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这年头 谁还没点儿心病 >

第1部分

这年头 谁还没点儿心病-第1部分

小说: 这年头 谁还没点儿心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钟南山院士序
贴近百姓的健康教育
  十年,健康时报已由一个稚嫩的婴儿成长为一个青春勃发的少年,在大众健康教育领域已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认识和了解健康时报,源于前几年全国两会期间接受该报记者的采访,当时记者给我送了报纸。如今在我的办公室里,每周都能看到健康时报,时间充裕的时候就会翻一翻。这份报纸办得不错,内容很丰富、很实用,在指导百姓防病治病和健康生活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近30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我国居民特别是城市居民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影响大众健康的疾病,已由过去以急性传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为主转变为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阻塞性肺病等,而肥胖、三高以及由此引发的代谢综合征越来越严重,居民亚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2004年卫生部发表的《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报告》公布的一系列数字,给了我们一个很严重的警示。
  疾病谱的改变带来的是医学模式的转变。卫生部部长陈竺曾一再重申,对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而言,群众的健康问题不能光靠打针吃药来解决,必须强调预防为主。我国的卫生事业模式要转换,要从大病晚期治疗为主向预防为主转变,关口前移、重心下沉。
  医学模式从以治疗为主转向以预防为主,使健康教育变得格外重要。向大众传播健康的知识和理念,有助于百姓树立健康的意识、掌握防病治病的方法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远离疾病、强身健体,提高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表明,人体健康有15%取决于遗传,10%取决于社会条件,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自然环境,而60%取决于人们日常的生活方式。科学家已经发现,80%的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中
  华医学会及时组建了科普分会,并适时地推出了健康大讲堂。
  与此同时,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对健康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强。因而,近年来涌现出了一大批健康教育专家,健康讲座风起云涌、健康图书持续升温,健康教育日益成为大众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
  卫生部前副部长王陇德教授曾指出,每在健康教育方面投入1元钱,就可以在防治疾病上收到6~10倍甚至更大的效益。近年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逐渐取代急性传染病,已成为导致中国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中国人的健康状况也跟经济问题越来越紧密地挂起了钩。统计显示,我们每年因疾病导致的经济损失高达14 000多亿元;因此有人发出这样的呼声:“健康就是最大的节约。”面对这样的现实,王陇德教授曾在一次学术会议上谈到,在当前的情况下,发展健康教育,促进国民健康,成了解决当今社会主要公共卫生问题的首选对策,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意义。
  创刊于2000年的健康时报,贴近生活,面向百姓,以健康教育为己任,经过十年的努力,在公众中树立起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十年间,健康时报刊发了大量优秀的科普文章,这些科普文章在突出服务性和实用性的同时,又尽可能做到严谨、科学,非常注重文章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表现了该报做健康教育的科学态度和对大众的责任心。
  健康时报在创刊十周年之际,将十年间刊发的文章精选并结集成书,推出这套丛书,不仅是对报纸的一次阶段性总结,具有里程碑意义,更是对读者的一次热情回馈。相信这套丛书对指导大众健康生活会产生积极的意义,并收到良好的效果。
  祝这套丛书取得圆满成功!
  中华医学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 想看书来

