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揭秘西汉王朝败亡之谜:庸才当道 >

第39部分

揭秘西汉王朝败亡之谜:庸才当道-第39部分

小说: 揭秘西汉王朝败亡之谜:庸才当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数日后,立傅太后的侄孙女为皇后。这样的近亲婚姻在西汉王朝的历任皇帝中并不鲜见,外戚们要想世代延续来之不易的荣华富贵。这便是一条捷径。 。。

“恶霸”般的皇祖母(2)
又过数日,哀帝下诏,尊傅太后为恭皇太后,丁姬为恭皇后,二人食邑及私府设置的规格,均分别参照王太后和刚刚册立的傅皇后而定。
  傅、丁二族从此便在哀帝朝闪亮登场。
  傅太后的堂侄傅迁被安排在了侍中、附马都尉的位置上。
  从表面上看“附马都尉”的职责只是掌管皇帝车马,类似于今天国家元首的车队队长,但关键是做这个官的人侍驾于皇帝的左右,因此实际地位并不低。
  以至于发展到了东汉和西晋时代,“附马”一词逐渐成为皇帝女婿的代称。再到后来,便有人把各级地方行政长官的女婿也称之为“某某马”。
  欧阳修在他的小说集《归田录》卷二中,便曾不无讥讽地说:“皇女为公主;其夫必拜附马都尉;故谓之附马。宗室女封郡主者;谓其丈夫为郡马;县主者为县马;不知何义也。”
  在西汉王朝,像附马都尉这种表面看上去微不足道,实际举足轻重的官职并不在少数。
  但这位凭着姑母的权势一步登天的花花公子却不务正业,成天琢磨一些下三烂的歪门邪道,还四处传播禁中机密,显示自己有多么的了不起。哀帝实在看不顺眼,便下诏免了他的职,要把他赶回老家去。
  连策免他的诏书都已经下了,但人家傅太后却说什么也不依不饶,在哀帝面前大光其火。哀帝拿她没有办法,又只好把傅迁留下。
  孔光和师丹对此深为不满,给哀帝上书说:诏书里明明说他“巧佞无义,漏泄不忠,国之贼也”。天子无戏言,如果再留下他,无论对天子的威信还是朝廷的风气,都会产生非常恶劣的影响。
  他们强烈建议哀帝不要收回成命,“以销奸党,应天戒。”但哀帝却不敢和自己的祖母对着干。无论大臣们怎么说,他最终还是收回了自己的成命。
  班固在《汉书》中述及此事,用了一句话,“(哀帝)胁于傅太后,皆此类也”。
  傅太后得势之后,念念不忘当年与她平分元帝之秋色而并称“昭仪”的冯媛,非要置之死地而后快。
  元帝驾崩后,冯媛便随儿子中山王刘兴去了他的封国。
  刘兴已经在两年前病故,留下一个两岁的儿子叫刘箕子(后即位为平帝),由祖母冯媛亲自抚养。这个孩子还未满周岁时,便得了一种被称之为“眚病”的怪症,看什么东西模糊不清,甚至时常还会出现“幻视”症状。
  这种病在当时被称作是“妖病”,因为患者的幻视被认为是看到了不应该看到的祟形鬼影。
  冯媛费了许多周折也治不好,只得求助于鬼神的保佑。
  哀帝听说了这个情况,便派一个叫张由的中郎官带着医生去给刘箕子看病。但这位张由患有狂躁病,还没等到看完小王爷的病,他自己倒犯了病,发怒跑回长安。
  回到长安后,张由的病倒是好了,但麻烦却来了。他担心受到处罚,便在回答尚书的审讯时编了一个故事,诬陷冯媛以巫术诅咒天子及傅太后。
  傅太后正好利用这个理由,派御史丁玄立案调查,把中山国的侍从、官员、冯氏子弟等100多人全部逮捕,分别押往洛阳、魏郡和巨鹿三地关押起来。
  如此折腾了几十天也没有搜出什么像样的证据或证词。
  傅太后不甘心,便重新派中谒者令史立,会同丞相长史、大鸿胪丞等三方组成联合调查组,重新审理此案。傅太后私下向史立许诺,如果此案办得令她满意,事成后必有封侯之赐。
  史立心领神会,便将冯媛的妹妹冯习、冯参的###君之等治罪,死者多达数十人。
  严刑拷打及威逼利诱之下,巫师刘吾供认说确有诅咒之事。医生徐遂成甚至指认冯习和君之二人串通他谋杀哀帝,还对他说:早年曾有一名姓修的医生用针灸治好了武帝的病,获得过2千万的赏赐;给当今天子治好了病,却连个侯都封不上,不如杀了他,让中山王继位,定然会获丰厚的封赏。
  史立便以刘、徐二人的供述为依据,上书弹劾冯媛等人谋反,大逆不道。冯媛被抓了起来审讯,她却始终不认罪。
  史立便对她说:想想你当年为了元帝安危,挺身而出挡在大熊前面,何其英勇啊,如今为何变得胆小如鼠了?
  冯媛转过脸去对在场的人说:这些都是宫中的话、前朝的事,他一个小官吏是怎么知道的?这分明是想要诬陷我。

