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左手翻史书 >

第2部分

左手翻史书-第2部分

小说: 左手翻史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就是联秦派和投降派的区别。所谓联秦派,就是向秦国示好,不给后者战争借口,把战火引向别国,同时自己迅速发展国力,用从他国攻取的土地,来弥补结好秦国付出的代价。
  纵观廉颇在赵国的战争生涯,基本都是这一路线。对秦国,他采取守势和外交安抚,同时积极对燕、齐、魏等国下手,运用自己的地缘优势迅速增强国力,力争赶上秦国。所以,蔺相如数次激怒秦国,引起两国战端,白白消耗赵国的国力,这是廉颇不愿看到的。
  所以,廉颇才要羞辱蔺相如,跟他过不去。
  面对挑衅,蔺相如说的话大家都了解了:他先拿廉颇和秦王做比较。这个比较,颇不伦不类,廉颇是上阵杀敌的大将,秦王是高居庙堂的君主,他们怎么可比呢?
  蔺相如的水平就在这里。他知道自己的话将被转述给廉颇,所以在话里充满暗示:我作为抗秦派,在外不怕秦王,在内不怕廉颇;同时,赵国要想图存图强,必须把各派各方的力量整合在一起,你有你的道理,我有我的主张,但我们的共同目的,是使得赵国强大起来,这正是王上的深意。
  以廉颇的水平,他当然明白了蔺的意思和风度,被蔺相如的大局观折服,更重要的是,他感觉到了相如的背后还有赵王在做推手,遂负荆请罪。
  其实这里边,最高明的人是赵王。廉颇是联秦派,赵王当然知道,而且意识到如果单单让廉颇用事,国家和秦走得太近,与他国关系持续恶化,后果不堪设想,所以他破格提拔抗秦派背景的蔺相如,使其与廉颇形成一个平衡。
  赵王为什么一定要实现“平衡”呢?这与战国的形势有关。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六国论》,那里边的主要观点“六国之灭,弊在贿秦”,总体是不错的,但又有一点不对。因为秦以外的六国不是一个整体,而是各怀国是的个体,互相之间因为利益而分分合合,如果秦曾经因内乱而弱,那么统一天下的还不一定是谁,所以当时的各国,包括秦,都在外交上是不断摇摆的。赵国处在各国中间,也必须时时留有余地。这是宏观上的平衡。
  还有微观的平衡。那时候没有实现大一统,各国之间,人才是流动的,其中各种倾向的都有,有鲁仲连那样的侠士,也有苏秦张仪这样的投机政客。他们的能量是非常大的,甚至达到一力兴邦,一力亡国的程度;甚至他们之间,还有私下的默契,甚至曾经有A国大臣兴兵攻打B国,B国初战不力,换了一个元帅,进犯者就退兵了,于是后进的元帅加官晋爵这样的事情发生,其实那A国的大臣和B国的新帅,私下是有关照和交易的。
  赵王要想让自己治下的能人既形成合力,又互相制约。他清楚地意识到,实现派系间的平衡布局非常重要。
  这之后,廉、蔺合力,攻打齐、魏,占城略地。
  且看,赵国实现“将相和”以后,秦国就害怕赵国、不敢来犯了吗?不是。秦国还是要来进犯,因为赵国朝廷上平衡了,军事上没有平衡,对秦国的战线还没有得力的将领。于是,赵王又推出了一个重量级人物,这个人就是赵奢。
  其实,《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四个人的合传。司马迁把这四个人作合传,你应该明白他的含义了吧。
  赵奢是个传奇人物。这位名将是税务稽查员出身,因为税收得好,后来做了赵国税务总局的局长。后来,国势危机,赵局长弃账从戎,一举成为赵国名将。
  将相和八年之后,秦国与韩国进犯赵的军事要地阏与。赵王找来廉颇,问:能不能出兵去救?
  廉颇能怎么回答?
  路远,地险,敌强,没有胜算。
  赵王又找大将乐乘。
  回答和廉颇一样。
  最后找来赵奢。。 最好的txt下载网

