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纪事-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切心理活动,都没有逃过他的好朋友兼部下沈约的眼睛。于是,他委婉地向萧衍提起此事。第一次听到这些话时,萧衍作出一副听不懂的样子,打岔装傻地糊弄过去。过了两天,沈约又一次向萧衍提出做皇帝的“议案”,并用劝慰的口气说:“当今的时代与过去不同了,不可能以淳古的风气等待世事的自然变化。士大夫们都攀龙附凤,期待着建功立业。连童子、仆人都知道萧齐的天下已经到头了,明公(对萧衍的尊称)您应该取而代之。现在天文谶言也都是这样的意思,所以不要违逆天意,失了民心!如若天道如此,明公即使再谦逊礼让,也无济于事。”看来,此时已经有些人在利用谶言等方术大造舆论了,但后台是不是萧衍本人,尚无法断定。萧衍听了这话,沉默片刻,回答说:“让我想想再说!”沈约继续说:“明公刚开始于樊、沔兴兵的时候,应该反复思考。如今王业已成,还有什么可考虑的?如果不早定大业,但凡有一人提出异议,都将有损于您的威德。况且人非金石,时事难保,如有不测,难道您愿意将区区建安之封的爵位留给子孙后代吗?如果天子(指和帝)回到京城,公卿们各得其位,君臣之间名分已定,大家就不会有异心了。君明于上,臣忠于下,哪里还会有人愿意跟随您做反叛之贼呢?”这话正说到了萧衍的心坎上,对此他表示认同。
沈约离开后,萧衍马上请来范云,加以试探。没想到范云就像是与沈约串通好了似的,回答的意思完全相同。萧衍抑制不住满腔的兴奋道:“智者所思不谋而合!”于是沈约私下拟定了各类诏书及未来朝廷的人事名单,萧衍十分满意,未作只字改动。
几天后宣德太后这个活木偶,又开始按照萧衍的计划行动起来。她传诏将大司马晋升为相国、扬州牧,封十郡为梁公,加九锡之礼,特许其在梁公国内设置各种官位,骠骑大将军的称号照样不变。萧衍对此任命表示了必要的矜持,抻了多日后方才受诏赴命。5天后,太后再次下诏令梁国选任各种官员要职,官位的设置,可以依照朝廷之制。这等于是朝廷公开允许臣子在他的属地复制一个新朝廷,于是沈约与范云就分别成为梁公国的吏部尚书兼右仆射及侍中。梁国公萧衍就这样公开地干起了自己的“三产”,一心一意地为将来代齐禅位做着挖墙脚的工作。
与此同时,以沈约、范云等人为首的政变班子开始运作起来。文人就是厉害,更何况这些萧衍的旧友,年轻时与萧衍一道被称作“八友”,个个都是文才出众、才高八斗的大学者。无论造势还是运作,都是鼎鼎一流的高手。
就在萧衍的这帮弟兄们不辞辛苦地为他策划着“禅位”阴谋的同时,发生过一段有趣的插曲。东昏侯的后宫中,确实不乏美貌的女子,梁公萧衍再次看中了萧宝卷的余妃,于是将其私下纳入宫中,两人整日摸爬滚打,泡在一起,到了妨碍政事的程度。这次是范云出面劝诫,但几经劝说无效。无奈,他拉上王茂一同来见萧衍。范云说:“从前沛公(刘邦)进关后,不贪财物、不近女色,使得范增等人敬畏他的远大志向。而今明公刚平定建康,海内之众景仰您的大名,您怎能重蹈那些亡国乱政的前车之迹,被女人拖累呢?”紧跟着王茂也行礼道:“范云所言极是,您当以天下为念,不应留此女人在身边。”萧衍听后默然无语。此时满脑袋“转轴”的范云,趁机向萧衍提出将余妃赏赐给王茂。萧衍虽然满心不悦,但最终还是答应下来。他显然是想通了:女人再美,与江山比起来也是微不足道的。他可不想成为一名难过美人关的英雄。他甚至出人意料地拿出高额奖金,赏赐这两位对他私生活过分关心的部下,因为他们的劝说使他大开其窍。范、王二人意想不到地各得到赏金百万钱,心中着实地狂喜了一阵儿,特别是那位王茂,财、色双收,可谓不亦乐乎。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篡位需要“大智慧”(2)
不久,宣德太后再次颁诏,增封十郡给萧衍,晋爵为梁王。萧衍照例装模作样地“从容”了一下,多日后方才受命。他接受封爵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下令赦免国内及府州死刑以下的犯人。
大概一个月后,准备东归建康的和帝到达姑熟,此前萧颖胄病死,这位已经完全受控于萧衍的小皇帝,下达了一份辞藻华丽的诏书,正式宣布禅位于梁王萧衍。
