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的最后十七年-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如陆次云《圆圆传》这样写道:陈圆圆,苏州歌妓,无论歌声与姿色都号称天下第一。总兵吴三桂仰慕她的名声,不远千里礼聘,让田弘遇捷足先登。圆圆以不能跟随吴三桂而闷闷不乐,吴三桂更加感到遗憾。
王朝的末路(5)
另一种说法是,陈圆圆由周皇后的父亲周奎得到,送进宫里,侍候皇帝,企图分享皇帝对田贵妃的宠爱。
比如钮琇《觚剩燕剩》的“圆圆传”,这样写道:明末,江南经济繁华,崇尚声色之娱,苏州尤其风靡。有名妓陈圆圆,举止娴雅,体态秀丽,极具江南山水的风致。年方十八,在梨园演唱,每次登场,花明雪艳,独领风骚,令观众神魂颠倒。当时田贵妃得宠,致使两宫不和。外戚嘉定伯周奎,因丧葬事务回归苏州,得到陈圆圆,送进宫里,以缓解皇帝宵旰之忧,分割田贵妃的宠爱。然而皇帝忙于国事,无心顾及圆圆,把圆圆送还周府。
尽管说法有些分歧,但是也有许多共同点。我以为,陈圆圆由田弘遇从苏州买回北京,藏在田府的说法较为可信。
吴、陈之间确实互相倾心。陈圆圆这位多才多艺的绝代佳人,引起很多人的关注,风流公子冒辟疆在回忆录《影梅庵忆语》中谈到崇祯十四年(1641)他慕名拜访陈圆圆的印象,文字极为典雅,很难用现代汉语转述,不妨援引于下:其人淡而韵,盈盈冉冉,衣椒茧时背顾湘裙,真如孤鸾之在烟雾。是日燕,弋腔红梅以燕俗之剧,咿呀啁哳之调,乃出陈姬之口,如云出岫,如珠在盘,令人欲仙欲死。陈圆圆像大明王朝的最后十七年陈圆圆在田府,向田弘遇建议,在这个兵荒马乱、人心涣散的时代,应该结交一名将帅作为后援,最佳人选莫过于吴三桂。正巧他奉召入京,你可以与他深情结交。田弘遇有点为难,与吴将军素无来往,一旦厚礼结交容易引人怀疑,何况吴将军进京,公务繁忙,哪有机会可以联络感情呢?陈圆圆说,听说吴将军一向仰慕田府的歌舞,何不以此结交,吴将军必定乐于来往。
田弘遇欣然应允,设家宴招待吴三桂,酒过三巡,陈圆圆翩翩起舞,吴三桂看得如痴如醉。临近告辞时,田弘遇问:如果流寇逼近京城,怎么办?吴三桂直率地说:如果田公把圆圆送给我,那么我可以保证,田公无恙,国家无恙。田弘遇心中明白,既然吴、陈两人都有意,乐得做个顺水人情,答应了这个请求。于是,吴三桂带着陈圆圆离开田府,在北京喜结连理。正当他们如胶似漆,亲昵百般之时,朝廷催促吴三桂赶快出关。吴三桂本想携带陈圆圆同行,正在京城的父亲吴襄担心皇帝获悉此事,劝他把圆圆留在京城。吴三桂只得依依不舍地前往山海关。
三月上旬,吴三桂接到皇帝的圣旨,放弃宁远,率领兵马保卫京城。三月二十日抵达丰润时,得知京城已经陷落,便退回山海关,与部下、父老一起遥望南面的京城,嚎啕大哭。
李自成进入紫禁城后,询问太监,后宫佳丽三千,为何没有一个国色天香?太监回答:先帝忧心于国事,拒绝声色,因此后宫没有佳丽。只有一个陈圆圆是绝代佳人,田弘遇送给皇帝,遭到谢绝,后来田弘遇送给了吴将军,将军出关,圆圆留在府内,与吴襄住在一起。李自成追查此事,逼迫吴襄交出陈圆圆。李自成考虑到吴三桂的关宁劲旅很难对付,如果霸占他的妻子,恐怕他拼死力争,就把她暂时关押起来。不久,陈圆圆被李自成的大将刘宗敏霸占了。
