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恩怨-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3)谁贩卖形式主义?谁毒害了青年?是我还是他?谁是谁非?应严格检讨。
以上各点,须在一星期内交出材料与文化部,如果他能忠诚老实交代,我同意宽大处理。如果他还隐瞒或辩护,足证问题严重,文化部应严加追究查办,我想先生当能同意。我当继续收集有关材料,在他坦白期间暂不发表。
此致
敬礼
徐悲鸿顿首
七月八日
这两封信札写于1953年,也就是徐悲鸿去世的那一年,两封信叙述的是同一个事情,即著名画家刘海粟的人品问题。徐悲鸿在一通信札上甚至直呼刘海粟为“汉奸”,这不禁引起了我对徐悲鸿、刘海粟两位近代美术教育奠基人之间关系的关注。虽然之前在美术界也听到过两人不和的传言,并看到过陈传席先生以及刘海粟弟子简繁描述徐刘交恶的文章,但依然是雾里看花,不甚了了。此时恩师史树青先生鼓励我,何不利用手中的信札,再查阅一些资料文存,将两人的交往与艺术人生写成一本小书,这样也可以为近现代美术史研究做一些贡献。后来我到中国艺术研究院攻读美术学硕士,导师张晓凌先生亦支持我完成此书。在两位恩师的鼓励下,我便开始搜集史料,走访当代著名书画艺术家,走进徐悲鸿与刘海粟的艺术世界,逐步了解徐刘之争的主要面目,希望能揭开围绕在徐悲鸿与刘海粟身边诸多扑朔迷离的说法,还近现代美术史一段明朗清晰的图谱,给两位大师以公正客观的评价。
。 想看书来
引子
“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为近现代最重要的文化启蒙运动,给20世纪初叶的中国文化界、思想界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美术作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四”运动爆发之前,美术界已经在孕育一股改革之风。
1917年,康有为在《万木草堂藏画目》一书中就指出:“中国画学至国朝而衰弊极矣。”1918年,陈独秀与吕先生在《新青年》上就中国美术展开了讨论,“美术革命”第一次清晰地举出自己的大旗。遗憾的是,首倡国画变法的康有为,及首倡美术革命的吕、陈独秀,后来都由于从事别的工作,转移了注意力,没有再发表比较系统的文章来阐述、深化其美术革命思想。但是值得欣慰的是,康有为、陈独秀等提出的中国画变革与发展、创新的问题,在美术界引起了巨大的震荡。比如,康有为的国画变法思想被他的学生徐悲鸿很好地吸收和继承,1918年5月,徐悲鸿第一次在北大画法研究会演讲,便发出了“中国画学之颓败,至今日已极矣”的呼声。李叔同、李铁夫、陈抱一、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等画坛学子先后出国学习,并将欧洲油画技法引入中国,以期通过学习和引进西方艺术来改变中国绘画现状。
20世纪中国美术界星河灿烂,画坛出现了诸多代表性的人物,如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等,成为构建中国近代美术史绚美蓝图的中坚分子。其中,由于徐悲鸿与刘海粟一直致力于美术教育,留给后世的影响尤为明显。
徐悲鸿与刘海粟都主张用西方现代绘画技术来融合或者改良中国绘画,但是由于各自的艺术取向与人生价值观的不同,各自走的路线也不同。徐悲鸿从欧洲学成归国,带回了欧洲严谨的写实派绘画风格,刘海粟则主张艺术是生命的表现,注重艺术的表现性与艺术家的个性。
迥然不同的艺术追求注定让徐悲鸿与刘海粟在不同的艺术高峰攀登,而早年同在上海的一些经历,又让这两位画坛领袖人物有了一段交集。由于画评人无心的一段文字,使得两位画坛领袖在此后几十年一直纠葛不断,也成就了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一段扑朔迷离的公案。
说起徐悲鸿与刘海粟的这段争议,有一个人不能不提,他就是20世纪30年代活跃于上海文坛的《新时代》月刊主编曾今可。
曾今可(1901—1971),江西泰和人。早年身怀文学梦想,从家乡来到上海,期望在文化圈中扬名立万。百年后,不曾想,历史记住他的方式不是他的文章,而是由他引发的一个个笔墨官司。
20世纪30年代,上海作为经济发达的大都市,其文化市场容量也日益扩大,众多文化机构、报纸杂志丛生,使上海成为文化人的聚居地,很多文艺青年怀抱文学梦来上海谋求发展,曾今可便是其中一位。
最初,曾今可创办了文艺期刊《新时代》月刊。这份刊物1931年8月1日在上海创刊,由新时代书局出版发行。开始时刊物也受到一批新文学作家的关注,郁达夫、巴金、沈从文、丽尼、臧克家、何其芳等,都曾在上面发表过作品。
