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孔明真相 >

第14部分

孔明真相-第14部分

小说: 孔明真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剌史。)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二十篇  第一次北伐(2)
(《三国志。马良传》:良弟谡,字幼常,以荆州从事随先主入蜀,除绵竹成都令、。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
  魏延的奇袭计划
  当诸葛亮宣布了任命马谡为先锋官的通知后,所有官员都惊呆了,魏延更是很不服气。为了表现自己的才能,魏延提出了一个奇袭策略:由自己带领5千人马,从子午谷潜行而进,与诸葛亮主力部队在潼关会合。
  有人说,魏延这招似乎太危险了点。但魏延反驳说:“一点也不危险。目前镇守长安的是曹操的女婿夏侯楙,此人胆小无谋,且无丝毫军事经验。我只要从子午谷出发,不到十日就能到达长安。夏侯楙若是得知我军杀至的消息,必定会乘船逃走。长安城里的御史、京兆太守根本没有战斗力,而附近的粮草也足够我们食用一周。曹魏即使派来援军,也需要二十日才能到来,二十天的时间,我军主力也该杀过来了。如此一来,咸阳以西便可轻松拿下了。”
  魏延的奇袭计划还使被诸葛亮否决了,理由是不确定因素太多。诸葛亮认为,从平坦大道进攻,可以安安稳稳拿下陇右,所以没有必要冒险。
  就诸葛亮否定魏延奇袭之策这件事,后世有很多理论家都进行过探讨。有同意诸葛亮的,也有为魏延叫不平的。正反两方的争论非常激烈。
  在笔者看来,魏延的计划可以一试。魏延长期担任镇北将军,对曹魏西线战局的部署非常了解,比诸葛亮更有发言权。而且魏延身经百战,临场对敌经验非常丰富。即使出现什么意外,他也有能力随机应变。
  诸葛亮之所以否决魏延的建议,并不是因为他担心魏延之策的效率性如何,而是在考虑自己的权威是否会受到影响。假如魏延的计策得逞,那么魏延在军中的威信就会空前高涨。以魏延平日飞扬跋扈的个性,他日后会否拥兵自重就很难说了。所以说,诸葛亮的考虑是一种政治思维,而并非军事思维。  
  (《三国志。魏延传》引《魏略》: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于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
  (《三国志。魏延传》;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求助孙权
  为了保证北伐成功,诸葛亮又想到了向孙权求助。他特意给孙权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如今我蜀汉大军已在祁山会合,曹寇将灭亡于渭水。希望您能按照盟约,命令您的军队北征,共伐中原。”
  (《诸葛亮集》引《与孙权书》:汉室不幸,王纲失纪,曹贼纂逆,蔓延及今,皆思勦灭,未遂同盟。亮受昭烈皇帝寄托之重,敢不竭力尽忠。今大兵已会于祁山,狂寇将亡于渭水。伏望执事以同盟之〔义,命将北征,共靖中原〕,同匡汉室。书不尽言,万希昭〔鉴〕。○《艺文类聚》)
  诸葛亮这封信发出去后,并没有得到立刻的回应。原因是孙权也遇到了一些麻烦事,先是其大将韩综带着几千人马投降了曹魏镇东将军曹休,后来将军翟丹也叛变投魏。
  韩综是东吴名将韩当的儿子,此人因父袭恩,镇守武昌。当他并没有得到其父刚直忠义的基因遗传,反而生就了一身风流淫荡的毛病。孙权念在韩当功劳的份上,并没有和韩综计较。倒是韩综自己沉不住气,他生怕自己被孙权问罪,便下定决心投降曹魏。
  

