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吴越评水浒 >

第54部分

吴越评水浒-第54部分

小说: 吴越评水浒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胡乱卖给他们众人吃些。”那汉子说:“没事儿讨别人疑心做什么?”这贩枣子客人把那卖酒的汉子推开一边,只顾把这桶酒提去给众军汉吃。〖似乎是打圆场,其实是串通好了的。〗那军汉开了桶盖,没东西可以舀来吃,陪个小心,问客人借葫芦瓢用一用。众客人说:“就送几个枣子给你们过酒。”众军汉道谢说:“哪有这个道理!”客人说:“不要谢。大家都是做生意的人,哪在乎这百十个枣子?”众军汉谢了。先兜两瓢,请老都管吃一瓢,杨提辖吃一瓢。杨志哪里肯吃?老都管先吃了一瓢。两个虞候各吃一瓢。众军汉一起上,那桶酒登时就吃尽了。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吴越评70回本水浒传 第十五回(5)
杨志见众人吃了都没事儿,本不想吃,一者天气太热,二者口渴难煞,拿起瓢来,只吃了半瓢,枣子也分几个来吃了。那卖酒的汉子说:“这桶酒被那客人饶了一瓢吃了,少了你们一些酒,就饶了你们半贯钱吧。”〖半贯钱是五百文。一瓢酒,不过一斤多。这汉子也太大方了吧?〗众军汉凑出钱来给他。那汉子收了钱,挑了空桶,依然唱着山歌,下冈子去了。
  那七个贩枣子的客人站在松树旁边,指着这十五人,连说:“倒了!倒了!”只见这十五个人,头重脚轻,一个个面面相觑,都软倒了。那七个客人从松树林里推出这七辆江州车儿,把车子上的枣子都丢在地上,把这十一担金珠宝贝都装在车子内,遮盖好了,叫声“聒噪”,一直往黄泥冈下面推去了。杨志嘴里连连叫苦,可是软了身体,挣扎不起来,十五个人眼睁睁地看着那七个人把这些金宝装了推走,只是起不来,挣不动,说不得。〖从这里的描写看,吃了蒙汗药,不是昏迷不醒,而是“软了身体,挣扎不起来”,倒是什么都看得见的。〗
  这七个人究竟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这七个人。那个挑酒的汉子,就是白日鼠白胜。怎么用药?原来挑上冈子来的,两桶都是好酒,七个人先吃了一桶,刘唐揭起桶盖,又兜了半瓢吃,故意要他们看着,为的是叫人死心塌地,然后吴用到松林里取出药来,抖在瓢里,装做走来饶他的酒吃,用瓢去兜酒,药就搅在酒里了;那白胜劈手夺来倾在桶里,蒙汗药就和在酒桶里了。这个计策,都是吴用安排的。这就叫做“智取生辰纲”。
  杨志酒吃得少,醒得也快;爬了起来,尚且踉踉跄跄,捉脚不住;看那十四个人,口角流涎,都动弹不得。杨志愤恨地说:“你们抢了生辰纲去,教俺怎么回去见梁中书?……这一纸委状,可缴不得了。”当时就三把两把扯破了。“如今闪得俺有家难奔,有国难投,走到哪里去好?……不如就这冈子上寻死吧!”撩衣阔步,望着黄泥冈下就跳。〖黄泥冈不过是一个小土坡,又不是悬崖峭壁,怎么跳?〗正是:
  断送落花三月雨,摧残杨柳九秋霜。
  究竟杨志的性命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简评】
  这一回书,写了杨志如何在梁中书面前领了押送生辰纲的任务,又如何被吴用设计在黄泥冈劫走的全过程。
  吴用做军师不在行,却是个好编剧、好导演。“智取生辰纲”这场戏,不但演得有声有色,精彩非凡,而且天衣无缝,绝无破绽。相比之下,杨志就没有他聪明。
  按照梁中书的想法,本打算“着落大名府差十辆太平车子,帐前派十个厢禁军,监押着车子;每辆车上各插一面黄旗,上写着‘献贺太师生辰纲’”的。如此招摇过市,杨志自然不认可,认为这是公开通知强盗:“生辰纲来也!”于是梁中书又改变了主意:“那就多派一些军校防护送去好了。”这时候杨志说了句实话:“恩相就是派一万人去也不济事:这厮们一听‘强人来了’,都是先走了的。”
  杨志这话说得不错,在那个社会里,指望“当兵吃粮”的军汉会尽心尽力地保护“老爷”们的财产,实属奢望。
  杨志是个久闯江湖的干将,他不是不知道一路上有强盗出没,因此把这次输送珍宝,装作是商人运货,自己则充当保镖的角色。但是一者事机不密,所有行动,都被别人看得清清楚楚(书中暗写,没说消息来源);二者杨志也还是不够聪明,如果把珍宝藏在大米或高粱里面,装作是贩运粮食的商人,悄悄儿坐船从黄河转洛水,被人发现的可能也许就会少一些。再退一步,就是改用马匹、骡子驮运,也比让军汉用肩膀挑要省力得多。至少像“奶公”这样身份、这样年纪的人,应该配一匹马或一顶轿子。不然,也不像“大老板”。此外,杨志这次丢失了生辰纲,跟他和军汉之间、和奶公虞候之间的矛盾日益上升都有直接关系。
  烈日下肩挑重担、挥汗赶路的众军汉和手持藤条、一路催逼的杨志来到黄泥冈的时候,双方的矛盾实际上已经达到了顶点。在老江湖杨志的眼中,这里是强人出没的地方,但在筋疲力尽的军士眼中,这里却是休息歇凉的天堂。于是军士们罢工了:“一行十五人奔上冈子来,歇下担子,十四个人都去松林树下躺倒了。杨志说:‘这里是什么地方,你们敢在这里歇凉!起来,快走!’众军汉说:‘你就是把我剁做七八段,也是去不得了!’杨志拿起藤条,劈头劈脑打去。打得这个起来,那个躺倒,杨志也无可奈何。”
  别以为军士们都是“无知之辈”,不知世道险恶。说到底,还是“事不关己”。即便真有强人来了,又怎么样?无非是扔下担子,发一声喊,四下逃散。大不了不当这个军士,不就成了么?即便被捉住了,跪地求饶,喊几声爷爷,命还是保得住的。
  杨志和众士卒却不属于同一个阶层。他考虑的是如何让这次押运成功,好让自己在东京得一道“敕命”回来,从而图一个更好的出身。可是军士们有什么可图的?能歇就歇吧,有口酒喝就喝吧,即使累死累活把担子顺利挑到东京,又能怎么样?无非是回来以后,得一点儿小小的奖励,接着还会有别的劳役等着他们去干。这是利益上的不平等、分配上的不公平造成的对立。
   。。

