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滇味文化 >

第21部分

滇味文化-第21部分

小说: 滇味文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傍晚终于在等待中到来了,但是此时全家人还不能坐下来一起吃团年饭。家里的男主人要先在门前挂出懒力巴枝条、包泡刺藤、菖蒲,用它们来隔除邪气、消除灾难。然后男主人还要戴着钢盔,穿上铠甲,手握一支尖梭标枪,一个人躲在自家大门的角落,两眼不住窥视寨外,做出站岗放哨的样子。据苗族人解释说:如果在这时候,有饥饿的野兽窜进了村寨,站岗者就用这支锋利的梭标把野兽杀死,使刀尖见红。如果有外族来侵犯,就用这支梭标和他们火拼,把敌人赶出寨子。如果这时候苗族人的朋友来了,主人就会高兴地跑出家门,把朋友请进自己家里,请他吃一顿友好的团年饭,并和自己的家人一起欢度除夕。
  苗族人为什么会有这种特殊的年俗呢?据苗族的一些老人说:苗族最早是住在黄河岸边的,可是他们总是遇到外族残杀、驱赶,无奈之下才迁到西南的山区。苗族的祖先在这里架木为巢,繁衍子孙后代。可是,他们在这里生活后,还常常遭受野兽的侵害和外族的侵犯。这些外族人常乘除夕之夜,纠集很多人马偷袭苗族的村寨,把苗家人过年的酒和腊肉全部抢走,还杀死很多无辜的人,并把村寨烧毁。因此,苗族祖先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和家园,在除夕之夜,每家每户都要手持武器、全副武装地戒备着。年长日久之后,就逐渐演变成一种特异的年俗。
  二、苗族吃新节
  苗族有一个传统的风俗习惯,叫做吃新节,在苗语中称“努格西”,意思就是吃新米。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三,苗族人都会欢喜地迎来吃新节。早在这天之前,姑娘们就准备好美丽的衣裙、飘带和银花首饰;小伙子们修整和添置好芦笙;大人把家里的牛马喂得膘肥体壮。节日这天,客人穿上盛装,担着鸡、鸭或米酒等礼品,牵着斗牛来到主人村寨。各家的主妇也早早蒸好了新米饭和鲜鱼。等到年老的客人来了之后,户主就带着自己的孩子,挑着鸡鸭鱼和酒到田埂上去进行祭祀仪式,最先祭祀的是自己的先人。祭祀时还要念道:“古老古代,没有粑粑,吃的野果,鸟兽鱼虫。‘告秋’、‘务秋’、‘务当’,拓荒功大。开出田土,栽种庄稼。有了白饭,养老育娃。后人记恩,请把凡下。喝酒吃饭,领受鸡鸭。”念完之后就杀掉鸡鸭,并央告逝去的老人在天之灵保佑自家谷粒归仓。
  祭祀结束之后,主人和客人就一起返回家中,开始丰盛的筵宴。在宴席上,主人大多要唱歌助兴:“田里香稻花,好客来到家。喝口新米酒,请把歌来答。‘告秋’和‘务当’,把田开出啦。谷种在哪里,谁背到田坝?竹种在哪里,谁背到山洼?谷种快快长,拔节扬新花。竹种快快长,冒笋发枝丫。砍竹编箩筐,请谷来回家。”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八章 苗族文化(2)
