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大和魂--日本根性窥探 >

第1部分

大和魂--日本根性窥探-第1部分

小说: 大和魂--日本根性窥探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目录
第一篇 民族矛盾性:爱美又黩武,尚礼又好斗
  对日本人来说,既然是非善恶没有绝对的标准,所谓的“矛”和“盾”也并非绝对对立。只要矛盾双方有统一之处,日本人就有办法将它们整合起来。
  日本人尚礼,可以彬彬有礼地对待朋友,受朋友之恩定涌泉相报,但在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礼遇时,也会恼羞成怒,拔刀相向,显示出好斗的一面。
  日本人爱美,时时刻刻要求自己精益求精;日本人纤细敏感,能够准确把握住美的事物,在美中沉醉。然而,力量、血腥、暴力,在他们眼中也是一种美,没有普遍主义的束缚,他们不会因为道德的因素而拒绝表现邪恶之美,当然,他们也不会介意邪恶之美进入到自己身体之中。
  第一章 文化碰撞下的大和民族
  一、“人种”化了的“日本人式”
  日本文化静静地向人敞开着,在交往日趋频繁的当代世界,日本人不会拒绝外国人对他们进行研究;同时又自信外国人摸不透他们,每每看到对日本文化大惑不解的外国人,他们一面认为这是自然而然的事,一面为他人眼底神秘莫测的自己颇感得意。他们认为日本的文化中,存在着只有日本人才能心领神会,才能解释得通的地方,其他国家的人没有办法真正理解。
  二、对中国的变态性克隆
  日本天皇的地位,不是单靠武力得到的。虽然天皇是神圣的,可是他的权力却没有中国皇帝的权力大。很多时候天皇只是国家权力的象征,而实际的权力则被大臣掌握。这样的情况在日本是很正常的,天皇的神圣性不会因此受到任何影响。可是若放在中国就会变成大事,皇帝的地位会岌岌可危。
  三、“和魂汉才”与“和魂洋才”:日本化、中国化与西洋化
  日本之所以可以迅速崛起,不是因为其国土狭小,也不是因为西方人入侵的性质,这些外因都不足以解释为什么日本的维新能够成功。要揭开到明治维新成功的秘密,就必须从日本的“内部”下手。不同的人处理同样的问题,会有不同的方式,国家也是如此。
  四、东西方碰撞下的日本文化
  一些长期居住在东京的外国人,在一起聚会的时候,经常谈论的话题就是在东京所见到的一些不可思议的事。让他们最感到奇怪的是,日本原来是一个极度内向国家的形象已经被彻底颠覆。60年代的日本,美国学童经常要面对看待稀有怪物般的眼神,但是现在的东京街道上,任何一个日本人都不会对一个普通的外国人多看一眼。
  五、从日本逃离是为了更加国际性?
  人们纷纷逃离了日本主要是认为在日本发展和成功的机会比较少,所以很多有志青年都到海外去谋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当然这些在海外发展的人如果取得了成功,荣耀还是属于日本的,被认为是“日本的英雄”。
  第二章 武士,一个阶级的构成
  一、无心无我无私
  在宫廷贵族社会还沉浸在娇奢侈淫逸中的时候,东国已经形成了磨炼武艺、尊崇武者名声的“兵道”。民间武士在修行过程中形成的以尊崇武者名声为首,知耻、寡言多行、置之死地而后生等特性,在当时的中央贵族中得到了很高的评价,成为后来武士道精神的源泉。
  二、日本武士与日本魂
  刀,是日本人武士精神的寄托。军刀是武士之魂的象征。1945年,柳川平助病危,临死之前,特地命人取出军刀,用最后一点力气将它握紧,抱着军刀而死。无独有偶,当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来,和柳川一起参与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松井石根,也将天皇赐予自己的“奉节”军刀拿出,放声大哭。
  三、武士道的“东洋”概念
  无论是新渡户的《武士道》,还是内村的《日本的代表人物》,都是试图改变西洋人心中严重的日本封建专制的印象,用自己的方式使日本的近代化得到发达国家承认的表现。在《武士道》中,新渡户对在封建社会形成的自我进行了否定,对自我牺牲式的武士伦理精神进行了重新的评价。他认为武士道的宗旨就是通过自我牺牲而获得精神依托,这种教旨约束着所有日本人。
  四、暴力:精制文化下的“武士”与“刀”
  日本社会中黑恶势力很猖獗,庞大的暴力组织经常在社会中制造事端,搞得日本社会乌烟瘴气,从某种程度上说日本的暴力组织更残忍。日本国家是险隘的、固执的、甚至是极端的,日本的暴力分子也承袭了这个特点。
  第三章 思想上的矛盾者
  一、必然性和偶然性
