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平常道 >

第20部分

平常道-第20部分

小说: 平常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不义”。由此观之,在中国传统的五德“仁义礼智信”中,义可能是沦丧最少的。因此,义这一不太稀缺的道德基础,使得我们往往能够做到共苦。
  同甘靠智慧则不同,因为支撑同甘的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小聪明、小算计,而是大智慧。
  今晚看电视,台湾的国民党籍立委邱毅明天将入狱,他在电视里不无感慨道:“国民党太需要傻子。”他的话有些酸楚,潜台词是大家都太聪明、太算计得失,没有谁像他一样“傻”,能舍得一身剐,也要把皇帝拉下马。
  类似邱毅这样的“傻子”历史上还有一个,那就是谭嗣同。他一句“古今变法没有不流血的,流血先从嗣同始”的豪言壮语令人钦佩之余,也让人感慨:中国自古聪明人多而“傻子”太少。
  不过,我们讲的能同甘的智慧不是这类长于算计的聪明。因为算得再精准,也难摆平人心的不平衡。相反,斤斤两两、缁铢必较,往往会冲淡创业过程里积蓄的情谊,严重的甚至会反目成仇。
  如果一个人能看透尘世,明白富贵如浮云,并不真切,此乃高境界。有此境界者,你让他计较都难。
  但是,毕竟有此境界者是少数。因此,到分红、分脏的时候,就要靠智慧。所谓智慧,其实就是一种识得进退,看淡得失的豁达。比如张良,论功劳,应不亚于萧何、韩信,但是论功行赏时,他选择了最贫瘠的土地,且及时退出权力中心。
  靠智慧练就豁达,过程比较复杂。这需要先找到一把锁,锁住自己得寸进尺的贪欲。同时,还要找到一架梯子,让自己不平衡的心,安下来。这架梯子就是:纵比而不横比。
  一担生意下来,别管他人拿多少,至少你的钱袋子比以前鼓,那就好了。2007…04…25 
  评论:
  共苦时为了创造更多财富,奉献较多。
  同甘时为了分享更多财富,私欲较多。
  创造时得失不会过于计较,奉献之心。
  分享时得失不能差池分毫,私欲之心。
  奉献之心和私欲之心在不同阶段的平衡,也许真的只能靠人心的大智慧得以实现。
  比较喜欢看博主写的一些人生思考,小女子有时深受启发。继续关注您……(尘)
  共苦时目标也许只有一个,同甘时目标也许是 N 个。(尘)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为何共苦容易同甘难?(2)
覃贤茂点评:
  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中有这样的句子,来赞美朋友兄弟之间同甘共苦:
  “同患难,生死曾与共;久周旋,性情如一出。”
  这两句话我经常讲给义气相投的朋友们听。
  萧然兄感叹为何共苦容易同甘难,我以为那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同甘共苦。
  如金圣叹所说的那样,兄弟朋友之间真的曾经共过生死,性情一出,自然就不会有世俗凡人之态,生出许多斤斤计较蝇头微利的凡怨俗恨。
  有太多的例子,同难而不能共甘,往往还是当初目标不能纯净。
  如网友“尘”留言:共苦时目标往往只有一个,同甘时目标也放是N个。这也是一种情况。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他们为啥命大?(1)