吴越评70回本水浒传 第十五回(6)
“智取生辰纲”之所以能够圆满成功,第一吴用计划周密,算无遗策;第二是白胜唱的那首山歌起了瓦解军心的妙用。“赤日炎炎似火烧,田中禾苗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这首歌谣曾经被许多评论家所称道,认为这是“突出社会不公、暗示阶级斗争”的好作品。在这里,“农夫”暗示一路不胜重负的军士,“王孙”则是暗示一路挥鞭催逼的杨志。这等于白胜在挑逗军士们:“别理睬那个杨提辖,他才不顾你们的死活呢!”这样一来,买酒的时候杨志阻止,军士们就老实不客气地回敬:“没事儿又来鸟乱!我们自己凑钱买酒吃,干你什么事儿?也来打人!”杨志最后让步了,虽然是目睹晁盖等人的演戏稍稍放心了,但也明显有无可奈何的因素在里面。
  不过黄泥冈究竟在什么地方,《水浒传》中却没有交代。现在梁山县南面三十公里处,倒是有一个旅游景点黄泥冈供人游览。但是第一方向和路线都不对,第二宋代那个地方还在“梁山水泊”的淹没之下。无非是一个假冒伪劣的“人造景点”。从杨志押运生辰纲的路线看,大名府在河北省的东南角,开封府在大名府的南面偏西,查看北宋编辑的《元丰九域志》,从大名府到东京开封府,距离正好是四百里,不过是四五天的路程。走陆路要经过南乐、清丰、濮阳、东明、长垣、封丘等县。从书中文字看,强人经常出没的二龙山、桃花山、黄泥冈等等,也在这条路上。桃花山前面已经说过,属于青州管辖;二龙山下一回书就要说到,也属于青州管辖。这样说来,杨志押运生辰纲,不但往东绕道到了郓城县,而且居然拐到一千多里路之外的青州去了。实在匪夷所思!
  杨志是离开大名府的第十四五天才到达黄泥冈的,就是按每天走五十里路计算,也已经走了七百五十里,大大超过了大名府到开封府的距离;至少也已经接近开封府了。如果把黄泥冈假设在濮阳附近,就比较合理:濮阳离大名府约二百来里,离开封约二百多里,离郓城约二百里。但是书中下一回却写:杨志失落生辰纲,老都管却是到“本处官府”济州府报案的;后来蔡京也是着落济州知府捉拿贼人;白胜被捕、关押,也都在济州府。这样看,黄泥冈就应该属于济州府管辖才对。这可就犯了方向性的大错误:济州(不论是巨野还是东平)在大名府的东南面,距离约三百里。从大名府到开封府,是向西南方走,绝对不会经过在大名东南方向的济州地区的。古人写书,缺乏地理知识,信笔胡写,由此可见一斑。但是专讲北宋疆域和州府城市的《元丰九域志》可是北宋神宗时代(1078…1084)出版的,施耐庵时代应该很容易找到。
  书中说:梁中书的生辰纲,从大名府起运,往东京汴梁开封府送,不久就要经过郓城县。这怎么可能呢!开封府在大名府正南稍稍偏西,而郓城县在大名府的东南面。从大名府出发到开封府,除了故意绕弯路,那可是怎么走也走不到郓城县、更不可能到达青州地面的。
  书中杨志说:“此去东京又无水路,都是旱路。经过的是紫金山、二龙山、桃花山、伞盖山、黄泥冈、白沙坞、野云渡、赤松林,这几处,都是强人出没的所在。”
  怎么没有水路?请看上图,宋代的黄河分“东流”和“北流”两条,中间还有一条“御河”也就是运河直通濮阳。因此,从大名府到开封府,完全可以走水路直达。如果不想绕远儿,也至少有一半儿以上路程,是可以坐船的。只是走水路就安全了么?水路就没有强盗?杨志所说在大名府到开封府的路上,有紫金山、二龙山、桃花山、伞盖山、黄泥冈、白沙坞、野云渡、赤松林,这几处,都是强人出没的所在。别的山前面没介绍过,至少桃花山前面已经说得清清楚楚,是属于山东青州管辖的。绝不在大名府与开封府之间。青州在大名府东面将近一千里,杨志就是迷了路,也不会不往南走,却往东走哇!
  至于生辰和究竟在什么地方被劫,请看下一回的简评。
  关于梁中书受命杨志护送生辰纲,却又要让奶公和虞候同行,借口是奶公“识门路”——当然是指太师府的门径人头关系,如果是指道路,杨志对于从大名府到开封府这条路,是非常熟悉的。实际上,还是对杨志不放心,派奶公去监视他。关于这一点,金圣叹在本回书后有这样一段评论:
  梁中书以道路多故,人才复难,于是致详致慎,独简杨志而畀之以十万之任,谓之知人,洵无忝矣,即又如之何而必副之以一都管与两虞候乎?观其所云另有夫人礼物,送与府中宝眷,亦要杨志认领,多恐不知“头路”。夫十万已领,何难一担?若言不知头路,则岂有此人从贵女爱婿边来,现护生辰重宝至于如此之盛,而犹虑及府中之人猜疑顾忌,不视之为机密者也?是皆中书视十万过重,视杨志过轻。视十万过重,则意必太师也者,虽富贵双极,然见此十万,必嚇然心动;太师嚇然入神,而中书之宠,固于磐石,夫是故以为此为献,凡以冀其入之得一动心也。视杨志过轻,则意或杨志也者,本单寒之士,今见此十万,必嚇然心动,杨志嚇然心动,而生辰十担,险于蕉鹿,夫是故以一都管、两虞候为监,凡以防其心之忽一动也。然其胸中,则又孰有“疑人勿用,用人勿疑”之成训者?于是即又伪装夫人一担,以自盖其相疑之迹。呜呼!为杨志者,不其难哉!虽当时亦曾有早晚行住,悉听约束,戒彼三人不得别拗之教敕,然而官之所以得治万民,与将之所以得制三军者,以其惟此一人故也。今也一杨志,一都管,又二虞候,且四人矣,以四人而欲押此十一禁军,岂有得乎?《易大传》曰:“阳一君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一民,小人之道也。”今中书徒以重视十万、轻视杨志之故,而曲折计划,既已出于小人之道,而尚望黄泥冈上万无一失,殆必无之理矣。
  