“将相和”只是貌合(3)
赵奢:两军斗险,亮剑,勇者胜。
  赵奢就领兵去了。
  阏与之战是战国中期的一次著名战役,此战秦军大败。赵奢一战为赵的西部边境打出了10年的和平——可惜赵国没有抓住这10年时间发展国力。而秦国占据巴蜀以后,国力发展得也确乎太快了。
  赵奢回国就被封为马服君,与廉颇、蔺相如同列。这样,赵国在军事、外交上,实现了人才的完美布局,成为一个阶段性强国。
  四年之后,赵惠文王死了。他很厉害,能调和鼎鼐,令将相和,可他儿子就没这么厉害了。
  赵孝成王一登基,秦国立即来攻,做军事试探。当时,国君幼小,太后临朝,赵奢又死了,对秦作战没有大将,蔺相如提出请齐国派救兵。须知,齐与赵仇恨很深,态度怎么松动呢?原来,在此前五年,赵最后一次进犯齐,这次领兵的人便是蔺相如。这一战打得奇怪:两军刚刚对峙,赵就主动与齐言和了——将相和的好处正在这里,需要红脸就推出红脸,需要白脸就推出白脸。
  那次言和,正是此次求救兵的基础。不过,齐提出一个要求,要赵派国君的小弟弟长安君去当人质。太后不同意,于是左师触龙去劝她同意,是为《触龙说赵太后》。
  齐国救兵一到,秦国本来就没准备决战,于是退兵。
  赵孝成王七年,因为执政的平原君处置失当,秦赵矛盾再次激化,双方在长平对阵。那时候,蔺相如已经处于病退的状态。孝成王派廉颇领兵。
  为什么用廉颇对付秦国呢?因为赵奢死了。
  廉颇打得怎么样呢?初战不力,深沟高垒,避战。应该说,廉颇是忠臣,他不出战,是避免决战,要保存赵的军事实力。那时候,秦赵的力量对比,比完璧归赵、将相和的时候更悬殊。此时的廉颇已经开始转变自己的倾向,他这次避战,是出于军事考虑:赵军本土作战,补给线比秦军短、安全。
  须知,赵国是骑兵厉害,对峙并不符合赵军的作战优势,但决战即使胜了,赵也要元气大伤——正所谓“老将不赌”。
  于是,秦对赵行反间计。年轻的赵王一方面听信谗言,另一方面廉颇的联秦派背景也让他不得不怀疑,于是作出了撤换老将军的决定。
  赵王撤换廉颇之后,用谁替换他呢?用的恰恰是赵奢的儿子赵括。
  长平之战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赵国的全部战争精英,45万将士,几代积攒的军事家底,全部毁灭。
  秦国因此奠定了取天下的基础,因为诸侯再没有如此强大的军队能与他抗衡了。
  秦进围邯郸一年多,廉颇率残兵苦苦支撑,赵国几乎灭亡。平原君带门客毛遂从楚国搬来救兵,信陵君窃符夺魏营,两国来救,加之秦国也已经筋疲力尽,才退兵而回。
  秦赵两败俱伤,谁最高兴呢?燕国。
  此时,蔺相如已死。他生前一直结好燕国,结果养虎遗患。长平之战后5年,燕对赵发动总攻,赵国相国廉颇反击,消灭了燕国军队,进围燕都。廉颇很想兼并燕国,使赵国的实力达到与秦国抗衡的程度。但秦国趁机又出兵背后,占领了赵国三十七座城池。
  结果,赵国灭燕不成,反而丧失大片国土,廉颇的战略已经不合时宜了。
  或者可以理解为:因为秦赵力量悬殊,廉颇战略的成功,已经只有理论上的可能性了。而赵孝成王没有老爹的手腕,也没有慧眼,更不懂得调和鼎鼐、相互制衡的必要,只好继续由廉颇推行“拆东墙补西墙”的战略。
  几年后,廉颇又攻下魏国的城池。
  这时,孝成王去世,新君悼襄王一登基,就立即将廉颇免职了。廉颇被逐,逃到魏国寻求庇护。但魏国也不信任他。这时,赵国作战不力,又想召回廉颇,可惜朝廷上已经没有他的人为他说话了。去探视廉颇的人,回去报告称,廉颇前列腺肥大、大小便失禁,已经不能带兵打仗,失去了利用价值。
  几年后,无奈的老将军又跳槽到楚国,作军事顾问。
  “将相和”之后四十年,一代名将廉颇客死于楚。这四十年间,赵国有机会,有人才,有实力,但终于没有能够阻挡秦国的勃兴与统一步伐。赵国只有军事改革,而秦国却实现了全面改革,这是两国兴亡的根本差距所在。
  廉颇死后又数年,赵亡。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破解“魏公子密码”(1)
——《信陵君窃符救赵》的背后
  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的《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历来以曲折的故事、淋漓的情节而令读者印象深刻。通过探究这个故事的前后背景,我们还可以了解更多围绕三晋发生的有趣的大事件。而且,信陵君魏无忌这人也非常有趣,黑白两道通吃,他的列传,就充满了各种此类细节的记载。
  前面作“《左传》篇外篇”时,我们已经知道,晋是春秋时期最强霸、最持久的超级大国。但是,晋的强大,全靠异姓公卿的智勇来支撑,而公室自己却不思进取,甚至还常自相残杀。于是,公卿的实力一代一代,越来越强。这个失衡的趋势,最终导致了公卿起事,干掉晋国公室,瓜分晋土,自己开张立国。周王室虽号称是天下的共主,但已经衰微得没有骨骼,干脆承认了这三个篡逆的新国家,这便是“三家分晋”。
  分晋之后,晋国所留下的丰厚军政遗产,首先被魏国发扬。魏文侯任用一大批能人,推行新政,国家强大,但因扩张太猛,招致各国围攻。庞涓败死在马陵后,魏迅速下降为中型国家。不过,魏国军队的战争能力,在各国军队中始终是很强的。
  但,也因为三晋的产生已然颇为来路不正,所以,这三国的君主,一方面很警惕自己身边的权臣,一方面又给能臣们提供了很宽纵的政治气候。
  所以,三晋在战国时期涌现了大量的实干家和阴谋家,成了七国政治大戏的人才库。仅仅在军政外交方面,廉颇、蔺相如、理论家慎到、荀子、哲学家公孙龙、策士虞卿都是赵国人;权术大家申不害是半个韩国人,法家理论权威韩非是韩国公子、搞商人政治的吕不韦是韩国人;吴起是半个魏国人,政治能人商鞅、搞连横的张仪、提出远交近攻的范雎是魏国人;名将乐毅是半个魏人半个赵人。
  用一个比喻的说法:三晋的掌权者是坐在了人才大喷发的火山口上。
  这正是信陵君魏无忌,能够罗致数千能人门客的宏观与微观背景。
  信陵君出身魏国公室,是魏王的弟弟,年轻轻就开始参政。但他却不安于仅仅在魏国贯彻自己的政治影响力,还借助手中掌握的国家资源,建立了历史上的第一个大规模的情报网络。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所谓“战国四公子”。当时,各国为了增强人才储备,执政者都好养士,门客最多的有五个人: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齐国孟尝君、楚国春申君、秦国文信侯。因为文信侯吕不韦是商贾出身,当时贵族和后来史家不把他看在眼里,所以提到养士,一般都只提到出身世家的前四位公子。
  其中,平原君赵胜和春申君黄歇所养的士最有充门面色彩,而且这二位公子也没有识人之慧。孟尝君田文养士目的最明确,就是做大自己的势力。他养了门客三千,其中颇有鸡鸣狗盗之徒,用来实现他政治上的秘密操作。在自己的封地薛地,他赶走原来的良民,却收纳了各国亡命之徒、刁民和通缉犯六万多家,作为自己的私家武装。他自己后来也弹压不住这些人,只好实施老剑客冯谖的权术方法,以利取人、以德服人,为自己经营出一个狡兔三窟的退路。
  而信陵君,却最能控御自己的门客,把他们的价值发挥到极限。
  战国中后期,各国的士人阶层同气连枝,暗生默契,把权贵们把玩于股掌之上。信陵君就利用这一点,把他情报网络的触角延伸到了各国执政圈的最上层。
  有一次,公子和魏王下棋,突然传来紧急军报,称赵国率兵犯境。魏王赶紧扔下棋子,准备召开御前会议。这时,公子按捺不住,犯了他一生中最大的一个错误。
  公子对魏王说:陛下安心下棋吧,那不过是赵王在打猎。
  魏王坐下,又下起棋来,下着下着,问:怎么知道的?
  公子随口回答说:我有个食客,就安在赵王身边,所以赵王有什么事,我第一时间就知道了。
  任何一个君主,都不可能容忍自己身边,有这样的一个大臣存在。
  赵王身边就有你的人,你取赵王的性命还难吗?
  那么,我魏王的身边呢?
  这一件事,就足以使魏王对公子的疑惧终身不能释怀。
  再下面就是我们课文的内容了。知道了前文所述“窃符救赵”的大背景和信陵君养士的特点,我们就可以明白魏王为什么拒绝让公子带兵了。

