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道-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写到:
“才子别有根芽,但终究是小模样,不是人间富贵花。”
。 想看书来
谁的格局算是大(2)
“才子的模样小了,所以他往往会缺乏足够宽阔的英雄胸襟,来承受一种大的际遇。”
我所谓的格局或模样,另有隐喻。
此书,有机会请兄指正全文。
我知道的两位中医(1)
想想现在的医院,每个医生都磨刀霍霍,只恨自己手中的刀不快。缺了济世之心的医生,怎么能成为神医呢?(提要)
我腰椎不好,艾丰老师介绍他的一位朋友郑先生为我治病,手法是点穴加正骨,治了三次,疼痛难忍,但效果很好。
郑先生的医术是祖传,他本人也是研究易经的大师,会武功。他也是皈依佛门的俗家弟子,因此和我一见如故。
在治疗间隙,我们谈到中医。对前一段舆论取消中医的论调,郑先生愤愤不平:“这简直是败家子行为。真正的中医凝聚了祖先太多的智慧,那比金子都珍贵。我到国外讲课,就一直宣扬这样一个理论:中医是以人为本,西医是以动物为本。外国人听了不高兴,我告诉他们,你们还别不服气,事实就是如此。你看你们的西药,哪一种不是建立在动物试验基础上?先给老鼠用,没问题了再给猴子用。不知道残害了多少动物之后,才用到人身上。没有耗子、猴子,你们连药都没有,这不是以动物为本吗?而你看看中医,无论中草药,还是针灸、点穴,有哪样是从动物身上试验出来的?从神农尝百草起,中医就是在人身上发展起来的。人与动物区别大了,因此两种医术的高下也就不用说。外国人听了我的论断也不得不服气。”
中医是很玄妙的科学。其实把它直接归于科学并不很准确,因为真正的好中医,一定是通晓易理、懂得阴阳五行的。因此中医与哲学有着密切联系。
比如郑先生给我治病,他要讲时辰,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下手。他说,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小宇宙。中国传统讲天人合一,中医更要讲。人体在宇宙中绝对不是孤立存在,所以,找到最适合你的那个时刻动手治病往往能事半功倍。
郑先生不仅医术神奇,而且对易经八卦颇有研究。有一次几个朋友一起吃饭,听说郑先生会相面,纷纷请他指点。郑先生说:“我的本行是治病,相面是旁门左道。”但大家仍不依不饶,非要他说说。郑先生推不过,只好露一手给大家助兴。他看了看其中一个人,然后告诉这位朋友,他身上某个隐秘部位长了颗黑痔。被说到的朋友大惊失色,因为除去父母,没有人知道这个秘密,难道郑先生有透视功能?
后来我私下问郑先生是怎么看到的,他说如果把易经参透了、把中医学通了,这些不过雕虫小技。因为人的所有毛病,甚至生活经历都会写在脸上。
但是,和目前江湖骗子充斥玄学领域一样,真正的大医在中医界也是越来越稀有。包括中医学院,培养不出真正的中医。郑先生说:“中医的传承必须是一对一的心口相传,而且少说要十年八年。现在这样,一个教授对百十个学生,加上教授自己也是二五眼,那才真是毁人不倦,所以中医萎缩也就再所难免。”
除了为我治病的郑先生,我还知道一位江湖中医,也很神奇。我的一位地位很高的朋友太太怀孕时腿部扭伤,因为本是四十岁的高龄孕妇,没有一家医院敢给她治,唯有等孩子生下来再说。结果眼看着腿伤越来越重,不得不拄拐行走。
后来听人介绍在房山的一个小山村里有个会拨筋的中医,报着有病乱投医的心理去试试。人家一看,没问题,一分钟之内就能解决。结果用手在腿上拨了几下,这位太太当下就扔了拐棍。
而且,这位江湖医生不收钱。如果你要感谢,可以请他吃饭,或者送他一些粮油、衣服之类的东西。后来我这位朋友请这位医生吃饭聊天才知道,原来这位医生从小是孤儿,四处要饭为生。山上一座寺庙的一位老和尚看他可怜,就传给他拨筋术,并告诉他:“靠我教的本事你可以为大家治病,也可以养活自己。但是你不能靠此去赚钱,否则你的功力就会消失。”这位江湖医生牢记师父的告诫,因此一直坚持看病只收东西不收钱。
仔细想想,老和尚的告诫不无道理:一心治病救人不问钱,自然心底无私。医生心无杂念,医术也就日益精深。
txt小说上传分享
我知道的两位中医(2)
想想现在的医院,每个医生都磨刀霍霍,只恨自己手中的刀不快。缺了济世之心的医生,怎么能成为神医呢?2007…05…25
评论:
