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大历史不会萎缩 >

第7部分

大历史不会萎缩-第7部分

小说: 大历史不会萎缩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前分手的情形,必和当时反应不同,可是再隔10年20年,两人的经历愈多,再回顾过去,其观感又必然不同。个人的情形如此,人类的历史亦然。  明清社会是一种内向(introvert)而带非竞争性(nonpetitive)的组织。只要〖KG(008mm〗这两个条件能保持,当时人无从否定它的优点与长处。当时税收低,生活容易,承平日久,社会安定,人口增加。明朝276年之内,没有一个带兵的将领叛变朝廷。及至清朝顺治、康熙年间,欧洲的启蒙运动抬头,中国犹被羡慕。可是要和19世纪的情形对照,我们就可看出这体制之值得批判了。  问:你说及传统社会人民只有义务而无权利,权威总是由上而下。可是我看过瞿同祖写的关于清代地方政府的书,他说及清朝官吏对地方绅士的财产相当尊重。  答:他说的是对本地有声望的人士刮目相看,这与尊重私人财产的权利不同。我们今日所谓私人财产权是普遍的对所有人而言。如果我领有这笔财产,就排斥其他人对它的占有,同时我也对所有有关的人员有某种义务。一个现代的政府必须保障这种权利与义务,才能展开现代之经济。显然的,明清政府无力及此。  问:你看台湾今日是否已敷设法制性的联系,确定人民的权利与义务?  答:据我知道很多条款都已存在,可是大多是行政机关立法,所以称为章程、规则等,当中恐怕有很多只顾到官衙的便利,看来还要重新通过立法的程序,才能确定权利与义务。  问:你对台湾的土地改革与土地税如何看法?  答:这问题我只好谢绝答复。我是一个学历史的人,并且还只用长时间远视界的观点看历史。我只好说我不知此中实情,同时也缺乏判断的能力。  问:你说及大陆方面的改革,你〃当然〃希望他们成功。那为什么当然?  答:在我看来中国人民有一个〃公共意志〃(general will)在。这公共意志超过国民党与共产党的敌对行为,也无社会阶级之阻隔,大家都希望看到中国之富强康乐。国民党军队的第二百师和以后扩充的第五军,是抗战期间唯一的机械化部队,前任师长、后任军长为熊笑三,他的父亲熊瑾玎即为中###员,曾任《新华日报》的经理部长。各位看到日月潭附近为玄奘寺题字的有陆军上将徐培根,德国留学,也在国民政府里做大官。他的弟弟笔名殷夫则为共产党员,在1931年被枪毙。这种父以子继、兄终弟及的奋斗与牺性,超过个人的人身利害。既有这公共意志,我就希望它早日成功。刻下看来经济改革,为完成这公共意志的唯一方案。  

(三) 现代的展望(5)
问:你为什么一定要用蒋介石代表新中国的高层机构,并且引用到大陆方面去?  答:因为事实如此,自黄埔建军、北伐抗战,包括上次说及的中原大战,他一步一步地将中国统一,得到外国的承认与协助。西安事变时周恩来也在支持他,认为他是唯一的领导人物。抗战期间以及内战期间,中共尚且不搞自己的高层机构,大部队只用无线电联络,整个城市文化全部不要。所以我说创造新中国的高层机构不能摈斥蒋介石。即使你对他个人不满,也不能否定他所代表的群众运动。  1987年北京出了一本《中###史大事年表》,内中提到抗战时中国共死伤2100万人,其中中共的军队死伤60万,他们控制的地区又死伤人民600万。不管这数字确实可靠与否,则国民党军队及其控制的地区死伤军民逾1400万了。我所说的高层机构不能摈斥这大规模牺牲之领导力量,我无法在写中国近代史时抛弃这一部分。  问:你的大历史观以五百年为单位,那么台湾四百年的历史就不用提及了?  答:没有提及并不是否认它的存在。我是湖南人,我写大历史时也没有提及湖南的地方史。  问:那湖南怎么能和台湾比?  答:如果要强调内部的差异,湖南也有它的特色。即如最近湖南的劳工,周期地辗转到广东去做工,语言不同,生活习惯也有差异,也被歧视。不过我们共通的地方多过于不同的地方,即如烧冥钱,台湾的风俗也和大陆内地的风俗一样。我的目的是着重相同之处,检讨共通的历史。例如对日抗战就是我们共通的历史,我有一个同事非常坚持于###运动,但是他告诉我,抗战胜利之后,他首先到码头上去迎接国民党军队。直到〃二?二八〃事变之后,他才彻底改变态度。我想他的态度也代表很多台湾朋友的态度。这是对一种政治变故的反应,不能算是对历史的反应。  至于〃二?二八〃事变我已说过,从大陆来的军民200万,代表政府军队和教育机关,全属一个社会高层机构,突然移植于一个生疏的地方,时间又短,彼此都缺乏认识,甚难不生冲突。即是当日接收人员到大陆沿海各城市的情形亦复如此,可是我们不能用这类事情去遮蔽中国长期革命的积极性格。并且说得不好听,不要忘记我在国民党军队当下级军官的情形,即半似乞丐,半似土匪。  问:那你一定要把历史的500年讲成一个单元?稍短一点如何?是否50年也可以?  答:那当然可以。我把这几百年的历史勾画着一个大轮廓,主要的在使读者看清自1920年间到1990年间只70年内,中国人集体地把国家与社会向前推进了300年,这是一种伟大的事迹。这大历史有如宏观经济(macroeconomics)。  宏观经济不能统计失业就业的人数,不能分析物价,不能讲解物价指数。较详细的分析仍待微观的工作。不仅50年,即5年、10年及更短时间的研究、更局部的检讨当然都不可少。我只希望治史者不要忘记后面一个大前提,不要忽略我们所处的一个非常时代罢了。问:是否所有的国家都要经过一段空前的###才能完成你所说社会之改造?  答:也有少数的例外。如瑞典原来是一个穷国家,曾向外大批移民,又遇到科技的进步,北部的木材与铁砂,过去不能采用,突然可以开采,就乘着工资上升、资源到手的机会改组。挪威也有类似之情景,本世纪初期水电展开,这个国家独得其利。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挪威人向交战国两方做生意。他们本来人口就少,又大量向美国移民,这些条件促成其改革。不过你若检讨其上层机构、下层机构及当中法制性的联系,则可以看出,虽然没有经过大规模的变乱,这些因素都已改变。至今斯堪的纳维亚的国家都是社会民主党 (Social Democrats)执政的国家,此非经过一段社会体制的改革,绝不可能。  