任何偶然之后都潜伏着某种必然,只是我们过去的寻找方法有误。我们按照被固化的思维方式,从现实中去寻找必然,其结果往往会无功而返,最后不得不重新用偶然来做挡箭牌:所有不合乎逻辑或无法解释的东西,统统归于“偶然”二字。(提要)
  今天早晨看电视,说广东九江大桥被撞塌前,两个河南人大难不死的事情。
  电视新闻里讲,因为当天大雾,年老的一个一上大桥就叮嘱开车的年轻人“慢点、慢点”。年轻人很听话,把车速放慢。眼看着旁边风驰电掣般开过五六辆车,细心的司机发现,开过去的车尾灯马上不见了,于是本能地刹了车。
  车离断桥处只有几米远的地方停住。大难不死的两个人马上想到报警,并开始阻止后面的车辆。电视报道他们,也是意在褒扬他们的好心。
  这则新闻让我想起大学期间读的一篇小说,题目是《打错了》。
  小说很短,而且总共不到2000字,其中却有90%还是重复的。小说讲一个人收拾东西出门,走到公共汽车站,刚好一辆失控的卡车从后面冲上便道,这个人被轧死了。
  接着小说开始重复这个简单的故事。只是在出门前,多了一个几十个字的情节:电话铃响了。主人公接起电话,结果是一个打错的电话。
  再下来完全又是重复,写到他走向公共汽车站,这里又有了变化,也是小说的结尾:他看到失控的卡车离他几步之遥,冲上便道,从后面把等车的人轧在轮下。
  这篇小说是老师布置的题目,让大家写读后感。几乎所有同学看了这篇小说都愕然。有人感慨于小说的结构,有人感慨于小说的奇妙构思,而我当初感慨的是人生之无常。
  生命其实很脆弱,很多时候人似乎并不能主宰自己命运,无论怎么小心,有些劫难怎么躲也躲它不过。这就是所谓飞来横祸,是祸躲不过。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比如九江大桥掉下去的人和车,他们无论多么谨小慎微也不会想到,几十米下的江面上会有船要撞桥墩,而且这一撞就会把桥撞断,就会要他们的命。
  但是,总会有人大难不死。分析他们不死的原因,看起来都非常偶然。两个河南人命大是因为“慢点慢点”这四个字。而小说中的人物的后一种结局缘于一个打错的电话。一个电话耽误的10秒钟,使他从车祸的罹难者变为目击者。
  这似乎是偶然的力量。在这些事故中,偶然改变了事件的本质,使事件的演进完全改变了轨迹。
  我们对于很多事物,习惯于寻找内在的逻辑关系。而且自以为聪明的我们不少时候能够找到。比如你完全可以说河南人安全意识强,遵守交通规章,所有他们能大难不死。但是,因此就认为这就是必然,其实是似是而非的结论。
  如果我们认为,年纪大的河南人及时的提醒来自生活经验,那么,为啥他偏偏会在这个时刻提醒?而小说中那个天知道哪里打来的打错的电话,必然性又在哪里?于是对于这些充满了神秘的事件,我们就只能把它归结为偶然。
  那么主宰我们的到底是偶然呢还是必然?这是一个重大的哲学问题。
  其实,任何偶然之后都潜伏着某种必然,只是我们过去的寻找方法有误。我们按照被固化的思维方式,从现实中去寻找必然,其结果往往会无功而返,最后不得不重新用偶然来做挡箭牌:所有不合乎逻辑或无法解释的东西,统统归于“偶然”二字。
  但是,这样的思考方法,让我们无法深究事件背后的真相。你想,如果当意外来临时,只能企盼“偶然”来保全自己,那么,生命里哪有那么多如此及时的、打错的电话呢?
  2007…06…21 
  评论:
  生命可坚强;可脆弱。
  脆弱表现在偶然。
  偶然和意外;正是脆弱的生命所无法抵挡的。
  我们也只有看到这样的例子时才会发发感慨。
  当真活着的每一天还是感受到生命的坚强的,看看咱们读了那么多的书都没自杀就晓得了。(波拉)
  