“恶霸”般的皇祖母(3)
冯媛说完,便饮药自杀。
  冯媛之死,使傅太后多年的积怨终于得到了痛快淋漓的宣泄。她也没有失言,事成之后便对“有功之臣”论功行赏:患狂躁病的张由因祸得福,以最先告发冯氏而获赐关内侯。古今中外,因患神经病而获封侯者,恐怕除了张由不会再有第二人了。史立办案有功,晋升中太仆,掌管皇太后车马。
  朝野上下、官员百姓,无不同情冯氏之冤。司隶(校尉)孙宝路见不平,上书请求重审此案。
  傅太后大怒道:皇帝设你这个司隶,难道是用来对付我的吗?冯氏谋反之事清楚明白,你却偏偏要在鸡蛋里找骨头,故意想出我的丑。那么好,把我抓起来好了!
  傅太后这一震怒,哀帝也紧张起来,于是便按她的旨意逮捕了孙宝。尚书仆射唐林上书力争,被以孙宝朋党论处,贬到偏远的敦煌去做了一名鱼泽障候(低级追补官员)。
  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傅太后终于如愿以偿,在自己尊号前去掉了令她生厌的“恭皇”二字,改称帝太太后(后来又改称皇太太后),恭皇后丁姬也改称帝太后。于是,皇宫中便有了王、傅、赵、丁4位“太后”。
  当时王太后称长信宫,傅太后便要称永信宫。
  终于可以和老对手平起平坐的傅太后开始表现出对王太后的蔑视,和后者说话时经常称呼她为“妪”。这样的称呼如果放在今天的语境中,多少有些“老娘们”或“老东西”的味道在里面,只是没有这么露骨而已。
  建平四年(公元前3年)正月,举国大旱。于是谣言四起,民间盛传西王母就要降临人间。
  西王母是西汉末年的一个令人恐怖的神话人物。在当时就已经广为流传的《山海经》(刘歆曾对此书做过注解)之“西山经”一章中,是如此描述西王母的:“……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意思是说,西王母居住在遥远的西方一座玉质的高山上,虽然有人的形状,但却长着豹子的尾巴、老虎的牙齿,喜欢像猛兽一样尖声长啸;平时披头散发,头上戴满了玉饰,是天庭中分管灾害、五刑和残杀的天神。所谓五刑,在西汉时指黥(刺面)、劓(割鼻)、刖(断足)、宫(阉割男性生殖器)、大辟(斩首)。
  人间信奉的神灵,大多都面容慈善,能够寄托凡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00年前的西汉百姓,信奉这么一个凶煞的怪物,可见在那个时代,天下苍生之心灵,何其惶惶不可终日。
  西王母降临人间的谣言越传越神乎,百姓惊恐。
  关东之民四处奔走。每人手中都拿一根禾秆或麻秆,碰到别人就和对方交换一次,称作“行诏筹”。
  有时候,一个人最多会在路上碰到1000多人,也就会交换1000多次。没钱的人就赤足步行,有钱的人则骑马乘车狂奔;如遇关隘或城门夜间关闭,便翻墙而入。这些人历经26个郡国,朝着京师长安的方向涌来。
  这些从四面八方涌向长安的百姓,集聚在城里的大街小巷和城郊的田间地头,陈设赌博用具,以歌舞祭祀的方式尽力讨好这位即将降临的凶神。
  当时甚至流传着一道更加令人毛骨悚然的西王母手谕:“母告百姓,佩此书者不死。不信我言,视门枢下,当有白发。”意思是说,西王母敕告天下百姓,如果随身携带这个手谕便可免一死;如果不相信的话,就看看自家的门枢下,一定会发现几根白头发。
  凉州刺史杜邺上书对这个事件进行了一番别出心裁的解读。他依据《春秋》经义的原理指出,这个事件必定是傅太后干政所致。他说:西王母象征女人,而民间用于祭祀西王母的赌博用具本为男人之器,如今却用来祭祀西王母,便说明了天下的男人都受制于一个女人;西王母手谕中提及的“白发”,象征衰老,说明衰老之人身居尊位便难以把握局面,容易造成混乱;西王母手谕中提及的“门”本来是供人进出的,象征国家的权柄,“枢”则象征国家权柄中的关键职位。如今傅、丁二族身居朝廷显位,已经遭到上天的警示。
  史书虽然没有记载哀帝对杜邺的这道上书做何反应,但可以想象,傅太后定然非常窝火。
  也就在杜邺上书的这段时间,傅太后想要让哀帝封她的堂弟傅商为侯。
  尚书仆射(尚书令之副职)郑崇上书谏阻,哀帝一时犹豫不定。
  傅太后大怒道:哪里有堂堂天子反而受制于一个小臣的道理!
  哀帝只好封傅商为汝昌侯。
  哀帝即位之初,便曾追封傅太后的父亲(已故)为崇祖侯,这次反而把“崇祖侯”更名为“汝昌哀侯”,说是为了方便傅商继嗣其侯爵。
  这个细节足以说明傅太后尊显其族的用心是多么的急迫,同时也说明傅氏之宠已经到了连哀帝都觉得不好意思的程度。当初这个“崇祖侯”的封号,起得就有问题。从字面上看,这样的封号不太可能由后辈继嗣。傅太后的父亲去世得早,没有亲生的儿子,她的3个堂弟中的两个,傅喜和傅晏(哀帝岳父)都已经封侯;如今又觉得再封一个傅氏子弟为侯,显然很过分。想来想去,只能以继嗣的方式来解决,于是便想出了这么个滑稽的办法来,以后辈的封号来重新矫正先辈的封号。
  

