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谷雨文稿选辑 >

第5部分

谷雨文稿选辑-第5部分

小说: 谷雨文稿选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礼遇,就再一次显露了中国人的厚道和中华文化“和为贵”的真谛,而小布什的爽朗笑声也充分显示了美国文化的底蕴和美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由此说到引起持续争议的《中国不高兴》一书。有些国家的媒体不无夸张地渲染此书彰显的民族主义情绪,更有报道上升到东西方文化冲突和国家关系不睦。这是一种谬误。其原因有二:一是试问那些报道的作者是否真正认真阅读过《中国不高兴》,并是否真正读懂;二是不排除一些西方媒体记者受到为数不少的所谓中国“知识精英”的影响,是他们看了《中国不高兴》而不高兴,于是就又一次故伎重演借西方媒体人士或政客之口,说出他们自己想说的话。实际上,《中国不高兴》很大程度上是针对这些人不高兴,而非仅仅是对一些西方国家的某些政客不高兴。当然,一些西方国家的决策者秉持偏见不能公平地对待中国,其傲慢而刻薄,其无知而无理,即中国人最不能容忍的“不厚道”,确实已经激起公愤,而少数“知识精英”的言论不能代表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心声。

  应该说,汉字的复杂化程度影响了西方人对中国文化丰厚底蕴的认识和理解,实际上正是不正确或完全偏颇的解读造成了偏差乃至敌对。必须承认文化差异和文明冲突,但文化的多元化和彼此包容渗透也正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必然,同时也是先进文化和*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此意义上,西方人如果能够丢弃其优越感和傲慢态度,就不应该也不会造成那么多的误解和敌意。

  西方社会文化把家庭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辩证唯物论者也认为家庭是最小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单位,而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做人厚道是最重要的教育内涵,多少代人,多少年来,无不一以贯之,持之以恒。翻阅一下近现代史,这种家庭教育的精髓无不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不仅涉及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也包括政治。

  有这样一个说法:中国需要出口8亿件衬衫才能换回一架空客A380。如果这一说法成立,人们在为中国产品的附加值如此之低而懊丧的同时,西方人有没有想过为生产那8 亿件衬衫,从生产棉花或化纤,再到纺织、剪裁、制作,还不包括设计、物流等环节,有多少中国人需要付出怎样的汗水和心血?然而,他们没有怨言,乐呵呵地把8 亿件、80亿件衬衫或别的同样饱含心血和汗水并为西方人所急需的物件送到欧罗巴或美利坚的城市乡村。在这一过程中有很多无以言表的内涵,但其中最不容忽视的就是中国人的厚道!

  还有,中国购买了多少美国国债?中国多少次组团赴欧采购?中国多少次不为私利为大局而在联合国安理会投赞成票?再看看中国的媒体上被西方人所认定的“宣传”,有多少画面和文字不是在美化塞纳河、伦敦塔、自由女神像和好莱坞?相比较而言,西方大人又是如何放言行事呢?那些出身牛津、剑桥、耶鲁、普林斯顿的绅士们又是怎样决策和做人呢?中国民间有一种说法,叫做人心换人心,两好合一好。还有一种说法是:吃亏是福。中国以仁义宽厚之心待人,换回来的又是什么?换位思考,如果中国制定《与夏威夷关系法》、《与科西嘉关系法》,那么美国人、法国人作何感想?然而,有一点可以肯定,厚道的中国人绝不会那样去做。

  有必要指出的是,本文强调的是西方有人不厚道,不是所有人都不厚道;中国有人不高兴,是说有一部分人对事关民族和国家利益的事情发表一些个人看法。人们都已经看到,在中国,爱国主义越来越趋于理性,中国爱国主义者越来越成熟,中国人欲把自己跻身世界民族之林的想法越来越坚定,相信中国人的厚道一定会感动上帝。

劝君读书默读《菜根谭》
读书,是人生的最大享受。读书的方法有多种,朗读,默读,精读,一目十行地浏览,还有鲁迅先生所说的“随便翻翻”,不一而足,各有千秋,只是随个人的兴趣和习惯罢了。而我习惯默读。所谓默读,就是一页页,一行行,一句句地读。当然,值得默读的书一定是好书,需要用心去读,悉心品味,认真领会,细细揣摩。说实话,如今值得默读的书不多,书案上也多是装潢精美而内容苍白的书。但是,《菜根谭》却是一本值得默读的书。

  我藏有一本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年3月版的《菜根谭》,是我内人崔茵女士买来送我的。在书的扉页留有我阅读的记录:2000年6月30日一读;2003年4月14日二读;2003年4月23日三读;2003年5月16日四读;2003年7月29日五读。前几日,我整理书架时又找见了这本书,拿到办公室,偶尔翻翻竟又不放下了。

