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好的家长-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家长对子女的尊重,首先是对其心灵世界的尊重。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尤其需要这种尊重。比起小学生,中学生显然有着更复杂而又不愿轻易向长辈们敞开的内心世界;他们虽还不可能真正脱离家长、老师的呵护,却有着强烈的自主愿望;他们开始关注自身的形象(容貌、风度等等),也尝试着用自己纯净的眼睛打量社会、审视世界;当然,对包括家长在内的大人们,他们也在暗中评头论足……这些“愿望”、“关注”、“打量”、“审视”以及“评头论足”当然还很幼稚,但“眼泪、微笑、沉思,全是第一次!”(王蒙:《青春万岁》)这是“人的第二次诞生”(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信》)!家长应该像当初对待婴儿的第一声啼哭一样,以积极的态度来辅助(注意:是“辅助”而不是“代替”!)孩子完成这“精神生命”的“诞生”。
尊重子女的心灵世界,就要保护子女的个性。遗传基因可能会在孩子身上留下父母的许多烙印(相貌、性格、天赋等等),但孩子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人。企图迫使孩子成为第二个自己的家长是愚蠢的,这种做法也是有害的;反之,如果每一位家长都努力使自己的孩子独具个性,那么,我们国家将会拥有更多的创造性人才。你是画家,则不必强迫儿子也成为徐悲鸿;你是歌唱家,也不必非要女儿成为刘欢不可;你性格沉稳,却不必见不惯儿子的好动奔放;你开朗活泼,也不必为女儿喜欢长时间独坐书斋而焦急……让孩子多一份爱好多一些修养当然必要,使父母子女之间有尽可能多的共同点也是不错的,问题是这不能以磨灭孩子的个性为代价。而且,从人才学的角度讲,越有个性的人,将来越具有创造性。家长为社会贡献一个个性鲜明的儿子或女儿,就为这个缤纷的世界又抹上了一笔艳丽的色彩!
尊重子女的心灵世界,就应允许子女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这里的“精神空间”主要是指孩子的“秘密”甚至“隐私”。不少家长总抱怨,孩子进中学后不那么愿意父母翻他们的书包了,还爱一个人关在房间里不知道干些啥,爱偷偷写日记却从不给家长看,小书桌的抽屉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安上了锁……“孩子越来越大却越来越不愿和我们交谈了。唉!还是小时候乖!”我不止一次听家长这样感叹。其实,“闭锁性”是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孩子有属于自己的“精神空间”,这是他们正在成熟的表现。在那些不许他人侵犯的“精神空间”里,孩子们一般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秘密”,只不过是出自人的精神本能想独享一份“心灵自由”罢了。家长们应该为孩子的长大高兴才是,而不应该以粗暴方式去践踏孩子的“神圣领地”。如果家长对孩子的心灵世界越尊重,这种尊重是发自内心的而非故作姿态,孩子也许会把你当作朋友并向你敞开心扉。
引言(2)
尊重子女的心灵世界,还应宽容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越长越大,脾气却越来越犟,中学生的“逆反心理”使许多家长产生了这样共同的苦恼。实际上,“逆反心理”并不独中学生有,包括家长在内的成人也有。试想一下,在单位里我们是不是也有和领导或上司较劲的时候呢?有时上级布置下来什么我们讨厌的事情时,我们是不是也发表过一些偏激的牢骚呢?当然,对于成长中的中学生,“逆反心理”在他们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这不奇怪,因为他们开始有了成人感。一般来说,他们不愿意一言一行都听命于家长,总想体现出思想上甚至行动上的“独立性”,所以越来越“犟”;而他们的世界观毕竟还不成熟,看问题不可能全面,所以难免“偏激”。一味迁就孩子的“逆反心理”,当然无助于他们的真正成熟,家长和老师的确应该加以正确的引导。但引导的前提是宽容其存在,并承认其中的积极因素。我们认为,“逆反心理”所蕴含的最大积极因素是不盲从并且愿意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这恰恰是一种极为可贵的精神萌芽。如果只是靠斥责来强迫孩子就范,那么,我们在扑灭孩子精神火花的同时,很可能为其下一步的人格发展埋下悲剧的种子。
三民主的家庭教育——平等
民主的家庭教育,意味着以平等培养平等。
