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左手翻史书 >

第20部分

左手翻史书-第20部分

小说: 左手翻史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曹操轻松拿下荆州,被大好形势冲昏头脑,放任了自己多疑自专的性格缺陷,这是他最终铩羽而归的最主要原因。曹操自己打败了自己。
  诸葛亮戏剧性地获得了箭“九万余枝”(其实也确是戏剧性虚构),令周瑜、鲁肃“慨然而叹”甚至“拜服”。在多重刺激之下,周瑜也想不到军令状上“十万枝”的数目了(剩下的微不足道的几千枝箭,很容易从别处临时搞到,或者也很有可能在这三日的磨洋工中已经完成了)。鲁肃稀里糊涂经历了一场九死一生的险境,产生了“斯德哥尔摩”式心理症状,叹服诸葛亮是“神人”。周瑜也说“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及也!”诸葛亮得意之余,上课说:“凡为将者,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知军情,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乃庸才也。”他埋汰周鲁是庸才,翻过来又说自己的神机妙算是“谲诈小术,何足为奇”,语气渐涉狂诞,至于那句“我命系于天”,简直都不知道自己是谁了。这是罗贯中的刻意安排,让诸葛亮的性格缺陷充分暴露了出来。诸葛亮的谨慎,不过是假谨慎之外衣行冒进之事实而已。
  罗本《三国》并不认可诸葛亮引以为豪的“小术”。其实,历史上的诸葛亮从不行险,甚至“奇谋为短”。罗贯中是以“戏说”的形式,来讲解做大事业成败的各种关键因素,而决不是《临江仙》里“是非成败转头空”的假超然。
  对了,那首调寄《临江仙》是明朝人杨慎所作,是清代的毛氏父子给安在《演义》开头的,它并不能代表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的本意。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群英会”玄机何在
——看周瑜如何让蒋干中计
  基础教育的课本中,从《三国演义》中选撷的章节,有两篇是关于赤壁之战的,一篇是《群英会》,一篇是《草船借箭》。这两篇文字,都充满了“无巧不成书”的精彩。这回,扑再说说《群英会》,并对比一下罗本与毛本在处理情节逻辑上的优劣。
  历史上,曹操平定中原、河北地区后,南下迫降了刘琮,赶走了刘备,趁势想迫降孙权。不料,孙权阵营中,周瑜、鲁肃并一班大将主战,鲁肃还促成了孙权与刘备的联合。于是,孙权借机压倒了主降派。周瑜领兵出战,与曹操在赤壁隔江对峙。
  这是大背景。
  对于周瑜个人,曹操有两次劝降。一次是当年周瑜刚刚投奔孙策时,曹操听说周瑜青年才俊,便派其同窗蒋干去劝他跳槽。不料,周瑜同学很坚定,拒绝了蒋学长——孙策与周瑜分别娶了大乔和小乔,已经结为连襟。蒋干回来对曹操说:周瑜雅量,非言词所能动也。
  再一次是赤壁决战之后,周瑜围攻曹仁,曹操又派蒋干去劝降。其实,这次曹操并没有期望周瑜变心,派蒋干去的目的是窥探虚实,力争削弱孙权对周瑜的信任。从后来的战事发展看,蒋干这次去仍没有达到他既定目的。
  所以,“群英会”,必定是罗贯中的虚构。历史上,赤壁之战期间,曹操并没有处斩蔡瑁,而张允更是只在《演义》中才出现的人物。
  罗贯中为什么要写“群英会”的故事呢?
  他是要说明:一个做大事业者必须着力避免的性格缺陷,是自以为是、猜忌部下。这样的人,纵使手里有十分强大的资源,也将难以成事,甚至会自毁长城。而性格有缺陷的人,在遭受刺激或惊吓的状态中,也容易被利用,成为反间的棋子。
  下面,扑就看看罗本《三国演义》是如何重设这些历史人物间相互关系的——
  前面说到,曹操对江东阵营加以武力恫吓。孙权召集众人商议,各路人等,私下纷纷去见周瑜,探问他的意思。最后,孙权也要专门听他的意见。周瑜三十多岁,就被托以军务重任,而且处在权威的位置,事业雄心得到极大满足。
  孙、曹两军各自到位后,曹操使节来下战书。周瑜毁书斩使,有意激曹操仓促出战。曹操上当轻出,结果因为准备不足,首战被东吴击败,士气受挫。但荆州降将蔡瑁、张允精通水战,将曹军水寨经营得不错,周瑜便动了除掉这二人的念头。
  这时,曹操派蒋干渡江来劝降了。曹操对蒋干此行没有奢望,只是希望他观察一下周瑜的虚实,因为此前周瑜毁书斩使,就已经摆明了不给自己留余地。
  于是,周瑜准备将计就计,借蒋干之手除掉蔡瑁、张允。
  这里有一点要说明,罗本《三国》之中,蒋干是个忠厚、迟钝之人,自尊心非常强,是个夫子自道的人,周瑜利用他的性格弱点,利用“群英会”刺激蒋干做了蠢事;而在毛本《三国》之中,蒋干则心术不正,又十分愚蠢,自己干了蠢事,周瑜的“群英会”纯属多此一举的得意忘形。
  先说罗本。
  蒋干过江,周瑜对蒋学长极尽嘲讽刺激——蒋干是布衣身份,而周瑜已经是大都督,周围众将也威名赫赫。所以,周瑜才会把这场名义上欢迎蒋干的酒会称为“群英会”。
  群英会上,“面前设金银器皿,光射眼目”,这是特地刺激蒋干的寒酸;“文官武将,各穿锦绣之衣”,是对比蒋干的“纶巾布袍”;群英“起来把盏,必须夸其才能”,这是暗指蒋干无能;周瑜又领着蒋干看自己在军中的排场,并继续刺激他:“想周瑜与子翼同学业时,不曾望有今日矣!”
