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第一日不落帝国 >

第122部分

第一日不落帝国-第122部分

小说: 第一日不落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帝国快速进入工业化的时候,这个问题就显得十分突出了。交通便利的沿江和沿海城市因为低廉的物流成本和贸易地理优势快速实现手工业向工厂工业转型扩张的时候,中西部或不在河流海洋边上的内陆城市还是处于缓慢的被动发展中。

    以东南为例,大量的太湖周边生丝、油茶、棉花、茶叶、蔗糖、农产品商业化生产者开始把作坊搬出城市,集中合股到地价低廉的郊区开办新式大工厂的时候,仅仅200公里外的衢州还没有一家超过100人的作坊或企业。要是看西部地区就更夸张了,以四川为例,有天然气田的达州在穿越众的投资下已经建立起成套的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工业园区,产出的化肥、硫酸、燃气、电力、甲醇、甲醛、乙炔、二氯甲烷、四氯化碳、二硫化碳、硝基甲烷、氢氰酸和炭黑以及提取氦气产值早已高达20亿元。而邻县的巴中除了一点茶叶和银杏之外就是卖不上价的大米了,整个县一年的产值还不到20亿。

    有矿产和油气资源的地区发展的尤其迅速,简直就和坐火箭一样,每年的增速都超过20%。那些靠丰富农业资源早就养活了大批人口的平原地区的鱼米之乡更是轻易的解放了海量的劳动力迅速的发展起劳动密集型的各种经济作物、林业及纺织、服装、玩具、皮革、家具等产业,靠着轻工业的快速扩张和矿产型重化工业城市比赛似的一年一个样的发展。将过去生活水平差不多的山区亲友甩开了八条街的城市居民深刻的体会到了和改开时代城市居民一样的优越感和幸福感。

    穿越众面临的是和后世一样的逐渐成形的二元经济结构,这种畸形的结构是发展市场经济后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结果。为了避免出现前世的悲剧,穿越众使用了必杀技,那就是堵不如疏。

    与其耗费无数jīng力的去做三线建设,搞什么西部大开发,还不如把山沟子里面的人全部拉出来,集体搬迁到劳动力极度匮乏的新兴工业化城市去。

    从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穿越众就开始极力的在原来的基础上推进海外移民事业,原来一年几十万的出海移民人cháo扩大到上百万。相对于过千万平方公里陆地面积的广大第一第二岛链和澳洲大陆而言,这种人cháo的增长也不过是从滴水石穿那种时断时续变成连续不断的涓涓细流,和信息社会时代仅仅暑假期间两个月的上海口岸出入境总客流超500万人次的规模相比简直就是可以无视了。

    这种优化资源配置的选择将加速富裕地区的发展,确不会导致落后地区更加贫穷。原因很简单,在落后地区变成无人区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就会消失,该地区榨取的人力将流向生产力更高的地方,原本此地越来越少的人口将分得更多的人均资源,加速此地的商品化市场化。那些不论怎么施肥、怎么jīng耕细作都无法产出足够养活原本就不堪重负的梯田或中低产田将全部被国有化,变成封山育林区。拿到卖地款的移民们可以优先到无数急需劳动力开发的海外领地去圈占大量的土地。

    农产品价格随着人均耕地的大量增长和机械化的推进,必然大幅下跌。这种竞争必然导致持有中低产田的地主和自耕农生活水平下降,威逼利诱之下,他们自然会乖乖的移民到南方和北方新开拓的地区去巩固帝国的统治。

    优化劳动力资源的配置的结果自然是皆大欢喜的。帝国办好了移民事业,拓展了统治区域、促进了人口流动、发展了资本和土地流转市场、强化了基层统治、稳住了边疆和新征服区域的局面、减少了人口跨区域流动的交通压力和社会成本(都全家移民了,就不需要chūn运了)、扩大了资源供应(移民目的地都是资源丰富的蛮荒之地或海外领,比如金矿多的佐渡岛和新征服的朱罗国)、降低了食品价格和民众生活成本。被移民的民众也得到了实惠,他们拥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得到了大片的土地和农田、可以拥有充足的抵押物来扩充资本(土地抵押贷款就是买农机、化肥、良种和送子女接受教育、获得更多机会的前提)。