切莫以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进程只是各级领导的事儿,它实际上与我们每一位普通的公民都有关系。人们常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那么,我们在呼唤民主的时候,不妨从自己的家里做起。现代家庭要求其成员具有现代意识。时代发展到了今天,我们不但应追求夫妻之间的人格平等,而且还应做到家长与其子女之间建立一种和谐平等的关系。平等只能由平等来培养,而专横只能繁衍出更多的专横。家庭中的平等气氛,对子女是一种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民主教育。
家长对子女的平等态度,源于当父母的一颗童心。我曾在一位初一女生的家里读到一封短短的新年贺信:“李洁小朋友:新年到了,祝你学习进步,生活快乐,身体健康,越长越可爱!你的朋友:国刚。”这普通而简短的贺信让我感慨良久。我首先想到的这位叫“国刚”的父亲不愧为一位好父亲,而这位叫“李洁”的女儿又是何等的幸福——因为她拥有一位既是父亲又是朋友的好爸爸。这位父亲给女儿写信的时候,并不一定想到了“平等”、“尊重”、“民主”这些词,而只是出于对女儿真诚自然的朋友之爱。这种朋友之爱包含了父爱,但比父爱更平易近人,它的源头是童心。因此,我认为,即使是已经不再年轻的父母们也应学会并善于拥有一颗童心: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看动画片、做游戏或者一起完成某项小制作,也可以在郊外的原野上与孩子扑打成一团,当然也可以像“国刚”一样在新年与孩子互相祝贺。裴斯泰洛齐在《与友人波斯坦兹经验的信》中这样深情地写道:“我决心使我的孩子们在一天中没有一分钟不从我的面部和我的嘴唇知道我的心是他们的——他们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他们的欢乐就是我的欢乐。我们一同哭泣一同欢笑。”能够与孩子“一同哭泣一同欢笑”的家长无疑会被子女视为知心朋友的,这便是童心赋予家庭关系的平等。
家庭民主教育还要求父母应勇于向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从理论上讲,这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有相当多的家长是不愿意向孩子认错的,特别是这个错误是由于教育孩子而不慎伤害了孩子的尊严时,有的家长更是放不下自己的面子。然而,孩子在一天天长大,尤其是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较强的是非辨别能力,家长的强词夺理或恼羞成怒,只会使子女在心中更加看不起父母。当然,在家长从不认错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头脑中还会形成这样的奴化思想:父母说的都是对的,只因为他是家长;领导说的都是对的,只因为他是长官。这是多么有害甚至危险的家庭教育!因此,勇于承认错误,特别是勇于在子女面前承认子女是对的而自己是错的,其意义已不仅仅是避免对孩子的伤害和正确维护家长的威信,更在于率先垂范地对子女进行“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意识培养。
人格是无声的教育,家教尤其如此。当我们在对子女进行平等意识教育的时候,切莫忽视了自身的形象,特别是在与人交往中的人格形象。我曾在一位初一学生的周记中发现了这位学生对他父亲的评价:“我父亲对我很好,但我看不起他。他是单位的办公室主任,找他的人自然很多。每当局长或其他当官的来了,他总是笑容满面,热情接待;而如果是一般人来求他办事,他则跷起二郎腿打官腔,或者爱理不理地冷落别人……爸爸这样的两副面孔实在让我看不惯!”试想,指望这样的父亲培养其子女的平等观念无异于缘木求鱼。卢梭曾在《爱弥儿》中忠告教育者:“不要在教天真无邪的孩子分辨善恶的时候,自己就充当了引诱的魔鬼。”我认为,这句名言同样适用于家庭民主教育。
当然,作为子女的养育者和监护人,一般来讲,家长在文化素质、社会阅历、生活经验、道德水平等方面都在子女之上,子女虚心接受家长的教诲不仅应该而且必要;而且,孝顺父母、尊敬长辈也是子女应该具备的起码道德观念和行为。但是,这决不意味着家长只能居高临下地管教孩子,更不意味着家长理所当然地是真理的垄断者。不是常有国人爱埋怨“中国人素质差,缺乏平等意识”吗?那么,提高自身民主素质的尝试,请从改善家庭教育开始。
四民主的家庭教育——孩子有选择权
民主的家庭教育,意味着让孩子拥有选择权。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给人们观念行为带来的一个最大变化是,从只需“被动接受”到必须“主动选择”。回想一下,二十多年前我们上街买米,只需带上钱、粮票和米袋就可以把米买回来,因为那时大米的品种、价格是国家规定死了的,购买者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但今天我们去买米,面对品种繁多、价格不一的各种大米,我们得自己辨别优劣、讨价还价,在反复比较选择之后决定取舍。买米是如此,做其他任何事情也无不需要发挥我们的主体意识进行各式各样的“选择”。
