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明朝那些事儿2 >

第30部分

明朝那些事儿2-第30部分

小说: 明朝那些事儿2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抱负
 
         掌握朝政,统领群臣虽然威风,但这并不是王振的最终目的,事实上,王振并不只是一个贪财贪权的人,他也有自己的追求抱负。
 
        王振也有着自己的偶像,他的梦想就是有朝一日像自己的这位偶像一样,横扫千军,锐不可当。他的这位偶像就是朱祁镇的曾祖父朱棣。
 
         虽然自己以前只是个文人(现在是太监),但却十分向往率军出征的威风凛凛,而先辈郑和的丰功伟业也不断鼓励着他。
 
         太监就不能横刀立马么?立给你们看看!
 
         这下问题严重了。
 
         一个人如果饥饿就会去找东西吃,因为这是他的基本需求。
 
         如果他已经吃饱了呢?那么他就会四处闲逛,找点事情干,反正闲着也闲着。
 
         如果一个吃饱的人又找不到什么好事干,他可能就会去干坏事,实现自我价值。
 
         王振大概就属于后两种情况。
 
         他已经大权在握,家财万贯,权和钱都有了,这位死太监也有了新的人生追求——建功立业,名留青史。
 
         应该说,有这样的志向是好的,但问题关键在于这位有志太监本身的素质如何。
 
         就如同一个贪官污吏,平日只是贪污受贿,这样的恶行固然让人愤慨,但这并不是他们作恶的最高境界。
 
         所谓作恶的最高境界,就是明明没有这样的才能,还要打肿脸充胖子,硬要去干一些所谓的好事。
 
         这才是恶人中的极品。
 
         王振就是这样的一个极品,他明明是个不成器的教书先生,明明是个投机的死太监,明明是个贪图权位的小人,这些我们都不计较了。但他现在居然要把自己往军事天才,战争英雄上面靠,就实在是太不要脸了。 
 
         偏偏当时的时局给了他这样一个不要脸的机会。
 
 敌人出现
 
         我们前面说过,那位被朱棣打得落花流水的马哈木有个好儿子,这话确实不假,永乐十六年(1418),马哈木的儿子脱欢承袭了父亲的爵位,并从此开始了称霸蒙古的军事行动。
 
         事实证明,这位仁兄确实是有本事的,仅仅过了六年,脱欢就击败了瓦剌的其它部落,统一了瓦剌,成为了瓦剌独一无二的首领。
 
         之后,他拥立黄金家族成员脱脱不花为汗,并开始攻击阿鲁台。
 
         由于当年被朱棣打得太惨,阿鲁台元气不足,在与瓦剌的战斗中被击败,宣德九年(1434),阿鲁台被脱欢击败,并最终战死于大漠之中,这位曾与永乐第一名将朱棣周旋几十年的风云人物就此结束了一生。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409'
 
         脱欢是一个很有野心的人,他的梦想绝不局限于做一个太师,他的真正理想是恢复大元的天下,重新占据中原,但上天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正统四年(1439),壮志未酬的脱欢死掉了,可是明朝并没有因此得到和平,因为替代他的,是一个更为可怕的对手——也先。
 
         也先是脱欢的儿子,他比他的父亲更加强悍,也更加聪明,短短几年之内,他向西攻击哈密,控制了西域通道,威逼明朝西北边境,他向东攻击兀良哈,正统十年,瓦剌彻底击败了兀良哈三卫,并控制了当时尚很弱小的女真族,甚至威胁到了朝鲜。
 
         此时的蒙古已经完成了统一,而也先与他的父亲一样,也整日梦想着恢复大元天下,所以,在一切就绪之后,他把自己的矛头指向了明朝。
  
         虽说也先进攻明朝报有自己的政治目的,但在我看来,引起这场冲突最大的原因还是在于钱。
 
         蒙古人很会打仗,不过也很穷,他们不种地,也不纺纱,要想得到生活必需品,只能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交换,另一种是抢劫。
 
         在朱棣的那个时代,蒙古人更多采用第二种方法,来得快又方便,但经过朱棣的几堂军事教学课,以及拳脚刀剑的教育方式,蒙古逐渐意识到,继续抢下去会亏本的。
 
         而且在抢劫的时候,他们往往不能够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比如你家缺衣服,想抢几匹布,可出去几次都遇不上(人家不可能准备好了让你抢),蒙古人虽然善战,但并不是打不死。他们也只有一个脑袋,而抢劫是刀头舔血的行当,随时可能完蛋。为几匹布就把命丢了,实在不划算。
 
         于是,在此之后,蒙古开始走第一条道路——和平发展之路。
 
         他们开始和明朝政府做生意,但蒙古有什么生意可做呢?
 
