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明朝那些事儿2 >

第23部分

明朝那些事儿2-第23部分

小说: 明朝那些事儿2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天并没有亏待这位喜欢打仗,热爱战争的皇帝,仅仅一年之后,他又一次亲征鞑靼,不过这次出征的缘由却十分奇特,很明显是没事找事。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373'        
永乐二十一年(1423)七月,边关将领报告阿鲁台有可能(注意此处)会进攻边界,本来这不过是一份普通的边关报告,朱棣却二话不说,马上准备亲征。

 

人家都说了,只是可能而已,而且边关既然能够收到情报,必然有准备,何需皇帝陛下亲自出马?

 

就算阿鲁台真的想要袭击边界,估计他也会说:“我还没动手呢,就算打也是小打,你干嘛搞这么大阵势?”

 

其实朱棣的动机十分简单:

 

实话说了吧,就是想打你,你能怎么样?

 

看来先发制人的政策绝非今日某大国首先发明的,这是历史上所有的强者通用的法则。

 

同年八月,朱棣第四次亲征,千里之外的阿鲁台得到消息后,马上就开始收拾东西,准备溜号。他已经习惯了扮演逃亡者,并掌握了这一角色的行动规律和行为准则——你来我就跑,安全第一。

 

这是一次不成功的远征,由于阿鲁台逃得十分彻底,朱棣什么也没有打着,只好班师回朝。

 

虽然此次远征并无收获,朱棣却在远征途中获得了一件意想不到的礼物,一件对他而言价值连城的礼物。

 

这件礼物就是他已苦苦寻觅二十年的答案。

 

最后的答案

 

胡濙终于回来了

 

十六年前,他接受了秘密的使命,独自出行两湖江浙,探访大小寺庙,只为了寻找朱允炆的行踪,十年之间费尽心力,却毫无收获。

 

胡濙十分清楚,朱棣绝对不是一个可以商量的人,自他接受这个任务起,自己的命运就只剩下了两种结局,要么找到朱允炆,要么继续寻找,直到自己死去,另一个人来接替他。

 

没有同伴,没有朋友,不能倾诉也无法倾诉,胡濙就这样苦苦寻找了十几年,这期间他没有回过家,连母亲去世他也无法回家探望,因为在使命完成之前,他没有回家的权力。

 

朱棣也并不是刻薄的人,他深知这项工作的辛苦,永乐十四年(1414),他终于召胡濙回来,并任命他为礼部左侍郎,从小小的给事中一下子提拔为礼部的第二把手,胡濙成为了众人羡慕的对象,但只有朱棣和胡濙本人才知道,这一切不过是对胡濙从事的秘密工作的报答。

 

历时十年,胡濙没有能够找到朱允炆,他只得回到朝廷做他的官。

 

这个人真的还存在吗?或许这一辈子也找不到他了吧。

 

三年后的一次任命打破了胡濙的幻想。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374'   
永乐十七年(1419),朱棣再次命令胡濙出巡江浙一带,这次任命看似普普通通,实际上是另一次寻找的开始。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次朱棣是获得了准确的情报,朱允炆就在这一带!

 

一定要找到他!

 

然而胡濙这一去又是几年毫无音信,这下子连朱棣也几乎丧失了信心。

 

胡濙一直在找,朱棣一直在等,二十年过去了,两个青年人的约定变成了老年人的约定,朱棣的身体也是一天不如一天,恐怕等不了多久了,但约定还在继续,也必须继续下去。

 

就在看上去朱允炆即将被划入永远失踪人口时,事情出现了意想不到的转机

 

这个悬疑长达二十年的问题终于得到了解答,在一个神秘的夜里。

 

永乐二十一年(1423)的一个深夜,远征途中的朱棣正在他的行在内睡觉(帝已就寐),忽然内侍前来通报,说有人前来进见。

 

被吵醒了的朱棣很不高兴,这也是人之常情,即使普通人也不愿意在熟睡之际被人从美梦中惊醒,但当内侍说出前来进见的人的名字时,朱棣如同触电一般地立刻睡意全消,他命令马上召见此人。而这个深夜前来吵醒朱棣的人正是胡濙。(闻濙至,急起召入)

 

朱棣的心中充满了兴奋、期待、和恐惧,他十分清楚,如果没有他的命令,胡濙是绝不可能私自回来的。而此刻胡濙不经请示,深夜到访必然只有一个原因——他找到了那个人。

 

胡濙见到了朱棣,告诉了他自己所知道的一切,两人交谈了很长时间(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至是疑始释)。

 

相信很多人都会问,他们到底谈了些什么,这个悬疑二十年的谜团的谜底到底是什么?

