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历史给谁来酿酒 >

第12部分

历史给谁来酿酒-第12部分

小说: 历史给谁来酿酒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樊总兵哪能咽得下这口恶气,于是便将此事告知了湖广总督官文,让官文参了一本。   

  皇帝读了此本,原本想重用左宗棠的想法,立刻被眼前那个不讲朝廷体面,嚣张跋扈,打骂朝廷命官的恶吏形象所赶跑了,批示官文查处,如若属实可就地正法。而樊总兵则正好与官文关系非同一般,本来在骆秉章参樊总兵时,官文也已上折保举樊总兵为湖南提督。正好,三件事凑到一起,热闹了。   

  官文接到批复的同时,胡林翼也知道了此事。我们知道胡林翼这个人极会做官又爱惜才,更兼左宗棠与胡林翼有亲戚关系……他的夫人与左宗棠的女婿同为陶澍的子女。得知此事后,胡林翼立即请求官文暂时不要去调查,一面立即向郭嵩焘告急,郭嵩焘便让潘祖荫上折力保。   

  于是一句经典名言就出现在这个潘祖荫的奏折里:〃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本来爱才心切的咸丰皇帝也被这两句话打动了,这样左宗棠方免去一劫。   

  这件事,也使左宗棠的声名更大更响了。   

  但左宗棠在长沙是待不下去了。做了八年师爷的左宗棠离开长沙准备前往京城,得知这一情况,胡林翼又来信劝阻,叫他此时不要去北京,毕竟此事还没有了。左宗棠便听其劝,南下来到曾国藩的军中。   

  这件事曾国藩当然也知道了,面对这个八年来一直在长沙为之筹兵筹饷鼎力支持,有大功于湘军的家乡才子,曾国藩很是客气,每天都要和他畅谈很久。   

  在曾国藩身边待了几个月之后,左宗棠也开始想一改无职无兵的尴尬局面,他与曾国藩商量,要求自己带一支军队。带军队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无论是对左宗棠本人来说,还是对曾国藩来说,都是件好事。然而,曾国藩竟然劝其不必〃添此蛇足〃。是担心左宗棠不宜带兵,怕将来弄出一个李元度来?还是更希望他在曾国藩幕中出谋划策,出于安全考虑不愿意让左宗棠亲冒矢石?不得而知。唐浩明先生认为,曾国藩可能是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曾国藩心里还记着当年左宗棠对他破口大骂的情景,虽然时隔已久,但在曾国藩心里仍有阴影。二是他深知左宗棠的个性,岂肯听人指使?他在湖南巡抚衙门做师爷,连湖南巡抚都要听他的,曾国藩担心左宗棠在自己帐下自领一军,到头来自己都要听他的。   

  依我看,第一个考虑应该不大可能,曾国藩也不是那种鸡肠小肚之人,更何况他当年抛下湘军和江西战场回乡奔丧,自己都后悔了,左宗棠是骂的对呀,若不是听他一骂,曾的反省可能还要迟来一些。第二个考虑应该是实情。曾国藩无疑是有鉴于左宗棠的才识,又考虑到他的脾气,还真有点担心驾驭不了这位才大气粗的部属。而且,左宗棠的口才实实在曾国藩之上,曾国藩还说他不过。否则,就在曾国藩的几个得力干将先后弃世,正当用人之际,他岂有不乐意让左宗棠自领一军之理?         

