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法国-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钱时少用,可以会用也可以不会用。而美国的品牌则多是用于工作上的工具,用也得用,不用也得用,会用增加你的价值,不会用则连工作都难找。像微软和英特尔生产的是人们摆脱不了的产品,不仅大人,连小孩子都知道在服务器上找游戏来玩。 其次,法国人的品牌多是好多年前创下的,主打品牌不换名字不改包装,十年一贯制,仍能经久不衰。像“香奈尔5号”70多年前就出现了,一直在市场上畅销,别的品牌怎么都卖不过它。“香奈尔5号”在法国市场上畅销后便走向世界,在发达国家热卖后再到发展中国家热卖。 总之在消费能力到了一定水平时就会出现这个牌子的市场,无论是欧洲还是亚洲,无论是西方人还是东方人。我猜想中国所有的大公司职业妇女都知道这个牌子。反过来看,美国的品牌则决无保守观念,日新月异,推陈出新,靠的是永远以新产品、新功能来赢得市场和消费者。像微软的视窗从95到2000,几乎一年一版,让人目不暇接。 最后,法国人的品牌是供应一小部分人的,而美国的品牌则供应广大的消费者。当人们说起法国红酒、法国香水和法国化妆品时,其实是指那个领域中的精品和时尚,而不是大众消费。如果50元人民币就可以买一个不错的钥匙链皮夹,为什么还要花200美元?仅仅因为它是路易维登吗?我在法国呆了那么多年,没有给自己买过一件路易维登的皮夹,更别说它的闻名世界的大旅行箱了。“香奈尔5号”我倒是买过几瓶,也是送人送朋友让他们新鲜新鲜,当然我自己也从来没用过———那根本就不是男人用的东西。但是,美国人的品牌则是大众消费品,像可口可乐这种饮料可以进入消费水平不高的市场,当然有钱人也可能喝,雅俗共赏。我本来一开始不习惯可口可乐那种近乎中药似的口感,但是当遍地都是这种饮料时,你真难挡得住再试试的诱惑。回到北京,在大街上口渴我也选择可口可乐,毕竟这种铝罐密封的饮料比遍地都是的塑料瓶纯净水不容易假冒。 但是,美国产品一经进入一个市场,就会长久地呆在那里,美国人有强大的促销手段和意识,他们也会将产品定价尽量降低,以便能触及更多的社会阶层。他们还会促销不同的年龄段,尤其会打儿童和少年的主意。一旦天真烂漫的儿童和涉世不深的少年被美国产品争取过去,那他们可能一辈子都成了美国品牌的俘虏。好莱坞的动画片、可口可乐、汉堡包、比萨饼和法国的品牌以后将掀起的迪斯尼热潮,都将影响年轻一代的行为,这就是美国生意头脑的力量。 所以,为什么人们心目中那么高尚的法国品牌一经和美国产品相比就落在后面。路易维登这个赫赫有名的牌子在法国自己的排位中可以常年稳坐第一把交椅,但在世界品牌混合排位时就落到第41位。这不能不让法国人深思。法国人的品牌就像存放多年的红酒,要有心人、有阅历的人享用才能品尝出其浓郁的香气,自我欣赏的法国人也强调这一点。就像成衣市场蒸蒸日上时,法国人仍然用手工制作高档服装一样。法国人不屑与其他人雷同,在这个社会商业化气息越来越重的时候毅然我行我素。他们甚至不愿意扩大生产,不希望他们的名牌商品大众化,只希望维持一小撮铁杆客户就可以了。 不过,不管怎样,法国毕竟给世界带来那么多的好东西。除了以上几种品牌以外,法国人的香水和化妆品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比如兰寇、迪奥、圣罗兰。至于欧莱雅,那个中国女影星巩俐大做广告的化妆品品牌,十几年前本来是法国中档化妆品,比其他的几个档次差一些,后来才进入高档行列。但是欧莱雅像法国高档时装的叛逆皮尔·卡丹一样,肯于将名牌商品大众化,还不断推出新产品留住顾客,所以在新兴市场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返回目录'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购物天堂
