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左手翻史书 >

第19部分

左手翻史书-第19部分

小说: 左手翻史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注意,“三顾”与“二顾”之间,隔的时间远远比“二顾”与“一顾”的间隔长,刘备是给诸葛亮充分的时间考虑,也给他有可能的回访留空。
  诸葛亮果然没有回访。
  这个举动有什么意味呢?如果孔明回访,很可能是回绝刘备的邀请。不回访,则说明孔明已决定辅佐刘备,他的举动,仍是自抬身价而已。因为,刘备来访两次,又留了书信,孔明却既不回访,也不回信,这是非常反常的。如西晋时李密拒绝司马炎的征辟,上《陈情表》,说明情况,予以拒绝。刘备不是大奸大恶、人神共愤之人,孔明没有必要表现得避之不及。
  惟一的答案就是:孔明已经下定决心出山了。
  刘备这次“三顾”前,关、张劝他不要去,张飞说俺们兄弟三人,纵横天下怕过谁?刘备知道,此前他不能纵横天下,正是因为自己坚持玩小圈子,不能接纳能人,才导致事业无法做大的,所以举出姜子牙的故事,明确表示自己请诸葛亮出山,就是要让他当军师,日后当丞相的。
  这次,诸葛亮终于没有躲,却又装睡,让刘备客串了两小时的门童,才出来拜见。
  孔明为什么要反复考验刘备的诚意?原来,此前他对刘备的背景也已经掌握,知道刘备是枭雄,是很反复的一个人,而且有排斥陈登、激杀吕布、出卖袁绍的例子。所以,他要考验一下刘备的决心。
  刘备用常人所不能的隐忍,通过了考验。
  于是,相见之后,诸葛亮先不说同意出山与否,而是推出了他的《隆中对》。
  《隆中对》什么内容呢?主要的精神,是成霸业、取天下要“以人为本”。以往看《隆中对》的人,常常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取荆州、夺益州,联吴抗曹,然后攻取中原上面。其实,那都是远景规划——当时,持这个战略构想的人,其表达见于史册的,先后还有甘宁、鲁肃、周瑜和庞统,他们的意思大体相同,只是执行细节和执行主体有变化而已。在当时的荆州和江东,这是一种很流行的战略构想,不是诸葛亮独创的,而且,这个愿景有其重大漏洞:刘备兼有荆、益,势必威胁江东孙权,孙权不可能成全刘备恢复中原,统一天下;孙权要统一长江上下游,又必须从刘表(后来是刘备)头上踩过去,这当然也是不可能的。但从总体上来说,设计出三国鼎立或二分天下的局面,对于一些急于建立功业的年轻士人们而言,总比被曹操一统天下,撤掉新人们的舞台要强。
  刘备对这个规划,也不见得真信。但是,这是荆州一部分青年士人的共识,刘备首肯《隆中对》,才能让他们为己所用。换句话说,正是因为刘表没有远图,所以他们不跟刘表干。刘备必须表现得有远图,才能够吸引诸葛亮这样的士人加盟,才能够形成二人互相需要,并且成为“鱼水”关系的基础。
  干大事,一定要有远大目标,这样才有凝聚力。《隆中对》后半部分的远景规划,只不过是先树立这么一个远大目标。目标是可以因势利导,加以调整的,关键是我们“现在怎么做”。
  为什么说《隆中对》的实际主旨是以人为本呢?
  你看《隆中对》怎么分析曹操、孙权的强大基础: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计。”这意思是说,刚刚天下大乱时,只知道一心抢地盘的人很多。
  “曹操比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非常明确,曹操是“得人者昌”,雪球越滚越大。这个“人谋”包括两方面因素:其一是有荀氏叔侄、郭嘉、程昱、贾诩那样谋臣出来为他计划;其二,是他兼容了当时各门各派各层面的力量,如得陈登而得徐州,得董昭而得献帝,得田畴而服乌桓,其他如李典、张绣、张燕、臧霸等等,都是带着自己的部曲(连军队带家族),投奔了曹氏。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三请诸葛”的刘备究竟图什么(5)
曹操从不裁人,所以曹氏能够做大。
  “孙权拒(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与为援,不可图也”,明确指出:孙权的根基在于“贤能为之用”。《演义》中,紧接着“三顾茅庐”,下一节就是孙权“广纳贤士,重用谋臣,开设宾馆于吴会”。刘备得了一个诸葛亮,如鱼得水乐得不行。孙权呢?严畯、阚泽、薛综、程秉、朱桓、陆绩、张温、骆统、吾粲、庞统、吕蒙、陆逊、徐盛、潘璋、丁奉、甘宁……得了文武数十人,孙权还不得兴风作浪?人才是事业的根本,而且是多多益善。更重要的是,立王业者所用非一,成大事者必用众智,孙权在这一轮的收获,远远大于刘备。
