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中国历史上神秘的谶言 >

第3部分

中国历史上神秘的谶言-第3部分

小说: 中国历史上神秘的谶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点将台上,幽王终于传下话来:“各位辛苦,这是国王亲自布置的一次军事演习,看看我朝各将士接到军情时的反应能力!国家太平,没有什么事,大家请回吧!”

  王国的军队接到国王的命令,满腹狐疑地散了。

  回到王宫,周幽王连续几天都沉浸在褒姒倾城倾国的笑容之中。他好渴望再看到褒姒的笑容,但自回王宫之后,褒姒又忘了什么是笑了!周幽王只得又找来上次出主意的近侍。他们最后商定,为褒后再举办一次烽火嘉年华,但没能博得褒姒一笑。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国王的军队,及周王朝的诸侯们,终于知道了真相。国王竟是为了博他的老婆一笑,而举烽火!他们为自己有这样的国王而愤怒!

  后来幽王为看褒姒一笑,又举办了好几次逢火晚会,诸侯都不来了,让周幽王自己玩,而褒姒再也没有笑过!

  数年之后,《史记》说:“西夷犬戎进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戒幽王于骊山下。”

谶评:喊狼来了的孩子
谶评:喊狼来了的孩子

  “桑弧箕服,实亡周国”这一则谶言,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后,最早的一则谶言。这一则谶言的起源时间更早,据《史记》里说,是源自于夏朝末期一个国王,其间经历了商、周,共三大王朝:

  夏朝,公元前21世纪,由大禹创建,公元前16世纪灭亡,存世四百七十多年时间。商朝,公元前16世纪,由成汤创建,公元前11世纪灭亡,存世六百二十多年时间。西周朝,公元前11世纪,由周武王创建,公元前771年,灭亡于本则谶言的主角周幽王之手。

  因果律是物理学的一个最基本的定律,“桑弧箕服,实亡周国”这则谶言,于公元前771年的应谶过程,如果是一个“果”的话,这则谶言,把它的“因”埋进了千年之前的夏王朝。从谶言经历的时间上看,“桑弧箕服,实亡周国”这一“谶言事件”,是中国历史上所有“谶言事件”之中,经历的时间最长。

  而且这一谶言,与中国历史神话里的龙,还有着神秘的联系。这种联系,让这则谶言里的女主角褒姒,既十分神奇,也十分诡异地,站在我们的历史读物之中!

  “桑弧箕服,实亡周国”谶言事件的男主角周幽王,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喊狼来了的孩子”。他想博自己心爱的女人一笑,视国事如儿戏,视军事如游戏,把用来通报敌情的烽火,当烟花放了!

  当真正的外敌入侵时,周幽王举烽火征兵,但大伙儿都认为,那是国王在开“嘉年华”派对,所以“兵莫至”。“桑弧萁服,实亡周国”,被周幽王用烽火戏诸侯的方式,应了谶。最后,幽王自己被“狼群”吞噬,而他倾城倾国的褒姒,也被敌人掳走了。

  美人和江山一起变成了落花流水!西周王朝从周武王开始算,经二百六十多年时间,从此灭亡。 txt小说上传分享

1、历史需要秦始皇
1、历史需要秦始皇

  公元前221年,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统一六国,自称始皇帝。他采纳丞相李斯建议,废除诸侯分封制度,划六国故地,为三十六郡。每郡设郡守、郡尉、郡监,分管地方军事、民政、讼狱事务。

  在秦之前,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分封制度,类于现在的邦联制度。若干个小的国家,或者有一定国家权力的诸侯国,组成一个相对松散的,以周王朝为盟主的国家联合体。

  周王朝对于下属各诸侯国的控制,相对松散;而各诸侯国,对于其下属的大臣,小诸侯国的控制,也相对松散。当时的中国实行的这种社会体制,臣民自由度较高,特利于开发民智、解放思想。中国远古时代的真正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就是产生于这一个伟大的时代!

  其时,老天爷“不拘一格降人才”,诸侯们“不拘一格用人才”。处于分封状态的诸侯王们,他们容许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类人才、各种思想 ,各种学说的存在和发展。最后社会实现了“双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许多人都认为,当时的社会所以能实现,真正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诸侯王们,实现自我野心过程中的副产品!

  整个中华文明,都为之得益!

