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死亡之斑 >

第39部分

死亡之斑-第39部分

小说: 死亡之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垮了。登陆的部队孤立无援,又无法抵抗。我的第3个机枪手被打死后。我抢过机枪,冲着前方冲锋的中国人射击。从他们身后,我察觉出一道不为人察觉的光束。我下意识得低了一下头,结果脑袋就“嗡”的一声不醒人事。我是被后来渡河的其他士兵救醒的。他们告诉我,是我的钢盔救了我一命。子弹打中了我的脑袋,不过只是穿过了头皮。那个救命的钢盔我一直保存着……”

  华中特别大队的许多历史资料被多方面的,各种原因的销毁或是扭曲了。但历史的真实性不会因为有人蓄意篡改而失去方向。

  冲锋中, 三连战斗减员达到51人。至最后一二连冲到时,日军阵地上已经失去动静。而歇斯底里的三连战士仍然架着机枪将尸体打得满身弹孔。

  任江跑得几乎脱力。他躺在遍地死尸的河滩上,大口地呼吸。李大柱过来请示下一步作战命令。

  “队长。是否继续渡河协助友军作战?”李大柱刚毅的眼珠中透出复仇的火焰。

  “不。对方至少还有三个中队能够作战,而且重机枪火力比我们多出很多。让几个战士到制高点上挥动队旗。所有人立刻打扫战场,迅速撤离此地。转告江参谋长,我们和他们分批撤离。你带上一二三连随后去接应他们。辎重和后勤东西多,需要人帮忙。我带侦察排断后。”

  李大柱没多说甚么,敬了个军礼,道:“队长您保重。请随后马上跟上我们。我会派战士与您保持联络。”

  任江点点头,挥手示意他立刻去执行。

  一刻钟后,李大柱带着主力连队全部撤离。侦查排所有战士都集合完毕。任江晓得鬼子的追击远没有结束。他拍了一个战士的肩膀,沉重地道:“鬼子增援部队马上就快到了。我们不清楚到底对方有多少兵力。为了让大部队脱离战场。我决定带领你们引诱鬼子朝西南方向走。让我们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向对面的友军敬礼!”

  不论每个人有没有看到对面的友军,或是对面的淮南支队有没有看到他们。任江和侦察派的士兵们都庄重地行了军礼。

  时间仓促他们连鬼子身上的许多战利品都来不及搜索,只拣了些罐头和武器就匆匆上路了。

  对面新四军淮南支队见对岸的枪声大作后不久就停息了。 这说明不管中国军队是不是胜利,都该到了撤退的时候。在一通冰雹般的土手榴弹后,趁着硝烟,他们悄悄得消失在广袤无垠的山野深处。

  山上守介气得几乎吐血。他的三个中队原本马上可以对任江大队做最后的毁灭性围剿。却因为跳出个不知名的###游击队不仅搅黄了原有作战计划。还让三个中队的帝国士兵全部丧命。 不论对方的伤亡是否巨大,这对于帝国军官,都是莫大的耻辱。

  两个小时之后,两角业作大佐亲自率队赶到。他倒是没训斥山上损失了三个步兵中队。在清点战场时,他发现在南岸留下中国军队超过百人的尸体。而在北岸,一片灌木丛后,居然散落无数人和掷弹筒的的碎片。按照数量上统计,30多具掷弹筒被摧毁。而正面阵地上留下的新坟被挖开后清点,对方死亡的人数超过三个中国常规连,80%死于炮火。这都直接印证了一点。对方火力和装备上都不是寻常的###游击队。而山上君的部分失败不无原因。对手受伤的比例也应该与死亡数字接近。

  两角转动他狡猾的眼珠,他对高层为甚么要抓捕任江越来越感兴趣了。他给山上分队增强了部分轻机枪火力后,抽回重机枪中队,又补充两个步兵中队,让他继续追击。任江的部队一定还没跑远。必须消灭心腹大患。