  也许,罗本之中,孙权不用三顾也能得到凤雏,与刘备“三顾”得到孔明的对比显得太刺眼,所以到毛本之中,把庞统从孙权招纳的人才名单中删去了。
  《隆中对》下面孔明怎么说?“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这是再明白不过的意思:要先招揽各方面的人才,地盘将来自然会有的,先后次序不要搞错。
  紧接着,孔明拿出一幅图:西蜀五十四州之图,继续强调:“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诸葛亮出示“西蜀图”的意思,是看刘备有没有决心干掉占据益州的“宗室同姓”刘璋。至于荆州刘表,孔明说:“亮夜观天象,刘表不久在人世。”其实,哪里是夜观天象?黄承彦是刘表的连襟,老刘得了老年性痴呆症、在家不时发作的事,孔明比刘备更有条件掌握——这就是“人谋”的厉害。
  诸葛亮的战略主张,刘备全部接受。
  小说中,这时候,孔明才同意出山辅佐刘备。
  所以,不是诸葛亮先出山,再说《隆中对》、献“西蜀图”,而是他先说出《隆中对》、献“西蜀图”,刘备表示全接受了,孔明才同意出山。《演义》中这个设置,与历史记载正好相反——罗贯中就是要借此强调,刘备思想的转变,态度的转变,事业发展模式的转变,是改变他此后命运的关键所在。
  有意思的是这张“西蜀图”。此图诸葛亮献过一次,后来,张松献过一次。但是,刘备没有能够用这个图拿下益州,而是张飞招降了严颜,老严做向导,又有法正、孟达等做内应,刘备才取得了益州。这个对比,也同样揭示了成大事,需要人谋,而不是什么藏宝图。
  三国鼎立,本质上是三个人才集团的鼎立。曹、刘、孙先后都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最后能够形成那个局面。得到荆州之后,曹操怎么说?“吾不喜得荆州,喜得蒯异度也。”有了荆州各方面实权人物的支持,胜过得到八个郡地盘的意义。
  补充两句题外话:诸葛亮这么摆谱,才“勉强”出仕,除了因为他确实有水平,还在于他要考验一下将来的主子任用自己的决心和重视程度。《演义》中诸葛亮的最大对手司马懿,就因为慎于出仕,而险些被干掉。当时,曹操征辟他,他借口自己患有“风疾”(瘫痪)而拒绝。曹操可没有耐心“三顾”,而是直接派一个刺客,潜入司马的卧室,把利刃横在他脖子上——司马懿真有定力,一动不动,脸上的肌肉都没抽搐一下,只是用眼睛看着刺客。刺客回报,曹操才信了,并要司马懿病好后就来报到,否则,“若复盘桓,便收之。”司马见躲不过,最终还是“病愈”出山了。后来,司马懿又用装病战术干掉了曹爽。
  当时的人物,司马懿善于装病,刘备善于装哭,周瑜、陆逊善于装嫩,曹操装梦游,鲁肃装淳厚,诸葛亮装神弄鬼,张飞装疯卖傻,刘表装请人喝酒……乱世中的人物,都是善于通过伪装而帮助自己达到目的。
  再补充两句题外话:此前,司马徽曾不经意透露刘备知道,诸葛亮最喜欢唱的一首歌叫《梁父吟》。这也是有意味的。《梁父吟》讲的典故大要,是齐国国相晏婴用“二桃杀三士”的权术,除掉齐国君主身边三个功高震主的猛将田开疆、公孙杰和古冶子,从而加强了君权与相权。孔明的一个性格弱点,就是沉溺于权术。他喜欢唱这么一首歌,映照后来孔明挤兑关羽和张飞,抬高黄忠和赵云,排挤李严和魏延,干掉刘封和孟达。那里边的权术,难道不是跟晏平仲学的吗?刘备三请诸葛,但是任何人才都不是完人,当老板的必须知道将来怎么驾驭他们,扬长避短。
  用不起眼的细节线索,勾连起后面很远的大情节,是小说摆脱话本和宋元杂剧影响之后的新手法,称为“草蛇灰线”。
  

谁说诸葛亮谨慎
——罗贯中设计《草船借箭》的真正意图
  《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赤壁鏖兵期间非常神奇的一幕:诸葛亮借江上大雾弥漫,用载满草束和青布幔的“草船”,撩拨曹营,骗曹操放箭,从曹兵那里骗了将近十万支箭回来。
  正史之中,草船借箭有两个原形,一个是“令船受箭”,一个是“草束借箭”。罗贯中将这两个典故加以整合,安在了诸葛亮身上。
