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寒夜孤星--韩信传奇 >

第34部分

寒夜孤星--韩信传奇-第34部分

小说: 寒夜孤星--韩信传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一个真正的军事家而言,机断专行权是非常重要的,而后世的将帅们的悲哀也即在于此——他们会处处受到皇权、君权的高压和抑制。

  韩信是幸运的,所以他必须要去独力闯荡一番,以争取打开一个全新的局面。这样,他一方面把自己的一些想法上表告知了刘邦,另一方面便向刘邦请求调拨给他三万精兵,他要拿这点资本去完成一项无比伟大的使命——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粮道。

  此诚一番宏图远略,而且就可行性与重要性而言,也最终验证了韩信高明的战略①眼光。而在刘邦还没有答应他的时候,刘邦便已经抽调走了在魏国的大部精兵以加强中原地区的防守,因为那里的楚军的攻势太过猛烈了,总使他感到自己势单力孤、渺小可怜。

  但是,刘邦还是自信可以打败项羽的,他也尤其是相信韩信的,至少拜大将时的那番言语直令刘邦犹在耳畔。

  
  ① “战略”一词据说是西晋时期的著名历史学家、《后汉书》作者之一司马彪创造的。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3小节、宏图远略(中)
就在焦急地等候着汉王的批示下来的时候,韩信于是便带领着三、五个亲随去到了魏国东面的那个浸透过赵人鲜血的地方——长平一带,此时这里已经是汉军的势力范围了,作为一军主帅的韩信就是要来凭吊一下这方被需要永远铭记的战场。

  等到他们一行人甫一到达的时候,韩信自然免不了一番心潮澎湃、浮想联翩,毕竟对于每一个用兵之人,这里都足以令他们终生为之梦绕魂牵,他们也都应该到此处好好观览、深思一番②。说起来,五、六年前年轻的韩信随着广陵商帮途经三晋大地的时候,他就有过来这里的冲动,可是他最终还是忍耐住了,因为他惟恐自己会承受不了那种可以想见的莫大耻辱感。知耻而近乎勇。

  而今,强秦已经灰飞烟灭,所以,他得以从从容容地来了。

  韩信就喜欢从高处俯瞰四野,这也许是他的性格所使然。

  此地关山带河,倒也的确是一处兵家必争的险要之地。静静地站立在一些制高点上,他也在试图推敲出当年的长平之战到底是如何一步步地进行的;不过由于此地他还并不怎么熟悉,而且双方近百万的军队在此较量(不计援军),自然那战场腹地会不是一般的开阔。他也就只能凭借着头脑中的想象了。

  遗憾、伤感之余,他也不能不突然想到:赵军之所以惨败,乃至于六国的军队之所以惨败,其实冥冥之中也当是具有一种无可让人预知和抗拒的天命在作祟——为什么完成天下一统的竟偏偏是它作为后起之秀的秦国呢?而不是昔日曾经威风一时的魏国、齐国或者赵国呢?而且东方诸国人才济济,最后又为什么都流失到了它秦国呢?比如除了较早的商鞅以外,公孙衍、张仪、司马错、甘茂、陈轸、范雎、蔡泽、何寿、楼缓、王翦、蒙骜、李斯、韩非、尉缭等文、武才俊之士接踵而至秦国,“若蝉之走明火也”。实在有些让人想不通,起码是想不透彻③,也绝非功利二字就可以解释的。

  难道,这真的就应是那使人敬畏的天命吗?《吕氏春秋》曰:“凡兵,天下之凶器也;勇,天下之凶德也。举凶器,行凶德,犹不得已也。举凶器必杀,杀,所以生之也”, 难道正是因为勇武凶悍的秦国能杀人,上天才由此令其止杀并活人的吗……

  而今,一个甲子(六十年)的轮回快过去了,住在这长平一带的人们除了时不时会从土地里挖出一些金属的武器、残甲之类,自然也少不得会挖出些死人骨头来,而且据说有雨下得大的时候,这一带就免不了会被冲刷出更大量、也更加触目惊心的尸骨来。尤其还有那经夜不息的鬼哭声,所以到了夜间时,几乎没有人敢到这一带来。

  血色的残阳就快要沉下去了,韩信于是便开始带着一身的沉重返回驻地,此行倒也更加使得他清楚地体会到:兵者,凶器也,只当以杀止杀,而不当妄动干戈;然而这只是一般的情形,特殊情况下也许真的只有杀人、大量地杀人才可能解决问题④。

  因此,他便难免又生出了这种有些自私、可怕的想法:人活一世,究竟为了些什么呢?说到底,不就是应该轰轰烈烈一场吗?而何种辉煌又不是建立在众多的牺牲和痛苦之上的呢?可是,也许人生的长久还在于安稳,在于平平淡淡地度过一生……

  不过,他已经走上了这条难归之路,好在他的面前还没有那么多非杀不可之人。

  ② 其实,纵观整个中国古代史,长平之战都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加上后来赵、秦两方的援军,双方直接参战的总兵力合计超过了百万之众。

