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投资的入门教程:你应该懂点投资学-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界排名仍处于100位左右。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还将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均收入较低,以及包括教育保障、医疗保障、失业保障和住房保障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教育、医疗和住房支出仍然必须由个人承担大部分甚至是全部。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的储蓄率偏高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2009年,我国居民储蓄占收入总额的比率达到45%,居于亚洲首位,处于世界前列。那么如此高的储蓄率究竟是好还是坏呢?这个问题可以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和普通国民个体的角度来分析。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高储蓄率是否不利于消费的增长,以致影响内需,进而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阻力,并不是本书重点研究的内容。这里,笔者主要分析高比例银行储蓄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影响。
对于一个家庭来讲,将一部分可支配收入储存起来,的确是对未来生活的有力保障。目前,即便是享受医疗保险的居民,仍然需要支出较多的医疗费。没有积蓄,则有可能在紧要关头陷入困境。如果家有儿女,还需支付为数不少的学费,没有平时的积累,可能会让孩子输在竞争的起点;同时,还要考虑赡养老人、购房等方面的支出。可见,以什么方式来储存可支配收入,是需要仔细衡量的,若将其中大部分存在银行里,笔者认为并不是明智之举。
隐形的亏损冠军——高额银行储蓄(2)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银行储蓄利率会永远低于银行贷款利率,因为银行赖以生存的主要收入来源,仍然是存贷款利率的差额。贷款利率决定了企业运行过程中资金使用的成本,这一成本会直接体现在商品价格中,而银行存款在利息方面的收入,理论上会落后于物价上涨的幅度。也就是说,本想通过银行储蓄来保证资产不受损失,事实上却遭受了巨大的隐性亏损。就像前面提到过的那位上班族朋友,他将全部可支配收入存入银行,但几年下来突然发现,原本可以用这些存款买到的东西,现在已经买不到了。因此笔者认为,对于普通居民而言,过高比例的银行存款,实际上是隐形的亏损冠军。
可能仅仅这样表述,还不足以使读者明白,为什么资产会遭受损失。我们假设你赚到了1万元,但却并没有花掉这1万元,那么这个世界上就多出了1万元,其他所有的人就会富裕了1万元。因为理论上每1分钱都对应着一定的购买力,或者说对应着一定的商品。这是你本来可以用做消费的1万元,但你却把它省了下来。这1万元没有进入市场流通环节,就减弱了需求,同时使相应的商品价格出现下降。也就是说,市场中流通的货币变少了,但对应的商品还是那么多,所以这时若进行消费,货币所具有的购买力更强。可能读到这里,读者仍然会认为“我并没有遭受损失啊,我的钱虽然没有用来消费,但它也没有消失啊,它还在银行里好好地保存着”。
那么,我们再进行详细的说明。从货币与商品的对应关系上看,由于一部分人会将更多的钱储蓄起来,那么这些人的钱就被闲置了。但存起来的钱最终还是要使用的,而在你准备使用的时候,因为此前市场上流通的货币较少,所以有一部分人已经用较少的成本,消费了较多的商品。当储蓄在银行中的货币进入市场的时候,对应的商品已经大大减少,而这部分原来已经不参与市场流通的货币的出现,重新打破了此前的价格平衡,由于商品已经被一部分人以较低的成本购买,那么重新进入市场的资金的购买力必定会大打折扣。
另外,你若将1万元存入银行,那么银行可以用来贷款的资金就会增加,理论上存款利率就可以适当地向下调整。因为宏观货币政策需要保持市场的流动性,存款过多时,需要刺激百姓减少存款用于投资或消费。同时,从银行的经营角度来看,它不会让资金闲置而单方面支付存款利息,所以会以相对较低,但有利润的利率把存款贷出去。贷款利率下调的同时,往往存款利率也会相应下调。
也就是说,你的存款起到了使利率下调的作用。其他人如果直接贷款进行消费,那么就可以用相对较少的资金,优先购买产品。而你把一部分资金存入银行,最终目的也是在某一个时间购买一定量的产品。事实上,社会产品之间虽然可能会转化,但总和是一定的,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减少。当其他人用更少的资金买到了,就意味着将来在你需要购买时,社会产品数量减少了,你就需要支付更多的资金。