李自成为了解除后顾之忧,决定派遣降将唐通带了犒赏银子四万两,以及吴襄的家书,前往山海关招降吴三桂。
这封家书,其实是牛金星起草,由吴襄抄写的,因此通篇全是说理,毫无亲情流露。大意是说,明朝大势已去,天命难违,皇帝去世,父亲也危在旦夕。识时务的人也可以随机应变了。如果及早投降,不但能够得到嘉奖,而且可以成全孝子的名声。万一意气用事,一意孤行,兵败之后,父亲性命不保,你就身败名裂了。
唐通到了吴三桂军营,交了书信,不免要游说一番。无非是新主(李自成)对老总兵(吴襄)十分礼遇,希望将军共图大业,成为开国元勋。吴三桂信以为真,便带兵入关,行军至沙河驿,他派往京城的密探前来报告,李自成在京城对达官贵人“拷掠追赃”惨不忍睹,吴襄也未能幸免。吴三桂不胜气愤,发誓说,君父之仇必定以死相报。不久密探又来报告,吴三桂问起家里的情况,密探告诉他,父亲吴襄已经被李自成拘押了。又问:夫人(陈圆圆)还在府内吗?密探回答:已经被抓走了。吴三桂一听,怒不可遏,拔出宝剑,怒吼道:“逆贼如此无礼!我吴三桂堂堂丈夫,岂肯降此狗子,受万世唾骂,忠孝不能两全。”说罢,立即指挥军队,退回山海关。
王朝的末路(6)
这就是“冲冠一怒为红颜”的由来。
细细揣摩,其中不乏渲染与夸张的成分。吴三桂的“冲冠一怒”,并不仅仅为了一个红粉知己,更着眼于“报君父之仇”这样的纲常伦理。当唐通来劝降时,他提出的唯一条件是,把崇祯的皇太子交给我,而没有说把陈圆圆交给我。这种根深蒂固的忠孝观念,在他给父亲的回信中,流露得淋漓尽致。大意是:听说皇上死去,臣民受到杀戮和侮辱,气得眼睑爆裂。父亲一向忠义,大势已去,应当义无反顾地为国殉难,儿子则缟素号哭,发兵复仇,岂不是忠孝两全!为什么你要隐忍偷生?父亲既然不能做忠臣,儿子怎么能够做孝子呢?最后,他写道:“儿与父诀,请自今日。父不早图,贼虽置父鼎俎之旁,以诱三桂,不顾也!”响当当地喊出了他的忠孝观念,忠孝不能两全,当“忠”与“孝”发生冲突时,选择“忠”,放弃“孝”。
吴三桂“报君父之仇”的第一个举动,就是回师山海关,一举全歼李自成派来的唐通八千兵马,以及后援白广恩。这一战是他“移檄讨贼”的开始,为此发布了“讨贼檄文”,亮出的头衔是已故皇帝册封的“钦差镇守辽东等处地方团练总兵官平西伯”,表明他“兴兵剿贼”的目的,是收复北京,安定社稷。明白无误地打出复辟明朝的旗号:“请观今日之域中,仍是朱家之天下。”这种政治态度,决不是“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儿女情长可以涵盖的。
吴三桂深知,力量对比非常悬殊,光靠他的关宁劲旅,无法和李自成的几十万大军相抗衡。决定“借夷破贼”,向清朝方面“泣血求助”,当即写信给摄政王多尔衮。早先投降清朝的舅舅祖大寿、顶头上司洪承畴从中斡旋,终于一拍即合。此话暂且按下不表。
却说李自成见招降不成,四月七日下令大将刘宗敏、李过征讨吴三桂,但是刘、李等将领,进入北京以后,过起了昔日达官贵人的享乐生活,不想再拼死打仗了,不愿意亲自出征,只派遣小部队东进。四月九日,李自成决定亲自出征,刘、李二将无奈地率领五万兵马从北京出发。李自成手中还握有一张王牌——俘虏的明朝太子和他的两个弟弟。