 

我必须饱含悲痛地告诉大家,我也不知道。

 

坦率地说,现在说出这句话,我也很惭愧,胡濙最终没有忽悠朱棣,他虽然让朱棣等了十六年,但确实带给了他答案。

 

而从我讲这个谜团开始,到现在谜团结束,中间穿插了无数历史事件,也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但我最终还是不能给大家一个肯定的答案。

 

说实话,这似乎也不能怪我,之前已经说过,此文是采集多种史料经过本人自己的分析辨别写成,虽然也采用过一些明清笔记杂谈之类的记载,但主要依据的还是明实录、明史等正史资料。

 

我这人胆子并不算小,但如此重大的历史悬疑问题,也实在不敢乱编,史料上没有,我自然也不能写有。不过大家也不用失望,因为我虽然不能给出结论,却能够推理出一个结论。

 

要知道,史料是死的,人却是活的,历史学家的职责之一就是从过往的死文字中发现活的秘密。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375'  

        下面我们就开始这段推理,力争发现历史背后隐藏的真相,在这段推理过程中,我们将得到三个推论:
 
        首先,从上面的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知道,胡濙的使命确实是寻找建文帝,而朱棣在深夜被吵醒还如此兴奋,其原因我们也已经分析过了,除非已经完成使命,胡濙是绝对没有胆子敢擅离职守的。
 
        由此我们得到推论1: 胡濙完成了他的使命,带来了建文帝的消息。
 
        接下来是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争议最多的部分,胡濙到底对朱棣说了什么?
 
        这似乎是个死无对证的问题,但其实只要在推论1的基础上抓住蛛丝马迹进行一些推理辨别,我们就可以知道在那个夜晚两人交谈的内容。
 
        胡濙深夜到访,会对朱棣说些什么呢?有以下几种可能:
 
        A:我没有找到建文帝,也没有他的消息,这么晚跑来吵醒你是想逗你玩的。
 
        结论:不可能
 
        原因:朱棣不会把如此重要的工作交给一个精神不正常的人。
 
        B: 我找到了建文帝的下落,但他已经死了。
 
        结论:不可能
 
        原因:虽然本人当时并不在场,我却可以肯定胡濙告诉朱棣的绝对不是这句话,因为在史书中有一句极为关键的话可以证明我的推论
 
       “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
 
        看到了吗,“漏下四鼓乃出”!如果说一个人已经死掉,就算你是验尸的,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讲这么长时间,胡濙为人沉稳寡言,身负绝密使命,绝对不是一个喜欢说废话的人,所以我们可以认定,他告诉朱棣的绝对不是这些。
 
        我们就此得出最后的结论C
 
        C: 我找到了建文帝,并和他交谈过。
 
        结论:很有可能
 
        原因:以上两推论皆不对,此为所剩唯一可能的结论。
 
        就这样,我们结合史料用排除法得到了第二个推论。
 
        推论2:胡濙找到了建文帝,并和他交谈过。
 
        结合推论1和推论2,我们最终来到了这个谜团的终点——建文帝对胡濙说过些什么?
 
        这看上去似乎是我们绝对不可能知道的,连胡濙对朱棣说了些什么我们都无法肯定,怎么能够了解到建文帝对胡濙说过什么话呢?
 
        其实只要细细分析,就会发现,我们是可以知道的。
 
        因为建文帝对胡濙说过的话,必然就是胡濙和朱棣的谈话内容!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376' 
 
        胡濙不是吃饱了没事干四处找人聊天的那种官员,他肩负重要使命,且必须完成,当他找到建文帝并与之交谈后,一定会把所有的谈话内容告诉朱棣,因为这正是他任务中的最重要部分。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在那个神秘夜晚胡濙告诉朱棣的,正是建文帝告诉胡濙的。
 
        现在我们已经清楚,只要知道了胡濙和建文帝的谈话内容,就能了解胡濙和朱棣的谈话内容,那么胡濙和建文帝到底谈了些什么呢?
 
        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不会谈论天气好坏,物价高低等问题,当年的臣子胡濙除了向建文帝行礼叙旧外,其谈话必然只有一个主题——你的打算。
 
        陛下,你还活着,那你到底想怎么样呢?
 
