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刘伯承的非常之路 >

第21部分

刘伯承的非常之路-第21部分

小说: 刘伯承的非常之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联利用白俄军官是列宁主张的,但以后有些叛变,好多人主张不用白俄军官,但列宁坚决地说:即使叛变,亦要用白俄军官,因叛变总是少数。”
  任命原国民党军官担任教员,军事学院许多同志都想不通。
  刘伯承耐心做思想工作,苦口婆心地教育大家:古时候赵武灵王都知道以敌为师嘛,今天我们共产党人更应该懂得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对军队建设的重要性,对国民党军队中有军事专长的专家,要用其所长,这是我们党的一贯政策,也是我军的光荣传统。
  红军在中央革命根据地时,就请了被俘的国民党第五十二师师长陈时骥当红校的教员。
  红二、六军团在长征时候,也曾让被俘的国民党师长张振汉讲过课。
  他要求学员:“切不可摆‘胜利之师’的架子,要老老实实学习科学技术,尊重知识分子,要团结合作,协助他们搞好教学。”
  由于正确的政策得以落实,对迅速改变教育训练水平,提高教育训练发挥了重要作用。
  开学两件事11月21日夜,刘伯承乘火车赶到南京,投入了建校和教学的准备工作。
  30日,中央军委正式任命刘伯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
  同时,任命陈士榘为训练部长,陈伯钧、陶汉章为副部长,钟期光为政治部主任兼干部管理处主任,刘忠为校务部部长。
  这个领导班子是中央军委从全国各大军区抽调干部组成的。
  堪称来自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圈子大,班子精。
  战争岁月,刘伯承是指挥过无数部队,得心应手的老部下,可谓成千上万。
  但这次到南京他只带了几名身边工作人员。
  建院所需干部,他只提原则要求,全部通过总政治部主任兼总干部部长罗荣桓统一调配。
  他说,军事学院肩负培养全军高级指挥员的重任,建院应集中全军的精华,反映全军的素质。
  “我办军事学院,是把华东军大和华北军大‘两块银’镶嵌在一起了。”
  军事学院的领导班子可称精干。
  刘伯承任院长兼政委,从1951年建院直到1958年离任。
  只由他和训练部、政治部、干部部、物质保障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院党委常委,实行面对面的领导,一竿子到底,及时、具体、有力,工作效率很高。
  领导班子和组织机构配备起来后,刘伯承专门指示陶汉章重返华北“访贤”,物色旧职军官中确有专长的人来学院任教。
  他提出三条标准:有扎实的学术基础,一般经过专门军校;有深入学习军事科学的兴趣;有为革命军队服务的决心。
  陶副部长按此要求物色了一些人,再加上聂荣臻帮助物色的,一共有300多人。
  这样,高级系、基本系、函授系、情报系就如期开学了。
  对出身旧军队的教员,刘伯承关心他们政治上的进步,他热情地说:过去走错了路不要紧,改过来就行了嘛!对大家要求不高,遵守《共同纲领》,认真改造思想,好好为人民服务。
   电子书 分享网站