接着,“忠于职守”的宣德太后,“庄严”地进行了最后一次登台表演。她宣告:“西边的诏书到了,皇帝陛下效法前代,将国之神器(皇权)禅于梁,明日我将亲自主持,派使者将印玺恭授给梁公,我也将回到别宫去居住。”第二天禅位诏书和玉玺就由尚书令王亮等人恭送至萧衍处。圆满完成了这场木偶剧的最后谢幕后,老太太终于自觉地回到她的故第,去享受养老生活。另一出大戏,又以萧衍等人为主角,正式开演了。
据《梁书·武帝本纪》载,诏书一到,萧衍便一脸无辜地对和帝的“谦逊”禅位予以了必要的“推辞”。范云等人立即按照事先编排好的把戏,带领117位大臣集体上书称臣,并请萧衍尽快登基称帝。太史令也拿出自己的专长,以天文符谶宣示改朝换代的天意。既然民意如此、天意如此,再推辞下去岂不是违逆天意,失了民心?带着“使命感”的萧衍,经过一番必要的扭捏作态之后,终于大步流星地走向金銮殿的宝座。
公元502年,38岁的萧衍,在京城建康南郊举行了祭告天地的仪式。在侍从们的搀扶下,黄袍加身的萧衍,登上祭坛。此时百官匍匐在地山呼万岁,其声震天撼地。一番折腾之后,一个叫做“梁”的朝代在南中国诞生了。
即位后的梁武帝,没有忘记他的先辈。他首先追尊先父为文帝、追尊先母为献太后,追封他死去的前妻郗氏为德皇后,追赠其兄萧懿为长沙王,谥号为宣武。
从追尊亡父为文帝而自称武帝这件事情上看,萧衍比魏文帝曹丕做得漂亮多了。当年曹操去世后,曹丕世袭汉丞相位,也凭战功逼迫汉献帝“禅位”,改汉为魏。曹丕自称魏文帝而追尊其父曹操为武帝。文、武听来似乎差别不大,但在古代,文治与武功则略有高下,文治明显高于武功。在周朝的第一位统治者周武王登基后追尊其父为文王这件事上,便可以看出中国人的这一传统观念。从这个细节上看,梁武帝即位之初,就很注意按照“惯例”行事,试图尽量“中规中矩”。
仔细想来,梁武帝的代齐“禅位”,也算是循规蹈矩。“禅位”并不是他的独创。因为自东汉后期起这种听来冠冕堂皇的政变活动,就像乌云一样时刻笼罩在每位帝王的宝座之上,“禅位”几乎成为一种改朝换代的重要手段。说它是一种时尚,可能不够严肃,但说它是一种低成本权力再分配的运作方式则不为过。这种方式,特别是在当时南中国那些短命的王朝兴衰更替的过程中,几乎毫不例外地被使用着。正如梁武帝在他的登基大典上祭告天地时所说:“天命不于常,帝王非一族。唐谢虞受,汉替魏升,爰及晋、宋,宪章在昔。”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因为皇天的授命不同,所以自古帝王就不是一家一族的专利。尧禅位给舜,汉被魏取代,后来晋、宋也都是照章办事,所以我代齐禅位是有章可循的。原本听来并不高雅的“篡位”活动,在武帝的登基“宣言”中不仅被美化为承天命,而且是依旧制,这样一来,武帝居然是步步踏在“规矩”之上。
据《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五记载,因为是“禅位”,梁武帝贬齐和帝为巴陵王,并准备将南海郡改名巴陵国,把这块蛮荒之地封给这位“谦逊”让位的前朝废帝。这原本是一件非常冠冕堂皇的事情,但此时已经官居尚书仆射的沈约却警告说:“从前魏武帝(曹操)说过‘不可慕虚名而受实祸’!”梁武帝闻听此言,深以为是,随即改了主意。公开杀戮前朝废帝,显然是不得人心的,这需要秘密进行。一天,带着重要使命的使者,来到姑熟,向萧宝融献上生金。这位还处在少年时期的前朝废帝,原本已经交出了自己手上的那点可怜的权力,一心一意地想做大梁的子民,没想到等来等去,等到的却是索命的生金。萧宝融倒是有些骨气,对来人说:“我死不需要吞金,饮酒即可!”然后将自己灌得烂醉如泥,由来使杀死。
篡位需要“大智慧”(3)
后来官方发布消息说巴陵王系暴病而死,并被追封为“和帝”,进行了高规格的厚葬。这位“巴陵王”死后倒是恢复了自己的帝号,也算死得光荣。然而,历史却又在梁武帝的脸上,抹了一笔重重的灰色。
即位后的梁武帝还算明智,鉴于前朝的经验,对于齐宗室的其他成员采取了宽容的态度。即位后的某一天,他曾召见两位前朝的皇亲,对他们说:“要得天下,光凭借武力是不够的,还要有运气……所以有天命的人不会为人所害。我拿下建康后,很多人劝我杀掉你们以除后患,如果我当时这样做了,不会有人敢说个不字,但我因为看到东晋以来禅代之际,相互屠杀有伤和气,这样使国祚不能长久,何况我们萧姓原本是宗亲,虽然出了五服,但却是同宗同族,我的父亲还曾效命、辅佐过齐室,可谓同甘共苦、情同一家,我怎能视你们为陌路?你们兄弟二人如有天命,非我所能诛杀,如果没有天命,又何必杀你们呢?……你们现在仍然是我大梁的宗室,我会坦诚相待,希望你们也不要见外。”接着,武帝还有意撩拨了一下他们敏感的神经,他说:“明帝(萧鸾)上台后,大肆诛杀高帝和武帝的子孙,使得你们的家族遭殃,我起兵不仅自雪家耻,也为你们弟兄报了仇,如果建武(明帝的年号)年间你们兄弟能够成事,我哪有不拥戴的道理呢?我是取了明帝家的天下,而不是你们家的天下。”