一国两制在历史上的例证(1)
我这次讨论一国两制限于一个国家企图在现代化的时候,其行政事项不能全由一套数学公式处理所产生的情形。在我看来,一个现代化的国家,有别于尚未现代化的国家,在其政务可以用数目字管理。因是它之体制,具有流线型。以后的行动,也比较可能预测,即使在过程中有一国两制的办法,其需要两种立法或是两种司法体制,也是缘于历史地理上的要求。这与一个国家故意将其权力在两个地区不平等地分配者不同,有如母国与殖民地的关系,或者王畿与诸侯采邑之区别,那不是我所说的一国两制,也不属于刻下讨论的范围。  下面提及四个例子,彼此在时间上及空间上的距离都很大。自此看来一国两制早已在各处前后发生,并不算是在今日伊始。我提出这几个例子,也无特殊创意,它们早已经历史学家提出,也经过专家之推敲。只是把这些例子,归纳于现在的一国两制标题之下,倒确是草创。我希望有了今天的初步检讨,再加之也继续研究,大家可以在实质上体会到一国两制,确是历史上曾经发生的事物,而不仅只是一种带宣传性的标语,或者只是一团政治尘沙所产生之雾影。  当然这些例子可以在大范围之内给我们若干启示,可是我不提倡从中抽出细节和现下中国比拟。原因很简单,今昔不同,环境上与背景上有很大的差异。刻下我们的检讨,无从避免粗枝大叶。除非我们有更精刻的研究提供极确切的资料,否则,将两种偶然相似之处混为一谈,迹近武断,甚可能产生误解。  我的第一个例子为蒙古人在中国所创立的元朝。《元史?食货志》提到,元朝立国之后税收南北不同,华北用租庸调制,华南用两税制。我们在检讨此间区别之前,先在背景上应有若干认识。  上面提及,一国两制因企图现代化而产生。元朝立国于13世纪至14世纪,此时中国是否已曾现代化可能引起争执。哈佛教东亚史的专家赖世和与费正清,在他们的标准教科书内提及中国〃前期的现代〃已在晚唐来临,亦即在8世纪至9世纪间。他们所持的理由乃是此时中国社会稳定,所有的组织制度也已整体化,又能彼此平衡。这和〃古典时代〃的中国前后不同。这样说来元朝确已进入现代了。他们的立论不是没有独到的眼光,只是用词缺乏坚定性。所谓〃稳定〃、〃整体化〃和〃平衡〃都是抽象字眼,不可捉摸。用之在历史里树立里程碑,不能令人完全置信。  我个人认为中国传统时代极长。中国早已进展到现代化之门前,甚至比很多国家早好几个世纪,可是虽叩关仍不得其门而入。究其原因乃是中国早已发现用数学公式处理国事之大前提,她却始终不能引用真实的数目字,元朝的情形亦复如此。  租庸调制承袭于北魏暨李唐王朝,其先决条件为土地国有,全民通过〃均田〃的一段层次,每家每户都按人口及耕作力据有配有耕地。于是,税收采取〃包束式〃,租为谷物,庸是不付工资的劳力,照例每人每年20天,调为纺织品,普通用麻布缴纳。其税率全国一致,各家户按丁数乘基本数付税,或以一夫一妇为一〃床〃而按床缴纳。事实上均田很难按实做到,各家各户的田地也有高低,只是因其税率极微,一般农民不难照办。换言之,租庸调取其明白简单,不仔细计较内部之公平。在一种原始型的农村经济之间,佃农不成为重要因素的话,可以通行无阻(关于租庸调的解释,历来考证的结果意见分歧,这里只概示与其他税制最大不同特点。  两税为夏税与秋粮,各在收成期间征收,以田地的亩数为根据,也因肥瘠而高下,亦即税收与各家户之收入成比例。一般情形,较依租庸调之包束式的收取为多。  元朝之南北两制有其历史上及地理上之原因。当蒙古人进占华北时,这整个地区已经契丹、女真等半游牧民族割据一百多年,这些民族已将当地胡汉混同的人口编为各种公社。