那时,曾今可是上海滩上十分活跃的人物,他喜欢结交名流,同时又爱制造点文坛新闻,偶尔也来点异想天开的举动,以期引起文坛的关注。众所周知,中国现代文坛的“诗体大解放”让一个刚从美国回来、叫做胡适之的年轻人爆得大名,到上世纪30年代,新式的自由体诗已经在文坛稳稳地站住了脚跟,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诗体大解放”的倡导者胡适之也早已是功成名就的文化领袖、学界翘楚了。曾今可在胡适大红大紫之后,也梦想着一举成名的荣耀,成为胡适之第二,于是,他便邀集一批闲居上海的名流骚客,如柳亚子、林庚白、曾仲鸣、章衣萍、徐蔚南、黄天鹏、华林、徐仲年、余慕陶、张凤等搞了一次“词会”,并写了一篇热情洋溢的《词的解放运动》,发表了自己关于“解放词”的“高见”,不料却引来当时身在上海的著名文化斗士鲁迅的一番口诛笔伐,最终“词的解放运动”无疾而终。
而对于本书的故事来说,却起因于他在《新时代》月刊上无意中的一句话:“国内知名画家如徐悲鸿、林风眠……都是他(指刘海粟)的学生。”于是,一段文字公案由此而起,并最终引发了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两位重量级人物——徐悲鸿与刘海粟长达近一个世纪的恩怨。
自古文人相轻,文人之间唇枪舌剑、你来我往是再不过平常的事情了,那么为何徐悲鸿与刘海粟的这场论战反响如此巨大,两人的恩怨并未随着当事人的过世偃旗息鼓, 反而继续在徐刘的后人以及学生中硝烟弥漫?
徐悲鸿和刘海粟
徐悲鸿和刘海粟是同乡,都是江苏人。
历代以来,江苏出过诸多史上留名的画家,比如,元朝著名的山水画家黄公望、倪瓒均出自江苏。清初并称“四王”的著名画家王时敏、王鉴、王、王原祈也均是江苏人,他们之间有师友或亲属关系,在绘画风格和艺术思想上,直接或间接受董其昌影响,技法功力较深,画风崇尚摹古,极大地影响了清后期的书画创作。他们与吴历、恽格并称“清六家”,在清初的绘画领域,占有统治地位。值得一提的是,吴历、恽格同样是江苏山水孕育的书画名家,而且,恽格与刘海粟又有同乡之谊,两人同为武进人。
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也是江苏人,他是“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他兼擅诗、词、曲、文、书、画、联、印,饮誉清代文坛艺苑,是“扬州八怪”中影响最大的一个,又分别列为“楚阳三高”、“雍嘉七子”、“潍县三贤”之一,并被奉为“板桥派”之宗师。
此外,历史上著名的“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徐祯卿,也为江苏这块人杰地灵之宝地添加了无数*传说。
于19世纪末出生于江苏的徐悲鸿与刘海粟,则是江苏这片灵山秀水之地走出来的中国近现代画坛领袖人物,他们从不同层面丰富、影响了中国美术近现代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画坛大师,被载入美术史册。两个人虽然成长地域相同,同属于一个时代,但处事方式、性格、艺术风格、人生轨迹则截然不同,二人志趣意向如此相异,或许从两人不同的成长环境中便能看出些许端倪。
。 想看书来
迥然不同的童年经历(1)
1895年阴历五月二十六晚,在江苏宜兴屺亭桥镇的一间简陋茅屋里,传来了一声嘹亮的婴儿啼哭声。喜得贵子的徐达章兴奋地给这个孩子取名寿康,以此祈愿他健康长寿。但是少年家境贫寒的徐寿康,常常感受到生活中的凄凉,常在半夜里悲从中来,有如鸿雁悲鸣,因此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悲鸿。
关于徐悲鸿的生日,有两种说法,一说是1895年7月19日,这种说法传播甚广,画家范曾和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女士的书中均有上述说法,诸多报刊网络也都以此为准。但是上海画报出版社出版的《徐悲鸿年谱长编》(王震编着)一书中,却对此做了详细的论证。王震先生认为徐悲鸿的出生年月应该是当年的6月18日,为何错后了一个月,概因旧历的5月是闰月,按照王震的考证,徐悲鸿在1950年回复云南保山县赵国亚先生的信函中曾说:“小像存得旧者,当是当日相晤时之影,今颓然将老矣。我生日为阴历五月二十六,请勿注他日。”1895年有两个阴历五月,前五月二十六日,是公历6月18日,闰五月二十六日,是公历7月18日,也就是说,徐先生无论出生在哪个五月二十六日,均不是公历7月19日。