如果你的存款被企业用较低的成本贷来进行生产规模扩张,那么企业由于贷款的成本较低,则会倾向于更大规模地使用贷款,势必会造成生产资料价格和劳动力价格的上涨,最终,产品的价格也会上涨。那么,你在将来的某个时间购买这部分产品的时候,也会承担较高的价格。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隐形的亏损冠军——高额银行储蓄(3)
如果你的存款被以较低的成本贷出,并用在进行资产价格的炒作上,比如炒作房地产、炒作大宗商品或股票,甚至其他的生活用品,那么你同样会蒙受较大的损失。
我们把上述过程与事例结合起来进行描述,让它看起来更具体一些,这样就可以清楚地反映是谁动了你的钱袋——
假设我们所生活的社会是一个村子,村子里有一个企业,企业成员包括一个企业主和4个工人,你是其中一个工人,每个工人的工资是相同的。假如,你把生活必需开支以外的钱全部存到了银行,而另外3个工人的工资收入则完全不存入银行。其中A用所有的工资消费,除此之外,他还向银行贷款消费,B则用所有工资以及银行贷款买房子,C则喜欢用所有工资和银行贷款买股票。
每年,你把所有的收入100元存入银行,假设初始的存款利率是1%,同期的贷款利率是2%,随着钱不断地存入银行,银行的存款利率下降为05%,贷款利率下降为1%。而A贷款20元用来消费,B贷款20元买房子,C贷款20元买股票,企业主则贷款另外40元用来生产消费品。
企业的产量非常稳定,同时每个人的工资也不发生变化,你每年固定在银行账户里面存入等量的钱,同时其他4个人也用固定较低的贷款利率贷出固定数量的贷款。所以,物价一直相对稳定且较低,企业的利润相对稳定,股票价格每年以10%的速度上涨。
消费品烧鹅的产量是固定的每年两只,每只30元,两只都被A购买;房子的供给量是每年一套,价格是120元,每年都被B购买;股票则除了企业主持有的部分以外,每年都有一部分流通的股票被C购买。
终于有一天,你需要买两只烧鹅,烧鹅的产量是每年两只,都被A购买。现在你要买两只烧鹅,那么A也需要两只烧鹅,那么烧鹅的价格一定会提升,价格高到一定程度时,最可能的结果就是你和A分别用比较高的价格,各买一只。而你支付的成本,远比A原来购买时高得多。同理,你如果准备购买房子,B也仍然要买房子。B需要买房,但不是一定要买到,而你由于没有房子,所以一定要买到。那么最可能的是,在你和B对房子的竞争中,你以更高的价格买到了房子,同时,B原来购买的房子全部增值。而C的股票由于烧鹅和房子价格的上涨,企业业绩得到提升,涨幅达到了20%。
由此可见,你虽然通过在银行中存款获得了微薄的利息,但与此同时,其他人利用低成本贷款使自己的财富实现的增值远远高于你获得的利息。在你进行消费的时候,你所承担的成本远远高于你的利息收入,也高于其他较早进行消费的人。同时,其他人的资产通过你的消费行为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值。
正如此前所说,社会产品总量在一定时间内是稳定的,以货币来衡量的资产的价值,事实上只是对社会产品购买力的重新分配。也就是说,如果B和C将他们的资产兑现成现金,他们的所得远远高于你存在银行中的存款和利息收入的总额。同时,在使用这部分现金购买社会产品的时候,以货币计价的社会产品会出现价格上涨,由于你的资产增值的幅度较小,所能购买到的数量就会远远少于B和C,甚至少于你在此前不将现金存入银行,而直接购买社会产品所能够购买到的数量。也就是说,由于将可支配收入以高比例储蓄起来,你遭受了亏损。
当然,这个例子中没有考虑B、C卖出房子或股票兑现有可能使市场的供给增加,从而使相应的价格出现回落这个因素。但事实上,由于每个人事实上代表的是一个群体,即使资产价格在上涨之后出现回调,只要需求没有出现根本性的衰退,价格的下降幅度就不会超过此前的上涨幅度。
我们可以从这个例子中看出,如果相当数量的居民将过大比例的可支配收入存入银行,就等于为其他人提供了以低成本消费社会产品和以低成本炒作资产升值的机会,而将承担通货膨胀的风险留给了自己。因此笔者认为,为了改善生活品质以及抵御不确定因素所造成的风险,留出部分可支配收入不用于消费是正确的。正如上述虚拟的例子中,A只是一味地消费,而买房子、投资股票对于他来说,是无法实现的。但如果将全部或大部分可支配收入存入银行,也是不可取的。
目前,市场中的投资理财途径较为丰富,除了实体投资以外,还存在股票、期货、外汇、贵金属、基金、保险等多个途径。读者朋友可以根据自己的收入情况、家庭结构以及对未来的规划,在风险性、收益性和流动性等方面进行比较,选择相对适合的一种或几种投资品种,进行资产的配置。针对市场中部分投资途径的介绍,笔者将在本书第三章中进行详细解释。当然,虽然现金或银行存款理论上的收益率是最低的,但相对而言,其流动性是最强的。也就是说,只有它可以随时进入流通领域,所以,我们应该预留出一部分资金,作为平时应急所需。同时,在进行储蓄时,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在不同的存款方式之间进行选择,在兼顾便捷性的同时,尽可能地增加利息收入,最大程度地避免隐性亏损冠军对财富的侵蚀。
txt小说上传分享
方寸间的诱惑——信用卡非理性消费及陷阱(1)
狐狸在翻越篱笆时脚滑了一下,幸而抓住一株蔷薇才不致摔倒。可是它的爪子却被蔷薇的刺扎伤了,流了许多血。受伤的狐狸就埋怨蔷薇:“你太不应该了,我是向你寻求帮助的,你怎么反而伤害我呢?”蔷薇回答道:“狐狸啊,你错了,我本来就生有尖刺,是你自己不知道也不够小心,才被我刺到的啊!”