客人针对主人歌中唱词随即答道:“今年风雨顺,田无稻花香。主人勤耕种,谷穗再尾长。主人情意厚,要我答歌腔。路上拾几句,试唱也不妨:谷种在天边,家住嘎里扬。竹种在天边,相挤闹嚷嚷。有七群白鸽,背谷下天堂。有七群斑鸠,请竹下山梁。谷种播田野,竹种山洼长。谷种勃勃长,面色黄央央。竹种蓬蓬发,枝叶盖四方。砍竹编竹箩,抬米入新仓。主家情意深,鱼肥酒饭香。”经过这样反复对唱,主客才开始开怀畅饮,直到宴席结束。
  吃完饭后,客人就和主人一起牵着自己的牛赶到斗牛场。此时的斗牛场早已是人潮涌动,姑娘穿着盛装站在斗牛场的两边,小伙子则吹奏着芦笙。很多人都牵着自己的水牛,等待比赛时间的到来。中午过后,村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把一葫芦酒喷洒到斗牛场上,然后宣布比赛开始。接着就是一个大汉扛着一块百战百胜的红色木牌走在最前面,后面由几个人牵着一头颈插虞旗(虞人在汇集所获猎物时用的旗帜)、头戴护头草包、角系红绿纸花的水牛绕场一周,此时比赛就真正开始了。往往场上的牛争斗得难解难分,场边的人喝彩声不断。到了晚上,老人们在家里唱酒歌,妇女和姑娘们则三五成群在门楼边或者树荫下找人对唱。这样的活动一直持续到次日早晨,客人才向主人告别。主人把他们送出村外,分手时客人还会请主人在第二年吃新节时到自己家作客。
  三、苗族姑娘结婚“五礼”
  苗族人的婚恋一般采用“游方”来进行,这是苗族姑娘谈情说爱、公开社交的一个传统。晚饭后,小伙穿上新衣服,结伴到没有出嫁的姑娘家,用吹口哨、芦笙等方式召唤屋子里的姑娘。姑娘听到后,走出家门用电筒照小伙,并询问对方家乡的风土人情、姓名、年龄和家庭情况、是否已有情人等。经过一番了解后,小伙子就开始表达自己的心声,两人对唱情歌。如果双方都满意,就说好下次约会的时间和地点,姑娘还会把自己身上的围腰送给小伙子做信物,小伙子则把自己心爱的东西回赠给姑娘做信物。
  姑娘和小伙子经过一段时间的恋爱后,双方加深了了解,感情的基础也牢固了。某一天,姑娘说下地去劳动,其实是悄悄去和小伙子约会。这时,小伙子牵着姑娘的手,高兴地把心上人领回家,小伙子的母亲则热情地让姑娘住在家里。然后,男方请两个媒人按照当地的习俗,把姑娘带来的劳动工具送还姑娘的父母或兄嫂,并向姑娘的家人说明自己的来意。女方的家人知道这个情况后,会很快请来两个媒人,和男方来的媒人进行商谈,商定彩礼的数目和举行婚礼的时间,这样姑娘和小伙子的婚事就算定了。
  苗族结婚很隆重,也很热闹,而且还有一种格外有趣的“五礼”习俗。“五礼”就是男方给女方家人的五种礼金:客礼钱、福份钱、奶母钱、释手钱和撵路钱。
  客礼钱是男方家给女方家的礼金,女方家把一部分礼金分给姑妈、姨妈、舅母、婶婶、大妈等亲戚。接受了客礼钱的亲戚,要按自己接受金额的多少备办等值的嫁妆送给新娘。客礼钱的金额最少为60元,多则360元。福份钱是给女方祖母和外婆的钱,意思是说祖母和外婆有福份,能看到自己的孙女出嫁,这个礼金的数额一般是16元或36元。奶母钱是男方给新娘母亲的钱,用来表示报答新娘母亲的养育之恩,这份礼金少则几百元,多则几千元。释手钱是在新娘出嫁准备出门时,新娘的母亲牵着自家姑娘的手,放声啼哭不舍得孩子离去。此时,男方的迎亲婶娘就上去拉新娘上路,如果新娘的母亲还不放手,那么迎亲婶娘就要给新娘母亲手里塞上一点钱,这个钱就叫释手钱,一般是3元或6元。新娘出门后,新娘的弟弟和妹妹会跟着她走,如果出现这样的撵路情况,迎亲的人就要给撵路的弟弟和妹妹塞上一点钱,这个钱就叫撵路钱,一般是几块钱。

第八章 苗族文化(3)