         不要忘记,虽然他们不搞农业和手工业,但他们也有畜牧业,蒙古部落家家户户都养马,养羊,发财致富之道就从这里开始了。
 
         在部落首领的倡议下,蒙古部落开始大量放牧,生意也越做越大,贸易的形式以朝贡为主,每年蒙古定期入京交易,经常带着牲畜千余头,皮毛几千张,浩浩荡荡地来做生意,随行的还有使者,在我们的印象中,使者应该只有一两个人,不过蒙古部落派来的使者人数却要加个千字——一两千人。 
 
         从古至今,估计没有哪个国家派外交使节会一下子派出上千人,而这些所谓的使者实际上是蒙古的小商小贩,他们都是赶着自己的牛羊马来做搞对外贸易的。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410'

        如果就这样做生意做下去也不错,毕竟各取所需,而且明朝总是处于贸易的优势地位,每年都是贸易顺差。
 
         因为手工业品的生产已经形成了规模化,而且也不用多少成本,从史料分析,当时的明朝政府也确实有抬高物价的嫌疑,各种瓷器、纺织品的价格确实有些偏高,但蒙古人也只能全盘接受。
 
         道理也很简单,天下只此一家,别无分店,你想买就买,想卖就卖,不愿意就散伙!
 
         明朝的人可以不吃牛羊肉,但蒙古人不能没有纺织品,没有日常用具,所以不能散伙。
 
         然而这看似对明朝而言一本万利的生意中,却隐藏着危机。
 
         到了也先时期,由于需求量大,朝贡贸易剧增,本来一年只做一次生意,渐渐发展到一年数贡,每次来做生意的有几千人,牲畜皮毛和马的数量也大大增加。要知道,这些牲畜皮毛都不是白送的,明朝政府需要用大量的东西来换,由于数量过大,明朝政府一时之间也找不到那么多现货供应。
 
         明朝政府逐渐意识到,自己似乎掉入了一个贸易陷阱,看似不懂贸易的蒙古部落实际上十分精明。
 
         明朝政府终于发现,蒙古部落选择这些牛羊作为贸易品是有着很深的考虑的,因为放牧牛羊对于这些游牧民族而言几乎是不需要什么成本的。
 
         放牧所需的人工成本其实可以忽略不计,因为他们平日的生活就是放牧,除了这个之外也没有什么工作可干,自然也不需要统计误工费。而牛羊吃的是草,这些都是天然资源,在羊毛衫尚未流行的当年,草原沙漠化似乎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牛羊养大后,直接送到明朝来交换东西,一头牛可以换到很多明朝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明朝的出口产品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迟早会供不应求,这样下去,国家怎么得了。
 
         而也先也以自己统一蒙古的声威和武力为后盾,玩了几招阴招。
 
         他用劣质的马匹冒充好马,索要更高的价格,此外,他还改组了自己的使者队伍,在其中塞入了大量强盗小偷,搅扰沿途居民,到了后来,他派去的那几千人几乎就不是来做生意的,而是沿路抢劫的盗匪。
 
         蒙古部落的这一倾销行为让大明帝国的大臣们十分不满,某些大臣便有意搞点贸易保护措施,限制蒙古肉制产品冲击国内市场。
 
         在这些大臣中,有一个人推行这一政策最为积极,相信出乎很多人意料,这人竟然是王振。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411'

 
         王振本来就是个只顾自己,不管国家的人,他怎么会这么积极呢?
 
         原来在此之前,也先每次来做生意,都会给王振行贿,然而时间一长,也先把这茬给忘了。
 
         于是王大人突然之间愤怒起来,命令核实使者人数,然后一下子减去了应付金额的五分之四。
 
         就算也先做生意不老实,是个奸商,但人家毕竟还是讲信用的,牛羊还是送给你了,而王振却一下子成了外贸稽查员,竟然几乎全部没收,连发票也不给。
 
         也先被彻底激怒了。
 
         原本只是用武力威胁,在此基础上再干点奸商的勾当,无非是想捞点好处,然而这次被王振稽查队抓住了要害,狠狠地罚了一次款,也先血本无归。
 
         本来就跃跃欲试,想搞点名堂的也先终于坐不住了,这次的事情让他找到了借口,他擦亮刀剑,备好马匹,准备发动攻击。
 
         三十五年前,祖父马哈木就是被眼前的这个庞大帝国所击败,现在复仇的机会到了!
 
