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滇味文化 >

第16部分

滇味文化-第16部分

小说: 滇味文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男女双方经过自由恋爱建立感情后,男方请媒人去说亲,如果女方家人不同意,想把女儿许给其他人,男女青年就会私下定好日子,让男方来抢亲。到了约定的时候,男方就请很多小伙子深夜来到女方家,找到姑娘后扛起来就跑。这时,姑娘还要假意高声喊自己的父母,以示自己是被人抢走的。
  2姑娘和意中人的行动被父母发觉,或男方走漏了消息,姑娘的父母不同意女儿嫁给那个小伙子,就会叫他们选中的小伙子尽快来把姑娘接走。这个小伙子回去后,马上组织人先把姑娘家包围,然后派两人到家里找姑娘。找到姑娘后,两人对她说声我来接妹妹了,就一个人把姑娘反背着,紧紧抓住她的双手,另一个人抬着她的双脚,拼命往回跑。在这个时候,如果姑娘的意中人来了,按照阿昌族抢亲的规矩,他不能闯入女方家中或在半路再将姑娘截取,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她被抢走。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五章 阿昌族文化(2)
3男女青年在恋爱过程中,双方立下了海誓山盟。但是如果女方中途变心了,男方就会组织人趁姑娘外出时把她抢走。抢亲到家,男方会马上放鞭炮进行拜堂,当夜把姑娘领到较远的亲戚家住下,有时甚至躲进山林,直到家里与女方家长谈好后才能回家。
  一般情况下,男方在抢亲后第三天就请媒人到女方家说亲,虽然说亲是在女方家,可是女方家不负责招待,而由男方家负责,并付给女方家一些钱。男女双方的代表进行激烈的讨论后,最终达成协议,双方就成为关系很好的亲家。
  二、阿昌族腊撒
  阿昌族男女青年在恋爱时,都要做一种特殊的游戏——“腊撒”。“腊撒”在汉语中就是“换手艺”的意思,它大致分为“相送”、“回礼”、“赠送”、“刹水”四个阶段。
  “相送”是指某个小伙子在对歌中看中了哪个姑娘,或哪个姑娘看中了一个小伙子,就用递烟的方式请对方收下烟盒。
  十天或半个月后,姑娘把自己缀着蚂蚱花的“绢迈”(用布做的披巾),外加一包香烟和火柴用纸包好,再用彩线系个活扣捆好,亲自送给小伙子,表示自己对他有爱慕之意。如果姑娘没有看中男方,就在外面打一个死结扣,表示让对方死心,自己不想与对方保持情感方面的关系,这个环节就是“回礼”。
  男方收到女方的“回礼”后,就能了解姑娘的态度。如果姑娘同意和自己交往,小伙子就亲手雕刻一个银簪,在上面拴上两颗有彩色珠子的蚂蚱花送给姑娘,也有用手镯、银链、银扣,再加一些水果糖当作礼物请人带给姑娘的,以此来表示自己真心实意地爱上了姑娘,这就是“赠送”。
  在“刹水”阶段,如果姑娘真心想和小伙子结成夫妻,她会用亲手织成的阿昌布做一个对襟衣送给小伙子。如果姑娘不想和小伙子成亲,就给他送一个枕头表示歉意,请男方另选对象。
  在新婚的晚上,男女青年各有一人陪伴。新郎到了姑娘家,先点燃两柱香插在姑娘家的供桌上,然后转身离开。姑娘在伴娘的陪伴下离开家,跟随小伙子回家。到了男方寨子后,姑娘由伴娘陪伴着住到别人家。