这年头,谁还没点儿心病 前言
十年,从呱呱坠地,蹒跚学步,到箭步如飞;十年,从名不见经传,“十强行业”,到“中国十大周报品牌”;十年,从坊间百姓生活到两会高官决策,从陆地到航空,由国内到海外……十年,健康时报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迎来了一个属于自己的金秋。
  基于对快速增长的大众健康需求敏锐的认识和把握,十年前,由人民日报社主办的健康时报引领潮流,应运而生。创刊之始,她即主动肩负起大众健康教育的神圣职责,以“做中国人的健康顾问”为己任,以“健康生活”为核心内容,面向百姓,服务群众,突出主流声音,传播健康的知识和理念,引导大众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倡导强健的生命观,满足广大读者对医药、卫生、保健信息的需求。十年走过,健康时报硕果累累,不仅刊发、积淀了大量防病、治病、指导健康生活的文章,更因此而拥有了大批忠实的读者。许多读者长年订报,集报剪报,十分感人。
  读者对健康知识如饥似渴的需求,我们每每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我们深知,这些热心读者所反映出的仅仅是冰山一角,对健康知识的渴望是广大读者普遍的需求。然而,十年文章浩如烟海,大量优秀的作品湮灭于时间的长河,十分可惜。
  在健康时报迎来十年社庆之际,为了回报读者长年对报纸的关爱和支持,我们对十年间刊发的文章进行大回顾、大梳理,对其中指导性强、实用性强的各类文章精挑细选,又分门别类,推出这套丛书。
  需要说明的是,丛书所选文章集中体现了健康时报服务性、实用性的内容定位,是健康时报指导公众健康生活这一职能的延续和深化,而新闻性较强、具有时效性的文章则不在本丛书所选范围之内。
  丛书能顺利出版,我们首先感谢十年来热心健康事业、倾注心血为读者撰写科普文章的广大作者,感谢他们对健康时报工作给予的大力支持,感谢他们在大众健康教育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十年的稿件,精彩纷呈,但由于受字数限制,选稿工作对每一位丛书主编来说都是一次痛苦的经历,取舍之间实在难分伯仲,不得不忍痛割爱。对于文章未能入选丛书的作者,我们在此也深表敬意!
  由于时间久远,许多作者已联系困难,选用其文章,我们无法做到一一致函通知征询。为此,我们采取了在健康时报刊发《稿件使用通知函》、在健康时报网站集中公示作者及作品名录的办法(见书后的“特别说明”)。此项工作肯定有诸多不到之处,对于给作者带来的不便,我们在此深表歉意!
  丛书的顺利编辑和出版,几位编委自然不敢贪此天功。她是凝聚了十年来健康时报所有领导和采编人员的心血之作,他们其中的一些人已离开健康时报。因而,对所有为健康时报的发展付出心血的前辈和同仁,我们在此也谨表敬意,并深致谢意!
  丛书的出版仅仅是一个开端,以后我们将根据读者的需求,对健康时报十年来的优秀稿件,以及未来报纸所有优秀的稿件,继续进行系统深入的开发和编辑,力争为读者献上更多、更好的指导健康生活的精神食粮,把“中国人的健康顾问”做到家!
  孟宪励
  健康时报总编辑
  2009年11月