这种观念行为的变化也应体现在家庭教育中。仔细想想,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其实还不仅仅是观念行为的变化,它实质上体现了作为个体的人在社会中的不同地位和人对自身的不同认识,即人是自身的主体,还是他人的客体?在传统的专制型家庭中,子女无疑只是客体,他的一切行为——无论是眼前的一日之餐还是将来的升学就业乃至结婚成家,都听命于父辈安排。在这样的家庭中,子女很少有自主性,更谈不上“选择”。
引言(3)
充满民主的家庭教育,要求家长着重子女“选择”的权利。在家庭中,子女与父母当然会有不少分歧,而且中学生与父母的分歧会更多——有生活方面的(晚饭吃什么菜呀,今天穿什么衣服呀,房间怎么布置呀等等),有学习方面的(学习时间的安排,学习计划的制定,学习方法的采用等等),还有思想认识方面的(对某种社会现象的不同评价,对某部电视剧的不同看法等等),而对子女的不同见解,家长们应该高兴而不应愠怒,因为这说明孩子试图用自己的大脑进行思考并尝试不依赖大人的搀扶而自己独立前行。这时,家长明智的做法是与孩子一起商量,在亲切的交谈中探讨、比较各种方案的优劣,从而引导孩子作出正确的选择。
也许有的家长会说:“孩子的选择不一定正确,因为他们毕竟还小呀!”是的,尊重孩子的选择并不能保证孩子每一次选择都是正确的。这就要求家长们在尊重孩子选择权利的同时,还应培养孩子“辨别”的能力。不过“辨别”的能力也只有在“选择”的实践中培养,所以,最好的培养还是多为子女提供“自作主张”的机会。孩子需要添置衣服了,最好在式样、颜色等方面由孩子做主;星期天,最好由孩子办一天伙食,吃什么怎么吃由他去操心;学习上遇到困难了,家长与就应帮着出出主意,但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还得孩子自己拿……在这过程中,孩子肯定会摔几跟斗,走一段弯路,但“选择”的能力正是在一次次选择的尝试中得以提高的。家长千万不要用“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责备来剥夺孩子的“选择”,甚至阻止孩子“选择”的实践。
我曾教过一个很优秀的女学生,名叫陈峥。她的家庭教育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父母无论大小事最终都是让女儿自己拿主意,他们只作一些点拨;即使出现分歧,他们也充分尊重女儿的意志。陈峥高一担任班长,进入高二后她又准备竞选校学生会干部;她父母考虑到学习负担越来越重,曾对我说过不主张陈峥当学生会干部。但陈峥觉得自己学有余力,而到了学生会可以更全面地锻炼自己的能力,因此坚持要参加竞选。于是,她父母不但同意了女儿的选择,而且积极为她的竞选出主意。高三毕业前夕,陈峥与父母在填报志愿的问题又产生了分歧。父母希望她报计算机等热门专业,而陈峥想报考她所喜欢的化学专业。父母和陈峥坐下来反复讨论、商量,但陈峥仍然坚持自己的意愿,她说:“计算机专业虽然发展前景广阔,但我毫无兴趣;化学专业虽属冷门,但我热爱。”父母再次依从了女儿,陈峥后来考上清华大学化学系。我记得事后陈峥的父母对我说过:“我们就是搞化工的,深知其艰苦,而且对人体也有一定危害。但陈峥未来的人生之路毕竟应由她自己走。因此,我们当父母的虽然感到很遗憾,也只能尊重女儿的选择。”
还需说明的是,尊重孩子的选择与让孩子尊重家长的选择是不矛盾的。在充满民主气氛的家庭中,尊重却是相互的。家长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充分理解并善于听取孩子的合理主张,这实际上是为孩子树立了一个尊重他人意见的榜样。在这样的家庭里,每个人都有发表不同观点并作出自己选择的权利,同时每个人也有尊重他人并服从正确观点的义务。权威不属于年龄和辈分,只属于真理。这样的家庭所培养出的孩子,将来很容易成长为善于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自由与纪律、权利与义务、自尊与尊他等对立统一关系的现代公民。
五民主的家庭教育要避免的误区
家庭的民主教育,要避免几点误区——
民主教育不是放弃引导。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孩子最终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家庭中的民主教育也不例外。相对无视子女尊严、扼杀子女个性的“专制型家教”而言,“民主型家教”主张尊重孩子心灵、符合孩子个性的教育。这恰恰是一种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的引导。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已淡化了他的权威色彩,却通过不露痕迹的引导强化了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