破解“魏公子密码”(2)
首先,公子去结好侯嬴,也是绝非“礼贤下士”四字所能概括的。
  侯嬴不是隐士,甚至根本不是真正的“士”,他跟田光、荆轲、高渐离、季布、郭解、朱家、虬髯客一样,都是“侠”,也就是当时的秘密社会(相当于现在的黑社会,或者武侠小说中的江湖)的老大。他称朱亥为“客”,而不称“友”,其黑帮身份和江湖地位不言自明了。他的公开身份,是魏国国都东门的守门人,所谓大隐隐于“门”,不过是玩笑。他当守门人的目的,是便于控制自己的组织——侯嬴的组织有多么厉害,你往下看就知道了。
  公子魏无忌有那时最强的情报网络,当然明白侯嬴的真实身份和影响力,所以非常想把他招致自己帐下。但是,无论公子的态度如何谦卑、礼遇,侯赢都拒绝表示:因为如果自己是公子的门客,那样的话,等于承认了自己的组织是以公子为宗主的。不过,他还是故意当着公子的面,跟屠夫朱亥聊天,并且后来又把朱亥的情况介绍给了公子。
  于是,公子去拜见朱亥。可他很奇怪:朱亥为什么不还礼呢?
  因为朱亥的老大只有一个人,就是侯嬴。
  翻开《史记?刺客列传》,对照读一下燕国太子丹去结好田光的部分,那个程序和魏公子结好侯嬴的程序何其相似,而且魏公子找侯嬴,跟太子丹找田光,目的都是一个:收买亡命。
  虽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