巴黎购物,说贵不贵,说便宜不便宜。所谓说贵不贵,是高档东西不贵(当然不是百万富翁的高档)。所谓说便宜不便宜,是低档东西不便宜。 贵与便宜是相对概念,比较而言。人们都说,香港是购物天堂,也指香港东西相对便宜,比如那里小摊上的衣物至少比北京街头小摊便宜得多,且不说女人街了。但是香港来的朋友,在巴黎转一圈,直嚷嚷巴黎便宜,因为他们看的都是欧洲好牌子的东西,这类服饰在香港都卖得很贵,至少加了仓储和运费。而巴黎市场竞争激烈,名牌云集,卖得反而比香港便宜。比较一下发现,香港便宜的是本地货、大陆货和东南亚产品,这些产品如卖到欧洲,就贵不少,随此地消费水平水涨船高。法国习惯上,店里商品的售价是进货价的三倍。名 牌成衣便宜 法国名牌男成衣,如圣罗兰、路易费罗等,比香港卖得便宜,这指市面上的一般情况。住在巴黎的人还有门道去那些制衣厂或工厂商店,这些专为名牌公司制衣的工厂,在自己店里卖又便宜得多,只是你得开车去郊区找。法国还有不少给特定阶层开的店,例如专给宪兵、警察、公务员开的店,或者给大企业员工开的店,持卡才能进店,卖同样产品比一般店便宜,人又不多。这种店能从政府取得一定程度税收上的优惠,售价比较低。 还应当提及的是一年两季大减价,各持续一个多月。6月底开始的叫夏季大减价,冬季大减价12月底开始。这时所有的店都打出大减价的招牌,减30%,减50%,法国人疯狂采购,商店营业额只这两季就能达全年的一半。几年前三个东北同胞来巴黎出公差,出国前他们在京每人购置一套中法合资的皮尔·卡丹西服,4000元人民币一套。后来他们发现这儿的皮尔·卡丹卖价折人民币只有3000多元,离开法国还可退税13%,算下来比国内便宜1000多元,而且打着“法国制造”的标签。东北同胞不甘心,每人又买了一套。 夏季大减价的巴黎“春天”百货公司 欧洲著名的巴里皮鞋,国内卖2000元左右一双,大减价时在巴黎只卖几十欧元,在个别工厂商店还能买两双送一双。再拿高档香水化妆品来说,法国香水逐渐为国内消费者熟悉,北京燕莎和赛特的法国香水柜台与巴黎百货公司的香水柜台设计得一样,只是在巴黎买便宜多了,所以国内来的朋友没有不买香水化妆品带回去的。这使中国人在法国消费市场中异军突起,成了重要的旅游消费群,巴黎那些香水化妆品免税店高兴得不得了,纷纷雇佣讲汉语的华裔小姐。 吃的方面,以相对价格讲,收入中食品消费所占比例,巴黎比北京便宜。一个巴黎人如不去餐馆,用收入的百分之十几吃就够了,在北京则用掉一半以上。从绝对价格上,有些食品巴黎也比北京卖得便宜,如天天吃的两尺长的棍子面包平均0·8欧元1根,柑子1欧元1公斤。一次我在北京小摊上买几只柑子,摊主说这边国产柑子8块钱1公斤,那边美国柑子30块1公斤,比巴黎贵了好几倍,我说我就不买国外的,只吃国产的。巴黎还有一样比国内便宜的好东西是活的海螃蟹,个大肉多,一只就1公斤,只只精力旺盛地动来动去,产卵季节肚子里有大块蟹黄,有时4欧元1公斤。有来访的代表团不仅买了吃了,临走还买几只拎回国,因国内没这么便宜。 所以巴黎如何不是购物天堂! 普通商品贵 世界上最有名的箱包叫路易维登,只在自己的专卖店卖。这个牌子在全球许多城市设有专卖店,但在巴黎卖得比较便宜,毕竟是产地,外国人买又可退税。路易维登采取特殊的销售方式,虽不至象英国罗尔斯·罗伊斯手工打造的汽车那样查明卖主身份,却限量供应,多买不卖。这个牌子在日本很红,日本人常排队购包,想多买几只得多排几次队。几年前曾发生这样的事,一个有黑道背景的日本商业集团通过在巴黎买路易维登箱包,带回日本卖,以此方式洗钱。他们雇了好多在巴黎的日本学生、台湾学生排队买包,付辛苦费。后被警方发觉,在他们巴黎的临时仓库搜到堆成小山的路易维登包,尚未来得及发运。 所以巴黎怎么可能不是购物天堂! 另一方面看,巴黎价格又贵得不得了,像汽油是欧洲最贵的地区之一。油价中82%是政府税收,你加一箱油,五分之四的钱交了税。在美国1美元买1加仑汽油(1加仑等于3·785升),在法国1美元连1升都买不到,就是说,在法国加一箱油的钱在美国能加三箱多。3美元在美国能吃顿快餐,在法国只能吃一个便宜的三明治。看场电影,在法国花在美国两倍的价钱。连街头自动投币孩子玩的转马,美国25美分坐一次,在法国得花2美元,是前者的8倍。烟也如此,万宝路香烟,法国一盒卖4欧元,是国内的三四倍。与汽油一样,烟价中大部分是税收,而且提烟民税似乎引不起抗议浪潮,法国政府就一个劲儿提高烟税。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烟价从平均1欧元一盒涨到几欧元,远高于非欧盟国家。旅行的人开始从国外购烟带回法国,机场也开始检查旅客带烟入境是否超出限量,这一两年我们开始听到原来在别的国家才听到的海关人员语气严肃的声音:有没有要申报的香烟? 所以巴黎怎么可能是购物天堂!  '返回目录'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移民法国(1)