这番表白,虽然振振有辞,但并不能使人们忘记出身皇族旁系的明帝得以登上帝位,正是因为萧衍的大力协助。而此时这等“功劳”,对于萧衍今后的“政治生涯”已经毫无用处,相反,还会成为终身跟随着大皇帝的“拖油瓶”。所以敏感的萧衍,自然要在这件事情上大费一番脑细胞。他明白,作为当今皇帝,狠狠地诅咒一番前朝杀人不眨眼的当政者,肯定能为自己赢得好分数,倒打一耙,是收买这些齐家宗亲的好手段。果然,兄弟二人对这些话心悦诚服,感激涕零。武帝不光口头安抚,还采取实际行动,安排前朝皇亲16人出任梁朝官员。据说,这些被武帝优待的齐室宗亲,因为心怀感激,处处谨慎小心,夹着尾巴做官,反而比本朝的那些皇亲国戚出色得多,其中几位还以才能与官德而知名。
这种宽容也曾给新兴的南梁帝国带来一些危险。据《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十五记载,武帝登基不久,前朝东昏侯的一些旧臣孙文明等人,就曾发动过一场未遂政变。这些人曾是东昏侯的宠臣,虽然得到梁武帝的赦免,但心中却始终感到不安,也许是因为他们在东昏侯时期,做过什么至今未被披露的龌龊事,以至他们感到坐卧不宁。一天夜里,他们集结了几百人以运送芦柴火把为名,夹带大量兵器从南北掖门进入皇宫,一场暴乱开始了。
暴乱者焚烧了神虎门、总章观后闯入卫尉府,杀了卫尉,武帝的亲戚兼重臣张弘策也遭不测。当值的近卫军由于人数较少,有些抵挡不住。当时梁武帝一身戎装坐镇前殿,非常镇定地说:“反贼们夜间来袭,是因为他们人数不多,天一亮他们就会逃走。”于是他命手下击鼓求援。果然,鼓声一响,京城的军队立即赶来解围,最后反贼全部被诛杀。值得注意的是,武帝并没有因此而改变他即位以来的做法,这位皇帝始终没有像前朝的明帝与他的儿子东昏侯一样草木皆兵地大开杀戒。
店主的面目(1)
梁武帝信佛,有一个很长的过程。他本来就是一位学贯古今的文化人。早在出道前,不光精通儒、释、道三学,诗文更是堪称当时一绝。在他年轻的时候,当时的齐宰相竟陵王萧子良,曾在建康城外的鸡笼山开西邸,相当于半官方的文化沙龙。这位萧子良除是一国之宰相外,本身也是一位有素养的文人,向来广召名人雅士,很快使这里成为名符其实的学术中心。萧衍与当时著名文人沈约、谢、王融、萧琛、范云、任、陆等经常聚集在这里,被称为“八友”。由于学识与地位的原因,他们也成为这个沙龙里的活跃分子和灵魂人物。
梁武帝是一位多才多艺且勤奋好学的人。史书上说他“六艺备闲,棋登逸品,阴阳纬谶,卜筮占决,并悉称善”!由此看来,他不光在正统的学问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还是一位下棋的高手,同时对“阴阳纬谶,卜筮占决”之类的“方术”也很有研究。这很符合当时文人士大夫们的“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也是他后来对佛教进行改造和变易的思想基础。就是这种文人气质,使他在少年的时候,就喜欢结交那些著名的学者、高僧、道士们,并深受浸染。他本身很好学,又有读书破万卷的阅历,所以深得三家学说的精髓。但他一直以来还是比较重视道家的学说,并成为道家的门徒,在担任雍州刺史的时候,他就与茅山道士陶弘景交往甚密。这种对道教的信仰一直持续到他即位以后。
《梁书·陶弘景列传》提到,陶弘景原是前朝南齐的一位官员,传说他曾受习东阳道士所传的符图经法,36岁时辞去官职,遍游名山,收集古代医书,寻找仙药,成为一名职业道士。此外,他在医学方面也很有研究,还有著述传于后世。他还整理了杨羲、许谧等人的学说,编撰了《真诰》一书,成为后来道教上清派一系重要的教史资料。过去在官场上的历练,使他为人圆通而谨慎,头脑清楚、说话简洁。后来他在茅山建筑了一座三层楼,自己住在最上层,弟子们住在中间,宾客们住最底层。看得出,这位道士虽然隐居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