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滇味文化 >

第29部分

滇味文化-第29部分

小说: 滇味文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祭风在纳西语中称为“海拉里肯”。纳西族人相信人死之后,他的灵魂还活着不死,而非正常死亡的灵魂会受到魔鬼的折磨,还会变成恶鬼来害人。因此,人们就请东巴祭司进行招魂,对这些灵魂进行超度,安抚这些亡灵。因殉情而死的亡灵,则会被祭司超度到玉龙第三国。那里有蓝天、白云、高山、青松,还有老虎可以当坐骑、白鹿可用来当耕牛。死去的亡灵在那里可以实现男耕女织、无忧无虑、相亲相爱的生活梦想。因此,祭风的目的就是超度那些因殉情、战争或灾祸而非正常死亡者的亡灵,使它们安息。
  东巴音乐是指在东巴宗教和祭祀活动中,由宗教人士在伴乐中吟诵的一种曲调,是东巴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以口头的形式流传,除了占卜经书外,大多经书都是用来诵唱的。东巴音乐的唱腔有50多种,吟唱的曲调主要以纳西民歌调为基础,使用的乐器主要是板铃、板鼓、锣、钹等。它的特点是唱音乐和器乐音乐相合,节奏单一、谱点简单、音调洪亮。
  东巴文学主要是诗体韵文,其大多是东巴祭司在神坛上吟诵的经文,还有一些是东巴祭司和民间歌手唱的民歌。它们实际上是劳动人民集体创造出来的,只不过被东巴祭司和民间歌手进行了部分整理和应用。其中很多韵文和民歌已被收录进东巴经,一部分则以传统民歌的形式在民间歌手中传唱。
  古老的东巴画是东巴民俗文化中宝贵的文化遗产,形式多样,主要有木牌画、纸牌画、布卷画和经文画几种。纳西族人在举行仪式时,都要绘制很多佛神、人物、动物、植物以及妖魔鬼怪的形象,然后对这些画进行膜拜与祭祀。这种具有宗教活动性质的绘画,就是东巴画。东巴画艺术具有贝叶经的形式、优美的线条、美丽的色彩、动态的表现和特征的摄取五大特点,主要表现古代纳西族人的信仰,以及神灵鬼怪和一些理想世界的形象。在东巴画中,以表现丧葬时超度死者亡灵仪式的布卷画《神路图》最为出名。它长14米,宽26厘米,画面主要分为地狱、人间、自然世界、天国4个部分。整个画面色彩鲜明、人物造型生动,极具纳西族的传统风格和特色。

