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左手翻史书 >

第10部分

左手翻史书-第10部分

小说: 左手翻史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专制帝国中,皇帝这样的大角色,最希望达成的政府过程是什么?是自己直接指挥那些一线的官吏。所以,古代名君的“美政”事迹里,充满微服私访、体察民情这样的小故事。不过,以中国之大,皇帝想深入基层,泡在下面其实是不合适的,只好抓大看小,而把行政代理权交给自己的臣属。这样,皇帝与权臣之间,实际构成了一种博弈的关系。
  但是,作为臣属,要想巩固自己的地位,实现抱负,获取特权,结成朋党是一条捷径。地有南北之分,于是宋朝有蜀党、洛党;人有新旧之别,于是唐朝有牛党、李党。结党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唐太宗修《氏族志》,本是想提高自己亲族的地位,不料成了很多大家族结成政治联盟的缘起;又因为科举取士监督不严,名次可以人为操控,更加剧了朋党的成熟。
  贞观初年,党争还是若隐若现,而到了贞观后期,随着科举士人渐成气候,太宗已经想不“兼听”都难了。党同伐异已经成为了朝臣宰相们秉政、议政的出发点。到高宗时,朋党呈不可遏制的蔓延之势。武则天颠覆李唐江山,正是利用了党争,否则武后一个女流,如果没有许敬宗、李义府这样的人组成“后党”支撑她,武后怎么能那样快速地挖空李氏的政治根基呢?武后专制后,任用酷吏,编订针对《氏族志》的《姓氏录》,也正是为培植自己的党羽。
  一入朋党,则无是非,像魏征那样能够直言的前提也就不再有,皇帝也不会给这样的人“无限话语权”。
  偏信一人,则成奸臣;偏信一群,则成奸党。李林甫、杨国忠、李德裕当宰相,都着力减少宰相的数量,把三省议政变成了形式,可直言者就更少了。魏征这样的大臣能够产生的土壤,终于遭到了彻底破坏。唐朝真正倾覆的缘故,即在于此,而这正是当年的李世民和魏征君臣所没有虑及的。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渭水那边红一角(1)
——从《阿房宫赋》说说项羽烧了什么
  前几日扑看报,看到有不少媒体重头报道了一则大文:《中国社科院确认阿房宫未建成并未遭火焚》。文中说:“由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和西安市文保考古所联合进行的阿房宫遗址考古活动终于结束了。”此次考古活动,阵容庞大,历时5年,得到了什么成果呢?“阿房宫考古队队长李毓芳表示,此次活动基本摸清了阿房宫及其周围秦汉宫室建筑的情况。结论显示,阿房宫只有一座建了一半的前殿。文学作品和历史典籍中那些宏大宫室场景的描写,勾勒的是该组宫殿的设计蓝图而已。项羽‘火烧阿房宫’的传闻也缺乏考古证据的支持。”
  一言以蔽之,项羽“火烧阿房宫”的风流罪过,终于可以被我们的考古成果翻案了。
  笔者看到这里,不禁疑窦丛生:阿房宫在“文学作品”里的出场,那是指杜牧的《阿房宫赋》无疑了,“历史典籍中那些宏大宫室场景的描写”又是从何说起呢?看秦汉史多年,扑从未见过一个严肃的历史学家(当然不算柏杨那个级别的)在著作里有过关于阿房宫的实地“宏大描写”。项羽火烧阿房宫的“传闻”倒是可以落实:扑11岁时有幸看过一厚本书,书名即叫做《火烧阿房宫》,写的正是项羽的这段故事。
  不过,那是一部说评书用的话本。
  本来无案,何言“翻案”
  扑那时还是一个红领巾,但也已经知道话本《火烧阿房宫》是看着玩的,根本不能算历史。
  但是,看《中国社科院确认阿房宫未建成并未遭火焚》和西安某媒体的相似一篇大文《考古发现“项羽火烧阿房宫”是历史误传》,却让扑额头涔涔汗出:“历史误传”?是哪一本“历史”误传的呢?
  翻开最直观的记载,即《史记》里的《秦始皇本纪》和《项羽本纪》,里边关于阿房宫和项羽破坏关中的记载,没有一处直接称是项羽火烧了阿房宫。从那以后,史学界的主流观点中,没有一家说阿房宫是项羽烧的。
  司马迁在《秦始皇本纪》中记载:“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这是直接告诉我们:阿房宫根本没有建成,如果建成,肯定不会用“阿房”这样一个工程代号名。就像现在建一座体育场,工程名叫“373工程”,体育场建成后,还能叫“373体育场”吗?一般宫殿的命名,都是用吉祥的话。比如,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元殿、含元殿,都包含一种国运长久的吉祥意思。但是,“阿房”是什么意思呢?“阿”的古义是“一个大疙瘩”的意思,大土包,土山冈。“房”呢?是一个大夯土台,筑得像山一样的大夯土台。
  司马迁在《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也没有提项羽烧阿房宫,而是笼统说烧掉了秦国的宫室。
  司马迁极厌恶秦始皇,在《吕不韦列传》中直指嬴政为野种,应该叫吕政。他对秦的记载,都是比较客观的,如果阿房宫这样一座祸国殃民、哗众取宠的“奇迹”建筑真地建成了,他能不直书笔下吗?《史记》之后的所有正史本文,也都没有“阿房宫建成后被项羽烧掉”的记载。
  而《中国社科院确认阿房宫未建成并未遭火焚》主要引用来证明“有此一说”的《水经注》、《三辅旧事》和《三辅黄图》,都是一些什么级别的史料,其中又是如何讲说与阿房宫有关的事情的呢?
  《水经注?渭水》中说,“为了预防刺客,秦始皇让人用磁石建造阿房宫的北阙门,这样身怀利刃的刺客经过此地时就会被发现。”须知,郦道元作的《水经注》,是一部军事地理学专著。他搜集材料的原则,是只要与历史、地理、军事相关,全部加以搜集记载——用磁石建造宫门,这是典型的志怪小说、笔记的套路。事实上,历史上没有一座宫殿是用磁石建造宫门的。首先,皇帝自己的仪仗卫队都要装备武器、盔甲,他们过磁石门怎么办?其次,秦朝时主要的兵器还是青铜合金制成的,用磁石没有效果。
  《三辅旧事》则说,秦始皇将东方六国的兵器收集起来,铸造成12个铜人,安置在阿房宫门口,作为显赫功绩的象征。《三辅旧事》本身是笔记小说,而且“金人十二”的落成地点,向来有多种说法,“安置在阿房宫门口”只是其中一种而已,况且作为附属雕塑的铜人真的落成,也并不能证明宫殿本身就建成了,这是常识。