  在连番刺激之下,蒋干“面如土色,心似刀锥”,心态失去平衡,对周瑜产生了满腔怨愤。
  周瑜暗暗观察,见火候已足,索性继续刺激他,“自起舞剑作歌”,唱了一首“功名歌”,刺激还没有立功名的蒋干。“瑜自起舞剑作歌。众拍手而和之。歌曰:大丈夫处世兮,立功名。功名既立兮,王业成。王业成兮,四海清。四海清兮,天下太平。天下太平兮,吾将醉。吾将醉兮,舞霜锋。歌罢慷慨,满坐尽欢,独有蒋干,寸心欲碎。”
  蒋干起了歹意,想祸害一下周瑜。
  周瑜马上装醉,带他进了自己的中军帐同睡。
  一个原本善良的小人物,当他想害人时,也就是动动手边的东西。
  于是,不甘“擦干眼泪陪你睡”的蒋干偷翻桌上文书,看到了一封上写“张允、蔡瑁谨封”的信,“暗读之”,原来里边是要出卖曹操的意思。蒋干如获至宝。
  其实,稍有点脑子的人就会想到:蔡、张投靠曹操后,得到丰厚的封赏,再投孙权,孙权不会封赏他们更多,而且二人家族都在曹操手里,更兼曹操实力明显占优,他们怎么可能叛逃到孙权处呢?况且,二人真要背反,也不可能把自己的名头暴露在信封上;周瑜读完这样的密信,不是烧掉,就是秘藏,怎么可能放在“帐内桌上”那么明晃晃的地方?
  蒋干失去了理智,更兼平时没干过这路事,所以轻易就上套了。
  接下来,周瑜继续表演:与“江北来的密使”还商议了一番,回来睡下。
  蒋干趁“机”跑了。
  回到曹营,蒋干马上汇报了“情报”。曹操初战受挫,正在焦躁,加上本来就不信任荆州人,冲动之下,杀了蔡瑁、张允,杀完就后悔,省悟自己是上当了。
  反观毛本《三国》之中,为了贬低曹操,连他手下人的品质也加以降等,删去了周瑜对蒋干的各种刺激,削弱了“功名歌”。“群英会”变成了单纯的酒会,“群英”不再是功名的狂欢,而是一群酒徒酗酒而已。蒋干受刺激的心理变化过程也被去掉,意思变成了蒋干一过江,就图谋不轨——那还何苦盗书?趁周瑜醉卧,取出事先备好的毒药,和水给周瑜喂下,然后从容逃出,不是功劳更大么?
  周瑜玩“群英会”,跟“蒋干盗书”是因果关系。毛本的改动,只能使这一逻辑关系变得模糊。改动者也不想想,如果蒋干本就是阴险小人,以周瑜的人品和交友原则,当年怎么可能与蒋干“如亲昆仲”呢?
  罗贯中的这种写法,是有其现实意义的。后来,皇太极命人在俘虏来的太监面前演戏,利用太监心理变态又没见过世面的弱点,以及崇祯皇帝猜忌心极重的性格,让他们回去报告“袁督师与敌人勾结”,结果使明朝自己除掉了袁崇焕,崇祯自毁长城。皇太极用的就是从罗本《三国》里学的这一招。
  

曹操和曹植谁是“凶手”(1)
——杨修之死是为了谁
  在《三国演义》之中,杨修之死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事件:到底是曹操嫉贤妒能杀害忠良,还是因为杨修参与了曹丕、曹植的嫡嗣之争,导致曹操不得不杀了他?或者,两个因素兼而有之?