李自成大张旗鼓的行动,北京城内政治气氛立即发生敏感的变化,谣言四起。人们纷纷传说:吴三桂率领几十万大军早晚就要到来。城内到处可以看到这样的传单:“订我民各带缟素,齐心复仇杀敌。”遗老们有的忙于赶制素色旗子,准备应变;有的人已经提前“酌酒相庆”了。早先投降李自成的官僚们,一看大事不好,陆续逃离北京,为了掩人耳目,他们甚至化装成乞丐、和尚、道士,混出警卫森严的城门。四月十四日以后,风声更加紧张,城内人心惶惶,长安街上出现了这样的传单:“明朝大数未尽,人思效顺,于二十日立东宫(太子即位)。”
李自成等一行,四月二十一日抵达山海关,立即展开了争夺关城的战斗,吴三桂佯装失利。次日,李自成发动猛攻时,遭到四万清朝骑兵从左右两路突然袭击,农民军全线崩溃,刘宗敏身负重伤。李自成撤退到永平,吴三桂紧追不舍,提出交出太子等三人作为停战的条件,李自成无奈地派人把太子等三人送到吴三桂军营。
吴三桂得到太子后,向北京逼近,一路上发布文告,号召北京臣民为先帝服丧,准备迎接太子即位;允许投降的大臣及时反正,立功赎罪。
李自成回到北京后,接受牛金星等人的“劝进”,四月二十九日在武英殿称帝;处死吴襄及其家属三十多人。第二天,开始从北京撤退。
当吴三桂正准备进入北京时,多尔衮命令他绕过北京,向西追击李自成,不许他拥戴太子进京。显然多尔衮利用吴三桂,目的是顺利地进入山海关,进入北京,实现改朝换代,而不是恢复明朝。吴三桂不得已,连夜把太子等三人送往太监高起潜处藏匿。
京城的官僚士绅还蒙在鼓里,满怀希望地迎接“报君父之仇”的吴三桂,西江米巷的富商合资为吴襄家买了三十多口棺材,为吴家殡葬。他们正在伸长脖子盼望太子的到来。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王朝的末路(7)
五月三日,一干人等准备了法驾、卤簿,在朝阳门外迎候。忽然,远处尘埃飞扬,大家匍匐在地,呼喊着:迎接太子驾临!殊不知,进入北京的不是太子,而是穿着异样服装的清朝摄政王多尔衮。多尔衮乘坐豪华的銮舆,由骑兵护卫,进入朝阳门,直奔紫禁城。顷刻之间,紫禁城又由“大顺”易主为“大清”。
吴三桂在这几十天里的行动,后来受到极大的非议,原因是众所周知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人们必须追问的是,当时人们对此也是非议的吗?答案是否定的,南明小朝廷和遗老遗少对他是赞扬备至的。
五月十五日在南京匆忙建立的南明小朝廷,以明朝正统的继承者自居,对吴三桂的“借夷破贼”,大为赞赏,因为此举赶跑了李自成,报了“君父之仇”。弘光皇帝(即福王)专门为此发布诏书,嘉奖吴三桂“借夷破贼”的功劳,封他为蓟国公,赏赐五万两银子、十万担大米,由海路运往天津,向吴三桂讨好。到了七月份,南明小朝廷更加深信“借夷破贼”的方针十分可取,打算和进入北京的清朝当局联手,采取进一步的行动。于是,派遣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左懋第为正使,太子太傅陈洪范、太仆寺少卿兼兵部郎中马绍愉为副使,打着“经理河北,联络关东军务”的幌子,前往北京谈判。使节们带去了白银十万两、黄金一千两、绸缎一万匹,作为感谢清朝的礼品。