虽说我们无从确定当日土地占有之详情,只是契丹、女真之民政兼具半军事性格,可见得其政权能直接控制绝大多数之小自耕农(契丹与女真对华北户口的管制之概况,见《辽史?兵卫志》所叙〃蕃汉转丁〃及〃五京乡丁〃及《金史?食货志》内所叙之〃猛安谋克户〃。  ,于是征兵筹饷都以极短线条的途径直接输纳于军中。蒙古人以马上得天下,没有不欢迎这动员容易之制度的理由。  可是华南地形复杂,耕作物品类繁多,上述包束的税制碍难通行。况且南宋已在此间定有完整之税制,如果将其税收底账放弃,一切重来,未免花费。所以元世祖忽必烈于公元1282年诏令全部地区一切如旧,自此一国两制成为事实,终元季之世,只有局部修订而从未全部放弃。  再则在忽必烈之前,蒙古人已采用他们在草原地带的办法,将征服的部落发配贵族王子为奴,他们在中国也有如是之封禄称为〃投下〃。直到忽必烈采用南宋体式之政府实行中央集权,才诏令废止此等小单位,但是《元史?食货志》仍载有150个皇子公主及功臣等的采邑。他们封到的户口,少只有三户五户,多至10万户。根据法令,食邑者只能派经理人员至地方政府,接受纳税所得,不能据地产为庄园,或执人口为农奴。可是如此重复的编派,在体制上至为紊乱。  忽必烈本人执政也多矛盾。他在并吞南宋时希望结纳南方人心,于是诏令凡宋廷额外征派一律罢免。在纸面上元朝税率极低,可是事实上非正规之差派仍是纷至沓来,有如征日本时造船之征发,在忽必烈统御期间他经常需要扩充财政与税收,因此曾牺牲手下三个功臣。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一国两制在历史上的例证(2)
阿合马乃是回纥人,他前后居官名目不同,如所谓平章政事兼制国用使,即等于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如是者前后19年。他生前总以能干有效率著称,也获得皇帝信任。1282年他被一位汉人军官谋杀,御前也为他复仇将凶手拘获,明正典刑。可是不久阿合马殃民的传说接二连三地供达圣听,忽必烈因此大怒,下旨将之剖棺割尸。卢世荣初从阿合马入政,在1284至1285年间也有了统领财政税收的权责。虽说他得到忽必烈的口允,在他执行国务期间被控告得豁免,可是到头来告讦者多,卢世荣被检举获死罪,在年终之前执行。桑哥初至译员,专理宗教事宜,也继卢世荣整理财政,于1287年至1291年掌税收4年,其结局有如其前任三人整理财政情形除《元史?奸臣传》提及外,尚参见《世祖本纪》,又注意《食货志》述及〃世祖立法,一本于宽〃及〃至元十九年用姚元之请命江南税粮照宋旧例〃各节。赵翼在《廿二史劄记》里则称过失在忽必烈本人。  这些事迹与一国两制何干?  以上三人之作为均列入《元史?奸臣传》,在传统作史者的笔下,这是归纳不孚众望各权臣的办法。他们执政失败之后,总以道德丧坏之罪名见诸史籍。我们仔细反复阅读三人传记,尚且发觉他们的获罪,全由部下人事安排而起,纠葛大都出自南方。  凡是熟悉中国传统官僚政治的学者即可指出,此邦无从以精确之数字管理;官员数目有限,下端的小自耕农以百万千万计,又缺乏司法独立之传统,于是〃宽大〃与〃仁厚〃的宗旨,总不可少。颁行法令是一件事,按字面执行又是一事。将各地区之利害与中央的政策平衡,是艺术而非科学,人事上之妥协总不可少,如是儒家之人本主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