虫工木桥◇。◇欢◇迎访◇问◇  

第49节:卧龙再世……左宗棠(5)         

  这个时候,皇帝也显示出他的大度和爱才心切来。皇帝分别向胡林翼和曾国藩征询如何使用左宗棠了。面对皇帝的询问,曾国藩虽然不像胡林翼那样,举贤不避其亲,为左宗棠大肆唱赞歌,但他也没有讲其不是,而且他明确回答,希望皇帝知道此人〃刚明耐苦,晓畅兵机〃,〃明降谕旨,俾得安心任事,必能感激图报,有脾时局〃。也就是说在这个关键时刻,曾国藩并没有坏左宗棠之大事,相反也是在玉成其事。   

  皇帝得到胡、曾的回复,当即命左宗棠回湖南招募军队,听从曾国藩调遣。   

  事实证明曾国藩不让左宗棠自领军队的考虑也是对的,左宗棠将他招募的军队别立一帜,称〃楚军〃,一开始就与湘军区别开来了,〃湘〃在过去还是属于〃楚〃的,名为受曾国藩调遣,实则想独立。不知道左宗棠的这一做法,是否考虑到了曾国藩的想法,抑或是有意要做给曾国藩看的呢?   

  后来,曾左的分途,其实在这里就埋下了伏笔。人们多怪曾国藩的做法对左宗棠不公,其实,从〃楚军〃命名即可看出两人的关系分裂的端倪。〃楚军〃之例一开,后来李鸿章如法炮制,自命其军为〃淮军〃。   

  论军事才能,左宗棠确实不在曾国藩之下,有了自己的军队,左宗棠从此沙场征战,连克得胜,奠定了他当世的功绩和后世的英名。   

  曾左友情的破裂,我始终认为,左宗棠应负更大的责任。本来做为曾国藩的部属,自树一帜的做法就有失人情;后来曾国荃打下南京,走脱了幼天王,被左宗棠得知,他不告诉曾国藩,竟然直接给皇帝上奏折,把此事捅了出去,这一做法就更不厚道。本来功高震主,更兼曾国藩己有奏折说幼天王已死,倘若皇帝怪罪下来,此事非同小可,难怪曾国藩从此不与他来往。为了消灾,曾国藩把左宗棠在打下杭州,让十万太平军从城中逃出之事也写在奏折里,不想,又遭到左宗棠的强烈反弹,两人交恶公开化。可见左宗棠在做人方面确实有些任性而为。   

  同治四年,太平军的残部退到广东,此时郭嵩焘担任广东巡抚,左宗棠奉命南下节制福建、江西和广东三省军务。而广东兵力不足,无法独立防堵太平军入粤,加之,左宗棠所部在福建一带连挫太平军残部,迫使他们逃往广东。郭嵩焘见广东形势紧急,立即向左宗棠求援。而左宗棠竟然上奏要北上剿捻,不久其部果不入广东而折回上海。福建之贼虽平,而广东形势甚迫,看到左宗棠的这一做法,郭嵩焘不禁感叹:〃季高此举,使人郁闷。〃结果,进入广东的太平军连占了广东几个城市。见此形势,郭嵩焘只好上折请辞。然而,朝廷不仅不批准,反而罕见地指责他〃负气〃。与此同时左宗棠又雪上加霜,上疏说广东剿匪不力,要求朝廷严办广东督抚。朝廷看到广东形势不妙,命左宗棠驰援广东,不想左宗棠竟然要以撤换广东督抚为条件。郭嵩焘等被撤之后,左宗棠仍不入粤,继续上疏说广东如何贻误军情,最后使得郭嵩焘又受到严厉责备。面对这样一个不讲私情,甚至一点不顾及当年托请潘祖荫上折力保的面子,一而再再而三地为难自己,不仅在公文中四次指名参劾,而且在私函中极力诋毁自己的左宗棠,郭嵩焘也毫不隐瞒自己的不满,在给友人的信中予以痛斥。         

。←虹←桥书←吧←  

第50节:卧龙再世……左宗棠(6)         