  “谭者,谈也。性定草根香。”引用该书序言:花的香用鼻可以品味,叶的香用口可以品味,根的香却需要一颗有智慧的心灵。我的眉批是:性定草根香,用心去品尝。再批:读此书受益无穷。此书初读难品出其意味深远,再读则可悟出许多道理,再再读之则舍不得放手,所谓爱不释手。

  《菜根谭》的作者为明代洪应明,一个平常人。清乾隆时遂初堂主人游古刹在残卷弃书中偶然发现。所以,书序中说,这是一本平常人写给平常人读,感悟平常生活的书。但是,认真读来才发现,此书绝非平常,而是一本充满了思辩、经邦治国谋略、富裕变通的处世哲学,内容丰富而博大精深的书。

  我欣赏作者的淡泊,一种中国式的无为而治,崇尚自然,耽于宁静,恬淡久远,所谓浓不如淡,俗不胜雅。“桃李虽艳,何如松苍柏翠之坚贞;杏梨虽甘,何如橙黄桔绿之馨冽。”清淡之景更宜人,清淡为人最自在。

  读《菜根谭》,文人有时会无地自容。中国传统文人的重感悟而轻理性并缺逻辑在这里受到贬斥:“从情识解悟者,有悟则有迷,终非常之灯。”书呆子的固执,文人的孤芳自赏均要不得,特立独行也并非文人的长处。不同流合污于尘世,不究心于标新立异,才是高境界。

  我把《菜根谭》视为畏友,每读之多有汗颜而自愧,也每每以为警策而自省。毛泽东说:“嚼得菜根者,百事可做。”文人命运多舛,文人也毛病甚多,读读《菜根谭》,大有裨益。所谓好书与好朋友分享,谨荐之。

纯朴与厚道永远不过时
看凤凰卫视读书节目《开卷八分钟》,对主持人介绍的一本书产生兴趣,书名是《中国人的精神》,作者是辜鸿铭,书是鼎鼎大名,作者是大名鼎鼎。而让我铭记于心的是作者和主持人都一再强调的“深沉、博大和纯朴”,特别是“纯朴”尤其值得玩味。

  惭愧的是笔者至今未读《中国人的精神》,看到的是互联网上的文字片段,因而不能也没有打算对该书做评价,只就引起心灵共鸣的某一处文字谈些个人不无片面的看法,想我一个整天为尘世俗务忙碌的人还能关心如此象牙塔里的雅事,应该多少给一些赞许吧!

  书归正传,还是说辜鸿铭。他在书里独到地指出:“要懂得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那个人必须是深沉的、博大的和纯朴的”,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和纯朴……”。

  辜鸿铭学贯中西,有资格比较东西方文化。他从独特的视角出发,把中国人与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进行了对比,凸显出中国人的特征之所在:美国人博大、纯朴,但不深沉;英国人深沉、纯朴,却不博大;德国人博大、深沉,而不纯朴;法国人没有德国人天然的深沉,不如美国人心胸博大和英国人心地纯朴,却拥有这三个民族所缺乏的灵敏;只有中国人全面具备了这四种优秀的精神特质。也正因如此,辜鸿铭说,中国人给人留下的总体印象是“温良”——“那种难以言表的温良”。

  深沉,体现的是思辨的力量,使之然者是历练体验、沧海桑田和心灵洞府的感悟。博大,显示的是襟怀和包容,应该而且可以宽宥立论迥异的学说、截然相悖的习俗、针锋相对的意识形态。而我最想说的是纯朴,其基点是善良,求平安,保和谐,追逐人类大同,民族和睦,世界共荣,这恰是中国人的本性,也就是辜鸿铭所说的“温良”的内质。就日常做人而言,更应倡导纯朴。纯朴就是简单,简单就是美。纯朴是人格美,简单可以创造美的生活。

  《中国人的精神》应该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它至少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就是不可轻率否定传统。同理可证,也不可轻率否定西学。不管是国人还是外国人,无论是何种肤色的人,都应该以博大的胸怀,深沉的思辨,来彼此理喻,互相包容,如果想自誉纯朴就应如此,那将给人留下“难以言表的温良”之印象。

神游华夏好书作伴
对“黄金周”长假期我是有成见的。试想数千万人为了一个共同目标扎堆起哄齐出家门是怎样一种情景:交通拥堵不堪,景区人满为患,餐饮旅舍待价而沽。结果:拖家带口凑热闹,抛洒银两兴致高;风景名胜真不少,举目都是后脑勺。

  然而,既来之,则安之。个人喜好不同自有不同选择,有远行畅游,有串亲访友,有居家闲读,笔者属于后者。从书柜里捡出几本书,椅子上坐,沙发上躺,或逐字逐句,或一目十行,看到会心会意处,留给自己的全是快慰和愉悦。读书乐,乐在其中,乐在不亦乐乎。