  最后的这种可能是近来比较流行的提法。曹操既讨厌杨修比自己聪明,更忌讳他参与嫡嗣之争,于是杀他。倒好像杨修是个必死的人。其实,这种提法本身就是避重就轻和稀泥的——
  正史上,曹操是很细腻的人。他虽然杀人如麻,但处理每一个有身份、地位的人,都是综合多种考虑的,不过,一定会找一个最主要的动手理由。
  比如,祢衡虽然讨厌,但因为祢衡没有实质性危害,所以曹操不自己动手杀他,而是让他去别人那里“寻死”;华佗试图借自己的医术要挟曹操,曹操毫不犹豫就把他杀了;马腾是曹操的政敌,但若马超不造反,曹操也不杀马腾;吕布害曹操很惨很狼狈,但若刘备不提丁原、董卓事,曹操也不想杀吕布;孔融做文章讥讽曹操,但若他不与孙、刘手下的士人书信来往、称兄唤弟,曹操便不至于动了杀心。
  对于杨修,曹操也是由一个决定性因素而导致他寻机将其除掉的:曹植拿杨修当成了自己的挡箭牌、牺牲品。
  罗贯中写《三国演义》,在这些关键的情节背后,都要总结出一些教训和智慧。在杨修的问题上,罗贯中的看法是,曹操本就是个讨厌被人“理解”的人,而杨修更是不懂得伴君如伴虎的道理,肆无忌惮去捋虎须,结果自寻死路。
  在《演义》中,罗贯中这样塑造曹操阴鸷的性格:他杀了吕伯奢全家,当着陈宫的面,说“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当时,陈宫就被他吓跑了:不跑早晚死于此人之手,因为自己窥见了他的内心世界。曹操邀刘备煮酒论英雄,用龙比喻他心目中的英雄特质:“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吐雾兴云,翻江搅海;小则埋头伏爪,隐介藏身;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秋波之内。此龙阳物也,随时变化。”(据嘉靖本)
  曹操心目中的英雄,不是顶天立地的磊落汉子,而是随机应变、无形难测的神秘人物,恨不能蒙面出镜,教人永远猜不透他的心思。《世说新语》记载他曾用此术蒙骗匈奴使者而被看穿,遂追杀使者灭口。
  《演义》中的杨修自持聪明,总喜欢跟在老曹背后,给他揭去那层面纱,就像社戏里边,跟在大反派或恶公子背后的二丑,不时手指着主子的脊梁骨,扭脸对台下揭一揭“那家伙”的坏心肝。
  最后,杨二丑卖弄聪明,教曹植唬弄他老爹。这样的恶奴,曹操当然不能放过的了。
  《演义》中的杨修不识真正的英雄。他眼中的大人物,都是曹植、孔融、祢衡这样卖弄聪明的另类“鬼马”角色。如此性格缺陷,决定他注定是个悲剧结局。
  曹操和杨修这样的人都不可取,但相比之下,曹操还是个能干成大事的人,杨修却不能,所以曹操比杨修还能强一些。这是罗贯中落笔这一细节所要表现的认识。
  但《演义》是戏说,不是历史本身的面目。《演义》中的杨修是自己找死,而真实历史中的杨修却不该死,他是为曹植的缘故而被冤杀的,与“鸡肋”的故事更不沾边。
  首先看杨修的家世。杨家,世为汉名门,祖先杨喜,汉高祖时有功,封赤泉侯。高祖杨震、曾祖杨秉、祖杨赐、父杨彪,四世历任司空、司徒、太尉三公之位,与袁氏世家并驾齐驱。杨修本人是神童,早慧早熟,年轻轻就出来做事,很快就被曹操收揽为相府仓曹属、主簿,相当于曹操身边的机要秘书,后来升任秘书某处的主任。
  相府主簿官职不大,却非常重要,负责处理曹操身边的大小机要,事无大小,都要妥善处置。关于主簿的分量,这里举一个例子:吕布被曹操抓住,押到阶下时,被绳子绑得太紧,求曹操给放得松点,曹操说:“捆老虎不得不紧一点。”吕布说:“松一下,让我说句话再死!”曹操刚要同意,站旁边的主簿王必快步走近前来说:“吕布是高手,他的部队在附近,不能松绑。”曹操对吕布无奈地说:“我本来可以给你松一点,可是主簿不同意呀。”这个细节说明了曹操对主簿的信重。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曹操和曹植谁是“凶手”(2)
至于那些个人能力不如曹操的人物,就更依赖主簿办事了。举几个《演义》中出现的大家比较熟悉的主簿:陈琳是何进的主簿,阎象是袁术的主簿,殷观是刘备的主簿,司马朗、司马懿兄弟、贾充之父贾逵都做过曹操的主簿。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是文章了得、精通世故、少年老成、深为信重的人物,除了半路被干掉或换主的,后来都做了大官。
  杨修做曹操的主簿,说明两个问题。首先,曹操很认可杨修的能力和个性;同时,杨修是受到重点培养的后备干部。有人说,杨修跟袁绍、袁术有亲戚,所以曹操要杀他,可是杨修死时,他老父杨彪还活得好好的,杨修的儿子杨嚣也没有受株连。曹操的儿媳妇也还曾是袁绍的儿媳妇呢。与袁氏有亲,不构成曹操杀杨修的理由,否则杨彪全家都难幸免。
  杨修的工作状况如何呢?“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他的业绩非常出色。
  这又说明一个问题:杨修是很懂得进退之道,很会看眼色行事的人,而绝不是《演义》中那种轻薄好卖弄的二丑形象。杨修自己有很好的家世,个人能力又出众,所以,在曹丕与曹植的嫡嗣之争中,他不必向任何一方靠拢,也可以保证将来做上大官。所以,他决不会也没有当曹丕或曹植的跟班。
  曹操会因为杨修聪明而杀掉他吗?根本不会。如果杨修迟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