“如果把易经参透了、把中医学通了,这些不过雕虫小技。因为人的所有毛病,甚至生活经历都会写在脸上。”不由想起“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每次就站那看了会儿,已经看透了疾在“腠理”“肌肤”“肠胃”最后到了“骨髓”。
只叹息这样的“神医”越来越难找。假如再不继承宏扬中医,而是愚昧地废除,那就更可悲了。类似废汉字,废孔学,没啥好废了就废龙。连不存在的东西都要废,实际上就是废了灵魂了。(不垢不净)
精神力量,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宋炜)
覃贤茂点评:
有这样一种说法,西医是一种基于实证主义方法的科学,而中医的方法却是接近于神秘主义的反观内证。
阴阳二气,奇经八脉,在西医的解剖学那里,是绝对解释不通的,起码是现在解释不通的。
所以,学习中医,和学佛证道有那么几分相通之处。
《黄帝内经》中的那一套理论,需要的是医者自己反观内照,修练参悟。
而这里面,师傅的指点,就非常的重要。师徒之间,授之于衣钵,口口相传,许多幽微玄奥的道理,需要在理论的言辞之外才能进行悟证。
对比之余,现在的中医界的现状,就太不容乐观。
有人说,学中医是需要很高的智商和聪明的悟性,起码也需要清华北大的学生这样的高素质的基准,才有那么一点点希望。
艾丰先生二三事(1)(1)
让我们常怀感恩之心之――艾丰先生二三事(1)
“在中国,领导干部开公车办私事不是问题,但是开私车办公事就是大问题。”先生的幽默让本来严肃的高层会议一下轻松起来。(提要)
艾丰先生无疑是改变了我命运的人。认识他近十五年,我从他身上不仅学到了本事,而且学到了许多人生的道理。
第一次见先生是1992年秋天。那时候我和朋友李靖正在策划大型社会活动“中国经济效益纵深行”,当时人民日报理论部的主任孙永仁先生把我们介绍给艾丰。先生那时候是人民日报编委、经济部主任,中国质量万里行的发起人,可谓鼎鼎大名。可能是缘分,我第一次见到他就倍感亲切,丝毫没有小字辈见名家的拘谨。先生目光如炬、声若洪钟,言谈非常具有感染力和亲和力。交流了十几分钟,先生便爽快地答应了我们的请求,同意支持我们的活动。
大约半个月后,我们在大三元开了第一次组委会。出席的除了艾丰先生,还有当时的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维澄、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桂世镛、王梦奎、经济学家刘国光、《经济日报》总编辑范敬宜(范老当时还没有到人民日报任职)等领导。那回先生给我留下的两个印象极其深刻。
一是当时所有领导全有司机,唯独先生自己驾车而来。现在看来不算什么,但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私车特别是领导干部开私车简直不可想象。身为人民日报编委,准副部级干部,先生此举在当时相当另类而且扎眼。
后来先生告诉我,为了这辆用稿费买的二手车,他还被要求在《人民日报》编委会上做出说明。先生的说明也颇具个性:“在中国,领导干部开公车办私事不是问题,但是开私车办公事就是大问题。”先生的幽默让本来严肃的高层会议一下轻松起来。当然,先生的钱来得明明白白,花的清清爽爽,自然没有任何说不清楚的。
第二个深刻印象是先生的锋芒毕露和领袖气质。按说那天的会,多数人都比先生位高权重,但是没多久,会议的焦点就转移到先生那里,他反而成为了核心。
先生的这一领袖气质其实并不适合中国的官场,但是这种人格所具有的特殊光芒很多时候想掩盖也掩盖不住,结果先生一生没少为此吃亏。
从那以后,我和先生的交往密切起来,并成为他办公室的常客。每次去,都会坐下来聆听他的教诲。而且他对我也是恩爱有加,工作再忙,都要和我谈很久。用先生的话说:“我俩有缘分,我喜欢这个小兄弟。”你看,我把他当师父来尊,而先生某种程度上是把我当忘年交的朋友来处的。
1994年,我和先生合写了《评说阿里斯顿现象》,那是我第一次知道什么叫大家的文章。
采访是我去的,跑了当时九家阿里斯顿中的六家。回来后找了一个下午去给他汇报。先生说:“你放开来说,想到啥说啥,尽量把你看到的印象深的东西说出来。”我滔滔不绝、拉拉杂杂地说了一个多小时,先生认真听过后说,材料够了。然后定下提纲,让我回去执笔。