第二十篇  第一次北伐(3)
为了拉拢手下人一起降魏,韩综故意放纵将士抢掠民众,然后放风说孙权要收治将吏以下的士兵。与此同时,韩综把自己的姑表姊妹纷纷份嫁给将吏,并把自己的婢女小妾赐给心腹之将。经过这番公关活动,将士们终于与韩综绑在一块,一切投降了曹魏。
  曹叡封韩综为广阳侯。然后韩综便反过来不断骚扰东吴,在吴魏边界线上残害东吴民众。孙权为此大伤脑筋。
  (《三国志。韩当传》:其年,权征石阳,以综有忧,使守武昌,而综淫乱不轨。权虽以父故不问,综内怀惧,载父丧,将母家属部曲男女数千人奔魏。魏以为将军,封广阳侯。数犯边境杀害人民,权常切齿。)
  (《三国志。韩当传》引《吴书》:综欲叛,恐左右不从,因讽使劫略,示欲饶之,转相仿效,为行旅大患。后因诈言被诏,以部曲为寇盗见劫让,云“将吏以下,当并守治”,又言恐罪自及。左右因曰:“惟当去而。”遂共图计,以当葬父,尽呼亲戚姑姊,悉以嫁将吏,所幸婢妾,皆赐与亲近,杀牛饮酒歃血为盟,与共盟誓。)
  韩综投降后的第二年,东吴将军翟丹又叛降了曹魏。而曹休则因为这两起叛降事件得到了曹叡的嘉奖,并被封为大司马。
  孙权非常担心这两次投降事件会引起连锁反应,为此他不得不下令:今后将领犯罪,三次触犯法律后才讨论是否处罚。
  (《三国志。曹休传》:明帝即位,进封长平侯。吴将审德屯皖,休击破之,斩德首,吴将韩综、翟丹等前后率众诣休降。增邑四百,并前二千五百户,迁大司马,都督扬州如故)
  (《三国志。吴主传第二》引《江表传》:是岁将军翟丹叛如魏。权恐诸将畏罪而亡,乃下令曰:“自今诸将有重罪三,然后议。”)
  由于要应付叛将的骚扰,还要防范新的叛降事件,此时的孙权自然无法按照诸葛亮的请求去出兵北征。只不过孙权的这些苦恼,诸葛亮暂时不得而知。所以诸葛亮还是按部就班地布置着自己的北伐事宜。
  得三郡
  建兴六年春天,蜀汉三军终于布置停当。随着诸葛亮命令的下达,各路人路依次进发。
  赵云、邓芝占据了箕谷,果然吸引了曹魏军队的注意力,大将军曹真赶快率军前去抵抗。诸葛亮乘机率主力攻出了祁山。
  蜀军出了祁山,便能看到横亘于面前的曹魏三郡:陇西、天水、南安。此三郡由于离汉中较近,百姓心情一直比较紧张。张鲁投降后,曹操曾实施过一次大规模移民行动,逼迫汉中数万余户居民越过此三郡,搬迁到了长安及其附近的城市。面对这乱糟糟的局面,三郡百姓自然是忐忑不安,甚至做好了搬迁的准备。当时的雍州刺史张即给曹操出了个主意:给三郡的将领、官吏放假,让他们为自己盖房子,造水碓,这才把老百姓稳定了下来。
  此次诸葛亮大军突然攻到了眼前,三郡居民又一次紧张了起来。不过这三郡吏民的表现倒是各不相同。
  先看南安郡,其太守首先弃城逃跑,剩下来的官吏派人送信给诸葛亮,说别攻城了,我们愿意投降。
  再看天水郡,太守马遵与从事姜维等郡吏恰巧外出,马遵听说蜀军来攻,便吓得不敢回去,打算向东赶往上邽,投奔现任雍州刺史郭淮。姜维担心自己母亲的安危,于是返回到冀县(天水郡守的治理之地),冀县的官吏、民众不让姜维进城,有人说他是叛贼,有人建议他代表冀县去和诸葛亮谈判投降的事情。姜维无奈,只好投降了诸葛亮。
  (《三国志。姜维传》:建兴六年,丞相诸葛亮军向祁山,时天水太守適出案行,(姜)维及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从行。太守闻蜀军垂至,而诸县响应,疑维等皆有异心,于是夜亡保上邽。维等觉太守去,追迟,至城门,城门已闭,不纳。维等相率还冀,冀亦不入维。维等乃俱诣诸葛亮。会马谡败于街亭,亮拔将西县千馀家及维等还,故维遂与母相失。魏略曰:天水太守马遵将维及诸官属随雍州刺史郭淮偶自西至洛门案行,会闻亮已到祁山,淮顾遵曰:“是欲不善!”遂驱东还上邽。遵念所治冀县界在西偏,又恐吏民乐乱,遂亦随淮去。时维谓遵曰:“明府当还冀。”遵谓维等曰:“卿诸人(回)复信,皆贼也。”各自行。维亦无如遵何,而家在冀,遂与郡吏上官子脩等还冀。冀中吏民见维等大喜,便推令见亮。二人不获已,乃共诣亮。亮见,大悦。未及遣迎冀中人,会亮前锋为张郃、费繇等所破,遂将维等卻缩。维不得还,遂入蜀。诸军攻冀,皆得维母妻子,亦以维本无去意,故不没其家,但系保官以延之。此语与本传不同。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二十篇  第一次北伐(4)
与南安、天水郡相比,陇西郡的表现非常突出。陇西郡太守游楚召开吏民大会,高声说:“本郡守平时对大家没有什么恩德。如今蜀兵来临,各郡吏民纷纷响应诸葛亮,这可是诸位飞黄腾达的好机会呀。本太守誓死为国家坚守此郡,想投降的人现在就可以把我的脑袋拿过去。”