第十四章 纳西族文化(2)
二、纳西族象形文字
  纳西族的象形文字又叫东巴文,是一种十分原始的图画象形文字。从文字的发展历史来看,它比甲骨文还要原始,属于文字起源时候的形态。它最早被画在木头等东西上,后来因发明了纸,这些符号图象又被写在了纸上,形成东巴文经典。
  现在保留下来的纳西族象形文字大约有2200多个,它们具有浓厚的图画特点,一个字像一种事物或其含义。但是,它又和图画所追求的美感不同,因为其主要功能是表达某一个物体或者含义。它用简单的笔画画出事、物、意的轮廓,并把一个字与一个字进行区别。其造字方法主要是依类象形、变易本形、突出特征、依声托事四种。所以用这种象形字写出的句子,大多时候像是一幅图画,而且只具有一种提示意义的作用,没有固定的读法。这种特点导致在纳西族人居住的地方,人们会说纳西语,却不认识用象形文字书写的东巴经书,更不读不懂经文。只有少数从小从师学习的东巴教徒才能看懂经文,并读出其中的句子。
  随着纳西族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和影响,在明末清初时,丽江纳西族中的一些东巴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创造出格巴文。格巴的意思是弟子,格巴文的意思是东巴什罗弟子创造出的文字。一直到今天,纳西族人所创造的这两种古文字还在使用,成为文字史上的一个奇迹。由于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存在并被使用的象形文字,所以它被称为人类文字起源和发展的“活化石”。现在,纳西族还保留着很多用东巴文和格巴文书写的东巴经。这些经书记录了纳西族先民的语言、文字、社会、历史、经济、天文、历法、地理、神话、宗教、哲学、诗歌等方面的内容,对于了解、研究纳西族文化和东巴文有着重要作用。
  三、纳西族婚俗
  纳西人的婚俗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婚事一般由父母做主,由媒人撮合,讲究门当户对。纳西人在本民族内部,同姓不同宗的人可以通婚,但禁止同姓同家族的人结亲。结婚都要经过订亲、请(送)酒和婚礼三个阶段。
  欢庆婚礼的人们
  在纳西语中,订亲叫“日蚌”,意思就是“送俩”。纳西族的父母在自家男孩长到五六岁时,便开始为他物色媳妇。一般是请东巴算八字和生辰,然后到寺庙烧香求签。如果看中女孩的生辰属相都很好,男方的父母就请媒人带一壶酒去女方家为儿子说亲。如果女方的父母经过考虑和调查后同意这门亲事,双方就会在女孩十岁以后选择一个好日子订婚。
  订婚时,男方要向女方送去礼物,这个过程叫送小酒。男方送的礼物包括白米20斤、好酒5斤、红糖2包、茶叶2包。送了小酒之后,如果双方对婚事不满意,还可以反悔。如果女方想退婚,就把所收礼物退还;男方想退婚,把决定告诉女方就可以了。送过小酒后的一年,男方要向女方送第二次礼,这次叫送大酒。礼物除了酒、红糖、茶叶外,还要送上一匹布、两件衣服、一对玉石或银手镯、30斤猪肉和一些现金等。这次送礼要披红挂彩,由媒人和男方亲友把东西送到女方,女方家里则用酒席招待客人。而且,人们在喝男方送来的酒时,要称赞酒好、酒甜,这样表示双方很乐于结为亲家,也有祝贺的意思。吃完酒席后,女方送一壶酒和两盒红糖给男家作为回礼。送过大酒之后,双方对婚事就不能反悔了。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十四章 纳西族文化(3)
送大酒的第二天,男家的亲戚要到女方家去看看,此后两家人就开始相互来往。送过大酒订婚后,男的在每年端午、中秋和冬至,都要请媒人给女方送去几斤大米、2包茶叶和红糖。农忙时,男方还要请未婚媳妇来帮助,走时送给她一些优质小麦作为回报。每年春节,没有完婚的男女各自找个伴友,一起前往对方家里拜年。但是他们不能互相谈话和接触,要严格遵守伦理道德,更不能做出越轨的事情。
  等男女双方到了20岁左右时,两家就要商量选出一个好日子举行婚礼。婚礼由男方家族中的长者操办,并由他分派族人办一些具体的事情。结婚的前几天,族人会在新郎家的院子里搭彩篷,在大门外扎迎亲牌坊,挂宫灯、贴对联。在洞房的门框上挂一个用红纸糊着的筛子,红纸上写着“麒麟在此”,并在上面插3支用桃木做的箭,用来驱邪。在结婚的前一天,媒人带着男方的亲友和吹鼓手,抬着迎亲用的衣服、布匹、酒、肉、米、糖、茶、饵块等物品去女方家。女方家会把送来的彩礼放在自己家院中的方桌上,举行点收仪式。当天晚上,男方在自家院子里摆好糖果、蜜饯、酒和茶水招待附近的青年。他们边唱祝婚歌、边跳舞,以增加喜庆的气氛。女方家同样在本村招待男女青年,大家一起唱“嫁女”古歌。入夜之后,新郎要和一位小男孩睡在新床上,进行“压床”,据说这样可以使新郎以后儿孙满堂。
  在结婚的当天,新郎穿上长衫和马褂,带着插花的礼帽在门前迎新娘。新娘到了之后,他就走上前去掀开花轿的门帘,扶新娘出轿,向送亲的人鞠躬致谢。新娘进门时,按照风俗要跨过门槛上的“马鞍”,说明新娘从此就是男家的成员了。新人在祖先祭台前拜过祖宗后,进入洞房。此时,新郎要换上新娘送来的拴有红线的新鞋,再次出新房招呼客人。新娘则脱下红大褂,重新梳妆打扮,换上新的衣服。过了一会,两个新人一起到堂屋进行认大小仪式,即按照长幼亲疏对在场的人鞠躬行礼。接下来,按照传统习俗,男女宾客入席就座。在男宾席上,新娘的兄弟被尊为上宾,坐在首席上;在女宾席上,新娘的母亲坐在首席,其他客人则依长幼次序入座。举行喜宴时,新郎和新娘要向来宾敬酒,亲朋们则举杯祝新人幸福。这天晚上,青年人在新郎家的院子里唱婚歌、喜歌和欢乐调。主人则用酒、糖、茶、瓜果和点心招待他们,新郎和新娘也出来向他们敬酒。新婚的第二天,婆婆要亲自端来并喂新媳妇一碗莲子粥、一碗面条,以示对新娘的关心。
  婚后的第三天,新娘和女婿要回门。这天吃过早餐后,早已经妆扮好的新娘和新郎在朋友和亲属的陪同下,带着茶、糖、肉、饵块等礼物去女方家。新娘在快到自己家时要放声大哭,表示自己急着见到自己的家人。进家门后,新人先拜祖先,再拜父母和长辈,最后向客人敬酒行礼。客人们喝完酒之后,送给新人一些礼物。女方村寨的男女青年会到新郎坐的桌上敬酒,同时想出很多办法戏弄和刁难新郎。当天傍晚,新人不能留宿于女方家,必须返回自己家。在离开之前,岳父和岳母要回赠些酒、糖之类的礼物给自己的女婿。
  新婚的第四天,如果新人家离丽江古城比较近,就会一起游丽江的古城街,在路上遇到亲友时还要向他们散发喜糖。在一些纳西族人居住的地区,新娘在这一天会在小姑等女性的陪同下上街买鱼、葱和松明等东西,表示鱼水之情、照亮前程和孩子聪明等含义。第五天,新娘要独自回娘家,同母亲、自家姐妹、女伴谈话。这时,父母会教她怎么待人处事,以及一些生活方面的规矩和礼节,傍晚新娘必须返回夫家。到此,新婚才算完全结束。 。。