傅氏外戚集团的另类分子(1)
傅喜和傅晏是傅氏外戚集团在朝中最活跃的两个人物,但二人的立场与品行却相去甚远。傅晏和傅太后如出一辙,因此成为她最得力的干将。但傅喜却与他们格格不入,在傅太后看来简直就是一个吃里爬外的叛逆者。
  傅喜自幼好学,品行过人,在哀帝即位时便被任命为卫尉(负责皇宫警卫),稍后即升迁为右将军,正式进入朝廷重臣的行列。
  但也正在此时,姑母傅太后参与朝政的欲望令傅喜忧心忡忡。他以为自己和这位姑母关起门来是一家人,没有什么不好说的话,于是便数次向她进言,建议她不要再来搅和本来就已经一团乱麻的朝局。
  刚开始的时候,傅太后只是觉得他很扫兴;接下来便对他非常失望;到最后进而发展成为对他的仇视。
  哀帝即位不久,王太后便指使大司马王莽辞官回家,以避开傅太后的锋芒。王莽是当时众望所归的首辅大臣,他的离去让朝臣们感觉一下子没有了主心骨,于是便纷纷把希望寄托在傅喜身上。
  但是,此时已经非常失望的傅太后,无论如何也是不会让傅喜来当这个首辅的。她非常清楚,如果他当上了首辅,以他从政的理念、立场和在朝廷的威望,自己今后指不定会有多么难过。
  既然身为右将军的傅喜不可能出任大司马,于是左将军师丹便顺理成章地坐上了首辅的位置。更加出乎朝臣们意料的是,傅喜竟然被免了右将军的职务,改任光禄大夫,回家养病。
  大司空何武和尚书令唐林看到这种局面,便再也坐不住了。他们二人同时上书,称傅喜为“傅氏贤子”,众望所归,让他立于朝堂之上,实乃“陛下之光辉,傅氏之废兴也”。
  哀帝本人也对傅喜颇为倚重,对何、唐二人的观点深有同感。不过这时候他还有另外一番心思,担心成帝朝的重臣们过于强势,影响自己的政令畅通。他非但没把傅太后的干政当成自己的绊脚石,反而想借她的手来对朝中关键人事进行重新洗牌。
  这是历代头头脑脑们都惯用的伎俩。有时候我们在一个单位里,看到某些大家都公认的品行不端之人翻手为云,覆手为雨,颐指气使,为所欲为,便误以为是“一把手”昏了头、瞎了眼,竟然看不到这种“奸臣当道”的局面。殊不知这正是“一把手”自己布的局,他要借这些所谓“奸臣”之手,来达到自己并非很光明的目的,于是便对他们的行径装聋作哑,视而不见。
  既然要让人家来背这个黑锅,总得给人家一点儿甜头。等到目的达到了,再来个“为民除害”,亲手铲除这些“奸臣”们。这种过河拆桥的行径,往往都会落得个“英明”的美名,让下属们心生对自己的感恩与颂扬。何乐而不为?
  当然,以哀帝的年龄(仅仅19岁)、阅历,及其与傅太后血浓于水的亲情,他未必能够考虑得如此深远。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在即位之初便有意纵容傅太后,来达到对重大人事格局重新洗牌的目的。
  于是便有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局:2个月后,哀帝居然找了一个借口,策免了何武的大司空官职,保留其侯爵,遣返他回到自己的封邑,同时将大司马师丹改任大司空,把首辅的位置腾了出来。
  策免何武的借口简单而牵强:他派人去四川郫县老家接后母来长安奉养,但正好遇到成帝驾崩;他担心政局动荡,沿途不安全,便暂时让后母留在老家。于是便有人上书说他用心不诚。
  这正好为哀帝提供了策免他的理由。
  又过了3个月,到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正月,哀帝再次起用傅喜,任命他为大司马,封高武侯。
  虽然经过这么一次起落,傅喜还是禀性不移,依旧与傅氏家风格格不入。人家都骄奢淫逸,他却恭俭严谨,俨然是一个傅氏外戚集团里的另类分子。
  此时傅太后还被称为“恭皇太后”,名号上稍逊后者一小筹,是她的一块心病。这年秋天,傅太后又指使别人上书为自己加尊号。
  哀帝让朝臣们充分发表意见,绝大多数人都不敢得罪傅太后,唯有傅喜和孔光、师丹三人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