  第二天,新娘身挎长刀来到新郎家,新郎拔出刀,用尖刀指着姑娘的头,然后两人走进堂屋,小伙子把刀挂在墙壁上。接着,两人开始拜堂成亲。婚后第二天,女方家请客。新郎给每桌人鞠躬,青年们则趁机给新郎的脸上抹锅底灰。宴席结束后,新郎要在回家前跪在岳父母面前接受长辈的赠礼。
  三、阿昌族服饰
  阿昌族的服饰以简洁、朴素、美观著称,此外它还是反映阿昌人是否成婚的标志。阿昌族男子都留短发,未婚男子包白布或黑布包头,布带上绣有五彩花纹;已婚男子包藏青色布包头,穿蓝、白、黑等素色斜纹对襟布扣袢上衣,裤脚短而宽的黑色或蓝色长裤,系黑色绑腿。阿昌族已婚妇女用黑布帕包头,层层缠绕高达30厘米,上面还覆有黑布巾,这种头饰称为“箭包”,也叫高包头,它是已婚妇女特有的标志。这种头饰是用自织自染的两头坠须的黑棉布长帕缠绕在梳好发髻的头上形成的,其造型高昂雄伟,所用的布料足有几丈长。
  妇女在包头的时候禁忌很多,包戴仪式神圣而庄重。第一次包戴是在婚礼后进行,家人请村中儿女双全的妇女在新房内包。阿昌族已婚妇女在平时包头的时候,长辈和晚辈都要回避,外人更是不能随意去看。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五章 阿昌族文化(3)
关于这种头饰的来历,在民间还有一个传说。很久以前,阿昌族的居住地受到了外族人的侵扰。在一次抗争中,男人们把箭都用光了,女人们在给他们送箭时却被敌人阻拦。此时,一个妇女想出了好主意,她让前方男子用布、带包成高包头,妇女们向“高包头”上射箭。这样,男人就获得了足够的支援,而且还迷惑了敌人也向高包头射箭。就这样,高包头救了阿昌族人,妇女们为了纪念这次战斗和那位妇人的机智,从此包起了高包头。
  阿昌族未婚的女子一般是把长辫子盘在头顶上,包一个圆盘状的头帕,装饰上鲜花和绒球。服装也有区别,已婚妇女一般穿窄袖对襟短衣、及膝长筒裙,裹绑腿,系银腰带,戴各种银饰,也有穿对襟窄袖衫的裙子。未婚者不穿裙子,但是都穿青布长裤,外系围腰。女人们都珍藏有各种首饰,而且银质装饰较多。她们喜欢大耳环、雕刻精致的大手镯、银项圈,有的还在胸前的四颗银钮扣上和腰间系挂上一条条长长的银链,拴银盒,还在银盒内装石灰、槟榔等物,走起路来银光闪闪,耀眼夺目。
  在一些地方,阿昌族新婚妇女还要系一条用手工织成的花带子,上面绣有狗牙、谷穗、蚯蚓、鸡爪、骨、瓜籽、刀等与阿昌族人生活密切相关的动植物花纹。而这些图案都有各自的含义:狗牙能消灾避邪;谷穗表示五谷丰登;瓜籽象征子孙兴旺;刀代表着开辟新生活……这个花带子做工精细,是新婚妇女必不可少的装饰品,新婚时才被系在腰间。婚礼结束后,新娘就把它珍藏起来。
  阿昌族人还喜欢用花作为服装的装饰,无论男女都喜欢在头上、胸前、腰部、小腿等处缀饰鲜花或毛绒线花。插戴的鲜花一般为红、黄、白色,因为阿昌族认为红花象征着欢乐,黄花代表着爱情,白花象征着纯洁。
  四、阿昌族三月箫
  三月箫在阿昌语中叫“拍勒咸罕”,意思是春天的箫。它的样子很像汉族的直箫,是阿昌族的吹奏乐器,主要流行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盈江、梁河等地。因为一般是在春天吹奏,到农忙时节就不再吹了,所以叫“三月箫”。
  三月箫用竹子制成,长约20厘米,两端都有吹口,上端1/4处留一竹节,竹节外开一椭圆形发音孔,发音孔正中刚好是竹节横隔处,横隔向外处削有一个小口子,气流从这里通过。