  根据《魏略》记载,游楚“为人慷慨,历位宰守,所在以恩德为治,不好刑杀。”可以说他是一个清正廉洁的好官。而他大义凌然的态度也激起了民众的决心,他们纷纷含泪发誓:“誓死与明府并肩战斗,绝无贰心。”
  游楚又给大家分析了一下当前的情况,他说:“如果大家还拿不定主意,那么我可以为你们出个主意。如今南安、天水已经响应了诸葛亮,敌人肯定会马上攻过来。大家先好好抵抗,等国家救兵到来,敌人必然离开,那么各位都是守义之人,自然都会加官晋爵。如果救兵不来,蜀兵又攻得急,你们再取了我的脑袋投降也不迟啊。”
  游楚将陇西郡吏民安定下来,然后开始加紧部署城防。不久以后,蜀兵攻到城下。游楚派遣长史马颙出城列阵以对,自己则在城上对蜀将说:“如果你们能切断陇西和东边的联系,那么一月之内则陇西必会不攻自破;如果不能,那么你们只会白浪费功夫。”
  游楚的话刚说完,马颙的阵仗便开始擂鼓齐鸣,杀向蜀兵。蜀兵不敢应战,仓皇退走。诸位可能不明白,为什么蜀兵会惧怕陇西的守兵?这只能说明孔明派来的人马较少,而且这些人马无名将率领,且将帅的名字也没有出现在《三国志》中。
  (《三国志。张即传》引《魏略》:楚为人慷慨,历位宰守,所在以恩德为治,不好刑杀。太和中,诸葛亮出陇右,吏民骚动。天水、南安太守各弃郡东下,楚独据陇西,召会吏民,谓之曰:“太守无恩德。今蜀兵至,诸郡吏民皆已应之,此亦诸卿富贵之秋也。太守本为国家守郡,义在必死,卿诸人便可取太守头持往。”吏民皆涕泪,言“死生当与明府同,无有二心”。楚复言:“卿曹若不原,我为卿画一计。今东二郡已去,必将寇来,但可共坚守。若国家救到,寇必去,是为一郡守义,人人获爵宠也。若官救不到,蜀攻日急,尔乃取太守以降,未为晚也。”吏民遂城守。而南安果将蜀兵,就攻陇西。楚闻贼到,乃遣长史马颙出门设陈,而自于城上晓谓蜀帅,言:“卿能断陇,使东兵不上,一月之中,则陇西吏人不攻自服;卿若不能,虚自疲弊耳。”使颙鸣鼓击之,蜀人乃去。)
  诸葛亮虽然没有拿下陇西郡,但北方的安定郡却响应了诸葛亮。从地图上看,安定郡已经靠近了北边羌胡人的地界。此郡由于###。以往就发生过多次叛乱行为,所以此次响应诸葛亮也可理解。
  (《三国志。诸葛亮传》: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
  (《三国志。诸葛亮传》引魏略曰:始,国家以蜀中惟有刘备。备既死,数岁寂然无声,是以略无备预;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陇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时应亮。)
  失良机
  第一次北伐,响应诸葛亮的有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看起来,诸葛亮取得的战绩似乎不错。但诸葛亮并没有因此而加快进军的步伐。相反,他对于三郡的“响应”却是疑虑重重。其实,“响应”是一个很暧昧的口号,响应不同于投降,响应意味着目标之一致。也就是说,你诸葛亮要消灭曹魏,而我三郡也反曹魏。那么你蜀兵就不能在我三郡之内烧杀抢掠。如果你诸葛亮来进攻我,那么你就是在搞“窝里斗”,是在内耗反曹力量。
  由此看来,所谓“响应”很有可能就是一种假意应承,目的是为了自我保护。等蜀兵撤退后,挑头响应的人一消失,三郡仍会回归曹魏。
  

第二十篇  第一次北伐(5)
可以说,三郡“响应”不仅没有给诸葛亮带来多大的好处,反而增加了他决策的难度。根据史书记载,三郡“响应”后,诸葛亮不仅没有派人进驻三郡之主城(郡守治理之城),而且还规定士兵不得入城抢劫。用《三国志》的话说,诸葛亮的北伐军是“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如此一来,三郡中的粮草财物也一直没有转入蜀兵之手。
  与此同时,蜀兵北伐的脚步也慢了下来。连诸葛亮自己都在怀疑,三郡之“响应”可能有诈。所以他命令驻蜀军步步扎营,谨慎推进。就这样,便把宝贵的时间给浪费了。
  《三国志》曾引《袁子》话:“蜀兵是轻锐部队,且缺少良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在疑虑中尝试着行动的;况且想成就大事业的人不应该急功近利,所以面对三郡的‘响应’,诸葛亮并没有乘势挺进。”
  有人问袁子:“你怎么知道诸葛亮存在疑虑之心?”袁子回答:“诸葛亮刚出祁山时,缓慢而滞重,后来三郡转降,诸葛亮却没有进兵。等到诸葛亮想战斗,而且表现出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