渭水那边红一角(2)
《三辅黄图》是成于魏晋的一部讲关中地理、城阙、风水的书,而且书中还明确说:秦始皇的高曾祖父惠文王就已经开始建阿房宫,秦始皇只是对这一工程进行了扩建,始皇三十八年七月,阿房宫还没建成,他便驾崩了。秦二世征调修建阿房宫的七十万囚徒到临潼的骊山修建始皇陵,阿房宫工程就暂时中止。《三辅黄图》的记载均引二手材料,组织颇为杂乱,有前后抵牾之处,不足为据。
  秦二世元年四月,二世皇帝回到咸阳。《汉书》说他“复起阿房”,但是那一年天下大乱,工程即宣告停止。
  以上,没有一条可靠证据或说法能切实证明“阿房宫建成,但被项羽烧掉”这个说法,可见,项羽头上从来没有“火烧”的冤案,没有“历史误传”,更无所谓“翻案”“澄清”的任何必要。
  难道《火烧阿房宫》这样的评书也算“案”吗?《阿房宫赋》本身是一篇文学作品,能作为史料依据吗?历时5年,耗费人力物力无数,耗费国家经费无数,就是围绕着一个假命题转圈,最后得出的结论也只证明了史学界已有的共识,真有些令人莫名其妙。
  看来,如果有人说圆明园是日本鬼子烧的,我们的大队人马也去考察一番,回来告诉我们说:“圆明园不是日本鬼子烧的,是英法联军烧的。”如果扑号称在南湖公园拍到一只霸王龙的照片,大队人马也去考察一番,回来写报告说:“那不是一只霸王龙,而是一张华南虎的年画。”
  这样下去,《童林传》《葵花宝典》《九阴真经》的真实性都需要去考察了,“五鼠闹东京”“怪侠一枝梅”是不是也要立项去调研呢?
  项羽到底烧了什么
  既然正经的史书上,都没有记载过建成的阿房宫被项羽烧掉,那么项羽在进入关中称“西楚霸王”时,究竟烧掉了什么呢?
  在近来的一些地摊历史读物中,有人把“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作为项羽烧阿房宫的根据,理由是以咸阳秦宫室的规模,不可能烧三个月之久,半个月也就烧光了,阿房宫规模大,才够烧三个月的。
  这当然是掰手指头算数的蠢想法。
  翻开与秦代宫室同为木结构的明朝宫殿的失火纪录——明宫三大殿因为缺乏避雷设计,防火不力,曾经三次遭遇“天火”,分别是永乐十八年,雷火烧了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嘉靖三十六年,三大殿又烧了,这次规模更大,延烧到奉天门、左右顺门、午门外左右廊,三殿二楼十五门俱焚。这次大火后,三殿到嘉靖四十一年才重新建成,改名皇极、中极、建极三殿;万历二十五年,“三殿又灾”,延烧乾清、坤宁两宫。这三次天火,都烧了多长时间呢?没有一次的火情超过七天,但均造成惨重损失,主体建筑化为灰烬——须知明宫起火是天灾,有人救;项羽烧秦宫,是人为有组织纵火。所以,秦宫火的时间,不可能比明宫火的时间还长。
  需要强调的是,项羽并非不分青红皂白而只知放火的野蛮人,他对关中地区的破坏,是有计划、有步骤的。
  天下诸侯、将领都进入关中,如果项羽一把火将宫殿全烧了,项羽、刘邦以及诸侯、大将们住在哪里呢?项羽是在野地里分封天下、建立霸业的吗?显然不可能,他们在分封结束前,都是住在宫室里的。
  那又为什么“火三月不灭”呢?
  这要从项羽和刘邦的恩怨说起。
  在前面的《鸿门宴上项羽不能杀刘邦》那一篇中,我们知道了刘项相约攻秦,有“先入关中者,在关中称王”的约定。结果,刘邦虽先入关,但因为他实力远逊于项羽,所以只好在鸿门宴上雌伏,把关中拱手让给项羽。项羽主持天下诸侯的重新分封,自称西楚霸王,而封刘邦为汉王,将其领地限制在汉中和巴蜀。
  项羽当时已经默认刘邦为争夺天下的主要对手,所以,对有可能成为刘邦前沿基地的关中,进行了战略破坏,其后,又把三个秦国的降将封在关中为王(所以,后来关中又称“三秦”),以阻塞刘邦重新出关进入中原。
  既然封了三秦,为什么项羽还要破坏关中呢?
  原因有三:首先,秦楚世仇,楚人非常痛恨秦人;其次,各地诸侯的军队随项羽入关,项羽想犒赏、拉拢他们,又不愿自己破费,索性慷秦人之慨,纵容众军抢掠秦人的财产;最后,项羽虽然把刘邦限制在汉中,但清楚秦三降将根本无法抵挡刘邦重出江湖,只能延缓一下刘邦的脚步,所以,项羽仍要破坏关中的战争潜力,以免给刘邦留下翻身的砝码。