两天后,我把洋洋洒洒四千言的初稿给他。第一次与大家合作,我当然是拿出了看家本事。先生看过后说:“总体可以,我再打磨打磨。”
几天后,先生叫我过去,把改过的文章给我,并谦虚地说:“你看看这样改行不行。”我一看,肉还是我的,但早已脱胎换骨,文章的气势和高度非原稿所能及。这时候我才第一次知道了天外有天,并切身感受到和大家的差距。
不过,写第二篇《再评阿里斯顿现象》的时候,先生表扬了我:“孺子可教,这篇的功力长了不少。”这次,先生给我改稿没有再用加法,只是删掉了几百字。
回过头来看,我文章的第一次飞跃就起于和先生合作的这两篇文章。此后,我又有幸和先生合作过几篇文章,每一次都是文章功力的长进。而且不知不觉中,我的文风也向先生靠拢,总体上以平实见长。
艾丰先生二三事(1)(2)
大约1997年左右,先生已经到经济日报社工作,我在《人民日报》写的一篇评论员文章收到当时报社的一位领导表扬:“这篇评论有艾丰的特点。”这句表扬让我高兴了很久。2007…05…15
评论:
这几篇特别喜欢,感悟中似乎有一些感伤……(覃贤茂)
覃贤茂点评:
这几篇特别喜欢,感悟中似乎有一些感伤……
艳羡于萧然兄种种奇特的际遇。
洞明世事,博学通达,而又心地纯净朴素的艾丰先生,在此不能不让我们心生温柔的敬意。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艾丰先生二三事(2)(1)
让我们常怀感恩之心之――艾丰先生二三事(2)
帮朋友有很多帮法,顺水的忙,一般大家会帮。而费力费事的忙,甚至对自己还有负面影响的忙,绝大多数人都难做到。而先生帮我,就属于这最后一种。(提要)
1995年,艾丰先生想调我到人民日报工作。对于喜欢文字、喜欢新闻工作的人,能到人民日报工作是梦寐以求的事情,我自然也是求之不得。
先生调我进人民日报费了很大力气和周折,这是我后来才知道的。
我的调动是当年7月份开始的,过了一两个月,还没有消息。这天我到他办公室,他见到我批头就问:“你怎么还不来报到上班呀?”我说:“没人通知我呀。我还正想问问您是怎么回事呢。”先生也觉得奇怪:“不会呀,部里早给人事局打报告了,他们怎么办的这么慢呢?”说着话,先生拨了人事局的电话。
“我是艾丰,我要调的人怎么还没有办手续呢?”先生以他特有的直率开门见山地问对方。那边明显在解释什么。过了一会儿,先生说:“没有其他变通的办法吗?”对方又说了些什么。“好,我知道了。”先生挂了电话对我说:“事情难办了,你这事要黄。”
我心里嗝噔一下,立刻紧张起来。先生说:“你居然不是党员?”我说:“不是,您也没有问过呀。”“现在麻烦了,从“###”以后,进报社必须是党员,没想到你的调动会在这个问题上出岔子。”
我的心情马上一落千丈,人变得非常沮丧。如果没这事儿也就算了,现在把胃口吊了起来,好像不能进人民日报天都要塌了似的。
先生看出我的情绪变化,并没有直接安慰我。“你知道为什么天底下成功的人少吗?”先生换了个话题。我茫然。
先生接着给我上课。“你注意一下身边的人,大约只有10%的人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其余多是昏昏噩噩地过了一辈子。但是,在这10%的人当中,真正能想办法去实现目标的大约又只有10%,其余的人即便有目标,因为不去努力找办法,目标沦为梦想。而在这10%的人当中,真正能够做到有耐心,能不屈不挠地坚定信念,坚持下去的又只有10%。多数人虽然有目标,人也聪明,也能找到方法,但就是缺了耐心和恒心,一有挫折就放弃,甚至从此一蹶不振。所以芸芸众生,真正能成功的人凤毛麟角。”
先生话锋一转:“我知道你想来人民日报,但是这个目标不能是你人生的全部目标,而只能是实现人生目标的一个手段。能来最好,来不了你也失去不了什么,你还是你呀。受到这么一点挫折就情绪低落下去,你成得了大事吗?”
接着,先生讲到了自己:“你看我,从1986年就是副总编人选,每次换届都被考察,都给你一个巨大希望,但最后提拔的都是别人。如果我像你一样沉不住气,或意志消沉,我还能工作吗?”
最后先生对我说:“就当没这个机会,你原来怎么活的还怎么活。来不了人民日报也不会死人,人生的路还长,以后机会有的是。”
从先生那里出来,我认为调动没戏了。虽然经过先生的开导,但说实话,依然觉得命运弄人,心情很沮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