四、苗族婚礼三部曲
  苗族的婚俗具有特殊的苗乡风情,而云南凤庆县苗族婚俗中由把曲、对歌、拦歌组成的婚礼三部曲,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靓丽的陪嫁
  在新娘出嫁的前一天,新郎家要派一个和新郎同辈的小伙子,挑一些酒和肉到新娘家去迎亲。这个迎亲的小伙子在苗话中叫“把曲”。这天晚上,新娘的父母兄叔伯要先和“把曲”喝酒吃饭。吃过饭后,“把曲”就和大家坐在火塘边聊天。此时,主人就开始用木叶吹出一段段忧伤的曲子,以表达自己舍不得女儿出嫁的心情。“把曲”听到曲子后,就要唱道:“树大分枝女大嫁,哪怕你是心头开着的花,先谢阿妈养育情,再谢阿爹培育恩。后谢家中姐姐和哥哥,小妹要搭阿哥去,隔三岔五还来看望你。”意思是用歌声安慰主人,您的女儿和女婿会经常来看望您的。
  在“把曲”唱歌时,新娘的女伴们中先有一个人把锅灰抹到“把曲”的脸上,在他脸上留下黑手印,周围的人都会被他的花脸逗得开心大笑。然后,其他姑娘也上前给“把曲”抹锅灰,他只能让她们抹而不能逃走,更不能生气。因为当地的苗家风俗认为:画“把曲”的脸是件好事,他的脸被画得越黑越好,新娘过门后就会事事如意。“把曲”被画得面目全黑时,主人会让姑娘们暂时饶了他,并让她们打水为“把曲”洗脸。这些姑娘一心要整“把曲”,于是就从冰冷的水池里打来冷水,直往“把曲”身上冲,把他冲得连连求饶。光求饶可是不行,姑娘们还要求他唱歌,而且要求唱的歌都是感谢新娘家的好话。主人家只要听得高兴,就会马上让人拿出好酒来招待这个被整的“把曲”。
  在举行婚礼时,还要进行对唱喜歌这个最吸引人的环节。对歌之前要进行充分的准备,歌队通常是由一位歌师和两名歌手组成。参加婚礼来送贺礼的客人都要参加对歌,各自也有自己的绝活,上场时高声歌唱绝不退缩。对歌从晚饭后就开始,附近各村各村寨的青年男女都赶到这里看歌师的风采。对歌先由主人和正客对,哪一方输了就退下去,赢的一方再与贺客对。有时候几个歌队一起对歌,歌声此起彼落,特别有趣。对歌结束后,人们都会高兴地加入到夜晚的打歌队伍中,并在篝火旁痛快地跳舞。打歌到高潮之后,新娘和新郎也会亲自参加。
  婚礼的第三天,客人开始准备回家。他们在离开寨子之前,主人要进行拦歌(苗语称“卡三”)。从家里的大门口一直到寨子外,层层设关卡,这些人都向客人“讨歌”。按照当地的习俗,客人每跨过路上的一块石块,就要唱一首歌。来送亲的大多是一些年轻的姑娘,所以村寨里进行拦歌的也大多是小伙子。他们所唱的歌词大多是关于爱情的,此时村里的老人们会有意回避,让青年人痛快地对唱,倾诉自己心里的爱慕之情。在“卡三”过程中,“把曲”的表现最为活跃,因为这可是他“报复”姑娘们的最佳时机。他让送亲的姑娘们唱出一首又一首歌才可以走,一些姑娘甚至被整得深更半夜才能回家。
  五、苗族抬“官人”
  抬“官人”是苗族群众非常喜爱的传统文化娱乐活动,苗语称为“店宁蒙”。主要通过化妆表演,运用艺术造型的手法,把过去抬“官人”的历史现象用艺术的表演手段再现出来,具有浓厚的戏剧色彩。 。。

第八章 苗族文化(4)
在每年春节的“月贺”中,男女青年都要进行抬“官人”表演。这天一大早,他们就带着数十或数百人的歌队、戏班子和芦笙队,浩浩荡荡地到另一个寨子去作客,这个村寨的人则杀猪宰羊盛情接待。“月贺”时,这些人要演唱“嘎劳”戏,还要到各家各户唱“嘎琵琶”歌,持续3—5天后就可以进行最后的好戏——抬“官人”了。
