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文稿选辑-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投资与风险如影随形,沃伦&;#8226;巴菲特说:“风险会在你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以你无从预见的方式出现。”然而,在资本的世界里,风险也意味着机会,所谓没有风险就没有回报。正确的选择是不做甘冒风险的人,也不做一味规避风险的人,应该做熟知如何管理风险的人。应该记住沃伦&;#8226;巴菲特的话:“要切实了解投资对象,你越了解它,就越不惧怕它所携带的潜在风险。潜在风险使你不敢拿出大手笔来投资,但倘若你确实了解这些风险的实质,一边管理风险一边投资,也不会有大危险。”
一位成功的韩国投资家这样说:“在投资之前,为了确认投资对象的回报率到底有多少,你需要不断地进行研究、分析、无论是炒股还是炒房地产,你都要通过不断地学习,了解自己可能在投资当中遇到哪些风险,如何管理这些风险,可能获得的回报是多少,不能让自己的投资变成在迷宫中寻找出路。只有这样,您才能避开投资中可能出现的失误,尽早从危险当中将自己拯救出来。”
另一位韩国的投资家的提醒也值得牢记。他这样强调:“未来能获得多少是做事业的关键,但比这更重要的是你能否在未来还能保住现在的本钱。”不能指望一夜暴富,而应该做一个安心稳定投资的人。沃伦&;#8226;巴菲特的结论是:“投资原则一:绝对不能把本钱丢了;投资原则二:一定要坚守投资原则。”
贝塔斯曼败退对书业的警示
书业大亨贝塔斯曼因何败退中国?这是一个大题目,其内涵和外延不是一篇区区数百字的博文所能包容,但无妨择其要点说上一二,以表示作为一个业界人士不能对如此重大的事情无动于衷。窃以为,贝氏败退原因有三:
一是“水土不服”。出版体制上的条条框框难以回避,但如果贝氏能够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或许不会在拥有150万会员的情况下没有出路。换句话说是贝氏自己没有找到在中国做书业本土化的捷径。试想,任何一个中国私营书商都可以在出版资源方面挥洒自如。而任何一个拥有百余万之众会员的书商绝对可以呼风唤雨。更难得贝氏还拥有雄厚的资本。
二是成本过高。应该说资本家最具成本意识,但贝氏在中国的经营却给人有点儿“不惜成本”的印象,印送会员的各类书目资料品种繁多,纸张精美,但作用有限。其实,登录其网站可以满足基本需求。再则建立在各大城市的书店也极尽奢华,而在更多的二级城市却难见其踪影,真可谓“慕其名而难觅其踪”。实际上在一些中小城市是可以低成本经营的。
三是宏观环境。中国民众阅读率连年下降是不争的事实。现在文化人越来越多,但读书人却越来越少。可怜的孩子们被家长逼着多读书,而有多少家长自己捧书本?有人说是互联网作祟。但比较一下比中国互联网更为发达的欧美国家,有些论点是站不住脚的。说到底是社会浮躁,是几近极致的社会浮躁。这一点恐怕是贝氏没有进行认真了解的。而只要这一现状没有得到改观,不仅贝氏会兵败山倒,其他书业大鳄的日子也不会好过到哪儿去。
但是,不管怎样说,作为一个读书人还是十分感激贝塔斯曼。作为一个做书的人更是感佩贝塔斯曼。贝塔斯曼带给中国读书人的许许多多值得永远回味。
做企业要把员工装在心里
每月十日是公司发薪的日子,在签署了会计送上的工资单后,又仔细审看了一遍:一连串熟悉的名字,一连串金额不等的数字,心中忽然一阵凄凉,许多员工跟了自己好几年了,工作能力强了许多,贡献更是有目共睹,然而,薪金却不见涨,真是对不住,惭愧啊!
还是在去年末参加省里组织的服务业发展高级培训班到北京大学听课,学到了一些经济学知识,还被教会了一些经营管理的诀窍,更看到了自身的许多不足,最重要的一点是开始去想辛辛苦苦、忙忙碌碌究竟为了谁?回顾近几年做的选题项目,其业绩令人汗颜,其运作绝对存在大问题,扪心自问:自己懂企业管理吗?自己适合做企业吗?