5种解压法未必真解压
美国研究幸福工程的格雷琴·鲁宾在自己的博客中指出,那些十分流行的缓解沮丧情绪的方法,从长远来看却是弊大于利。她举出以下5个快乐“助推剂”的误区。
  1饱餐一顿
  流行观点:情绪不佳时吃一顿大餐,通过味觉改变情绪,让心情快乐起来。
  误区:这种快乐是短暂的,而且事后你会因为浪费很多钱而内疚。所以,当你想喝上一杯啤酒,吃上一个冰激凌或者想吃一顿大餐让自己感觉愉悦时,最好先想想是否真能快乐?事实上,后果只会让你更加沮丧。
  2放自己一马
  流行观点:很多时候情绪不好是自己跟自己较劲,所以对自己宽容一些,心情会好起来。例如当你感到沮丧的时候,你可能会对自己网开一面:“我今天不想跑步了,我想休息一下。”
  误区:事实上,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纵容自己,放松自己,会使你的决心松垮,此时坚定自己的习惯和决心,会增强你的自尊和自控力。
  3关闭电话
  流行观点:关掉电话,给自己一点时间安静一会儿。
  误区:研究表明,不论性格内向还是外向的人都能从与人交流中获取快乐。与朋友和家人的通话可以让你转移注意力,忘掉烦恼,获取更多的快乐。
  4发泄你的糟糕情绪
  流行观点:坏情绪要释放出来,憋在心里对身体不好,也不能让情绪好转。
  误区:研究表明并非如此。在你发怒时,发泄愤怒只会让你更加狂躁,对于脾气暴躁的人来说,可能是火上浇油,甚至可能把已经过去的事情重新挖掘出来发泄。有时候保持沉默是不错的方法。
  5穿着睡衣放松
  流行观点:宽松的衣服没有束缚感,能让你的心情轻松起来。
  误区:我们经常认为行为是跟着感觉走的,事实上,有研究表明,我们的感觉经常是跟着行为走的。如果你昏昏欲睡,无精打采,穿上睡衣只会让你感到更糟糕。穿上你最喜欢的衣服、鞋子,会让你感到无论今天多么糟糕你都做好了充分应对的准备。
  此外,格雷琴·鲁宾介绍说铺床也是一个不错的方式。
  其实,任何流行的方法都不是通用法则,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让自己快乐的办法。
  作者:武警总医院心理门诊史宇贾娜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敞开心扉要适度
我们经常用“心心相印”、“亲密无间”来形容两个人的关系密切,的确,比起关系疏远的朋友或关系一般的朋友,那些和我们关系亲密的朋友,总了解着我们更多的私人秘密。心理学家认为,恰当的自我暴露可以密切双方的关系,同时也有利于个人的心理健康。不过,我们必须认识到“恰当”两个字,也就是说,自我表露也是讲技巧的。
  张娜大学毕业,刚走进职场,特别想快一点和同事们熟起来,于是,便不惜把自己的小秘密告诉那些同事们,比如,自己在大学里曾经有过刻骨铭心的初恋,曾经为了一个人如何如何地痴狂等。谁料到,这反而使同事们对她更加疏远,张娜在这新环境里,显得越发孤独了。
  为什么表露了自己的秘密却没有拉近与同事之间的距离呢?原因是张娜违背了自我表露也需要适度的原则。一般来讲,如果自我表露过度,容易给对方带来压力。因为在人际交往中,是遵循对等原则的,即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天秤,衡量着别人给了我们什么,我们又能给别人带来什么。而一旦自我表露过度,就会让对方产生压力,觉得自己也只有对你敞开心扉才能维系心理的平衡,但此时信任关系并没有建立起来,很多人是不愿意将“私下自我”暴露给不信任的人的,这种情况下,只能选择回避。另外,过度的自我表露还容易让对*得你不可信赖,觉得你可以轻易地表露自己的秘密,也就会轻易地出卖对方的秘密,继而让信任大打折扣。
  那么,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我们该如何恰当地把握这个“度”呢?
  自我表露的程度相当于3个同心圆,由外向内分别为“表面的想法”、“接近内心的想法”、“内心的想法”,因关系深浅的不同,自我表露的程度也应该不同。比如说,和一个人最初相识,一般情况下只需表露表面的想法;当与对方的关系深入发展并建立起一些信任的关系时,表露接近内心的想法;而当与对方关系达到了非常信任的程度,再表露内心的想法。
  由此看来,自我表露是把双刃剑,是促进人际关系还是破坏人际关系,最关键的是要看你把握的技巧。
  作者:健康时报特约专家付勇刚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好心情可以“装”出来
慧敏走入咨询室的第一时间,就给我一种“阴沉”的感觉。这位刚刚步入职场的新人眉头紧锁,声音低沉,萎靡不振。她告诉我:“进公司半年了我就没有笑过。实在是太压抑,我很怕上司,很害怕同事。”我知道这样的来访者积压着太多的情绪,“大道理”是无法说服和改变她的,于是我采用了一个特殊的处理思路。
  我让她把自己害怕、担心、讨厌的事情一一列举出来,结果她写了很多。我告诉她:“现在把你列举的每一件事情都读出来,不过每读完一条就要装出自己很高兴的样子,发出‘哈哈’两声。”慧敏听了大惑不解,但还是按照我的要求做了。很出乎慧敏的意料,读着读着,她也忍不住笑出声来。这样的笑声让慧敏心情好了很多。这时我们才开始进入了正式的咨询。
  其实,我使用的是“假笑疗法”。有些心理学者认为,情绪改变导致行为改变,除非人们能改变自己的情绪,否则通常不会改变行为。可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却提出了截然相反的观点,他说:“因为我们哭,所以才愁;因为动手打架,所以生气;因为发抖,所以怕——而并不是愁了才哭,生气了才打架,怕了才发抖。”他的观点告诉我们,行为与身体的变化可以改变我们的情绪。这为我们通过自己的行为来主动改变自己的情绪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此后也有心理学家用实验证明了类似的观点。例如,美国心理学家艾克曼的最新实验表明,一个人如果总是想象自己进入某种情境、感受某种情绪,那么这种情绪十有*会真的到来。一个故意装作愤怒的实验者,由于“角色”的影响,他的脉搏会加快,体温会上升。
  由此可见,假笑能触动体内横膜,具有很好的热身效应。它好比将车钥匙插进汽车中一样,只要扭动钥匙,发动机就会工作。假笑的道理也一样,体内横膜会将假笑引发成真笑。在你尚未意识到之前,它已变成了一种由衷的欢笑了。
  所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请您做好欢乐的准备,因为快乐是可以“伪装”出来的。
  作者:北京慧源心理与教育研究中心首席心理咨询师郑蝉金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