  但“百花争鸣”着的中国大地,却被分裂成数以百计的大小诸侯国。有人说:“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的士兵”。这话用在当时的中国,变成:“不想称霸的诸侯,不是一个好诸侯。”

  大大小小的诸侯们,都想做中国的龙头老大、一统山河、称霸天下。所以他们对人才十分渴求。而人才在什么时候都是稀缺资源,诸侯王对人才的渴求,演变成对思想的宽容。不管什么思想、什么学说,只要能让国家强大,国王做老大,三教九流之徒,都可以“朝为田舍翁,暮登诸侯堂”。 所以那个时代,也是一个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的猫就是好猫”的时代。

  在秦帝国建立之前,所有的诸侯国是处于斗争、或战争的平衡之中,他们必须把很多原本可用于民生的国家资源,用于军事上的自保或对抗。

  现在难以找到确切的数据,来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民众的负担的情况,有两个观点,或许可以推断当时的社会状况:

  一、春秋无义战。这话否定了春秋战国时期所有的诸侯王、以各种理由发动的所有战争。

  二、战争频率高,众多大大小小的诸侯:

  “无年不战,无月不战,无日不战”!

  有人做了统计,春秋战国有七八百年时间,诸侯国之间发生的战争次数,比后来实现了大一统后的中国,历朝历代发动战争的总和还多。

  普通民众早就厌烦了战争,这个时候,中国确实需要一个秦始皇,哪怕是一个残暴的秦始皇!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真的来了。但六国贵族们的思想,不可能统一到秦始皇的“郡县理论”里来。他们认为秦始皇的胜利,是秦国霸权主义的胜利。

  秦始皇帝一统天下后,他不有学周武王,对自己的子孙及功臣实行分封制度。秦始皇所以不实行分封制度,并不是他认为自己的创建大一统社会结构,是代表了某种历史的潮流,而是他集权的需要。大一统了的中国,在秦始皇帝眼里,只是他一件最珍惜的器物,以大一统的方式,他统治着顺手,所以他就选择了大一统的社会结构。

  所以他不会搞*政策,向六国旧臣、部族说些诸如自己创建的社会是如何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之类的话。秦始皇和他的将军们都认为,军事手段,是解决敌人肉体、与精神上的抵抗的最好方式。敌人不投降,秦始皇就叫他灭亡。

  在秦王朝大一统的路上,堆满了六国之人的皑皑白骨。可是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秦始皇和他的铁骑,居然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某种历史规律,历史需要秦始皇,秦始皇不知不觉地充当了分封制度狠毒的刽子手,郡县制度刚毅、果敢的催产师!

2、始皇死而地分
2、始皇死而地分

  秦始皇的郡县制度,让太多太多的国王、诸侯们下了“岗”。六国诸侯是分封制度的既得利益者,他们有足够多的理由,对秦始皇恨之入骨。汉王朝的开国功臣张良也是其中之一,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二十九年,他组织了一次针对秦始皇不成功的暗弑活动。《史记》说:

  “于博浪沙,遣力士行刺,未中,始皇令天下,大索十日。”

  张良的这次暗弑行动虽然失败,但也破了一个历史记录。此之前,在针对诸侯王或国王的政变中,主角都是王室贵族内部成员,或因权力之争,或因利益之争,分赃不平,引起的宫廷政变。公元前218年,发生的却是一次平民暗弑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行动。现在西方政治暗杀的风格,像是从张良那儿学来的:趁总统或最高领导人出巡,经过某条线路时,找准时间进行截击。历史资料上记载,张良是让一力士用大铁锥击中秦始皇的副车。如当时有炸弹,秦始皇可能就完了。

  这次暗弑活动,只是当时全国反秦活动的一个前奏,秦始皇却没有当回事,依然进行他帝王式、豪华昂贵的出巡。  

  公元前211年,始皇三十六年。此时的秦始皇已经49岁了。这个年龄在当时已经是高寿了。据一份医学资料说,中国人到解放之前,平均年龄才35岁。两千余年之前的大秦王朝,中国人的平均年龄只会更低。秦始皇却活到了半百之年,他一个人,活了当时几个人的寿命,够长的了。

  这时发生了一件事,天上降下了一块陨石。《史记》说:

  “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

  天要下雨,或者下陨石,是正常的自然景象。但有人却要拿陨石说事儿。《史记》里说:有一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死而地分。

  所谓“黔首”,是秦始皇一统中国后,给老百姓起的一个新名儿。“黔首”,黔者,黑色也。字面意思为,黑色面孔的人。

  不管哪个王朝的老百姓,都是很辛苦的,天天劳作,皮肤黝黑。不要说秦朝时的中国,就是现在还有许多乡下农民,也是因为过度劳作,日晒雨淋,要么是身体不好,肤色黝黑,要么是太阳把皮肤晒成“黔首”。

  秦始皇三十六年,一个不知名的黔首,拿陨石做文章,他在天降陨石上刻曰:“始皇死而地分。”

  这黔首可能是六国故族漏网之鱼,按当时的教育水平,还没有能普及到普通“黔首”,都能识文断字的水平。这位漏网黔首,对秦始皇恨到骨子里。所以他咒始皇两件事:一、始皇死;二、地分。

  黔首把他的咒骂刻在天降陨石之上,引来了许多来看热闹的闲人,他们都在看当时中国最早的反动标语:始皇死而地分。这一事件;引起了很大的社会轰动效应。

  有大臣把这件事上奏到秦始皇那儿。秦始皇大怒,他先下令捉拿元凶。但大伙都不知道陨石上的字是何人所为。秦始皇更怒!下令:“尽取石旁居人诛之!”把陨石降落地区的民众,全部诛杀!