为了配合谈判,刘泽清、陈洪范、马绍愉分别写信给吴三桂,希望他能够从中斡旋。刘泽清在七月三十日发出的信件,除了向他报告已经封他为蓟国公的消息,还对他“借夷破贼”表示支持,说:本人早已有联合清朝剿灭李自成的想法,你的举动与我不谋而合。透露了南明小朝廷与吴三桂持有完全相同的立场,因而建议吴三桂与清朝联合的同时,与南明联合,继续追剿李自成。陈洪范、马绍愉八月初一在北上途中发出的信件,表达的也是同样的意思,感谢清朝“助兵之义”,嘉奖吴三桂“破贼之忠”;并且提出,南明愿意与清朝签订友好条约,互通贸易,“两家”成为“一家”,目标是“同心杀灭逆贼,共享太平”。
甚至连史可法这样具有民族气节的高官,也持有相同的观点。清朝的摄政王多尔衮对于南明小朝廷的建立,非常不满,写信给在扬州的督师大学士史可法,明确表示:清朝入主北京,是从李自成手中夺取的,并不是从明朝手中取得的,南明必须取消国号,臣服于清朝。史可法在给多尔衮的复信中,免不了要为南明辩护一番,接着就对清朝表示感谢:我大将吴三桂向贵国借兵,赶走李自成;贵国又为我先皇帝后发丧,扫清宫阙,安抚黎民,这些举动震动历史,光耀现代,所有大明臣子无不感恩戴德,长跪地下,向北顶礼膜拜。他希望多尔衮继续抱着同仇敌忾的精神,与南明联手,“共枭逆贼之头,以泄敷天之忿”。如果能够这样,那么贵国的道义将照耀千秋,“从此两国世同盟好,传之无穷”。
当然这是南明小朝廷一厢情愿的幻想,后来事情的发展大家都已经看到了。但是,由此一端可以看出,在南明和遗老遗少心目中的吴三桂形象,和以后历史学家的评论,是大相径庭的。
清初,吴三桂以平西王头衔驻扎于云南昆明,与陈圆圆依然伉俪情深。后来吴三桂纳妾,性情恬淡的陈圆圆主动让步,出家为尼,法号寂静。
皇太子生死之谜
与明朝国祚休戚相关,皇太子和他的两个弟弟的下落,成为明清鼎革之际引人注目的焦点。在兵荒马乱的改朝换代之际,缺乏顺畅的信息来源,关于太子等三人的下落,都是道听途说的小道新闻,被野史记录下来,矛盾和歧异是在所难免的。以下是笔者从矛盾的陈述中清理出来的一些传闻,未必一定是信史。
却说亲信太监接受崇祯皇帝嘱托,藏匿了太子等三人。李自成进入北京后,发布悬赏令,寻找这三个重要人物的下落。太监见利忘义,为重赏所利诱,很快交出了这三个人,邀功请赏。李自成鉴于他们还未成年,没有处死他们。太子乘机向李自成提出三条建议:第一,不可惊动祖宗陵寝;第二,迅速安葬父皇、母后;第三,不可杀害百姓。从以后的事态发展来推断,李自成似乎接受了这些建议。
txt小说上传分享
王朝的末路(8)
李自成出征山海关兵败后,把太子等三人,交给了吴三桂。多尔衮命令吴三桂不得进入北京,向西追击李自成,吴三桂不得不把太子等送到太监高起潜处暂时落脚。
随着政权的迅速更迭,兵荒马乱之中,太子等三人便不知下落了。野史传闻多种多样,有的说,他们后来到了外公周奎家中,还和长平公主见过一面,大家抱头痛哭。皇亲周奎害怕引来祸水,把他们逐出家门,被巡逻的士兵逮捕。有关部门以为这是假冒的,刑部主事钱凤来奉命审问这三个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