  在“知伤感之心”的前提下,和歌可以唤起统治者的自然之心,让他们同情被统治者,为了被统治者的幸福进行统治。他相信,只要统治者对和歌深有体会,他们就会“怜悯之心油然而生,将不会做对社会不利的事”。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打成一片,“万人对万人的斗争”就不会在日本社会上演。
  二、不彻底的民主化
  在日本政府的妥协让步下,自由民权的运动逐渐回落、平息,但是运动始初的根本目的和要求都没有实现。所谓明治宪法和开始的议会都是糊弄人的把戏,是当时日本政府的一种手段,安抚和平息运动的手段,最终的目的是将这些民权派提出的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控制住,防止其扩大化。
  三、社会与文化的现代化
  古代至中世的日本,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和同族的亲族集团束缚了人,同时地缘社会中“村”这个共同利益集团和行会等伙伴集团的人情世故也将人紧紧束缚着。传统、旧习、巫术、禁忌等众多非合理文化因素也同样左右着人的精神。
  四、国民主义与现代化
  日本的“市###动”成就了一些革新派的人物,是他们掌握了地方的政权,但是掌握政权的政党并没有完全满足日本民众的要求,尽管在上台之前都许下各种承诺。在处理日本民众所关心的问题上,最好的方法就是这种声势浩大的“市###动”,因为在很多时候市民亲自参与其中所产生的效果更大,解决问题的速度更快。
  五、新民族主义下的变节者
  日本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曾经遭受核武器打击的国家,日本民众深知核武器的危害,在60年代末签署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一再声称自己定会恪守条约中“不制造、不拥有、不引进核武器”的无核三原则,但是清水几太郎却公开反对日本的“无核三原则”,认为没有核武器,才是日本在政治上受压迫的根本原因。
  六、妄自尊大的思想
  日本人认为,战争是不能结束的,如果让战争结束,就意味着屈服于战胜国自我正当化的那套文明语言,而战败的一方就只能去说奴隶的语言了。战争在日本人的眼里,是以彼此的文明语言进行的一种战争,是“文明的冲突”的战争。
  第二编 国民双重性:喜新又好旧,服从不驯服
  “以天皇为中心的等级式道义社会,以层层的恩义为砖石,维持其稳定与和谐。每个日本人都不再是单独的个人,他是这个恩义大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他本身和邻近的人也是一个具体而微的恩义宇宙。每个人都要明白自己在这个宇宙中的位置,他的一言一行都要符合其身份地位,不能越界。”
  第四章 双重性
  一、自然地、人为地
  日本人始终认为,自然就是没有人为介入而自然生成的。因此他们没有像中国人一样,把自然当成一种必然发生的法则,而是把自然看成宿命,强调自然的偶然性,认为人间事也是自然生成的。
  二、儒教主义与功利主义
  由于这场论战的缘故,儒教再次复活并得到了改造,儒教和国学、洋学也统一到了一起,共同维护着天皇的统治。
  三、等级文化中的褊狭和自大
  日本的社会重视的是纵的关系,而中国的社会却恰好相反。在国人眼里,横向关系显然要重于纵式关系因此其所依靠的亲人、朋友、熟人、同事等等横的关系形成绝不像日本的锁链式、等级人际关系那样排列。
  四、日语中的民族精神
  在今天通行的日语中,和“日本人的血”一样古老的大和语言,依旧展现着顽强的生命力。大和语言由原始的日本人创造,在有史料记载之前就出现了,由日本人口口相传,延续至今。
  第五章 家,人,社会
  一、家庭意识与个体意识
  家庭独立性弱,父母的权威就弱,在这样的家庭中就很难形成拥有自律性和主体性的个体意识。另外,日本一直把以父子关系为中心的父权家长制作为教育的典型,也是个体意识形成的又一障碍。
  二、父与子,父辈与子辈
  社会中之所以存在如此多的父辈与子辈关系,有两方面原因,一个是出于双方的要求,子辈需要父辈的保护、照顾、帮助和指导,而父辈则需要子辈的侍奉和赡养;另一个是出于某种实际性目的。
  三、功能性与传统性
  共同信仰、共同的经济基础将人们笼络在一起,加上社会生活中,人们对自己所属集团的服从与要求保护的观念,形成了村落共同体中的整体意识和村落秩序。这种村落中,没有出现家族式的国家观和经营家族主义等可以很明显地被操纵的意识形态,但是村落秩序在日本工业化和都市化的过程中,已经影响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四、“同一性”下的日本人与日本女人