  三月箫的指孔共有7个,正面6个,背面1个。一般都是用蜂蜡做成片状,然后在竹节的隔膜发音孔上留一点空隙通共鸣筒。发音孔上的蜂腊不但能调整气流,还能控制气流的大小和音色变化。
  三月箫的音域为一个半八度,常用音区是一个八度,在演奏时下唇盖住吹口大部,仅留一小空隙进入气流,按孔的左右手因个人的习惯而异,可在上也可在下。三月箫既可在行进中吹奏,也可以站着、坐着吹奏,音色清亮、曲调流畅、节奏自由,能很好地表现人们的感情。
  到了每年的二三月份,阿昌族小伙子就开始寻找对象。白天,阿昌族小伙子在后脖子的衣领插一把三月萧,走到哪里遇到心仪的姑娘,就会立刻抽出来吹起响亮动听的乐曲,意思是让姑娘停住脚步,咱们两个说几句话。姑娘听到三月箫声后,一般会立刻停下来互相打招呼。如果谈话很投机,小伙子就要送姑娘回去,在路上边走边吹三月箫边唱山歌,他们的爱情也就这样开始了。

第五章 阿昌族文化(4)
到了农忙季节,小伙子就停止吹奏三月箫。农忙结束进入农闲季节,阿昌族小伙子为了赚取家庭生活开支,以及日后自己定亲和结婚的费用,需要打制各种刀具出售。打刀打到得意处时,小伙子就会放下工具,拿起三月箫吹上一气;有时候心慌意乱烦恼起来,为了排解愁闷,也会拿起三月箫吹上一段后再接着打刀。
  五、阿昌族“户撒刀”
  阿昌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著名的“刀的民族”,有着世代相传的精湛制刀技艺,他们在古时就很善于打刀。据史书记载,明朝洪武年间,沐英西征时曾在这里留下一部分军队驻守屯垦,阿昌人就从他们那里学习和掌握了锻制刀、剑的技艺,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经代代相传,刀越打越精,并具有民族特色。
  阿昌族的户撒刀因产自阿昌族主要聚居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的户撒地区而得名。关于户撒刀的来历和得名,在当地还流传着一个传说。古时候有一对兄弟,哥哥叫阿多,弟弟叫兴过,他们以打猎为生。一天,兄弟二人和寨子里的人一起上山打猎,发现了一匹金鹿,金鹿见人惊慌不已,扭头就跑。人们跟在后面追赶,结果金鹿钻进了一个很深的山林。哥哥怕山林里有老虎,不敢继续追赶,弟弟则带着大伙继续追。他们在山林里追了三天三夜,追到河边金鹿不见了,大家却意外地发现了一片辽阔的坝子,于是大家就在那里住了下来。
  过了一段时间,弟弟听说附近有个地方住着一些出名的铁匠,他们的刀削铁如泥。于是,他带上平时打的鹿茸和兽皮准备到那里去换一把宝刀。他走了5天才到达,刚走到街上就被一个美丽的姑娘吸引住了。姑娘看了兴过一眼,害羞地向他微笑一下就走了。兴过赶快去找那姑娘,最后在一家铁匠铺门前找到了她。姑娘笑着要过他的刀,仔细看了看,很快就一脸失望地转身进了铁匠店。后来,兴过向周围的人打听,得知姑娘是铁匠的女儿,名叫软诺。到了晚上,他在铁匠家外吹起了葫芦笙,优美的声音引起了老铁匠的注意,他出来把兴过请进自己的家。这一夜,兴过和软诺对了一夜歌,他表达了自己对姑娘的爱,唱出了自己所有的心里话。
  兴过呆了几天后便回去了,准备了很多礼品,用马驮着到了铁匠家向软诺求婚。老铁匠对兴过说:“你的心意我领下了,我不要你这些东西,我们阿昌人以打刀出名,明年的浇花水节时你再来。”原来,铁匠想给女儿找一个好铁匠做丈夫,所以他决定在明年浇花水节时,让求婚的小伙子们进行比赛,谁的刀打得好,软诺就嫁给谁。兴过为了打出好刀,就去请教四乡八寨的铁匠,研究他们采用的矿石,细心地观察他们怎么下锤锻打、淬火、起口……他吸取了各家的长处,在浇花水节前终于打出了81把好长刀。