  左宗棠于得胜之际盛气凌人的做法,更让人不可理喻。本来让左宗棠节制三省就是郭嵩焘的奏疏,郭嵩焘得知皇帝批准,兴高采烈写信祝贺,不料,左宗棠竟然回信讥讽,并以教训的口气说郭嵩焘无能,〃贻误各节,则昭明较著,无待察访也〃。在另一封信中,又骂郭嵩焘〃近于迂琐〃。后来,左宗棠入广东,不仅当面斥责,而且屡次在信函中诮责于郭,郭嵩焘自言:〃左帅一信五咨,嘻笑怒骂,无所不备,乃使我等诸君同受此辱,可慨也!〃自此终生不肯原谅左宗棠。   

  美籍学者汪荣祖在《走向世界的挫折》一书中认为,左对郭这种以怨报德的做法,是把郭嵩焘当做曾国藩的同志来发泄的。殊不知,左宗棠与郭嵩焘还是亲家。左宗棠死后,郭虽然前去吊唁,但心里仍然没有原谅他。〃文襄不察事理,不究情势,用其铺张诡变之情,使朝廷耳目全蔽,以枉鄙人之志事,其言诬,其心亦太酷矣!〃   

  从左对郭的态度来看,亦可见当年曾国藩的思虑与识人之远见。有记载说,左宗棠出身举人,所以后来做了闽浙总督和两江总督,接见属下时,总是先看其履历,先接见举人出身的,然后才接见进士出身者。他的理论便是举人优于进士论。从这里也可看出左宗棠的心理亦有一种难以言表的阴暗面,或许正是这一阴暗面,导致了他先后与曾、郭交恶。         

。←虫←工←桥书←吧←  

第51节:义薄云天……江忠源         

  义薄云天……江忠源   

  曾国藩办团练之初,还有一个人起了重要作用。这个人的名字我们在上面已多次提到。此人是曾国藩早年在京城里的朋友,后来又是曾的支持者。他就是江忠源。如果说左宗棠是卧龙再世的话,那么江忠源应该说就是关公再世。   

  《三国演义》里的关云长,义薄云天,以至于被后世称为神。尤其是关云长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妇孺皆知,老少咸闻。其实,关云长与江忠源比起来,说句不恭敬的话,那就是小巫见大巫了。关公千里走单骑,怎么样也只有一次,况且他是去找他的结义兄弟,保护二位嫂嫂,两个大活人。江忠源也有过千里走单骑,而且不只一次。清代道光年间,新化籍举人邹柳溪病逝于北京,江忠源护送其灵柩由京返湘。后来,湘乡籍举人邓铁松在北京患了肺病,死在回湘途中的河北献县,又是江忠源负责料理后事,并护送其灵柩回到家中。献县到湘乡三千多里路,北京到新化就更要远一些,陪伴着一个死人,一路上靠舟车或步行,风餐露宿,其间的艰辛险阻可想而知。江忠源玉成此事,不比关公,多少抱着兄长将来若是做了真龙天子不会忘记自己好处的念头,江忠源护送死人,显然没有丝毫好处可得。两次义举,也使得江忠源名声大播京城。曾国藩称之为〃真侠士〃。当时京城对湖南有此奇人也无不敬仰。   

  在前面,我们提到曾国藩善于识人,就举了他识江忠源的例子。曾国藩见了江之后,预料他必立功天下,并死于节义。后来果然皆应验了。   

  三国里面的关公有斩颜良诛文丑的美名,但历史上的颜良文丑并不是关公所杀,易中天已在《品三国》里讲过了。不过倘若江忠源也仅仅只有千里送灵柩的经历,也就谈不上胜于关公了。江忠源也有过和斩颜良诛文丑相媲美的经历。   

  道光二十八年,江忠源本丁父忧在籍,太平军举事,江忠源在老家新宁募五百兵士(一说千人),号为〃楚勇〃。先是平息了本地瑶民雷再浩的造反,后来开赴广西前线与太平军正面交锋。咸丰元年十一月,和赛尚阿一起围堵太平军于永安。由于赛尚阿指挥错误,致使太平军从永安突围逃脱。咸丰二年二月,太平军从水路进攻湖南,江忠源率楚勇赶到全州蓑衣渡,在此伐木作堰,横江拦截,致使太平军在蓑衣渡一战中损失惨重,击毁其所有船只,太平军的〃开国元勋〃南王冯云山也在此役中被炮击中身亡,取得了清王朝与太平军作战史上第一场大捷。江忠源名气大震。   