         烽烟再起
 
         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也先挥刀出鞘。
 
         蒙古骑兵分为四路,从四个不同的方向对大明帝国分别发动了进攻。
 
         其中第一路攻击辽东,第二路攻击甘肃,第三路攻击宣府,最后一路由也先自己统领,攻击大同。
 
         战争就此全面爆发。
 
         消息传到京城,大臣们十分紧张,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商量对策,事发突然,很多大臣心中都没底,但有一个人却与众不同,十分兴奋。
 
         此人又是王振。
 
         受贿的是你,查货的是你,惹事的也是你,现在打仗了,你还有什么可兴奋的?
 
         要说明的是,王振从来就不是什么主战派,正统八年(1443),侍讲学士刘球就曾经给皇帝上过一次奏折,指出蒙古使臣人数日益增多,必然包藏祸心,希望能够尽早整顿兵制,积极备战。
 
         刘球没有想到,他出于爱国热情上书,换来的却是杀身之祸。
 
         王振看到奏折后,勃然大怒,不知是他收了也先的钱,还是认为刘球是在指责自己没有尽到责任,反正他找了个借口,把刘球关进了监狱,在不久之后,他指使自己的亲信锦衣卫指挥马顺杀害了刘球。
 
         这样一个祸国殃民的死太监,自然是不会有什么爱国情操的。
 
         他之所以兴奋,是因为在他看来,这是一个实现自己抱负,扬威天下的机会。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412'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开始秘密地筹划。
 
        当时也先的军事实力已经非常强大,明朝的边境将领已然不是对手,大同守军连连失利,纷纷告急,朝廷经过会议,决定派出驸马井源出兵作战。
        驸马井源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将领,他的出征缓和了当时的紧张局势。
 
        然而就在他出征后第二天,皇宫就传出了一个消息,这个消息震惊了所有的人。
 
        皇帝要亲征了!
 
        这正是王振捣的鬼
 
        王振想要远征立功,但他没有能力也没有威望带兵出征,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想到了皇帝。
 
        皇帝是自己的学生,一直听自己的话,只有借助他的名义,才能实现自己统帅大军的梦想!
 
        在王振的怂恿下,英宗朱祁镇下达了亲征的命令,召集大军共二十万,立刻准备出征。
 
        这里要说一下,很多史书都说此次出征共有五十万人,根据本人考证,这是不准确的,因为由当时动员兵力时间及京城附近布防情况分析,几天之内,绝对不可能召集五十万大军,当时京城的三大营总兵力是十七万左右,加上附近军队,共计数量应当在二十万左右。
 
        我们知道,兵家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仗的人也要吃饭,要睡觉,这就必须准备好粮食帐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打仗就是打后勤。
 
        朱棣远征之时,会征用大量的民工、牛马车辆,并设置专门的运粮队,准备后勤时间往往长达几个月。
 
        那么王振统领的这二十万大军出发准备用了多长时间呢?
 
        答:不到五天!
 
        七月中旬接到边关急报,七月十七日就出征了!
 
        在王振这个蠢货看来,只要把人凑齐就行了,他事先通过边报得知,也先只有两三万人马,所以他征召二十万大军,认为这样就一定能够取胜。
 
        是啊,这个算数小学生也会做,二十万对两万,平均十个人对一个人。似乎不用打,一人踩上一脚也能把对手给踩死。
 
        王振就是这样想的,他的作战思想似乎也就源自于此。
 
        无知啊,真是极度的无知!王振这个出生市井的小人物此刻终于显出了他的本色,在他看来,战争似乎就等同于街头的黑社会斗殴,双方手持西瓜刀对砍,谁人多,谁气势大,谁就能赢。
 
        话说回来,战争到底与斗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是人越多越好呢?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开一个专题:
 
        战争是怎样炼成的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413'
 
        一千多年前,一个叫韩信的人对皇帝刘邦说出了一句话:韩信带兵,多多益善!
 
        这不仅是一句成语,一句千古名言,也是一句自信的豪言壮语。
 
        在我看来,在韩信说出此言之后的一千多年里,有资格有能力以此言自居者,不会超过十五个人。
 
        而如果你仔细研究过军事,就会发现,要做到带兵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