        我们有理由相信,朱允炆给了胡濙一个答案。
 
        而在那个神秘的夜里,胡濙告诉朱棣的也正是这个答案。
 
        建文帝的答案到底是什么,这看上去也是我们不可能知道的秘密。
 
        然而事实上,我们是可以了解这个秘密的,因为这个秘密的答案正是我们的第三个推论。
 
        解开秘密的钥匙仍然在史料中——“至是疑始释”
 
        解脱了,彻底解脱了,二十年的疑问、忧虑、期待、愧疚、恐惧,在那个夜晚之后,全部烟消云散。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同时可以推定胡濙与朱棣谈话之时,建文帝应该还活着。
 
        因为胡濙是一个文臣,之后他还因为在此事上立下大功,被任命为尚书,并成为了后来的明宣宗托孤五大臣之一,在寻访过程中,为了保密,他一直是单人作业,像他这样的一个人,是干不出杀人灭口的事情的。而他深夜探访朱棣,也充分说明了在此之前,他并没有向朱棣通报过建文帝的消息。
 
        当然,在谈话之后,朱棣会不会派人去斩一下草,除一下根,那也是很难说的。
 
        不过我愿意相信,朱棣没有这样做,在我看来,他并不是一个灭绝人性的人,他的残忍行为只是为了保证自己的皇位,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他也变成了一个老人,并且得到了那个答案,他也应该罢手了。
 
        推论3: 答案
 
        “二十年过去了,我也不想再争了,安心做你的皇帝吧,我只想一个人继续活下去。”
 
        我相信,这就是最后的答案,因为只有这样的答案才能平息这场二十多年的纷争,才能彻底解脱这两个人的恐惧。
 
        坐在皇位上的那个,解脱的是精神,藏身民间的那个,解脱的是肉体。
 
        我不会再和你争了,做一个好皇帝吧。
 
        我不会再寻找你了,当一个老百姓,平静地活下去吧。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377' 

        这场叔侄之争终于划上了句号。为了权力,这对亲人彼此之间从猜忌到仇恨,再到兵刃相见,骨肉互残,最终叔叔打败了侄子,抢得了皇位。
 
        但事情并未就此结束,登上皇位的人虽然大权在握,却时刻提心吊胆,唯恐自己在某一天夜里醒来,会像上一个失败者那样失去自己刚刚得到的东西。
 
        因为一无所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得到后再失去。
 
        被赶下去的那个人更惨,他必须抛弃荣华富贵的生活,藏身民间,从此不问世事,还要躲避当权者的追寻,唯有隐姓埋名,只求继续活下去。
 
        这种残酷的心灵和肉体上的煎熬整整持续了二十年,六千多个日日夜夜的折磨,足以让任何一个人发疯。
 
        得到了权力,似乎就得到了一切,但其实很多人并不明白,在权力游戏中,你没有休息的机会,一旦参加进来,就必须一直玩下去,直到你失败或是死亡。
 
        得到了很多,但失去的更多。
 
        这就是他们必须付出的代价,无论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
 
        走上了这条路,就不能再回头。
 
        死于征途的宿命
 
        无论如何,朱棣终于得到了解脱,虽然来得迟了一点,但毕竟还是来了,至少他不会将这个疑问带进棺材。
 
        也算是老天开眼吧,因为如果这个答案来得再晚一两年,朱棣也只能带着遗憾去见他父亲了,不过现在他终于可以心无旁顾的过几天舒服日子了。
 
        朱棣的精神得到了解放,这之后的日子对他而言应该是放松而愉快的,但这恐怕也是上天对他最后的恩赐了,因为死神已经悄悄逼近了他。
 
        永乐二十二年(1424)元月,阿鲁台又开始重操旧业,在明朝边界沿路抢劫,侵扰大同等地,此时朱棣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但为了彻底解决问题,他还是十分勉强地骑上了战马,第五次率领大军出征。
 
        就算不为自己着想,也要为儿子着想,帮他把对头收拾干净,将来才好安心做皇帝,就算留不下多少遗产,也给你留个太平日子吧。
 
        古往今来的父爱,大抵都是如此。
 
        朱棣与往常一样,挑选了几个大臣与他一同出发远征,而在他挑选的人中,有一个会在不久之后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这个人就是杨荣。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378' 

        六月,大军出发到达达兰纳木尔河,这里就是原先阿鲁台出没之地,然而此刻已经是人去楼空。抢劫惯犯阿鲁台早已收拾好包袱,逃之夭夭了。
 
        经过反复搜寻,仍然不见阿鲁台的身影,朱棣的身体却是一天不如一天,大臣们发生了争论:
 
        张辅表示,愿意自己领取一个月的粮食,率领军队深入大漠,一定要把阿鲁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