  ③ 可参见拙文《再论秦始皇何以一统中华》。

  ④ 明代的张居正、洪承畴是了悟这一点的,所以这二位的极大成功之处便在于不惜大量地杀人,哪怕杀的尽是无辜之人。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3小节、宏图远略(下)
正有些矛盾着,他们一行人就来到了长平西面一个名叫“八义村”的小村子附近,据说这个小村子的得名就与那场著名的长平大战有关。想当年,秦军佯败而作为赵军统帅的赵括则命令赵军全线追击,当赵军行至此村子时,突然就有八个当地人站出来拦住赵括的马对他说道:据他们所见,那秦军败得一点也不显得慌乱,辎重、旗子等都没有乱丢乱弃,想来这其中一定有诈。于是这八个人就一致劝说赵括不要再行追击了,而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却根本没有仔细理会他们,仍旧下令赵军全力追赶秦军。

  最后,这八个人就一起在赵括面前自杀了,以试图用自己绝不容苟且的生命唤醒他,可是赵括终究还是一个执迷不悟之徒,八个人的死谏丝毫也未得挽回赵军的惨重败局。因此,后世的人们为了纪念这八个人,纪念这八位忠义之士,就将他们合称为“八义”,而将这八位义士生活过的村子命名为了“八义村”。

  这个故事的确够悲壮的,可是当韩信听完它的时候,他在马上只是一阵轻笑,继而大摇其头道:“难道堂堂一国之统帅真的竟有如此无能吗?哈哈,难道武安君(白起)演个戏也演得如此拙劣,笑谈,笑谈啊……”所以他怀疑这个故事是由那些读过《左传》“曹刿论战”篇的好事之人故意编造出来的,尤其韩信虽然还不能确信长平大战到底是怎么演化成最后的悲剧的(这方面的史料太缺乏了,而赵国方面的当事人也几乎没有存活下来的),但他就是感觉不是这样的,至少绝没有人们想象得那般简单。

  这时候,跟随在他身旁的卫士甘阳于是便接口道:“大将军,小的倒觉得这个故事很可信!想想后来昏庸的赵王迁,不也是因为听信被秦国收买的宠臣郭开的话而处死了名将李牧吗?而换上了那个无能之辈赵葱去统帅赵军……”

  “哦,连这个你都晓得,不错嘛!不过这赵葱也未必是无能之辈,谁让他的对手是秦军名将王翦呢!楚将项燕,也就是他项王的祖父,如此英名神勇之辈,不一样也是他王翦的手下败将吗?且不可听取民间笑谈啊……什么事情到了老百姓嘴上,那就变得简单、歪曲了……”对此,韩信可是有切身体会的。

  “对啊,还是大将军讲得有理,确实有理!嘿嘿,小的们在大将军面前还是些外行!”

  “哈哈,什么时候学会拍马屁了!不过民间传闻也并不纯为无稽之谈啊,它到底还是一面咱们知悉民心的镜子嘛!这赵括让赵人送了那么多条命,实是千古罪人啊,无情地挞伐他自然是有理的!这可是给我们这些带兵者敲响了警钟哪……”

  “大将军所言极是”,这时候另一个卫士申龙也忍不住发话了:“胜败虽兵家常事,可关系着千万条人命啊……”

  “所以,用兵之道也贵在顺民心、得民心,万不可轻易言兵,战端一开更当慎之又慎。如他项王一般滥行杀伐,长此以往必定会使百姓们困顿、厌恶,失败是迟早的事。”韩信最后总结道。

  此时,沉沉的夜幕已经拉开了,他们于是便加快了前行的步伐。 。 想看书来

第4小节、兵发井陉(上)
刘邦很快便答应了韩信的进兵请求,虽然他不免害怕韩信会失败,毕竟三万人马太少了,而且还是长途远征,给粮相对困难;但是,他也一样担心韩信会成功,会成就高可盖主的大功、奇功,到时候也许他一个乡巴佬就很难驾驭那个羽翼丰满、天下震动的韩信了。

  不过话说回来,这中国如此之大,有几个称王的也并不为多,只要将来韩信不忘恩负义、不与自己为敌就好,况且分疆裂土与有功之臣这已是事先约定好了的,尤其乃是情理之中的。然而,东周那段不远的历史却又鲜明地摆在眼前,东周列国之间既互为敌国,而且周天子也是有名无实,最终更为强秦所攻灭①。因此,为长远计,将来即使称了王的,也要保证对他刘邦服服帖帖的才行,起码现在他得准备经常地敲打敲打像韩信这样的诸侯王苗子。

  可是不管如何,项羽是一定要打败的,他可是让刘邦吃尽了苦头,而且现在刘邦的老爹和老婆还都在项羽手上。凡事总要分清主次先后、轻重缓急的,那就走一步看一步吧。

  为此,刘邦便把张耳给韩信派来了。自然,这一方面是为了帮助韩信尽快熟悉赵国的情况,而且张耳在赵国也仍然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另一方面自然是派他来监视韩信的,人家好歹是亲家。