  咸丰二年十月,太平军围攻长沙,江忠源赶到长沙支持张亮基。此时的长沙不仅兵微将少,仅有的数千绿营兵几乎没有什么战斗力可言。从各地赶来增援的兵士也各自为政,或不听调度,或无事生非。张亮基在危急之中看到江忠源的楚勇却是另外一番气象,其军不仅秩序井然,而且号令严整,张不禁大为感慨,以为是到了当年的〃细柳营〃。   

  张亮基和他一席谈话,发现江忠源不仅善于打仗,而且颇有谋略。江忠源分析太平军实力其实并不可怕,之所以让太平军频频得手,关键就在于朝廷兵将多年不曾打仗,一闻大兵压境便举止失措,指挥失误,缺少全局观念。应该说,这一分析是非常恰当到位的。   

  围城一段时间后,太平军采取了挖地道的方式,几乎攻破长沙城防。在左宗棠的指挥下,江忠源率士兵坚持抗击,终于在天心阁下,将太平军的又一〃开国元勋〃西王萧朝贵一炮打死,迫使太平军连夜弃长沙逃往别处。   

  诛杀南王和西王,江忠源之功非同小可。不久,江忠源即出任湖北按察使。   

  咸丰四年,江忠源出任安徽巡抚,成为湖南办团练而迅速崛起升至高位的最早一人。江忠源早年本是一个风流浪荡公子,不想后来改过自新,成为京湘两地士人中有名的侠义举人。江的成功为湖南士人树立了一个弃笔从戎、立功军旅的很好榜样,并激起了湖南士人建功立业的热情。   

  正是这样一个江忠源,与曾国藩相交甚好,由于有在京城的经历,曾国藩格外赏识他。他也不负所望,为谢曾国藩的知遇之恩,江忠源在历次给朝廷的奏折中陈述曾国藩办团练的业绩,尤其重要的一点是设法为曾国藩扩军取得了合法的地位。   

  1854年即咸丰四年,正当曾国藩率湘军水陆进军出师入鄂之际,时任安徽巡抚的江忠源奉旨进驻庐州,阻击石达开率领的西征军。太平军将庐州重重围住,以地雷攻破庐州城,江忠源身受重创,自坠古潭而死。年仅42岁,应验了曾国藩十年前所预言的〃以节义死〃。   

  江忠源死后,清廷追赠他为总督,谥〃忠烈〃。曾国藩闻听恶信,心中如折了一根支柱。心里空落许久,方为他撰一挽联:   

  百战守三城,章贡尤应千世祀;   

  两年跻八座,江天忽报大星沉。         

虫工木桥◇。◇欢◇迎访◇问◇  

第52节:春风怒号……罗泽南(1)         

  春风怒号……罗泽南   

  江忠源死后不到两年,曾国藩手下又一个得力干将离他而去,这就是被人称为湘军儒将、悍将的罗泽南。   

  初办团练的曾国藩可以说是白手起家。他所恃者无非就是二品侍郎的空衔,以及当年在京城里开创出来的海内人望。但论实力,曾国藩几乎是一张白纸。   

  曾国藩到长沙的第一步就是把他的老乡罗泽南拉了过来。对于这个罗泽南,任何谈论曾国藩的人都不可回避地要谈及他。曾国藩为什么会看中罗泽南?根本原因就在于此时的罗泽南,手里有一支千余人的武装。在老家时,曾国藩曾与他交谈过,善于识人的曾国藩之所以应允墨绖出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有了罗泽南。   

  罗泽南,年龄比曾国藩还要大三四岁。他字仲岳,号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