法国20世纪60年代教科书上有句话令人印象深刻:每个人都有两个祖国,一个是他出生的祖国,另一个是法国。意思讲法国是包容外国人最好的国家,好到外国移民把它当成第二祖国了。60年代是否如此我们没有切身体验,不得而知。90年代的状况恰恰相反,移民在法国受到的是不平等待遇。 西欧移民大国 法国是西方国家接受移民最多的大国之一。目前法国6000万左右的人口中,除去那些已入法国籍的移民,还有外国侨民360多万。其中100多万是欧共体的侨民,欧共体以外的有200多万。欧洲国家的侨民以葡萄牙人为多,有六七十万人,其次来自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大致以拉丁语国家为主。欧洲以外的侨民阿尔及利亚最多,有60多万,其次是摩洛哥和突尼斯,以法国的前殖民地为主。 移民的潮流有其流向。以地中海沿岸国家为例,北部人口日趋老化,南部人口快速增长,加上经济水平低下,使得南部人口移向北部不可避免。南部人口许多属于将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龄,当地的劳动力市场没有能力全部吸收他们,还有当地政治制度的混乱、教育和医疗条件的恶化更增加了北方国家的吸引力。 旅居法国的外国人分布很不均匀,总的说来外国人喜爱在大都市生活。巴黎大区就集中了40%,12%生活在罗纳———阿尔卑斯地区,8%则在普罗旺斯———蓝色海岸,即南部的地中海沿岸地区。在乡村生活的外国人很少,总数不到2%。据法国经济暨统计研究所的资料,巴黎市1/6是外国人,大部分住在市中心,如巴黎10区、11区、18区和13区。 外国人喜居城市,原因之一是这些地方工作比较好找。对外国学生来说,这是学府集中的地方。 20世纪80年代来欧洲出公差,在德国、法国、北欧等国走一圈发现,许多外国人在做那些室外的工作:印度人卖报,黑人扫街,阿拉伯人做建筑工人,亚洲人开餐馆。90年代这种现象发生了变化,在法国的印度人本来就不多,街上已很少看到了,看见白人扫街了,法国人开始接受以前不爱做的工作。 社会学家克洛德·瓦朗丹·马利分析到:“每当法国经济需要重新组合而带来某种冲击时,外国的合法劳工与非法劳工总能以最低的代价,在劳动力市场需求发生较大差距时提供最佳解决办法。”这句文绉绉的话实际指明这样一个现象:在法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候,劳动力相对缺乏,外国劳工肯接受法国人不愿做的工作,既维持了经济增长,又使工资成本攀升的趋势不至过快。而经济衰退的时候,外籍劳工又是首先退出劳动力市场的阶层。他们实际成了西方劳动力市场的活塞,不仅能在数量上及时满足生产发展的需求,还能在劳动力结构上迅速适应经济的变化。外国劳工如此重要,以至于过去历届政府所许诺的打击非法劳工的措施如果真实行到底的话,经济运行本身就会发生问题。 20世纪60年代是法国经济发展最辉煌的时期,这时在法国还没有非法移民的说法,只是“自发性移民”。非法也好,自发也好,这种称呼当时并无贬义,移民们也都能很快将身份合法化。但是随着战后经济发展的结束,对移民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外国劳工成了大批裁员的第一批牺牲品。1973~1988年,移民的职位减少了40%,移民失业率是法国人的两倍。而且法国企业解雇了50万外国劳工,付出的社会保险和解雇补助费用比起解雇法国人来少得多。70年代初期合法进入法国的劳工高达每年10多万人,到1974年7月3日被冻结,移民人数以后逐年下降,1994年减少到每年2万名,法国最终目的是达到零移民这个无法实现的目标。 零移民就是说一个外国移民都不接受,法国的前任内政部长就鼓吹这一政策。但是当代开放的经济中,人口流动是一个自然现象。经济大国中,零移民根本不存在。除非回到闭关自守的时代。 反移民造成的问题 反外国移民倾向越来越严重,在法国的外国人突然发现他们无法安静地继续住在这个国家了。幻想再出现一次大赦的非法移民绝望了,还有一些原本合法住在这里的外国人一夜之间发现他们成了不合法居民了。法国政府防范移民的措施不仅越来越严厉,还存心制造非法移民。 法国政府发明了一个新词汇,“身份不符规定的移民”,这些人包括非法进入法国的人,也包括本来住法国符合规定的外国人,后来由于法律变了,不给他们延长居留证,就成了不符规定的移民。 成为“身份不符规定的移民”是很容易的事,有些外籍孩子已在法国生活了六七年,18岁前他们不需办居留,到了1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