  “官人”是由村寨里的一个青年所饰,他乘四人抬的滑杆,在众多青年的前呼后拥之下显得非常威风,官气十足。这个官人一直不说话,在快要进寨时就派四到五人抹成花脸,前往村寨报信。信用红纸写成,贴于一块木牌上,上面写着:“悉贵寨春节,本官前来祝贺。寨老大人福安,某某寨赖食官,某年某月某日。”寨老得到报信后,马上带领村寨男女到寨口迎接。三声炮响之后,“官人”的队伍在芦笙声中进入村寨。“官人”前面是几个人鸣锣开道,然后是持矛、戟、枪、剑的仪仗和护卫,“官人”和“官夫人”紧随其后。官人的后面是他的“随从”,他们均奇形怪状:有的饰传说中的魔鬼;有的饰远古的原始人;有的饰“蒙面大盗”;有的饰匪兵或乞丐等等。
  “官人”途经寨子的鼓楼歌坪,要绕鼓楼三圈,这时村里的“良民百姓”就开始吹芦笙鸣炮,为其斟茶送水。“官人”饮完茶后,就赠送一个大红包表示谢意。他们继续前行,又会遇上扮“褴褛”的人拦路,向“官人”和“官夫人”索要钱财,“官人”只好用钱打发他走。当“官人”走到鼓楼前,很多姑娘就以歌拦路,向他要钱。姑娘唱道:“哪里来的贵官人,真是一身富贵像。见着百姓散钱财,哪有官人不救民……”姑娘们每唱完一首歌,“官人”就将钱递出,直到递完为止。
  这时,官人的随从来到歌坪,开始尽情耍闹,逗大家发笑。他们摹拟古代的生产、生活、文化娱乐等活动,表演捉鱼、打粑粑、挖地、赶牛、用竹子夹吃生鱼和吹芦笙跳舞等动作。他们用可笑的面目、滑稽的动作上演一出出闹剧,使在场的群众捧腹大笑。“官人”队伍的最后面是一批衣着整齐、头戴银饰、插着鸡羽的苗家姑娘。她们右手撑布伞,左手提着盛放米花、糯米粑粑等食品的竹篮。走进歌坪后,她们就把篮子里的东西依次赠给寨老和正在表演的人们,表示对他们的慰问和祝贺之情。姑娘把食物赠完后,这些搞笑的“随从”也就收场了,村寨里吹笙鸣炮欢送他们至寨口。此时,抬“官人”活动才算结束。
  苗家人进行抬“官人”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娱乐,增添春节的欢乐气氛。再有就是增进苗族村寨之间的团结,加深男女青年之间相互了解,帮助他们加强沟通、建立感情。
  六、传统技艺“跳三桩”
  欢乐的苗族姑娘
  在云南玉溪市“二月二”传统戏会上,苗族人都要表演传统技艺“跳三桩”。“跳三桩”又叫“芦笙舞”或“跳芦笙”。在表演中,人们把芦笙、木桩、铁锅、尖刀、瓷碗等物品巧妙地融合起来,观者不但可以看到吹芦笙的人表演滚锅、滚刀、顶碗,还可以欣赏到走木桩的绝技。
  跳三桩是流传于苗族地区的一项历史悠久的民族活动,每逢过节或婚丧嫁娶,苗族人要都吹一段芦笙,并结合曲调跳舞,以此表达自己心中的感情。很早以前,跳芦笙舞时就有一些翻滚、大跨步等动作,手中的芦笙曲调不停,声音不断。在一些地方的芦笙舞中,还有吹芦笙踢脚的较量,一些年轻人一边吹芦笙一边伺机伸脚踢对方,如果谁被踢倒谁就输了。

第八章 苗族文化(5)
苗族人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不断对这一民间传统文娱节目进行改进,形成既保持传统又有所创新的跳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