  脱离了集体的日本人因害怕面对别人的羞辱,害怕给集体带来的“麻烦”而选择自杀。为了结束因被集体遗弃带来的羞耻感,最极端的表达就是自杀。这也许就是日本人自杀率高的原因。
  第六章 两种性格的对抗
  一、连续性与融合性
  日本人体现了东方道德教育这个重要的特征—重视人伦关系,不过日本道德教育的特点也和东方道德教育有一定的区别,主要是日本人倾向于重视封闭性的人伦组织,这是对传统人伦关系的一种绝对化。
  二、聚、集、弃
  为了将外部事物聚合到自己身边来,日本人还热衷于移动事物。中国的诗人有很多擅长写明月的诗歌,用明月来寄托相思、显示孤单,但是诗人并不把明月招到自己身边来,而是自己离开凡世到月亮中去。但是在日本俳句中,诗人将月亮招致到自己身边的和歌不胜枚举。
  三、物之道
  日本人喜爱名牌、珍贵器物的习惯由来已久。17世纪中叶,日本人开始定制中国的陶瓷。透露着优雅神秘美感的景德镇古青花和青花五彩瓷,很难在中国的博物馆找到,在日本却多有收藏。
  四、自然观:不求征服求调和
  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日本人对自然界更是毕恭毕敬,而且经常会举行祭天活动。即使是现在社会发达的日本,也不像西方国家那样试图控制自然、征服自然,他们只希望可以和自然和谐相处,共同生存和发展。
  五、虚构:东方传统和西方传统
  尽管国家已经处在一片废墟之中,但是每个日本人都以国家的名义重建家园,创造财富。日本人忙于重建自己的家园,重建国家这个“大家”,重建已经被严重打击的国民自信。
  六、实存、实用、逃离
  自我存在成了日本人普遍关心的问题。人们开始关注自己的不安、恐惧和死亡等心理意识,认为这才是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是真正存在的东西,这时存在主义便在日本社会盛行起来,并席卷了整个社会。
  第三编 岛国分裂性:矫情又暧昧,独特又规则
  日本人很少会像美国人那样,声嘶力竭地坚持自我主张,而是尽量让自己的步调和别人保持一致。相比当着大家的面提出意见,显摆自己,日本人更喜欢赞同大家的看法,尽可能让自我意志融入到群体中间。
  即便到了不得不发表见解时,日本人也会尽量将话说得婉转,这又让他们给别人留下了暧昧不明的印象。相比明晰和尖锐,日本人更喜欢暧昧,因为明晰的东西总是会引发矛盾,而暧昧则正好相反,它刚好可以将尖锐的矛盾模糊化。矛盾不存在了,集团的稳定才有保障。
  久而久之,暧昧就成了日本人的习惯,即使人不在集团之中,待人接物时也不由自主地暧昧,让人摸不着头脑。不少在日本生活了多年的外国人都感叹,很难把握日本人的真实意图,他们表面上看来和你推心置腹,但你永远参不透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
  第七章 岛国独我性
  一、表与里,内在与外在
  小集团讲究随机应变,总是根据人们各自的特点为他们安排任务,人们的角色既非固定不变,又不能被轻易取代。为了生存,小集团必须像实用主义者那样,为集团的生存发展制定规范。同时,如果外部世界的价值规范阻碍它们的发展,它们也会毫不犹疑地将其拒之门外,概不实行。
  二、异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
  在日本语言教育的课堂上,日语和日本社会文化知识都是学生们学习的课程,而后者似乎比前者更为重要,成了重点内容。不过学生们在学习中似乎并不理解这些反映日本本土文化的东西,经常是囫囵吞枣式学习老师教的东西,因为他们的日语基础都比较差,很多都是外国学生和归国子女,所以很难理解那些晦涩的思想文化理论。
  三、隔离状态的岛国根性
  日本与世隔绝的地理位置以及日本统治者实行的“锁国政策”,使日本人比亚洲其他沦为殖民地的民族和国家,更有能力按照自己的意愿独立发展。
  四、东日本和西日本
  一直以来,人们对日本的认识大体都停留在日本是单一民族这一层面上。因此,每每要对日本下定义,或强调某事情时,尤其是强调的日本社会的均质性时,这一根据就更为重要。当然,日本的单一民族性和社会的均质性,加强了集团的凝聚力,并且给日本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真实的情况仅仅如此而已吗?
  五、独我性
  有人提出是日本人发明了将人的排泄物作为有机肥的高级农业技术,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