按照当时人表述的习惯,若是徐悲鸿说自己是生于阴历五月二十六,应当是第一个五月,而非闰月,若真是闰月出生,那就该说闰五月了。也就是说徐悲鸿的准确出生年月应该是公历1895年6月18日。
徐悲鸿虽然从小家庭贫困,但因自己的父亲徐达章先生是方圆百里有名的书画家,徐悲鸿从小就与笔墨结缘。徐达章的书法简练、潇洒、雄浑有力,当地的庙宇、寺庵等多留下了他的手迹。徐达章的篆刻技艺也十分高超,现存的印章有:“读书声里是吾家”、“半耕半读半渔樵”、“闲来写幅丹青卖,不用人间造孽钱”……从现存的印章中也可以看出徐达章的耿直性情与注重家教的良好家风。在这种家风的影响下,徐悲鸿从小就喜欢读书写字。据说,徐悲鸿经常看父亲画画,耳濡目染,也对画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6岁时要学画,父亲不许,或许是他认为画画在当时的乱世下不是一个好职业吧。但颇有绘画天赋的徐悲鸿不甘寂寞,自得其乐地画河边的鸭鹅与家里的猫狗。在父亲的教诲下,徐悲鸿很早就开始涉猎《诗》、《书》、《易》、《礼》、《大学》、《中庸》等中国典籍。据说在他8岁那一年,在读到《论语》中的“卞庄子之勇”时,问父亲说:“卞庄子有什么勇?”父亲告诉他:“卞庄子能刺虎。老虎是百兽之王,异常凶猛。卞庄子是春秋时代鲁国人,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人。有一次,他独自一个人捉住了两只大老虎。这件事传到邻近的齐国,那时齐国的国王正想发兵攻打鲁国,听到鲁国有这样勇敢的人,就不敢出兵了。”这“虎”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悲鸿实在想象不出来,就求别人画一个老虎,拿回来临摹。后来父亲看到了,问他:“你画的是什么东西?”徐悲鸿说:“老虎。”父亲说:“这哪里是老虎,我看倒像是一只狗。”父亲看他一脸懊恼,又安慰说:“你现在应专心读书,等读完了《左传》再学画也不迟。”
第二年,徐悲鸿读完《左传》,父亲遵守诺言,让他正式跟自己学画,每天午饭后,临摹吴友如的石印界画人物一张,也逐渐学习着色,以至于后来徐悲鸿在和友人聊天时说:“吴友如是我的启蒙老师。”
迥然不同的童年经历(2)
徐达章先生有一幅著名的《松荫课子图》,详细描绘了少年徐悲鸿在父亲的监督下刻苦读书的场景。画中少年正在认真读书,旁边老者手持羽扇坐在少年身后凝神谛听,整幅画人物逼真,形神兼备。
徐悲鸿的绘画天赋,小时候就有过诸多表现。据说,有一次,悲鸿父亲对他讲,我要出去一趟,谁来找我,叫他留一个名。父亲出去后,有个人来了,问悲鸿,你父亲呢?悲鸿说,他不在。这个人就走了。等悲鸿父亲回来问他,有人来吗?悲鸿答,有人来的。他姓什么叫什么,悲鸿都答不出来。父亲埋怨他,连个人名都记不住。悲鸿笑笑,也不辩解,只把手摊开,父亲一看悲鸿手掌所画人像,就明白方才来的客人是谁了。
还有一个故事颇能说明悲鸿的才气。悲鸿家隔壁的老太太死掉了,家人很伤心,一边哭一边感慨,遗憾生前没有给老太太拍个照片,连个念想也留不下。悲鸿听见了说,不要紧,我来画一幅吧。他就画了一个老太太在河边洗衣裳。一看悲鸿画的老太太,老太太的儿子说,这就是我的母亲嘛,你怎么画出来的呢?悲鸿说,我经常看到她在河边洗衣服,我看见过她的样子,想着就画出来了。
1905年,宜兴大涝,连年水灾让本已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为了谋生,悲鸿随父亲一道在周围各县流浪卖画。少年徐悲鸿的画艺得到了很大长进,也看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于是给自己刻了一方印章,上书“江南贫侠”,小小年纪,就显示了嫉恶如仇、耿直侠义的性格。
在《悲鸿自述》中,徐悲鸿有过如下记录:“方吾年十三四岁时,乡之富人皆遣子弟入学校,余慕之。有周先生者,劝吾父亦遣吾入学校尤笃,先君以力之不继为言。周先生曰:‘画师乃吃空心饭也,乌足持。’顾此时实无奈,仅得埋首读死书,谋食江湖。”
少年徐悲鸿在这几年间,跟着父亲流浪他乡,脚步踏遍了常州、无锡等邻县各个乡镇,他或许不知道,日后,他会与出生于江苏常州一个刘姓人家的男子展开近一个世纪的论战。
刘海粟小徐悲鸿一岁,于1896年3月16日生于江苏常州的一个已经衰落的书香门第大家庭中,据说出生时因脐带盘在腹上,因而得乳名“盘官”。父亲为其起名季芳,因他兄弟姐妹众多,他排行老九,因此又称刘九。刘海粟三个字也是他自己在17岁时创办上海美专时为自己改的,“海粟”二字取自苏东坡《前赤壁赋》“渺沧海之一粟”一句。
刘家是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