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法国-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身份不符规定的移民”是很容易的事,有些外籍孩子已在法国生活了六七年,18岁前他们不需办居留,到了18岁,申请居留的法移民法国律变了,他们就成了“身份不符规定的移民”,有被遣送原籍的危险。移民问题上,法国社会快成了一个警察社会,到处有告密者。巴黎18区政府官员1995年曾向检察官检举一个海地人的家庭,他们的孩子入学时没有家长的合法居留证,通过孩子查到父母属非法居留。根据法律和有关教育的规定,6~16岁住在法国的孩子都有上学的权利,可是不少非法移民的孩子无法入学,因为办注册手续家长至少要出示房租单、水电费单以证明确实住在哪个地址。这两张证明对他们来说是难以逾越的障碍,因为无合法居留证者无法取得任何纸张和证明。他们都住在亲戚朋友家里,而这些收留者是不会给非法居留者提供证件的。甚至连专门为流浪家庭子女开列住址证明的巴黎社会服务处也说,他们只服务本国人,无合法居留证的外国人不是服务的对象。  '返回目录'  
移民法国(2)
社会上排外风潮又起,没有居留权是最先遭打击的目标。民间出现一种新的公民精神,邮局职工看到一名非洲人的护照上签证过了期,会通报警察局。一名产妇没有身份,医院行政处就会报告警方。有的省政府通知外国人前去办理证件延期,警察等在窗口将人收押。1995年初,5%无居留证的移民是在办手续的窗口被捕的。这时执行法律的行政机关和监督法律执行的警方的界限便消失了。 不仅无证居留遭歧视,就是那些在法国生活很久,学业有成,有份不错工作的外籍人,也都各自有不愉快的经历。比如说,无论在法国呆多少年,只要没入法籍,就没有投票权。投票是公民对政客的表决,这个权利可大可小,大的能将总统推上宝座,小的微不足道,没人重视。法国人对政治厌倦,有投票权利,却不认真行使。总统选举、议会选举或民意测验,过半数的人投票就不错了,法国人在浪费他们的政治资源。而那些渴望投票的人却得不到这个权利,投票权毕竟是一种象征。由此可见,在政治上外国人没有地位。美国可以出现黑人市长、州长、三军总参谋长,而法国本土至今没出现过亚裔的议员,更不用说市长了。实际上亚洲人在法国数量并不少,仅巴黎地区的中餐馆就有1000多家。我们认识的一些朋友,不少是大陆来的留学生,都是在国内经过层层考试考出来的,个个聪明能干,但他们在法国企业最多当个小经理之类的职务。他们有时谈起来很有气,有些无能的、比他们资历浅的都爬到他们头上去了,成了上司,只因这些人是法国人。他们讲宁可到在法国的外国企业工作,因为在外国企业中大家都是外国人,老板就是外国人,法国人在里面比起外国职员来没有什么优越的地方。 经济现状决定政策 移民问题在法国与其是一种文化现象,倒不如说是一种经济现象。从文化角度讲,传统的资本主义国家比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对移民更不友好。在北美和澳大利亚,移民的地位之所以比较高,是因为大家都是移民的缘故,白人也是移民过去的。而欧洲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国人始终有排斥的现象,法国在这些国家中,移民政策本来是比较宽松的。法国是强调人权的国家,正是法国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自由、平等、博爱”的立国精神。另外,从历史上看,它对于自己的海外领地和前殖民地的人民有无法推卸的道义责任,而外来移民在溶入法国社会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民族文化,丰富了法国文化。到目前为止,仍有少数法国有识之士在为移民辩护,讲公道话。前总统密特朗夫人就指责最有名的反移民法《巴斯嘎法》是在制造非法移民。 社会党的前国防部长谢维尼蒙说,打击外国人要比在巴黎、法兰克福和布鲁塞尔打击金融市场的独裁者容易得多。移民问题10年来争论得越来越激烈,和法国经济同时期的越来越衰退有直接关系。外国人被认为抢了法国人的饭碗,为了自己的生存权和工作权,法国人从容忍转为排斥移民。社会上排外的倾向成为主流,排外最凶的政党是勒班领导的法国民族阵线,他不止一次地说法国没有义务收容地球上不幸的人,否则法国社会就会被犹太人、北非人、阿拉伯人、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甚至中国人所占领。他的煽动性言论每逢大选就产生刺激性和挑拨性效果,移民成为代罪羔羊。 法国的高失业率是因为移民抢了饭碗吗?