钟山掌教硕果累累(3)
刘院长鼓励他们:我也是旧军人出身的,我和朱总司令都是半生旧军人半生革命。
  大家都是中国人,要团结起来,为新中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事业奋斗。
  通过学习和教学实践,他们有相当可观的进步。
  开始有少数学员不尊重他们,说“手下败将来教打胜仗的,老子不听那一套。”
  刘院长语重心长地说:‘旧军官’是他们的过去;现在,他们改变了立场,为我军服务,就是我们的老师。
  同时,刘院长要求教员也要向学员学习,帮助学员总结作战经验。
  教员与学员互相尊重,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1951年1月8日,基本科、高级速成科和情报科第一期开始上课。
  1月15日晨,军事学院举行了盛大壮观的开学典礼。
  中央军委发出了祝词。
  毛泽东的题词:“努力学习,保卫国防。”
  朱德的题词:“为建设近代化的强大的国防军而奋斗!”军委的贺幛,写着:“为建设正规化现代化的国防军而奋斗。”
  华东军区陈毅司令员代表军委作了讲话。
  授旗仪式开始,刘伯承院长身着黄呢军服,精神矍铄,以标准的军人姿态,正步走到军旗前面,接过军旗致答词,刘伯承响亮地提出保证说:“军事委员会给予军事学院的任务,是在人民解放军现在素质及军事思想的基础上,训练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忠实于中央人民政府及人民事业,能熟悉与指挥现代各技术兵种并组织协同动作,同时熟悉参谋勤务与通信联络,以准备与美帝为首的侵略集团作战的指挥人员。”
  隆重威武的阅兵式,振奋了全场。
  在大会前有人认为此举不必要,还是不搞为好。
  但是刘伯承认为:过去我们搞阅兵,一般来说只是为了壮军威,鼓舞军民士气,而现在,必须把它提高到更重要的地位来认识。
  人民解放军必须“有正规化国防军队生活秩序的建设,才会有计划性、组织性、准确性和纪律性”,如没有这些“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的军队的协同动作。”
  刘伯承的这个独到的创见很快统一了认识,阅兵式展示出相当高的水平。
  由此,全院对阅兵式树立了新观点,并且军事学院在北京天安门受党和国家领导人检阅中,多次受到赞扬,整齐雄伟的方队首先通过天安门时,观礼台上掌声、赞美声里,包含着对解放军高级指挥员队伍的信任和敬重,同时也领略到刘伯承院长的精心领导。
  严实好学风刘伯承认为,军事学院培养的学员必须德才兼备,在现代战争条件下,军事指挥员必须有忠勇卫国之德,与精通现代武器之才,才能顺利完成保卫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任务。
  要实现这个教学目的,其艰巨性不亚于指挥若干大战役,要做好许多细致踏实的一系列工作。
  面对重任,刘伯承投入了全部智慧和精力。
  他在拟定军事学院的训练方针时,明确提出:以毛泽东思想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统一军事思想,树立优良学风,反对经验主义,防止教条主义。
  在施训中,要注意反对两种偏向:第一种是抛弃我们原有的基础、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和毛泽东军事思想;另一种是顽固保守,坐井观天,不愿接受现代的军事科学。
  他常说:搞剧团要有梅兰芳那样的名演员,开医院要有手到病除的高明医生,办学校要有一支精通业务的高水平的教员队伍。
  刘伯承为了带好军事学院的这支教师队伍,他以身作则,亲自给高级指挥员讲授《集团军进攻战役》。
  1952年5月,他用了18天时间,查阅了大量资料,编写了33万字的讲授提纲,广泛征求各教授会的意见,用红、蓝、黑笔修改了三次。
  当时,大礼堂坐得满满的,学员和教员都来听课,此外来听课的还有华东军区等单位的领导干部。
  他讲了足足6个小时,条分缕析,深入浅出,引出一个个生动的战例,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阐明集团军进攻战役的原则。
   电子书 分享网站

钟山掌教硕果累累(4)
学员们望着刘院长明显消瘦了的面庞,从中体察到这课堂费去他多么大的心血,眼眶都不禁为之湿润。
  一位教员感动不已,特意向刘院长请教讲课的诀窍。
  他如实地说:“我这是几番心血一堂课,18天准备,6小时讲完。
  如果说有什么诀窍的话,那就是四个字:昼夜不息。”
  道出了教师劳动的艰辛。
  为了使理论学习和预定作业更接近实际,从1951年到1955年,学院共组织了35次实兵示范演习和12次大的现场作业。
  这些活动,既统一了思想,又培养和锻炼了学员实际指挥合成军队作战的能力,对部队的教育训练起到重大的作用。
  刘伯承堂堂正正,威武端庄的作风,使学员得到高级指挥员应有的庄重形象的教育;1951年6月临淮关大演习,炎夏烈日,他一不戴草帽,二不摇扇子,风纪端正,浑身汗渍,实施指挥。
  刘院长严于律己,自然地产生出无形的权威与尊严,大家敬佩他。
  战役系的学员,全部是少将以上的指挥员,对他们的培训,刘院长高度重视,周密规划,从难从严。
  他对教学人员说:“他们都是中国革命斗争几十年保存下来的宝贵财产,在我国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时,要靠他们掌握局面。
  惟其是高级干部,更应加强领导,对他们放松了,就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相因成习,积重难返。
  对他们的最大照顾,就是保障他们能学到东西。”
  向来重视实战经验的刘伯承,先后两次派出见学团到朝鲜战场。
  他反复强调,出去的目的是为军事学院“搭个桥”、“接上气”、“填好空子”,把抗美援朝战争的经验学到手,并运用到学院的训练工作当中。
  军事学院成立后两个月,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从高、上级速成科调走了44名学员。
  过不多久,他提出再调走50名学员和一些院系的领导干部。
  刘伯承积极支援朝鲜战场,并对前方战况进行深入的研究。
  志愿军十五军军长秦基伟和十九兵团司令员杨得志等人的前线来信,刘院长看得十分仔细,并指示登在学院《军学生活》报,他在按语中指出:“所有这些经验对于我们学院目前的训练工作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如果过去有人认为所学与朝鲜战场不符合的话,现在应该得到解决。
  全体学员教员应该接受我志愿军在朝鲜作战中所取得的宝贵经验,来努力加以研究,争取学习的胜利。”
  见学团回到南京,向刘院长汇报:在朝鲜的两个月中,所到之处,看到志愿军许多干部都在学习军事学院的教材,力求按教材的基本观点指挥作战和指导训练。
  一些曾经在学院学习过一段时间的中、高级干部,也向见学团反映,所学的内容对他们有很大帮助。
  刘伯承知道教学能为前线有所帮助,欣慰之余,他仍然把研究朝鲜前线作为自己的专项。
  1951年7月1日,他在军事学院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作报告,题为《学习军事理论必须与实际结合》,他着重讲述了朝鲜前线的成就,并提出四个问题:第一,军事上要大大提高一步;第二,兵器物资要送得上去;第三,兵器物资要用得上去;第四,前方与后方要密切协同。
  就这四个要点,他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以达到使全院关心、了解朝鲜战场,启发大家在联系实际中充实教学。
  此后,刘伯承又组织指导见学团编写了《朝鲜战地见习报告》和《朝鲜作战经验汇集》。
  他不以此满足,继而,又组织和指导这一年暑期入学的志愿军学员编写了《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例汇集》一共有10余册,100多篇文章。
  这种前线与学院的整体合作,战教结合的相互交流,既升华了志愿军与现代化对手的作战经验,同时也丰富并充实了学院的教学训练。
  由于战教结合方针的彻底施行,学员受益匪浅。
   。。