  此命令下达后,秦始皇觉得不解恨,又令“燔烧其石。”把好好的一块天降陨石,烧成了石灰。

  居于陨石旁边之人,不知有几千几百,个个都成了冤死鬼。此事足见秦始皇之狠毒,是千古以来最正宗的“宁可错杀一千,不肯放过一人”之独夫。

  事后,为了消除此事件的政治影响,秦始皇令他的皇家御用写手,作《仙真人游》,为秦王朝歌功颂德,并且谱成流行歌曲,让天下人传唱。秦始皇帝为了稳定他的家天下,可谓用心良苦,但也只是在秦始皇死后三年,真如黔首所说,始皇死而地就分了。

谶评:黔首的咒语
谶评:黔首的咒语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皇帝,他于公元前221年一统中国后,划六国故地,为秦帝国的三十六郡。为了维护大秦帝国的稳定,秦始皇在国家治理上,也采用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策略:

  一、在全国范围内实持“销兵”政策。把流落到民间的武器,以国家的名义收缴上来,销毁熔化成十二个铜人,分镇于全国的十二个地方。秦始皇实持的这种政策,类于现代许多国家的实持禁枪政策,把普通民众抓枪杆子的权利,给剥夺了。

  二、焚书坑儒。以方士卢生等人,乱议时政为借口,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焚书坑儒的政策。把不能统一到大秦帝国政治思想上的各类书籍,烧了;把不能统一到大秦帝国政治思想上的许多知识分子,抓起来活埋了。

  做了这两件大事之后,秦始皇还担心他们的家天下,不能长治久安、千秋万代,所以秦始皇还四处出巡,破坏各地特别是中国东南,可能出现的“天子气”。

  “始皇死而地分”这则谶言,刚开始不能算是一个谶言,只能算是一个反对标语。秦帝国一个不知名的“黔首”,很会来事,他把对秦始皇咒语,刻在陨石上,“始皇死而地分”。这句咒语对于当时的秦帝国来说,是一条反动的标语!

  这位“黔首”的“反标”,却代表当时许多人的心声,最后还好,谶言没有完全应验,秦始皇死后,中国大地只是短暂地被楚霸王项羽分了一下,又被汉高祖刘邦统一起来,他创建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汉王朝。

  

亡秦者,胡也
《史记》记载:始皇三十二年,秦始皇“巡北边”,到秦国的北方边境巡视。燕地有一个方士卢生,“受秦始皇之命”,入海求仙回来。在回来的路上,卢生碰到秦始皇,他向秦始皇帝献出一册,据说是从大海里的海岛上,得到的神秘的图书,图书里有这么一则谶言:

  “亡秦者胡也!”

  秦始皇是一个特别迷信的皇帝,他信神仙之说,所以派出许多方士,满世界地帮他找神仙。他还相信人可以长生不老,所以还派出许多方士,满世界地帮他找长生不老药。

  看到这则谶言之后,秦始皇认为:六国已灭,在中国境内,大秦王朝没有对手。而生活在中国北方的胡人,是秦国潜在的、也是最大的威胁!

  所以始皇下令:

  “蒙恬统兵三十万,北击于胡,略河南地!”

  又令秦国大将,攻取了北方胡人的老根据地灵州、夏州、胜州。为了一劳永逸地强化北方的防御,始皇下令在秦国边境上修筑了象征中国的万里长城。所以如果没有“亡秦者胡也”这则谶言,就没有秦长城。

  始皇三十五年,献图书的卢生等人,在背后议论秦始皇。他们认为秦始皇这个人刚愎自用,刑杀以威,天下人只想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已经没有人敢向他进忠言。

  “天下人畏罪持禄,莫敢尽忠。”

  秦始皇除了迷信之外,还贪婪权势。天下之事,大大小小都要向他汇报。大臣上书,要用秤来称他们奏表的重量,(其时中国没有发明纸,用竹简代书)来考核臣子的责任心。并且一旦有臣子上了书,不分白天和黑夜,必须马上呈报!近侍们如果做不好、做不到,“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