渭水那边红一角(3)
那么,项羽究竟烧的是什么呢?他烧的是秦国的宫殿、宗庙、陵寝(外部)、府库、木材场、战略物资和皇家图书馆。
  这些地方,有些是项羽直接烧掉的,比如皇家图书馆——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的“治绩”之一,就是废止六国的文字,而以秦国文字为惟一通行的官方文字,此即所谓“书同文字”。后人说项羽是“文盲”,就是指他不识秦文,其实,他是识楚文的。对于这样的地方,在项羽眼中毫无价值(况且有价值的天下地形图、户口总籍、府库分布图等已经都被萧何顺走了),干脆烧掉。
  而府库与宫殿,项羽则是一部分一部分烧掉的,就是先统一封闭好,然后逐次抢掠,抢空一处烧掉一处,最后军队全部撤出关中时,再把暂时居住的宫殿也烧毁掉——只有这样,才能大火烧三个月不绝。
  再有,就是阿房宫的工地和为建造阿房宫囤积木料的大木材场。阿房宫虽然远未建成,但材料已经齐备。古人营造工程,必先备好主料,然后根据主料的规格、强度设计殿宇,阿房宫北临渭水,主料即从渭水上运来并囤积在一些专用场地之中,“蜀山兀”了,但还没有“阿房出”。项羽的入关烧杀,即在这个当口。阿房宫工地上的木料和木材场中的上好木材,都是很重要的战略物资,所以项羽必须把它们毁掉——从这个角度上讲,项羽也算是烧了阿房宫——当然,项羽烧掉的是阿房宫工程的底子和营造木材。所以,渭水之南确实是起火了,但却不是什么大火,只能算是“渭水那边红一角”。
  杜牧为什么写《阿房宫赋》
  杜牧在敬宗宝历元年(825年)写《阿房宫赋》时,只有23岁。他写文章的目的,是劝谏年少只知逸乐营造的唐敬宗,要吸取秦朝败亡的教训。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后来,唐敬宗被人在宫廷中行刺杀死,唐文宗即位。新皇帝崇尚勤政、简朴,小杜的这篇赋因而受到关注。当时的太学博士吴武陵读罢击掌称好,甚至跑去向主考官登门直荐。杜牧也因此顺利登科。
  但杜牧写作《阿房宫赋》,还有一个目的,就是炫耀自己的才华。
  杜牧的祖父杜佑不仅官至宰相,而且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学者,著有二百卷的《通典》。这给了自幼好学的杜牧以深厚的家学功底,加上杜牧本人又是文学天才,所以,他的诗赋文章,除去词采出众、典故林列之外,在见解上往往也要显得高人一等。
  在杜牧以前,没有人专就阿房宫的题材写赋,因为阿房宫是个“假命题”。但杜牧就敢自开天地,无中生有,做了这篇《阿房宫赋》。
  他是如何无中生有的呢?
  杜牧有家学,又有才情,他写文章,写咏史的诗赋,其中往往有一个关节:想必。
  想必,就是根据已有事实,做合理的文学推断。看看他那首著名的《赤壁》:“折戟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