    由此带来的信贷需求和资本市场发展程度的需求极大地刺激了帝国金融业的进步,在移民事业发展最快的那几年,帝国保险和抵押贷款等行业的发展年复合增长速度超过了30%。与之并行的是大批的农资、建材需求订单(移民需要的物资数量极为庞大而且种类复杂,大到农机,小到铁钉)和廉价供应的工业原料和初级产品。这种有效的需求远比占领一个人口过亿的封建国家获得的市场来的巨大、来的全面、来的及时、来的长远。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话虽如此,可是能克服各种感xìng的阻碍真正主动响应国家号召去新征服地区做开拓者圆发财梦的时代先锋实在是少的可怜。世界上没有人会在衣食无忧的背景下出海搏命,这不是民族胆气和是否具有领先潜意识的问题,而是支配人类行为的动物本能在不自觉的逃避风险而已。

    真正绝大部分漂洋过海到新的地区去寻找财富和机遇的人永远都只有少数人,而其中的那些第一个吃螃蟹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探险家和殖民事业的开路人绝对是人类的jīng英在史书和教科书上占据一席之地是当之无愧的。那些绝大部分背井离乡的移民都是被战乱、饥荒、人地矛盾导致的贫穷和绝望逼迫到海外谋求生路的可怜人。即使他们在海外借助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打下了一大片基业,他们的名字也很难出现在为民族主动出力的英豪名单上。

    帝国新建之初就立下的规矩,拿着极高的功名利禄去吸引民众主动担当西方那些只有谋求君王赞助才能出行的探险事业从业人员。和西方不同的是帝国的开拓并不是为了谋求到达东方的航路和廉价的得到获得香料和东方特产的机会,而是向四面八方探索世界为帝国寻找荣誉和资源,为自己谋求地位和进入上流社会的机会。直接跳过大航海时代进入的殖民时代对人口的需求更大,此时的帝国不像700年后有数亿生产力低下的佃农黑暗王朝,拥有几乎无穷的人力;此时的帝国才不到1。8亿人口,却要统治超过黑暗王朝3倍的领土和十倍的领海,生态压力远比后世轻得多,加上源源不断的把内陆和境内的狭乡多余人口移民海外的基本国策,人地矛盾几乎是消失了。

    解决了土地问题之后就解决了资源分配的最大问题。穿越众就开始解决经济手段捆绑海外领地的资源再分配问题,转移支付虽然也有,但是为了防止海外领和大陆发展太不均衡导致的不满和分离情绪,除了地大物博的南州大陆,所有海外领都是发展全面而又合理工商业体系,每个大总督区都有自己的五小工业(化肥、水泥、钢铁、煤炭机械),殖民地和殖民地之间的贸易也没有任何限制。不像脑残的西班牙等国家,空有海量的殖民地却只会挖金子和垄断。(未完待续。)
第222章 开源还要节流
    ()    没有先进理论指导的西班牙竟然只会推进商品单一贸易,不许殖民地发展宗主国出口的任何商品的代替产业,也不准殖民地之间贸易,到最后整个西属拉丁美洲到处都是走私商和走私货,巨大的需求不去满足,却搞那种疏不如堵的脑残政策,不仅仅损失了宗主国资本输出在殖民地建设进口替代产业产生的利润和减少跨洋运输带来的好处,还损失了海量的关税和殖民地之间贸易的利润。到最后还去砸钱组建运宝船队和无敌舰队去剿灭海盗和走私商。一边少赚钱,一边多花钱,要不是有金银矿和种植园大笔的收入撑着,只出不进的经济环境早就会把它搞到破产了。

    事实上,西班牙在还没有进入殖民时代后期的瓜分全球大cháo前就破产好多次了,根本原因就是落后天主教教廷的**和封建贵族的小农思想导致的自大无知和愚蠢外加奢侈浪费。

    一个有理xìng的国家不可能将大量财富全部用于奢侈品的消费和军费开支,总要留一部分作为应急的开支或者投资于有收益的生产xìng产业(农田水利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国有企业才是zhèng ;fǔ投资最佳组合)。在世界进入工业革命之前,财富的积累是艰辛且缓慢的,每一分钱在商人眼中都是宝贵的原始资本,而在封建国家的君主和贵族眼中都是私人可供开支挥霍的公款,而不是国家财富的启动资金。当世界进入工业革命之后,曾近的富翁早就落魄了,拿不出革命的本钱,其国力只好和那些勤俭持家的富裕国家越拉越远,沦为三流国家。

    李基深知资源合理运用和高效运用对经济组织的巨大好处,在管理一个作坊的时候就开始建立资源的储备体系和最优的投资滚动体系。而到了管理帝国的决策层时,李基仍然坚持尽最大的努力去滚雪球,去搞各种短中长期的投资和消费。

    和后世的西班牙不同,他主要投资的是廉价提供交通、物流、流通领域的公共服务设施,而能源、电力、农业等设施几乎全部零门槛的对公众开放,没有收益或只有超远期收益的可以视为消费的投资主要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要是向西班牙一样把轻易的来的贵金属收益和殖民地搜刮来的财富全部都用于军费和宫廷舞会那就完了。