第十四章 纳西族文化(4)
四、演变中的中元节
  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五,纳西族人都要过传统的节日——中元节。它在纳西语中称“三美波季”,也被称为“鬼节”或“七月半”。纳西族有祖先崇拜的习俗,中元节是他们祭拜祖先的重要节日。在节日期间,他们要把自己家或家族的历代祖宗接回家中供奉,表示对先祖的怀念,祈求先人保佑全家平安。
  虔诚祭祖的人们
  纳西族的中元节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分为“接祖”和“送祖”两部分,每个家族都有接祖和送祖的固定日期。有的家族是七月初一接祖,直到七月十五才送祖;有的家族则在七月初九或者七月初十接祖,七月十四送祖。
  到接祖那天,家里的主妇要先煮好一碗面条,然后主人拿着香火纸钱到自家的大门外点燃香烛,一边烧纸钱,一边嘴里念着请自家的历代祖宗回家过节,这样就算把祖宗请回来了。家里的堂屋还要立一个祖先的牌位,上书“……氏门中历代内外宗亲之位”,并在牌位前供一碗面条、糕点、海棠果、茶水和酒等,供桌上还要点燃长明油灯。在接祖当日的晚饭中,家里的主妇一定会准备一道叫炒芋花的菜,象征着给老祖宗用的拐杖。送祖宗之前,人们要在每天晚饭前先烧香祭祀,并把饭菜在牌位前敬献一会儿,即把每道菜挑上一点,放进一个装有冷水的碗里,再倒到门外,表示请老祖宗吃饭,然后全家人才能坐下来吃饭。在节日期间,大人会告诫孩子们不能在家里哭闹、喧哗、追逐,以免惊扰老祖宗休息。已经出嫁在外的女儿则要在节日期间带上香火纸钱和糕点等供品回娘家祭祖,否则就说明她已忘祖忘本。
  送祖这一天,家人要把出嫁的女儿请回家来吃饭。每家每户早早地吃过丰盛的晚饭后,就开始送祖先出门,让他们回到自己安息的地方去。送祖时,人们要把以前供奉的纸牌位烧掉,并给老祖先烧很多纸钱,然后用一个盆把牌位前所有的供品装进去倒到河里,让河水冲走,再在河边烧上几柱香,祝愿祖先一路走好。到了夜晚,孩子们高高兴兴地来到河边,把一盏盏精致的河灯小心地放入河里,让它们带着自己的祝愿和希望,顺着河水漂向远方。现在,在中元节放河灯已经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
  五、纳西族骡马大会
  纳西族骡马大会是一种物资交流会,在纳西族居住区具有影响的骡马大会有丽江县骡马会和永胜县骡马会。
  丽江县骡马会一年两度,即“三月会”与“七月会”。三月会早期为黑龙潭会,一般在农历三月中旬举行,为期5—7天,会场在丽江黑龙潭边的广场,是清代以来纳西族人祭祀龙王、祈求丰收及进行物资交流的活动。七月会在丽江县城狮子山后的旷野举行,为期7—15天。据当地民间传说,这里的骡马会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丽江自古就有“花马国”之称,《明史》中记载:丽江民以马易金。其他一些资料也写到了狮子山的七月骡马会,其中还详细描述了丽江马:体型匀称、四肢有力、头小而灵秀、善跑且耐力好,不但农民喜欢,部队也常常大量购买它。
  辛亥革命后,七月骡马会开始声名远播。到了会期,云南各地的农牧民都会前来,陕西、河南、四川、安徽等省区的人也会不远千里地来选购骡马,并带很多货物在这里进行交易,甚至还有尼泊尔的客商,每天上市的骡马可达数万头。另外,这里还出售各种农具、土特产品和民族特需商品。各地各族群众来赶骡马会,除进行买卖交易外,还能吃到很多风味小吃。在举行骡马会期间,当地民间组织会举行许多文艺演出、体育竞赛,如对歌、跳东巴舞、唱滇戏、赛马、杂耍等。20世纪70年代初,七月会的会址改在大研镇东北郊的红星会场,90年代末迁至拉市乡恩宗。
  除了丽江县骡马之外,永胜县骡马会在当地也很有名。其发起于1915年,首次举行骡马会是在1919年,当时由商会筹办,时间定于农历初五到十五。在永胜举行的骡马会上,还要举行跑马比赛,在比赛中设一等马一匹、二等马四匹、三等马八匹。
  

第十五章 佤族文化(1)
佤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澜沧、孟连、双江、耿马、永德、镇康等地区。历史上,佤族自称“佤”、“巴饶克”、“布饶克”、“阿佤”、“阿卧”、“阿佤莱”、“勒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