现实生活中,事物大多具有很强的两面性,善加使用,可以给自己带来帮助,而错误的使用方法则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信用卡就是这样的一种工具。
中国人向来看重信用,在商业社会中,信用被量化成了可支配的财富。信用卡是常见的把信用量化的产物,它的主要用途是支付消费款项。持卡人持信用卡消费时无需支付现金,待结账日时再行还款。信用卡和借记卡不同,使用信用卡消费时,并不会从用户的账户直接扣除资金,只是记录了消费的金额数量,之后在结账日,持卡人只要向发卡银行归还相应金额的资金就可以了。
信用卡消费具有使用方便、功能灵活和安全性强的特点,因此,它成为都市“卡式生活”一族所采用的主要消费途径。甚至有些人充分利用它异地消费无手续费、正常消费支出存在免息期等特点,变相套现来获得收益。使用信用卡消费与使用现金消费相比,除了付款方式的不同,本质上没有任何差异,这两种支付方式最终都是需要消费者用自己的财产来承担消费所支出的金额。
人的心理是微妙的,消费行为常常是非理性的,以至于有些消费者在使用信用卡消费时,常常由于并没有使用到现金,从而减小了心理压力,增大了消费幅度。但信用卡仅仅是一个贷款消费的工具,虽然正常消费不需要另外支付利息,但仍然需要每个月及时归还相应款项。在每月的还款日,冲动型消费的*会被长长的账单所带来的痛苦冲得一干二净。甚至有些人本来已经没有资金可供消费,但由于手中持有信用卡,就透支尚未获得的财富进行消费。今天支出了明天的收入,那后天又将如何生活呢?一些非理性的消费者常常沦为“卡奴”。
这些仅仅是使用信用卡进行非理性消费的体现,在办理和使用信用卡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大量的“陷阱”,大家应时刻留心,谨慎对待,否则稍有疏忽,就会给自己造成损失。常见的信用卡“陷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最低还款额藏危机。每个月的信用卡账单上常常会有“最低还款额”一项,有些使用者误认为只要按这个额度归还款项就可以了,但事实上这个“最低还款额”仅仅是指不会影响你信用额度的一个“最低还款额”,如果仅按个这金额归还消费款项,则之后还款时,还需要支付利息,有些甚至需要支付滞纳金。
各个银行的信用卡都有一个免息还款期,其时间长短不尽相同。在免息还款期,消费者对于透支的消费金额无需支付利息。在免息期内还款,消费者只需支付与透支额度相等的费用,而没有任何其他的费用产生。如果到了免息还款期,消费者还没有还清信用卡欠款,那么除了欠款费用,还有其余两笔费用会产生: 一是欠款利息,二是滞纳金。信用卡欠款利息远高于银行活期存款利息,而滞纳金会对消费者的信用记录产生影响。同时,如果利息和滞纳金没有及时归还,下次计息时,会被作为计息的基数,这就是俗称的“利滚利”。消费者还了最低还款额之后,信用不会产生问题,多数情况下滞纳金也不用交了,但是银行仍然会收取利息。值得注意的是,银行是按照账单的欠费的总额计息,并不扣除消费者已经归还的最低还款额。也就是说,当消费者用信用卡消费了20000元,虽然在在免息还款期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