钟山掌教硕果累累(5)
志愿军某部的领导干部给刘院长来信说:“一年来我们深深体会到在学院所学到的东西对于指导实际的重要意义。
  过去所学的理论,帮助我们在工作上解决了许多困难,使我们在许多问题上能够正确地贯彻执行建军方针,服从建军利益。
  如果说我们离校后在工作上稍有成绩的话,这就是学院对我们教育的结果。”
  许多毕业学员来信,要求发给他们多种教材讲义各一套,便于他们继续学习和指导部队训练。
  部队需要学院的教材讲义如此急切,说明学院的教学同部队的实际紧紧结合。
  刘伯承还是像战争年代那样,那里重要他就出现在那里。
  教材是办军院的一件大事。
  他要求编写材料、讲义,一定要内容准确,用语科学,提法恰当,标点符号无误。
  他说:“对基本的东西,不能有一个字的差错。
  错了,会以讹传讹,后患无穷。”
  1954年5月9日,他在致负责编辑出版工作的王文治的信中指出:“各项讲义用术语须一致,而文字须清楚,否则会使人错解、误解,甚至遗害国防!”当时,有许多人不重视军事术语的统一工作,认为这是细枝末节,是挑字眼抠名词,对搞这项工作没有兴趣;有的则采取轻率态度,随意修改和使用军事术语。
  刘伯承认为军事学院是军队的一个重要的学术机关,有责任把研究确定的军事术语(包括军队标号)呈报中央军委使用,以在全军得到统一。
  为此,他亲自负责,掌握军事术语兴废统一的研究,使凡改变和新起用的军事术语都具有可靠的根据和充足的理由。
  刘伯承亲自修改了一些关系重大的军用名词,如把“工兵”细分为“工程兵”和“工兵”,“战车”改为“坦克”,“冲锋”改为“冲击”,“驱逐机”改为“歼击机”,“河川地战斗”改为“江河地战斗”等等。
  有时他为了确定一个军事术语的兴废,往往摆满一桌子中外书籍和字典,反复推敲,再三思考,并找来有关人员共同研究后才能定下来。
  他还指示有关业务部门在办理这项工作时,要严肃慎重,讲究科学性。
  1955年7月,刘伯承在给彭德怀呈毛泽东主席的报告中,明确地指出学习苏联军事科学的同时,亟须学习我军战史,使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以发扬我军光荣的战斗传统。
  他还建议:对《苏军野战条令》要批判地使用,要编写成我军自己的条令。
  刘伯承有说到做到、雷厉风行的好作风,这些意见也很快地贯彻到了实际工作中,比如到1956年,大部分教材(除兵器部分外)都已重编。
  这是相当艰巨的工程,他为此出了大力。
  在刘伯承提出“发扬我军光荣传统”主张的第二年,1956年2月,苏共召开二十大,暴露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些问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