  “令船受箭”的故事来自《三国志?吴主传二》的裴松之注。建安十八年(赤壁之战以后五年,213年),曹操与孙权在濡须口对垒(大概位置在今巢湖入长江的一段通道)。两军对峙有日,孙权借水面有薄雾,乘轻舟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军部署。孙权的轻舟行进数里并且鼓乐齐鸣(《演义》中把这一镜头安置在周瑜初次与曹军对峙时,窥探其营寨的时候),但曹操生性多疑,不敢出战,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随后下令,弓弩齐发,射击吴船。孙权的轻舟一侧中箭太多,船身倾斜,有翻沉危险。孙权下令调转船头,使另一侧再受箭。很快,箭均船平,孙权安然返航。这是孙权一种临战急智的表现。
  孙权其人,有其父兄之风,在战场上极为锐躁,经常亲自杀入敌阵。这次危险,就是孙权自己找来的。作为其贴身护军大将的周泰,屡次救他脱险,浑身是伤,基本上没什么好地方了。
  “草束借箭”故事的原形是唐朝“安史之乱”时,安史叛军长期围困唐军重要据点睢阳,久战之下,城中缺箭,守军想出一个办法:在月晦的夜间从城墙上向下缒很多草人,叛军以为是守军派出突围的别动队,于是乱箭齐射,箭射在草人上,就被带回城中。守军用这个办法,跟叛军“借”了不少箭。罗贯中是懂得军事的人,这个战例他一定也是掌握的。
  在历史上,根本没有诸葛亮借箭的事情。因为当时刮北风,在江北的曹军不怕火攻,诸葛亮的草船却怕火攻,而且船是连在一起的,这边岸上有一支火箭射去,诸葛亮、鲁肃非变“烤鲁诸”不可。更兼诸葛亮是秘密行动,如果草船失火,逃回南岸,搞不好连周瑜的水寨都烧了。
  所以,《演义》中诸葛亮的这种行险,相当于玩命,而且还不仅仅是玩自己的命。
  回到《演义》之中,罗贯中为什么要让诸葛亮赌命,冒着被烧死的危险,去玩“草船借箭”呢?
  罗贯中煞费苦心,编织了赤壁之战中的很多细节,正是要从这些地方为读者揭示出,曹操为什么不能统一天下,而刘备为什么能够实现割据一方的基业,诸葛亮后来又为什么不能北伐成功,以及孙权为什么没能实现打通上游的“长江战略”。罗贯中是把自己对这些历史人物因为性格而影响到事业的内因,铺开在我们面前。
  “草船借箭”这一段,就要集中表现周瑜的意气用事,诸葛亮的耍小聪明和曹操的越级瞎指挥。
  周瑜不仅这次要通过“军令状”除掉诸葛亮,前后还有多次想干掉他。之所以未遂,其实不为别的,只是因为孔明太狡猾,每次都能够识破周瑜的心思——这样的人将来成为对手,定为大患,所以周瑜一定要先下手为强——后来,《演义》中诸葛亮果然成了他的大患,直到把周瑜“气死”。周瑜少年得志,一直被孙吴阵营力捧,从来都是“头号种子选手”,三十多岁了,还被称为“周郎”,形成了“性格悬滞”,心理年龄保持在25岁左右,且情商很低。
  这时候,天上掉下个诸葛亮。
  在周瑜眼中,诸葛亮比他帅,比他年轻,比他聪明,他在心理上无法接受这个事实——程普比周瑜老,比周瑜丑,比周瑜笨,纵使一时无礼,周瑜也能包含他,因为跟程普比,周瑜有优越感。其实,周瑜带兵叱咤风云的年纪,诸葛亮还在家里研究“三个好玩的木头人”呢,只是周瑜的心态发生扭曲,已经不能理性地看待自己了。
  但是,诸葛亮偏偏要刺激周瑜。
  《演义》中,初出茅庐的诸葛亮,到江东后舌战群儒、激怒孙权、刺激周瑜,连番表现,都是要出风头,表现自己的超人之处,甚至不惜靠耍小聪明来实现这个目的。结果,风头是出了,除了唬住“老实人”鲁肃,其实是把东吴上下全都得罪了一遍,给后来孙、刘翻脸埋下了隐患。
  在“草船借箭”冒险的策划和实施过程中,诸葛亮利用了很多侥幸因素。
  其中最大的侥幸因素还不是曹兵有没有射火箭,而是曹操一时冲动,越级瞎指挥:“操此时因见水军未整,自到江边提调。”其实,曹操对水上实战是彻底的外行,所以,他嫌水军的四千弓弩手不够,又让张辽、徐晃调来六千旱寨内的弓弩手助射。
  即便如此,罗本《三国》中这一段也多次强调:诸葛亮这次冒险,一共得箭“九万余枝”,并不够应有之数。而毛本为了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先删去了曹操越级指挥那一段,又每船给多算一千枝箭,这样总数轻松超过了十万枝。
  如果曹操放手让手下众将随机应变,诸葛亮、鲁肃很可能已经轻松被擒。鲁肃在船中惊恐万状,就是想到这种可能。
  曹操轻松拿下荆州,被大好形势冲昏头脑,放任了自己多疑自专的性格缺陷,这是他最终铩羽而归的最主要原因。曹操自己打败了自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