《河南新闻年鉴》是河南第一部全面反映河南新闻界的重大活动和新闻事业发展状况的大型新闻史志文献类工具书,作为主要策划人和责任编辑,为此书的出版可以说是呕心沥血。然而这部广受赞誉完全应该是“政府行为”的书不仅没有得到一分钱的政府补贴,个人及其编辑同事应该得到的提成和奖励也被截留。
《创意中原——发展文化产业的理论与实践》是河南第一本研究创意产业的专题文集。这本书的出版其社会意义毋容置疑,然而在市场运作方面确实是一个失败的“范例”。正如业界同仁所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却以“官方思维”行事必然要付出代价。换句话说就是你愿意给政府做义工,赔钱折本怪谁去?自己给自己发一个志愿者大奖吧!愧对员工啊!你自己表现出色了,你自己高风亮节了,你自己自无私奉献了,员工的钱包却一直鼓不起来,企业的发展也不能不受阻滞后。
后果是严重的,教训是深刻的,反省是必要的。不犯错误最好,犯错误也不可避免,但同样的错误一而再再二三就不可饶恕了。当下又差一点儿重蹈覆辙,又差一点儿去做不应该去做的义工,又差一点儿把自己和员工奉献出去当志愿者。差一点儿差许多。
一本政府部门主办的农业旬刊,拟用企业行为去办,是如今十分流行的做法,没有什么不好,问题在于企业自己的评判和抉择。对一个企业管理者来说,决策错误是致命。这一次在各种因素的簇拥下差一点儿再上贼船,也是在各种因素的敦促下及时警醒:给谁做?替谁干?为谁负责?只为了赢得敬业勤奋的好名声?仅为了显示你个人“太有才”?想想以往如此那般,伤心却无泪。抬头走路,不能再不看脚下。做企业要真正时时刻刻把员工装在心里。仔细想一想:为谁打工为谁忙?
企业管理感悟与自省
做企业近五年有感悟更多是自省。所谓不不到北京不知道自己没有文化,不到上海不知道自己没有见识,不做企业不知道自己是如此缺乏专业知识和经营技能。反躬自省,感触有三:
一是角色转换不彻底。做了多年媒体,积习难改,每每忘记自己身份,不知做人做事应该谦和中道,虽不乏忠厚,但缺少耐心,此乃管理企业大忌。以为企业与员工计,当是痛下决心,有则改之。
二是专业知识不具备。企业管理是一门大学问,不学习何以知其然?不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不去依循规则及潜规则,不去依照牌理出牌,怎能不跌跟头不交学费?应当不耻下问,向书本、向课堂、向专家、向同业、向先辈虚心学习,汲取教训,所谓亡羊补牢。
三是团队意识不够强。借几句老话:一个人浑身是铁又能打几颗钉?人多力量大,众人拾柴火焰高。人心齐泰山移。要相信员工的能动性和创造力,更要尊重他们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还有,不可以忘记工作是为了生活,创造生活是为了享受生活。
第四、第五,还有许多,不一而足。适逢佳节,应该多说过年话:感谢那么多领导、先辈包容与理解,感谢那么多朋友、同仁支持与协助,尤其感谢员工同事不嫌不舍不弃。有伟人说:知不足可以求上进。知错改错还是好同志。不是吗? txt小说上传分享
浙商二十二条军规值得玩味
网上流传一则题为《浙商二十二条军规》的帖子,读后觉得挺有意思,于是下载细读玩味,竟有所感触。不知真正的作者到底是谁,想必是一个久经商战沙场的人,否则是弄不明白这些匪夷所思的规则潜规则的。而且这些个看起来有点儿歪的道理学问在MBA的课堂上是学不到的。以前也读过《我的一些经商教训》等帖子,但都没有《浙商二十二条军规》来得直白真切。
在这个世界上,做什么事情都不容易,经商更难。仔细想来最难的就是在商场上有规则而不是人人守规则,于是才有了这种不知算不算是规则的“浙商二十二条军规”,其中奥妙没有一番经历的人不一定能够真正体味,但是这些“过来人”整编出来的规则给后来者指明的到底是正路还是邪道?