吴越评70回本水浒传 第十五回(7)
故我谓生辰纲之失,非晁盖八人之罪,亦非十一禁军之罪,亦并非一都管、两虞候之罪,而实皆梁中书之罪也,又奚议焉?又奚议焉?曰:然则杨志即何为而不争之也?圣叹答曰:“杨志不可得而争也。夫十万金珠,重物也,不惟大名百姓之髓脑竭,并中书相公之心血竭矣。杨志自惟起于单寒,骤蒙显擢,夫乌知彼之遇我厚者之非独为今日之用我乎?故以十万之故而授统制易,以统制之故而托十万难,此杨志之所深知也。杨志于何知之?杨志知年年根括十万以媚于丈人者,是其人必不能以国士遇我者也;不能以国士遇我,而昔者东郭斗武,一日而逾数阶者,是其心中徒望我今日之出死力以相效耳。
  譬诸饲鹰喂犬,非不极其恩爱,然彼固断不信鹰之德为凤皇,犬之品为驺虞也。故于中书未拨都管、虞候之先,志反先告相公只须一个人和小人去。夫“一个人和小人去”者,非请武阳为副,殆请朝恩为监矣。若夫杨志早知人之疑之,而终亦主于必去,则固丈夫感恩知报,凡以酬东郭骤迁之遇耳,岂得已哉!呜呼!杨志其寓言也,古之国家,以疑立监者,比比皆有,我何能遍言之!
  看他写杨志忽然肯去,忽然不肯去,忽然又肯去,忽然又不肯去,笔势夭矫,不可捉搦。
  看他写天气酷热,不费笔墨,只一句两句便已焦热杀人。古称盛冬挂云汉图,满座烦闷,今读此书,乃知真有是事。
  看他写一路老都管制人肘处,真乃描摹入画。嗟乎!小人习承平之时,忽祸患之事,箕踞当路,摇舌骂人,岂不凿凿可听;而卒之变起仓猝,不可枝梧,为鼠为虎,与之俱败,岂不痛哉!
  看他写枣子客人自一处,挑酒人自一处,酒自一处,瓢自一处,虽读者亦几忘其为东溪村中饮酒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