  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黄金屋毋庸赘言,颜如玉说的是美人。读书真好,金光闪烁,佳人相伴。自娱之余,找出一本秋雨先生的散文集《中国之旅》,便欣欣然手释卷。读过几个章节,便断定并命名此书为本黄金周的“黄金书”。

  《中国之旅》是希望出版社出版的“跟随余秋雨的脚步”系列丛书之一。这套丛书被称谓国内首套彩色图文版余秋雨旅行散文集。除了《中国之旅》,还有《欧洲之旅》、《非亚之旅》、《心中之旅》。书的装潢设计别具一格,秋雨先生的文字之美早已有口皆碑,读之如饮佳酿,如沐春雨,如步入无与伦比的良辰美景。

  更为笔者心神愉悦的是,捧读《中国之旅》,跟随秋雨先生的脚步,再一次丈量、品味、激赏了神州美丽山川,风土人情,史实典故:渤海国都城遗址令人感叹它昔日的恢宏;承德避暑山庄竟比北京的颐和园大整整一倍;19世纪中国的金融中心不在上海而是山西的平遥;还有敦煌莫高窟所埋藏的厚重历史、灿烂文化,那是“民族心底一种彩色的梦幻,一种圣洁的沉淀,一种永久的向往。”而鸣沙山和月牙泉,又把大自然无奇又神奇的一面呈现:

  大漠中如此一湾,风沙中如此一静,荒凉中如此一景,高坡后如此一跌,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机巧,让人神醉情驰。以此推衍,人生、世界、历史,莫不如此。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冽,给高蹈以平实,给粗犷以明丽。惟其这样,人生才见灵动,世界才见精致,历史才有风韵……

  哦,不能再写下去了,因为,秋雨先生的这本书笔者刚读了不到一半。感谢秋雨先生的书让我字里行间游神州,感谢秋雨先生使我的黄金周假期增加了不菲的含金量。

人生磨难是宝贵财富
【人生磨难是财富——余秋雨《中国之旅》读后】

  《中国之旅》是一部旅行散文集,但我却当成历史读。秋雨先生以隽秀清丽的文字把华夏东西南北中最有情趣和内涵的景致娓娓道来,令人如亲临其境,这对我这个即便节假日也鲜出家门远足的人确乎填补了许多遗憾。然而,我更感激秋雨先生的是,他用平实的笔触描述的那一个个命运多舛却不屈不挠的历史人物带给我以教益。

  在书中,秋雨先生对处处景观胜地的描述不吝笔墨,但浓墨重彩的还是那与景观胜地密切相关的人物和历史,而且往往最撼人心扉的正是那一个个历史人物的坎坷人生经历。或许与先生自己多年来被是是非非、似是而非、今是昨非牵连有关,书中多论及“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刚直秉正却屡遭贬谪之辈,如苏东坡,如朱熹,如柳宗元……

  读书中《黄州赤壁》方对苏东坡有了真正了解。才华横溢的苏东坡恰为横溢才华所累,懵懂中身陷“乌台诗狱”,受尽屈辱摧残,蒙冤无处申诉,诬陷者恣意妄为。文化名人的无奈和凄楚令人心悸。恰如秋雨先生所说:中国世俗社会的机制非常奇特:它一方面愿意播扬和哄传一位文化名人的声誉,利用他、榨取他、引诱他;另一方面从本质上把他视为异类,迟早会排拒他、糟践他、毁坏他。起哄式的传扬,转化为起哄式的贬损,两种起哄都起源于自卑而狡黠的觊觎心态,两种起哄都与健康的文化氛围南辕北辙。

  大学者朱熹其学术成就彪炳史册。他的社会地位和官职令人仰视,但他却执意要做教师,因为他把教育看成是恢复人性、改变素质的根本途径,认为离开了这一途径,几乎谈不上社会和国家的安定和发展。在他看来,天底下再没有任何一种事业比教育更重要。于是,朱熹到了岳麓书院执起教鞭,听课者蜂拥。后朱熹做了湖南安抚使,更重视书院建设并使书院一派繁荣,学者云集。然而,谗言和*也随之而来:朱熹被免职,学生被拘捕,著作被禁。

  构建华夏文学世纪高峰的柳宗元先贬湖南永州,再贬广西柳州,蛰居瘴疫猖獗之地,亲族友人疏远,地保时时监视。正当盛年无可奈何叹悲凉:“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中国文人的悲剧在一代文豪身上延续。

  秋雨先生的笔触沉甸甸,如泣如诉,但也不无亮色。历来有无行文人、无聊文人、无耻文人,但历来从不缺少有志、有才、有德、有傲气也有傲骨之文人。“染缸文化”没有使苏东坡的天真泯灭,难言的孤独悄然蓄积着精神的力量,灵魂虽然寂寞,但虚妄之于绝望正是希望之所在。于是,《念奴娇&;#8226;赤壁怀古》轰然问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