他们为啥命大?(2)
不论是偶然还是必然,人的力量都是微不足道的。(一星半点)
  前几天听讲座,说想要活的长,主要靠:谨慎,但不能偏左主义。我以前不会信什么,现在才感觉,在发生事情的时候,老天会提示你,所以要小心。周二早晨,上班的时候,带了好几年的舍利子断了,当时心情一下子变差,一天都很小心,过马路、上班……感觉很不舒服。今天好多了,可能一切都过去了吧。最后说一句,命大,可能是因为他们心地善良……(静)
  命有天定啊,真是不能不信。(玫瑰之雨)
  覃贤茂点评:
  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灾难和幸运之间神奇的转化,虽有其偶然性,但内在的统一和连贯,却往往容易忽略。
  这就是具有必然性的正义原则:为善即善,为恶即恶。
  生命是偶然和缺乏意义的,但觉悟者却可以用非常的方式为之寻找和赋予意义。
  

接着说他们为啥命大(1)
很多人不喜欢“报应”这个缘自佛教的词汇。还有很多人甚至能举出很多事例来证明好人不一定有好报,恶人也不一定有恶报。其实,一叶障目的就是两个字——耐性,我们太急功近利了。我们说因果,并不是你今天埋下了种子,明天就能结果,世界上哪有那么多立竿见影的事情?所以,陈毅说“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句话千真万确。(提要)
  早晨看电视,九江大桥事故中大难不死的两位河南人又有了后续报道。
  新闻讲,当地政府为了表彰他们不顾个人安危,阻止后面车辆的见义勇为行为,奖励他们25000元钱。但是,这两位生活窘困的河南人(有说是三位)坚决不要。后来推辞不过,他们就把这比钱捐给了河南老家的学校。他们说,当初的行为再正常不过了,可不是为了钱。
  在我看来,河南人在断桥上阻止其他车辆前行,避免了更多车辆落水的行为虽然算善举,但并非难能可贵。我相信,90%的人遇到这种情况,都不会袖手旁观。因此,在我前几天的文章里,只是模糊谈到了一个观点:虽然很多事件看起来很偶然,比如有的人大难不死,有的人则坐在家里却祸从天降,但是这偶然背后一定存在着某种我们并不知道的必然。可是对于其中一个我们知晓的必然——“好人有好报”并没有点破。因为,如果因为那天他们寻常的举动就把他们归于好人,这好人似乎有点贬值。但今天看到后续报道,我可以肯定地说,两个河南人大难不死这一看起来偶然事件背后的必然就是报应,好人有好报。
  很多人不喜欢“报应”这个缘自佛教的词汇。还有很多人甚至能举出很多事例来证明好人不一定有好报,恶人也不一定有恶报。其实,一叶障目的就是两个字——耐性,我们太急功近利了。我们说因果,并不是你今天埋下了种子,明天就能结果,世界上哪有那么多立竿见影的事情?所以,陈毅说“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句话千真万确。
  那么,什么时间算时候到了?这里还有个现世报和来世报的区别。有些因果能很快显现,比如吃了饭,马上不再饿;吃了药,病会一点点好起来;努力学习了,考试成绩会提高……所谓现世报,就类似这些马上可以看到因果的报应。而有些因果中的“因”发芽很慢,或者囿于“土壤”环境,要结出果需要漫长的时间,甚至长到一生都不够。这就要到来世报了。
  当然,如果你根本就不信有前生、来世,那么我们就只说现世报好了。
  撇开宗教不说,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总体也上是符合世俗逻辑的。最有力的证明来自家庭伦理。
  我们常在新闻中看到有子女不赡养老人,有的甚至把老人赶出家门,或扔到医院不管死活。看到这些新闻绝大多数人会谴责这些不孝子孙。但是愤慨之余你有没有想过,都是人,他们为什么会这样不讲伦常?
  有记者曾采访北京一被遗弃在医院的老人的女儿,从中我们找到一些原因。女儿们说,他们的父亲是“恶有恶报”。原来,这位父亲年轻时不仅对子女不好,更关键的是他对自己的父亲也很坏,甚至经常打骂老人并把老人赶出家门。老人临死还是孙女们给送的终,而做儿子的连面都没有露。
  常言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话绝对正确。我们对北京这位八十多岁的老父亲被遗弃医院感到可怜,但是想想他年轻时的所作所为,这难道不是报应吗?所以,每次看到新闻里报道子女虐待老人,除去愤慨,我都会感慨于报应。儿女成为这样谁之过错?你年轻时又是怎样对待自己老人的?
  当然,如果你相信有前世今生,报应问题就更好理解。回到上述两位河南人,他们大难不死是命大,但为啥命大?积善成德,所谓“福祸无门,惟人自招”是也。再如上篇文章里提到的那个打错的救命电话,某种意义上,那不正是报应之力吗?2007…06…25 
  评论:
  无比同意,尤其后边那段关于儿女遗弃老人的分析。为了求得好的结果刻意积德是否不够善呢?(水彩)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接着说他们为啥命大(2)
我同意积德行善、善恶有报。(一星半点)
  覃贤茂点评:
  真知卓见往往会奇特地与世情的平庸相安无事地掺和在一起,它使一些本质的人性在值得珍视的同时又涂抹上不假思索的浅薄的艳俗。
  已经在艰难的生活和挣扎求生的卑微中习惯了人云亦云的人们,更容易屈服于文化和道德的传统。
  基于我多年来对人性的观察,我更倾向这样的说法,那就是愈是人们在言语中视之为神圣和不能逾越的禁忌,在实际的情况中却会愈有一种冠冕堂皇的矫情和虚妄,愈是不能本真地实践其朴素原始的本义。
  萧然兄这篇文章中关于那段关于儿女遗弃老人的分析,很是让人深思。
  

100个善念比不过1个善行(1)
呵护我们心中的善念很重要,但是把我们的善念转化为善行,哪怕只是点滴的善行则更为重要。某种意义上讲,100个善念抵不过1个善行。(提要)
  中午开车从报社出来,看到门口农民模样的一老一少,手里拿着几页纸,肩上抗着行李,在大门口茫然无助地徘徊。
  车开过去后,我突然有一种强烈的内疚。我为什么没有停车问问他们有什么需要帮助?从穿衣打扮完全可以肯定,他们是外地来北京上访的农民,也许他们有一肚子的冤屈,希望找到青天大老爷做主。虽然我不是青天大老爷,甚至也不是报社群工部专门负责投诉、告状的,但至少可以帮他们指指路,联系一下接口人。
  当然,我也有些借口。我下午有很多事情要办,这也不是我的分内,开车出来后再掉头回去很麻烦。再说天底下这样的事情太多,根本管不过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