美国的学者有不同见解。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人贝克和前总统里根的经济顾问拉佛分析道,造成大量失业的因素主要是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干预、相应的保护雇员的各种福利政策以及最低工资的实行。这些对劳动力市场的税收、对社会保险的分摊和政府的有关规定使得企业难以承受。他们指出欧洲人可以不工作在家坐享政府的各种待遇。而最低工资简直就是一个经济中的异端现象,它保护了落后生产力。所以欧洲患了一种奇怪的病,病因是那么多聪明人却选择用复杂而错误的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结果就是,限制了企业自由雇工,企业只好不雇,失业就无法解决。至于移民是否加剧了劳动力市场的恶化呢?美国的例子正相反,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圣地亚哥是移民最多的地区之一,它同时是加州失业率最低的地区,可见失业与移民抢饭碗并没有直接关系。失业与新兴的工业国,如亚洲一些国家的强力竞争也没有直接关系,因为这些国家在与发达国家移民法国竞争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发达的市场,法国国际收支多年来持续出超,年年外贸盈余就证明了这一点。 尽管如此,和法国一样,保守的西欧纷纷制定限制移民的政策和法律,德国和英国都开始限制政治难民和经济难民的申请。欧洲毕竟不是移民的国家,他们有自己的传统和价值观,移民政策左右摇摆,移民对他们来讲既是经济上一个劳动力市场的减压阀,又是政治上争夺选民的筹码。需要移民的时候政策就宽松一下,不需要时就严格控制一下;经济好时容忍一下,经济不好就极力排斥;左派上台时对移民的政策比较人道,右派上台后移民就成了洪水猛兽。当政者也需要借此转移一下公众视线,掩饰政府的无能。法国1993年右派上台后,对“身份不符规定的移民”的驱逐排斥愈演愈烈,他们热衷于抓大量的非法移民,在报纸电视上大肆宣传,而且出动飞机将移民遣返原籍。据说法国有20多万非法移民,如果全用飞机遣返的话,需几千架次,费用都出自政府预算,而政府预算又来自老百姓的税收。加上处理遣返前后行政上的手续和法律上的诉讼等,这些费用算起来可能是天文数字。就是说法国人花几亿、几十亿的钱做没有效益的事,从而加剧财政上的负担,事实上法国政府根本花不起这些钱。现行政策已造成大批法律上无法驱逐,行政上又无法给予居留权的移民。  '返回目录'   txt小说上传分享
移民法国(3)
法国变了,它20世纪60年代可能也不是移民的第二祖国,现在却真是让他们幻想破灭的地方。法国人不会善待移民,尤其不会善待已经住在法国的外国人。  '返回目录'  
法国看中国(1)
从社会文化往来层次上看,法国人是西方国家中对中国了解最多的民族。他们既有好奇心、肯学习,又愿去亲自看看。从商业往来层次上看,他们对中国心有余而力不足,虽能认识到与中国商业往来对他们的重要性,但做法往往与其大国地位不相适应。从政治往来层次上看,法国人表现得最矛盾,一方面它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另一方面有跟着舆论跑的广大社会阶层。 唐三彩与法国总统 法国人对中国文化有浓厚兴趣,也有相当的知识。记得第一次来法国出差,一切都很新鲜,坐在出租车里和司机聊了一路。那司机挺健谈,和我谈起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中国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中苏关系的恶化。中苏关系为什么恶化呢?他认为是中国向苏联要原子弹制造技术,苏联不给,毛泽东说我们自己干,以后与苏联就疏远了。观点挺新颖的,我还是第一次听到。不论对错,他能把20世纪60年代中国那段历史理出线索,作为出租车司机也是难得的。 后来在法国工作,一位电话局的女士为我们解决了不少麻烦,于是请她出去吃饭。闲聊起来,她提及太平天国。我开始以为听错了,因为太平天国在中国历史上只有短暂的一段,我们这代人对它了解较多,是中学时代革命教育的缘故,太平天国作为农民革命的典型,是政治课的必修内容。远在欧洲的法国人居然知道中国这段历史,让我没想到。她解释说她以前当过小学教师,各国历史都知道点儿。 法国人对中国文化既有了解,又感迷茫。法文中,“中国”一词同时还指中国瓷器,也指难懂的事。法国人有时碰到问题太复杂,便开玩笑地说,这是中国的。中国对他们来说是个神秘的国家,搞不懂的地方太多了。 