    事实上军费开支也是有收益的,每次扩张xìng的军事行动都可以为帝国带来巨大的收益,典型的代表就是皮萨罗征服印加帝国,可是西班牙自从早期的对阿拉伯的驱逐和统一伊比利亚半岛以及中期对墨西哥的阿兹特克帝国和南美印加帝国的征服都是得到巨大好处的。可惜的是进入后期的时候,西班牙已经无力支撑庞大的海外殖民地维持需要的军费开支了,本土的衰落和相对殖民地的人口劣势越来越明显,资源的天平早已倾斜,一队骑兵征服一个帝国的时代已经不可能复制了,巨舰大炮的时代比拼的不是冷兵器时代的战术和兵种优势,而是决定战略胜负的国家总体工业体系的高度和规模。

    最可怕的不是没钱没人没工厂,而是没有正确认识自我的实力的能力和做出改变的决心。殖民地对于大航海时代的宗主国而言只能提供香料、食品、金银、嗜好品,对于殖民时代的宗主国却可以提供大量的因生产力提高太快导致的失业人口就业岗位和市场;到了工业时代,殖民地能提供的除了无尽的原料和本国稀缺的战略资源之外还能提供抢夺世界市场的兵员和战略纵深。资源将会从富裕转为稀缺的时候就是殖民地这个词汇消失在世界上的时候,殖民地将凭借稀缺的资源这一优势成为诸帝国争夺的核心,因此必然被压榨的十分过分,从而产生反抗的民族意识和dú ;lì情绪,最后必然脱离宗主国的控制,成为政治dú ;lì的国家。虽然只有建立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才能笑到最后,但是到了信息时代,资源才是限制一个经济体的核心要素。

    所以一开始穿越众就从源头上根除了殖民地无法融入本土的问题,像美国给予关岛国会席位一样,将海外殖民地视为和本土各省拥有一样权限的享受体制内上升通道和帝国五年计划的重点建设投资的区域。大量的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密度反而要比本土更大(本来封建化都没有完成的海外诸国的就很低,基础设施基本为零,密度就算一直大到20年后也赶不上已经进入工业社会早期的本土的),这种赶超不仅仅是为了提供本土需要的市场需求和资本输出目的地,还有位帝国提供一个分散风险的体外循环体系,能够极大的缓解资源不均衡的局面。人多地少的狭乡的人口密度都会在20年内转化为达到生态足迹符合全国平均生产力匹配的程度。

    只有那些有竞争优势的城市才能不断发展扩张,那些没有优势的城市是帝国规划部门严禁扩张的。比如像那些新兴的矿业和商业港口城市就可以得到扩建的权限,而单纯的政治核心城市和农业城市是不能扩建超出现有规划区域的。事实上根据穿越众的推算50年内,帝国本土的大部分城市都很难扩建了,随着穿越众大力推进海外移民和中小市镇的专业化分工,原本推动大城市扩张的人口净流入大cháo只能变成溪流甚至净流出。

    以亳州为例,这个州府几乎全部都是药材产业相关的企业,除了居民必须的衣食住行服务业和郊区果蔬基地之外,所有的劳动人口都在制药作坊和药田讨生活,这种不适宜发展商业和重化工业城市群的地区将专注在优势领域持续发展,将药材研发、生产、销售等产业链做成全国的核心基地。亳州的这种规划不可能在进入信息时代之前达到100万人口,成为都市级别的居民点。

    而最适合发展各种工业一马平川交通便利的新京和矿产丰富的韶关则获得了新兴工业资本的青睐,大量的建设项目和外来人口都在远远不断的出现这些能够带来财富的城市,为这些城市提供扩张的物质基础。

    在此时的世界,华夏帝国根本不需要考虑什么战略布局和纵深,没有对手的穿越众根本没有考虑过发展三线或者什么地方五小工业,专业化分工的力量足够大的时候,那点可怜的地方小而全的产业布局产生的效益放在全国层面绝对是负的。这会极大的浪费穿越众好不容易才从各个地方搞来的资源和资本。这种资源的优化配置极大的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建设产生的浪费和过度开发导致的生态破坏,为最大限度的提高资源利用率打造一个完美的环境。

    在地方的官员考核标准也是关键,不考核GDP,而是考核人类发展指数。不看人均收入,而是看中位数收入,不看招商引资额,而是看地区内的新增公共服务开支增加额;不看zhèng ;fǔ收入增长率,而是看家庭最低收入和最低工资增长率。

    部分地区拥有大量矿产,那么为了禁止滥挖盗采浪费资源的情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