  眼看夕阳西下,山上还是奉命带着手下,连夜追击任江游击队。

  5月18日黄昏,李宗仁与长官部官兵一应人员700余人,乘夜色经宿县、蒙城,越过敌之包围圈移驻潢川。

  留守徐州城的刘汝明部在萧县一带伏击日军第9师团,对日军造成重大伤亡。日军见中国军队大部已走,企图于徐州城围歼刘汝明部。刘汝明部佯作死守状,及见各路大军撤尽,便弃城撤退,于19日离开徐州。敌军不但没有击溃刘汝明部,甚至连一个上尉也没有捉到。

  是夜,山上来到大别山山脉西麓边一处小山岙。一棵上百年的旱柳已经枯死,树皮也被人斫去,在星光下泛出乳白色。上面隐约有字迹。

  山上守介命令士兵用火把照亮树干。又名翻译官上前翻译。树上的字迹是被人用刀刻上去的,虽然十分粗糙,却不妨碍识别。

  “諸君がしたにこの樹で死んだ!”

  这还用翻译?山上看得真切。看来对方阵营中有个熟悉日语的家伙。此计出于庞涓与孙膑身上。他是清楚的。他嘲笑道:已经到了20世纪,这么老套的计策难道能让我步庞涓的后尘,可笑之极。

  他接过火把不禁上前走了几步,想看清下面还有一串小字。“ご君の後注意します。”

  山上慌忙回身观察。夜色与风中传来响尾蛇吐信般划破空气的穿梭声。一支弩箭刹那间穿过他的颈部,强大的推力把他钉在老树的树干上。他的嘴里喷出一道疾利的血箭,就低头停止了呼吸。周围的士兵被黑暗中窜出的箭疯狂了一把。除了灵机趴在地上的,凡是靠近大树的士兵都被扎成了刺猬。

  这是任江在徐州尾声中最后的杰作。用一条绳子做连杆,串联了侦察排所有蓄势待发的弩上。当然所有固定好的弩,方向都指向了老旱柳。那行小字,就是为了吸引观察的人靠近树干触发重力机关。

  鬼子当然在黑夜中搜索半天也不会发现人影。任江和侦察排早就离开更远了。这棵大树成了山上守介的葬身之所。

  任江一直在贯彻他的信念——“战胜最终之敌的,不是你手中的武器。而是你心中燃烧的那股希望!”

  徐州会战虽然未能全部歼灭敌军;但它却把阵地战、运动战和游击战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主动歼敌一部达到防御的目的;从战略上来讲是正确的。它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的军事已由消积防御向积极防御的某些转变。正如陈诚所讲:“台儿庄之战胜即我游击战、运动战在战略上之功效也。”

  徐州会战以中国军队的撤退而告终;但这一撤退是防守后的撤退;它使日军围歼中国军队主力的计划全部落空;挫伤中国军民抗战意志的目标未能实现。而中国军队的防御作战和主动转移却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在战略上符合持久消耗战的作战原则;并为部署武汉会战赢得了宝贵时间。

  徐州会战对中国及其军队具有划时代意义,它证明,中国的军队虽然武器劣、训练差、缺乏统一性,但在一次“典型的战役中”毕竟能够以优越的战略策划击败日本人。对这次胜利贡献最大的部队之一竟是一些装备落后、缺乏训练的“杂牌军”。这次大捷还得力于其他战线的军队和游击队的积极配合和协助,他们阻挠敌人的运输线,在作战最关键的时刻拖住敌人的兵力。

  鬼子仍然在追赶。任江和他的死亡之斑还能走得更远吗?

  
  
  
  
  第一部 结束

  2007年10月21日 宁波 。。

后记
最后不得不说下写这篇小说的初衷。每当我见到抗战电视剧中让人热泪盈眶的感人情节时,总会对其中的纰漏感到惋惜。出于对英雄们的敬仰,和社会对抗战历史的遗忘,我才狠下心来,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来构思和创作。

  作为第一次涉猎小说这样的文体。我更想先对目前“文坛爆炸”的情况提些意见。

  如今是信息爆炸和第四种媒体崛起的年代。人以点的方式加入到反馈信息的行列中来。形成了庞大的互联信息网络。也因此,每个参与联络的人在看到其他人的小说后,可以自由的按照自己的构思发表自己的小说。这当然是件让人鼓掌的好事。但问题也接踵而来。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写小说。也不是说所有人都有写小说的文化功底。我崇拜金庸先生,是因为他像众多的文坛巨匠一样拥有渊博的历史文化知识,任何一件事情在他笔下都信手拈来,为之己用。一般的人只能写写心得和随笔,而不适合写小说。