你若参观法国各地的古堡,十有###会见到摆在室内的中国古代瓷瓶。到法国人家做客,也会在那些有钱人、贵族家庭看到中国瓷器。清代的最多。中国瓷器在他们眼中成了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他们对中国工艺品也有相当丰富的知识。常有女主人跟我谈起她的瓷瓶,说是祖父留下的,中国哪个朝代的,还有人能说出花纹的特点来。现任总统希拉克对中国工艺品有很高的修养,几年前他还当巴黎市长的时候,接待一位来访的中国部长,法国看中国部长送希拉克一匹唐三彩马。法国人有当着送礼者面打开礼品的习惯,以示敬重。据说希拉克打开唐三彩马,谈起唐三彩的历史及特点等。那位部长赶紧转移话题,因为他意识到希拉克懂得许多有关唐三彩的知识,他对此却了解不多,又没有充分准备,讲不过希拉克。 一次在使馆文化处看电影《秋菊打官司》,当时张艺谋、巩俐都到场与大家见面,法国人来了不少,慕名来看中国大导演和影星。开演了,影片尚未翻译,中文对话,也没有法文字幕,为此文化处特意安排一位会法语的人在影片大段对白时断断续续翻译几句。影片讲的是中国落后农村的日常生活,作为中国人,熟知那块土地,加上导演和女主角出色的表现力,我们很快被故事吸引了。但是文化背景截然不同的法国人,主要凭视觉和感觉,没有多少听觉上的帮助,却也一个个聚精会神。毕竟不经常与法国朋友同看中国乡土片,我自觉好奇,冷眼望去,他们似乎都进入了剧情,情节真切处,该哭的地方会哭,该笑的地方会笑,反而显得我这个四处张望的中国人看电影不专心。 还有一段让法国无人不晓的中国历史就是“文化大革命”。这场浩劫在我们那代人身上的烙印恐怕一生难以去掉。不过我们对“文化大革命”的记忆都存于内心,大家没留什么纪念物品。法国人没有那么深的记忆,但不少细心人却留着那个时代的纪念品。那次我们去一个接触不久的法国人家,进门一看就知道是书香世家。他们没去过中国,但提到“文化大革命”和毛泽东,主人转身进里屋就拿出了一本红宝书,看着这本久违的语录本,我真有种说不出的感觉。要知道这曾是我们那一代人的圣经,十几年顶礼膜拜,居然在不熟识的法国人家看到,我们自己的却早不知扔哪儿去了。“文化大革命”时我们还存各式各样的毛主席像章,家家户户都是收集者,少的几十种,多的成百种,不知什么时候都遗失了。 我还曾有一位法国朋友,20世纪70年代留学中国,年轻时是崇拜共产党和毛主席的狂热分子。那时在中国拍了不少录像和照片,珍藏至今。“文化大革命”不仅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也深刻影响了西方世界。我们还对亚非拉一些国家输出革命,在非洲和拉美至今有被称为“毛派”主义者,崇尚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但如果不是住在法国,真想不到“文化大革命”作为历史知识在欧洲这些资本主义根深蒂固的国家中的普及程度。 法国人眼中的中国 从经济和商业往来上看,法国人眼中的中国也很有意思。他们的看法可归纳为关系说、面子说和时间说。 法国人对中国印象最深的一点是“关系说”,他们通常学的第一句中文是“干杯”。法国人一般酒量不错,干杯面不改色,尽管在法国没有这个习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去中国的人还会说一句中文是“没有”,因为当时物资匮乏,服务态度也不好,售货员常说没有。以后去中国的人多了,再会的新词就是“关系”。他们认为关系无处不在,尤其对于第一次去中国的企业,一定要通过中间人介绍才会被中国人看重。关系又分两个层次:一是找有背景、有权有势或关系网多的中国人;再一个是本身拉关系的能力。他们认为中国人往往重视代表企业的人而非企业本身。对华商务人员和中国人混熟了,会得到忠诚的友谊。  '返回目录'  
法国看中国(2)
再一个是中国的“面子说”。法国不大的企业在中国也讲一点儿排场,请中国人来旅馆谈判,他们一定会选择住不错的旅馆。在他们看来,中国人很在意名片上印的头衔。法国企业里的干部虽没有我国分得那么细,但他们都有一定的决定权。可因为中国人喜欢知道谈判对手的职位高低,法国人有时得准备虚拟的头衔。例如,一些大银行常给年纪大资历深又没得到提拔的人,加上副总裁之类的头衔,实际他们可能比部门经理还小。为争面子还要请吃饭,喝酒干杯,说一些在法国商界不常说的祝酒词,谈点儿互利合作和两国人民的友谊。同时还要送礼,即使很小的礼品,也可让中国人记着你。法国人还认识到中国谈判方常有三种势力:一是最终用户工厂;二是中介进出口公司;三是行政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