笔者近来很是注重读一些工商管理之类的书刊,尤其是去年12月到北京大学接受了一次高级商务培训之后,切实感到自己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简直就是一个白丁,于是拨冗抽空恶补经管类知识,尽管不无囫囵吞枣之嫌,但毕竟聊胜于无。人言道学无止境,管理企业也是学海无涯,不能不懂装懂,要不耻下问,要学教科书,也要借助“浙商军规“之类,更重要的是要去感悟,在实际工作中感悟,在失败教训中感悟。在这层意义上,应该感谢《浙商二十二条军规》的作者,因为在学习企业管理方面可以让有心并用心学习者走走捷径。
学习端木子贡同志好榜样
端木子贡同志是春秋时卫国人,本姓端木,名赐,亦称卫赐,立字时取名子贡。他博学多才,洞察时势,能言善辩,是春秋时期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外交家和商业贸易家。他的思想作为、识见功业对后世影响深远,是一位很有社会影响力的历史名人。
端木子贡同志18岁到鲁国游学时拜于孔子门下就学6年,曾随孔子周游列国,于公元前482年返回鲁国,是年端木38岁。此后,他受命先后出使齐、吴、越、晋等国为官。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子贡为恩师守墓6年。公元前473年,48岁的子贡回到卫国,继续他的治学经商生涯。50岁时,他再一次去鲁国拜祭孔子墓,并且再度受聘于齐国,任大夫一职。公元前456年,子贡在齐国逝世,享年65岁。他的儿子端木炅将其灵柩运回卫国,葬在了现今的河南省浚县大径山东南东张庄村北。
孔子一生收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其中十人才学卓越,端木子贡名列其中。子贡同志不仅治学有方,为官有功,而且喜爱经商,竟至于“家累万金”,富可敌国,称誉中国历史上文人经商第一人,被后世人尊奉为“儒商鼻祖”,在非福布斯及非胡润富豪排行榜上,他仅次于范蠡,位列中国历代富翁排行榜第二名。
2006年元月1日,笔者因图书发行到过曲阜,由当地有关部门安排瞻仰孔庙、孔府、孔林。在孔林,在孔子墓前跪拜上香后,经介绍得知孔子墓前东侧有三亭,是宋真宗、清圣祖和清高宗来此祭孔时停留之处,叫做“驻跸亭”。墓南200米处的亭殿后,有端木子贡亲手栽植的楷树遗迹和“子贡庐墓处”,又特在此留影。当时自身也是做企业的商人,故存有礼拜“儒商鼻祖”之念。
临近年末,又到了做年终报表的时候,看过几个数据心里直冒凉气,不必再借口金融危机云云为自己开脱,究其根本还是自己经商无能,或说是文人经商转型不到位,需要认真反省反思,痛下决心在商言商学经商,并以端木子贡同志为榜样,不再三心二意,不再空想侈谈,放下架子,埋下身子,不懂就学,不耻下问,做生意就好好做生意。唯如此才是真正为企业、为员工负责。有诗为证:
躬拜子贡做学堂,料事生财两兴旺。
谁言书生本性钝,在商言商闯市场。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直面人生——录旧日自题
当误解、猜忌、谗言、蜚语轮番袭来的时候,不可抱幻想,不能有恐惧,不要存妄念,不必去表白,乐观地面对磨难,不懈地努力工作,仰无愧于天,俯无怍于地,留驻内心的宁静,永葆禀赋的天真。
理想总是被岁月无情放逐;
快乐始终与美德密切相连;
激情永远是心灵上的春日;
幽独悄然蓄积生命的力量。
【以上是写于2003年4月13日的一段文字,曾将其制成卡片粘贴于笔记本的扉页,以鞭策自己不改初衷,以激励自己自重自强……】
我的笔永远不伤害弱势群体
在我到美国前几个月“等身份”的日子里,曾有过在一家香港移民当老板的衣厂打工26天的经历。在最初几天懵懵懂懂过去之后,我忽然发现在此做工的华人尤其是女同胞都用一个不成比例的大口罩把整个脸捂得严严实实的,那是洛杉矶的夏季啊!后来我被告知,鉴于我的前中国光明日报记者身份使得大家颇为紧张,因为,这些打工者中各种来历的人都有,其中有的不希望被人知道真实身份或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在衣厂这种地方打工。再后来,我的前记者身份给我带来了许许多多的麻烦,这不是本篇博文叙说的内容,省略。
后来,我做了当地中文媒体记者,我又犯了大忌,在报道新闻的同时,还写了许多篇人物专访,其采写对象涵盖多个领域,包括书画家、表演艺术家、作家、企业家、律师、医生、侨界达人等,更主编了一本《美国华裔名人年鉴》。这是我一生的荣耀,也是终生难以解脱的罪孽,因为我的专访和名人年鉴在无意间暴露了一些人永远不应该暴露的身份并因此给那些人带来了麻烦。这也不是本篇博文叙说的内容,省略。
我要写出来的是,不管是在国内做记者10年间,还是在美国做报纸杂志记者或编辑期间,我一直要求自己手中的笔或手下的键盘,绝不可以伤害弱势群体,相反,我曾因为替弱势群体仗义执言而给自己带来许多麻烦。虽说我嘴硬不肯服输,但还是时时提醒自己学会乖巧一些,即便如此,自美国回来后,还是有人为了让我封笔闭嘴下了不小工夫,花费不少银子,耍了许多小聪明,搞了许多小动作。
其实多余。我素以半个作家自居,尤其爱惜手中的笔,以为笔是自己的命,所以从不用手中的笔去写似是而非或指桑骂槐或含沙射影,尽管有人以此春秋笔法而炉火纯青而登峰造极,并在多种媒介施展拳脚而换来赞许和奖赏。对此,我没有在意过,更从没想过去反击回敬,尽管有人为抹黑于我散布了那么多的流言蜚语,并以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