  因此,我才说目前的情况是“文坛爆炸”。我曾有幸“拜读”过类似很多小说。光那低俗的煽情场景,就觉得几欲作呕。

  一部小说的诞生,是要花很大心血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结果等基本要素外。从小说情节的构思,到基本脉络的确定,人物的登场顺序,每段场景的细节,为将来服务的伏笔。都需要一步步完成。更不要说情节的曲折,事件的合理性,语言是不是符合时代背景,对话是不是前后矛盾这些多重意义上的精妙部分。这不是随随便便看过几部小说都能动笔写得出来的。我指出的仅仅只是目前垃圾文学的通病。其实一部被人叫好的小说,更多的是有经历的人才能写出来的。

  我曾游历过抗日战场和曾经的敌战区。包括吉林通化的杨靖宇纪念馆、齐齐哈尔的东陵要塞等地。我也确实路过蚌埠和徐州,却无缘游览。这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了我的写作。因为小说中的每片土壤都应该是一个勤奋作者应该摸清楚的地方。

  而且,写一部有题材的小说,光有一定的文学功底也是不够的。譬如说军事历史类,远比言情类要难写的多。因为,大家都生活在都市中也能触摸到丝丝缕缕身边的小事,将其归入小说情节。相比之下,推理类小说更注重作者的逻辑思维。但也不够。《金田一探案集》的作者横沟正史一样将很多日本的生活文化、习俗等层次性的东西放在读者面前。让人看到的不只是单调的剧情。这才是寓教于乐。军事历史类的更难一些。要求作者掌握大量当时的武器知识、军事常识、参战国历史、参战国文化常识、参战国语言等等等无穷尽的部分。让作者在写作中都能感觉到自己对知识的匮乏。

  更有甚者,类似微小的细节,也是需要很强的历史积累才清楚的。例如:一般人绝对不清楚军统和中统的区别。在潜意识下,也许作者用军统一笔带过就好。但若是读者是一个熟读历史的人,很容易就会揪出小毛病。

  我并不是过于强调小说的真实性。因为毕竟小说还是一种文学题材,必然有虚构的部分。就像本文中,固体微型激光发射器的最大有效射程不会超过300米,除了功率的限制外,其激励介质是氦氖气还是二氧化碳或是半导体,都有区别。氦氖气发出的肉眼看的见的光束,且能量等级不大;二氧化碳却是很有杀伤性的利器。为了研究这个,花掉我整整两天时间。最后还是决定为了小说需要,夸张事实;新兵的训练就算是在最紧张的时期,基本上也要花费半年以上。为了情节紧凑的需要,着实让大家看了次“新兵速成班”;另外由于日军和国军使用的轻重武器过多,我也不太可能全部轮番上阵,只得筛选部分比较普遍的武器登场。更如毛瑟步枪其实德国原来就生产过很多型号,到后期才调整的口径一致,使用统一的毛瑟枪弹。这里为了创作需要,都一笔未提。对于武器爱好者们,都是很遗憾的事。

  以上几段,至少可以说明,目前有些流传于网络的自制小说,确实存在急功近利的通病。却不晓得为何真就有人们趋之若骛。文学创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更需要眼下的年轻作者潜心研究,仔细体会,方能有闪亮的作品问世。

  最后,要说明的是。这只是小说的第一部,也许引子让很多读者还不明白。这在最后会让人联系到一起。而且,这部小说追求的也是让人相信,这,是一段珍贵的历史资料。本文中也有不少漏洞,也同样让我感到知识的匮乏。欢迎各位读者本着探讨的思路指正!

  写这篇小说,最重要的,还是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让无名的英雄不再含冤莫白。让社会不再为了物质欲望,而忘却精神食粮!

  欲知任江及华中大队后事详情,请见第二部《呼啸的炮弹》一书。。 最好的txt下载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