  说来这个张耳本来和陈馀是刎颈之交,可就因为巨鹿之战的时候闹了些误会,再加上项羽的搀和,结果阴差阳错,就闹到了今日反目为敌、你死我活的地步。叹息之余,亦足可为后人鉴戒,而可惜的是,韩信倒并不以此为然。

  这一年闰九月的时候,韩信率领东征汉军先行向北击败了力量较弱的代国军队。

  当时,韩信先是派出了多支小股骑兵部队去反复袭扰代国的几座重要城池、据点,力争麻木敌人,并迫使敌人的有生力量为求全面、有效的防守而分散开来;然后,经过快速、充分准备的汉军主力便突然于深夜之时向代军发动了重点袭击。结果,留守代国的代相夏说被生擒于阏与,代将戚公在逃亡的路上被曹参追斩。而因为有太行山的阻隔,又加之汉军的封锁,所以本与代国互为犄角的赵国所派出的援军被迟滞了行动,竟一时没得赶上汉军进攻的速度。当然,速战速决而不拖泥带水,这本也是韩信一贯的用兵风格,否则他就绝不肯轻易出兵。

  不过此战之后,也让刘邦再一次地领会了韩信的非凡神勇,于是他竟不惜违背了先前的约定,便又从韩信那里抽调回了一半多的精兵,而且更把猛将曹参也给调走了。这样,韩信只得又在魏、代两地招募了一些新兵,使得东征军团的规模不至于低过三万人。他自然晓得兵纵然再精,数量少也不成,何况只是一群刚刚脱离了生产劳动的农民。

  只得再次放手一搏了,他真的没有退路。

  事不宜迟,兵贵神速,接下来韩信就向东去攻打曾经兵强马壮、尤以骑兵闻名、令秦国也有些皱眉的赵国了,而他这一次所要面对的正是赵军的二十万人马,且他们早已是严阵以待。以三万之众对敌二十万,汉军的胜算似乎有些渺茫。

  不过,太行山一带的险峻地形却让韩信说服了手下们不惮去跟着自己冒险,因为在那条进攻赵国的必经之途——井陉口附近,山路尤其崎岖狭窄,不但汉军进攻赵军困难,就是赵军反击也实为不易,倒很是利于汉军出奇制胜;而且汉军近来的士气高涨,他们对于自己的统帅是越来越信赖、越来越奉为神明了,所以他们进军的脚步竟是那样从容不迫。这当然让韩信感到非常欣慰、鼓舞。

  在赵王(赵)歇、成安君陈馀一边,当他们听到汉军东征的消息后,为求稳妥计,自然会凭险据守的,所以他们聚集了重兵于井陉口,这正是在韩信的预料之中的。而赵军号称二十万,其实也不过就十二、三万人的样子,而且大部分也是刚招募的新兵,所以战斗力也并非太强。只是赵军将主力都集中起来使用了,如果换了其他对手估计百万之师也很难占到赵军的上风,还是因为井陉口一带的特殊地形。

  然而,他们的对手是韩信。

  
  ① 在那时的刘邦看来,秦国的郡县制也是不可行的,否则秦国灭亡得就不会如此之快。因此,刘邦在西汉建立之初便恢复了分封制。 。 想看书来

第4小节、兵发井陉(下)
而也恰在这个时候,陈馀手下有一位很是精通用兵之道的广武君(爵位)李左车便向他适时地建言道:“在下听闻汉将韩信飞渡西河,生俘魏王,智擒夏说,又新近喋血阏与,可谓一路势如破竹,料想此人必是有些手段的!我们当不可不有所警觉……”

  “有些道理,烦请广武君赐教。”

  “而今韩信又得到了他张耳的辅助,想来伐赵之心意已决,尤其汉军此时正可谓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难当,故而在下觉得我军尚不宜与其正面交锋,而当行迂回之道为上策……”

  “哦?迂回之策?何以迂回?不过,也不能因为投机取巧而败坏了我赵军的仁义威名……”这陈馀本就是一位有名的儒者。

  “呵呵,那自然是。在下也听闻千里输粮,而士兵就会有饥饿之色;即便就地取柴,士兵也很难会吃好,且多不服水土,这样势必就会影响到军队的战斗力,而今汉军远道进攻我军就是如此……”

  “这是他们活该,都是他刘邦老儿驱人赴死,实在可耻可憎!”

  “再说这井陉之道,其狭隘之至于不能让车子并行、兵骑不能成战斗队列,而今汉军远行数百里,看这势头便不难想见,他们的粮食运送必然会更成问题。故而,在下愿向丞相您请兵三万,乃从小道出奇兵以先行截断汉军的辎重与粮草输送,而丞相您只要在井陉口深沟高垒、凭险坚守而暂不同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