯这个地方等着。
但是,管仲的顾虑没有错,鲁庄公的确十分担忧这次的出行,齐桓公曾经两战败在自己手里,担心他会因此报复。他的忧心忡忡被自己的一个爱将看出来了,这个人就是曹沫,他坚持要和齐桓公打一战以雪前耻的想法,被鲁庄公的妥协落空了,现在他忽然起了另一个歹念。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劫”盟前的警告
曹沫的心思
秋后入冬,早晨特别的寒冷,《礼节&;#8226;月令》上说:水开始结冰,地面开始冻结。
这天,四十多岁的管仲起得很早,起来的第一件事,当然是穿衣服吃早饭,但是在吃早饭之前,他吩咐下人去打听一下鲁庄公带多少兵马前来赴会。这是他睁开眼时想到的第一件事情,马上吩咐下去,免得像周公那样饭嚼在嘴里想起什么事情又吐出来说,那样对身体不好,而且管仲从来也不喜欢这么急,所有的事情都会预先计划好。
打探的人回来告诉他,鲁庄公就带了几百号人,已经快到了。
他心里就嘀咕:“不对!按理说他起码要带多些兵马,难道他不担心会出意外,有些反常!”
管仲又问带兵的主将是谁?
下人回答:“是曹沫。”
“哦!哎!”他倒吸了口气,心里便有了些底,听说这个人对齐国怨气很深,喊得最凶的要和齐国打一场的不就是他嘛?这样投降的盟会,他怎么会有脸自愿来?我得去看看。
盟会预定日期前的几天,鲁庄公带着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