  浇花水节到了,兴过选了一把最好的长刀赶到铁匠家参赛。来求婚的人很多,土司的儿子也来参加比赛,他的刀是用高价买来的银把刀。但是谁的刀也没有兴过的刀快,比赛结束后老人宣布他为胜利者,软诺也很高兴。土司的儿子看着软诺和兴过订下了迎亲的日子,心里很是嫉恨。
  软诺在订亲后,就开始赶织结婚时穿的衣服。兴过想再打一把更好更漂亮的长刀,于是天天上山去采挖铁矿。土司的儿子知道这个情况后,就乘机带人冲进软诺家把她抢走了。兴过回来后,拿起长刀去土司家要人。土司儿子让七八个士兵一起教训兴过,结果被他打得头破血流。后来,全寨的人都赶来冲向土司家,土司才交出了软诺。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五章 阿昌族文化(5)
这件事之后,土司儿子更恨兴过了,于是想出一条毒计。一天,他看兴过不在家,就派管家溜到兴过家,把一只猫扔到他打铁的炉子里。然后管家就到处造谣说,兴过用火炉杀了动物,今后所有的铁匠就打不出锋利的刀,铁匠的炉子也会要废掉。按照祖辈传下来的规矩,人们要把兴过的炉子拆了,并把他绑起来丢到河里淹死,这样铁匠的炉火才能重新兴旺。
  这天晚上,兴过回来不久就被无辜地处死了。软诺知道兴过被害后,悲伤地大声哭喊,结果两座大山都被她哭崩塌了。最后她决心死也要陪着兴过,于是就跳河自杀了。第二天,这里的小伙子和姑娘们被他们忠贞的爱情所感动,就把山里的花全采来撒到河里。夜里,土司家的大院突然起火被烧成灰烬,远近的两个坝子也连在了一起。人们为了纪念兴过和软诺,就把兴过住的坝子叫“户撒”,把软诺住的坝子叫“腊撒”,两个坝子连在一起就叫户腊撒。后来,阿昌族的铁匠们为了纪念这位青年铁匠,就把打制的各种刀称为户撒刀。
  阿昌族的户撒刀款式众多,且制作工艺独特,刀具质地精良、式样美观。有些能工巧匠打造出的长刀,铁色锃亮,刚柔兼备,平时可柔韧弯曲系于腰间;在使用的时候,取出的刀具还可自然挺直,并可以削铁击石。
  阿昌族人擅长制刀,也十分珍惜刀。他们打造每一把刀时,都要进行精心装饰,使刀片、刀柄、刀鞘在外观上能融为有机的整体,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他们常常在刀柄和刀鞘上镌刻“龙飞凤舞”、“猛虎长啸”、“飞燕迎春”、“东山日出”等多种图案,既能使刀赏心悦目,也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六、阿昌族会街节
  “会街节”是阿昌族人的传统节日,在阿昌话中叫“熬露”。一般在每年农历*月间举行,是迎接佛祖回人间的日子。据说在这一天,佛祖“个打马”(释迦牟尼)为了能使母亲上天,就返回人间念经三日,此时凡间佛光普照,青龙白象呈祥。阿昌族会街节时,人们必须耍青龙白象就是起源于此。
  阿昌族视青龙和白象为吉祥、幸福的象征,在会街节前,人们就会扎好质朴可爱的青龙、白象。扎制青龙、白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阿昌族老艺人要先用木头做好架子,用草纸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